2020年兰州市红古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7日在兰州市红古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区长 薛 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面对多年少有的严峻经济形势和异常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工作要求,迎难而上、克难奋进,较好完成了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进步是实体经济培育壮大。科学有效应对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狠抓实体经济培育,成功引进和落实了总投资达103亿元的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亨润德40万吨洁净钢等68个实体经济项目,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增长11%;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预计增长13.8%。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税收稳定增长、经济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成果是节点城市破题开局。牢牢抓住国家建设兰西城市群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一城五支撑”战略引领发展大局,编制了《红古区打造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发展规划》,深度谋划了总投资达309亿元的96个具有基础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启动实施32个。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启动建设,为红古在更宽领域拓展发展空间、更大平台聚集发展优势,打开了突破口、开辟了新路径。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转变是生态产业稳健起步。坚持把培育“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实施了总投资34.8亿元的生态产业项目6个,入库企业达到14家,覆盖通道物流、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6个领域,预计全年实现生态产业增加值17.99亿元。生态产业正在成为转换发展动能、实现绿色崛起的强劲引擎。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福祉是民生难题有效解决。在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想方设法解决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难题,预计民生领域支出达13.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68%。总投资近10亿元的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异地迁建、海石湾南区独立高中等重大民生工程启动实施,南区幼儿园按“公办民营”模式招生运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园难”“看病贵”等一批烦心事、难心事加快解决。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突破是交通建设全面提速。多方争取、全力破解交通瓶颈问题,总投资10.37亿元的全省首个脱贫攻坚农村公路PPP项目签约落地,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北环路公交枢纽站和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互联互通工程启动建设,尤其是事关民和与红古两地民生福祉的重大交通工程川海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对于畅通甘青经济大通道,加快川海一体发展,推进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经济实力在园区扩容、产业转型中显著增强。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开发。经济区红古园区投资2.9亿元,建成了南三路西延、涩宁兰天然气复线平安段管线迁改、固废处理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配套工程;连海园区扩区增容规划及规划环评编制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实施了总投资39.8亿元的亿通电力器材、陇原蓝天装配式建材、废纸再制造二期等32个重大产业项目,16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尤其是主动服务企业,解决窑街煤电土地、房屋确权颁证,宝方炭材供电供水上跨下穿铁路等涉企问题27个,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粉产业化等3个项目成功列入全市十大科技创新项目,企业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鑫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兰州农发现代循环经济示范园等5个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新改扩建北山村标准化日光温室、海康百万只肉鸡等特色种养殖基地13个。清理“空壳社”167家,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000亩,新增设施农业400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0839元。着力推动三产扩容增量。总投资20亿元的碧桂园玖珑湾、花庄粮库三期扩建等7个商贸物流项目顺利推进,新引进华联超市、国美电器等大型品牌店4家,方大炭素成为首家跨境电商企业,电商交易总额达4000万元。倾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实施河湟越野自驾游营地、中农生态农庄等文旅融合项目10个,发展星级农家乐20家,成功举办国家A2赛事河湟之旅·红古半程马拉松赛,活动规模和影响为历年之最。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二)城乡面貌在精细建设、一体发展中大幅改观。聚力建设“精致兰州·精品红古”。累计投资16.8亿元,加快原客运中心、凤凰城西侧、虎头崖等重点片区综合开发,改造海石湾花庄路、南区小区路和窑街滨河路、浩门路等市政道路8条,海石湾滨河东路、中路,窑街民门路北段,窑街煤电移交小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实施;特别是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城市景观等九大攻坚行动,实施华龙广场、楼宇立面等改造提升工程8个,打造精品街巷17条,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3.8万平方米,城市品质和功能不断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投资1.3亿元,建成平安镇凤凰路西延、西四路等6条道路,红古镇棚改集中安置工程主体完工,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0公里,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完成农村“三改”5200户。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效,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水平,有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示范小区(村)4个,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5%。
(三)改革开放在协同深化、重点突破中有序推进。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优化设置政府组成部门26个,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五大领域行政执法综合改革,政府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281项,59个事项实现“零见面、零跑腿”,网上可办率达9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时限压缩到120个工作日内。尤其是对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采取全程帮办代办制,在7个月内实现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创造了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的“红古速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三变”改革示范村15个,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村达到22个。深化客运行业体制改革。稳步解决出租车个体挂靠经营历史遗留问题,投放油气两用出租车50辆,新开通运营海石湾至兰州新区公交线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稳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免税费2.34亿元,实现涉农镇街、行政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室)全覆盖。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与民和县签订《川海同城化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川海同城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深度对接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区区融合战略顺利推进。新引进总投资110亿元的项目27个,落实到位资金65亿元,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0亿元。启动窑街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四)环境质量在问题整改、长效管控中明显改善。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完成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回头看”和复查复核,办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信访交办问题19件,治理“散乱污”企业2家,彻底整改河道违法采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不到位等问题9个。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兰铝自备电厂超低排放、13家汽修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环保项目5个,全面取缔城区经营性燃煤炉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和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建成湟水河流域红古段水污染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清运陈年垃圾、陈腐尾菜33万立方米,治理重点洪道3条、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公里。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详查和湟水河大通河界河划界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沉陷区复绿、面山植绿、城市增绿三大行动,拆除窑街沉陷区危旧房屋3.5万平方米、平整土地500亩、生态绿化378亩,全面启动5万亩北部面山绿化工程,新增造林绿化1.8万亩,建成生态村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18.55%。
(五)民计民生在公平普惠、创新治理中强化保障。巩固提高脱贫攻坚质效。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改造农村危房25户,铺设农村供水管网15公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投资1.2亿元,实施了海石湾第三小学、平安镇体育健身中心等一批惠民工程,区文体中心启动运营,新增学位2100个,省人民医院按“3+N”模式继续托管区医院,居民电子健康卡全面推广,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100余场次,民生改善成果更加殷实。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大力开展农民工工资根治欠薪、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新纳入完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945名,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8类补助标准,发放各类补贴5500余万元。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建成省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青年就业见习基地6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550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2986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建成规范化司法所和安置帮教基地各2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持续开展“三打击一整治”“云剑”追逃等专项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79起;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办结涉黑涉恶问题线索138条,社会治安形势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四项指标”全面下降。新创建省级文明单位2个。
(六)自身建设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中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标“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十二字总要求,高标准推进理论大学习、课题大调研、问题大检视、工作大落实,解决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等领域问题62个。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聚焦扶贫惠农政策落实、财政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问效,审计节省财政资金672万元,“三公”经费下降26.1%,整改完成省委巡视反馈涉及政府层面问题15个。坚决服从区委领导,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59件。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政府系统会议、发文数量均同比减少30%,督查检查同比减少50%。同时,国防动员、退役军人、防灾减灾、区志外事、工青妇幼、老龄慈善、粮食物价、信用体系建设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多点频现的矛盾挑战,我们科学谋划、从容应对、笃定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15万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企事业单位、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红古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政府工作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部分经济指标阶段性波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依然不小。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对煤、铝、炭素等传统产业依赖性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活力不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不小。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短板弱项,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海石湾南北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压力依然不小。四是支柱型税源企业效益下滑,新兴税源培育不足,化解债务压力陡增,平衡财政收支的压力依然不小。五是部分干部抓机遇、促发展的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保守、工作方法僵化、担当作为不够,转作风、提效能的压力依然不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既有阶段性的,也有结构性的。我们将牢牢抓住主要矛盾,靶向施治、精准施策,认真研究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二、2020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0年是红古建区6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至关重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转换的历史新阶段,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以及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政策举措发力见效的趋势没有变,全区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动能不断壮大的态势没有变,“四大”国家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改革效益集中显现的形势没有变,红古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重大任务攻坚期,发展底气十足,奋进信心百倍。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强化使命担当,注重从危机转换中捕捉机遇,在应对挑战中争取主动,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开创红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实施“一城五支撑”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推动主导产业转型、生态产业培育、园区开发建设,更高水平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深化,更深层次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奋斗目标,推动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亿元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7.5%,节能减排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功能建园区,抓实项目强产业,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逆势稳增
坚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推动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发展,引导生态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工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做大园区平台。经济区红古园区投资1.2亿元,实施东一路北延、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完成平安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启动京藏高速公路平安段张家寺出入口工程,引进落地一批研发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孵化功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顺利通过终期评估验收。推动连海园区与永登园区协同发展,修编完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做强主导产业。实施总投资39.8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13个,建成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甘肃阿敏产能扩增、窑煤500万吨高效洗煤等5个项目,推进申联环保工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法宁格XPS泡沫回收加工利用、鸿鲲特种玻璃精深加工等8个项目,争取落地连城发电公司重组、伊利A3奶制品生产线、领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等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大力培育生态产业,重点实施窑街煤电绿色充填开采、陇原蓝天节能安全新材料二期等8个项目,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做优服务保障。深化创新驱动,引导辖区企业与驻兰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新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争取建成方大炭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引导雄泰、新天地等生产困难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恢复生产,协助企业做好直供电交易、贷款融资、用地保障以及窑街煤电资产证券化等工作,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二)壮大基地育特色,川台并举增效益,全面发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特色规模挖潜力,向坪台地开发拓空间,推动农业提质、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培育特色优质产业。实施“四千五万”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新改扩建千亩樱桃、千亩草莓、千亩苗木、千亩花卉4个特色种植基地和志荿万只育雏鸡、金翔10万只蛋鸡、中植10万头生猪、鑫源10万只肉羊、绿源5万只大闸蟹5个标准化养殖基地。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第六代标准化日光温室,新增设施农业5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13%。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支持高原皇菊申报国家地理标识认证。申报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
完善现代经营体系。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联合体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强化产供销对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规范提升合作社20家,新建休闲家庭农场3家,带动集体经济超10万元的村达到20个。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体验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企业1-2家,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实施农业“出川入台”工程,加快坪台地综合开发利用,完善上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实施金砂台提升改造、罗金台马铃薯组培综合研发中心等项目,推动杨家坪、薛家台等29个已开发坪台地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构建“一台一产业、一坪一特色”的开发格局。加快农业基础建设,实施47个坪台地道路连接工程和湟惠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衬砌田间渠道20公里。
(三)挖潜扩面提质效,培育业态聚三产,多点突破打造商贸物流中心
坚定实施“通道+物流+枢纽经济”战略,推进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多元发展,推动三产提速、效益提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方大上上城、碧桂园玖珑湾、海城丽景湾等5个商住综合体项目,招商运营百惠广场、国芳百合城等商业面积3万平方米,新增纳限入库企业8家。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推动传统批零住餐行业提档升级,大力培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数据信息等新兴消费热点,挖掘“夜经济”潜力,打造夜间消费特色街2条。推动产业“触电”产品“上网”,引导方大炭素跨境电商平台正式运营,电商交易额达5000万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000万元。
巩固提升通道物流产业。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实施中国供销西北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农迈特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启动实施窑街煤电西部(甘肃)煤炭产品储运基地、海石湾铁路货运站改建工程,逐步形成公铁联运、一体发展的现代物流圈,打造兰西经济带上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中转站。规范发展冷链物流、生资供销、快递送餐行业,争取实施“新网工程”项目2个。
持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立足国家甘青藏旅游带“黄金驿站”发展定位,深度开发自然遗迹、文化遗产、现代农业优势资源,主动融入沿黄旅游带建设,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米家台幸运果玩综合体、河湟体育休闲农庄等文旅项目,创建市级旅游示范镇(村)2个,举办首届跨省中田协A类赛事河湟之旅·马拉松赛,继续办好河湟文化旅游节、山地汽车越野拉力赛等品牌节会,打造“河湟龙城·唐蕃古道·兰西驿站”旅游IP。
(四)统筹城乡促融合,精建细管优功能,高点定位建设秀美品质之城
坚持全域一体、建管并重,从细微处着手、向精致化发力,着力塑造有颜值、有魅力的城乡新形象。
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海石湾中心城重点实施总投资36亿元的“四路五开发”工程,建成滨河东路、滨河中路,新建川海大桥滨河路连接道路、凤凰城西侧小区路,加快推进供销联社、原客运中心、南区棚户区、虎头崖、残联五大片区综合开发,推动北区形象提升、南区基础完善,打造精品中心城。加快窑街工矿区转型,改造学校台子及二平台路,建成矿区街道文化体育公园、民门路北段及沿线景观工程,改造提升阳光小区,完成沉陷区生态绿化220亩,推动旧城形象持续蝶变。
建设特色功能小镇。推进平安资源循环利用特色小镇建设,建成滨河中路、夹滩一路等5条道路,实施西美夹滩馨苑、幸福佳苑等4个商住项目,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快花庄农产品加工产镇融合示范镇、红古河湟康养休闲度假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中心镇区连片开发,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加强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编制若连、旋子等12个村庄规划,启动京藏高速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沿线民俗景观带工程,守住文化文脉,留住乡情乡愁。
推进城乡精细管理。加强国土空间管控,编制完成红古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线缆入地、交通畅通专项行动,打造精品街巷4条,新建改造绿色游园5个,开通海石湾至窑街、连城(永登)公交线路,完成城区停车场位市场化运营。持续深化全域无垃圾治理,全面推开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打造示范小区10个,新建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严格落实“街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红古智慧城乡建设项目,建成运营“数字城管”平台,积极推进5G网络覆盖。
(五)聚焦关键推改革,内生外引扩开放,千方百计激活发展活力动力
始终坚持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开放聚集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外向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四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向镇街延伸,强化电子监察、在线审批系统运用,审批时限再压缩15%以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一址多照,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积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弥补发展资金缺口。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建设海石湾公墓、区殡仪馆和平安镇集中安葬区。编制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启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镇、街道机构改革。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围绕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启动规划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红古港区,在信息共享、产业融合、物流贸易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经济新通道,助推企业走出去。注重发挥“边界效应”,加快推进川海一体发展,推动两县区在政策共享、产业互补、生态联治、“飞地”开发等方面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甘青合作发展示范区。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引项目与引资本并举,引企业与引产业齐抓,严格落实“两真四有”招商理念,围绕新材料、大数据、高端制造等领域,积极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力争签约落地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项目,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65亿元以上。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65%以上。
(六)严守红线抓保护,修复生态增绿色,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努力让红古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一带四廊”生态格局,推进湟水河大通河流域上下游协同共治。完成平安岗子大沟、窑街红山大沟洪道治理和张家寺石头沟排洪隧道改造工程,加快5万亩北部面山绿化,争取实施大通河流域红古段防洪治理、湟水城郊森林公园、湟水河大通河交汇地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全年完成大规模国土绿化1.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公顷,打造百里生态绿色景观廊道。
大力整治突出生态问题。坚决推进中央第一、二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问题应急处置,下重拳持续整治河湖“四乱”、油烟噪音污染、秸秆焚烧等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从根源上把牢生态环境保护关口。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完成窑街煤电维简及更新改造、兰铝5项大能源改造等节能技改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常态化推进河长治河,建成湟水河大通河入境水质监测站和青土坡污水治理试点工程,新建川区三个新鲜尾菜填埋场,启动61条沟道划界工作。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农膜回收利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平方公里。
(七)攻坚决胜奔小康,共建共享惠民生,尽心竭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和监测指标体系,紧盯单位GDP能源消耗、污水集中处理指数等11项短板指标,聚力攻坚、逐项突破,力争各项监测指标达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强化脱贫监测户、非建档立卡边缘户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加大产业扶贫、兜底保障力度,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优质教育振兴工程,建成海石湾第三小学和北区幼儿园,加强教师队伍人才梯队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红古建设,实施区中医院新建、区医院迁建项目,组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新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场地10个。办好庆祝建区60周年系列活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更加充分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600人,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引才引智力度,突出教育、医疗、工程建设等领域,引进一批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持续推进建筑业农民工按项目参保,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参保,解决338名政府安置后下岗失业退役士兵社保断缴问题。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养老保险、特困供养等救助标准,完善老弱、孤残、妇幼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八)注重治理求创新,完善机制促和谐,更大力度推进平安红古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完成“七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建成华龙街道司法所,新建宪法主题公园、个人调解室、安置帮教基地各1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依法稳慎化解企业改制、交通客运、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矛盾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街道(镇)社区政务服务分离,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度,实现社区减负增效。完善村社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双拥共建,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完成窑街地区行政区划和华龙街道社区划分优化调整,新建村社办公阵地5个,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00个。
全力保障公共安全。紧扣长效常治目标,持续掀起扫黑除恶强大攻势,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准打击吸贩毒、电信诈骗、非法放贷等违法犯罪行为,启用区反恐特警大队基地、华龙派出所和拘留所,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红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成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和花庄小型消防站。更加重视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粮食安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各位代表,2020年区政府将继续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的理念,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建设海石湾南区独立高中;二是建设红古区平安中心幼儿园;三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000亩;四是实施湟惠渠、谷丰渠灌区渠道节水配套改造除险加固工程;五是实施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工程;六是建设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七是改造老旧楼院12个;八是改造提升窑街新跃路、四化路;九是实施海石湾自来水厂取水管网改造项目;十是改造提升农村公路50公里。
三、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将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转变作风,创新行政方式,提高治理效能,努力办好红古的事,确保让人民满意。
坚持从严治政。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政府工作置于区委领导之下,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审计监督、政务督查、绩效评价,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坚持依法行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协同推进依法治区、依法行政,让法治成为政府权力运行新常态。严格执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宪性、合法性审查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体系。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坚持科学理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准确把握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谋发展的思路举措,找准推改革的方法措施,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主战场上,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做极致、做精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坚持实干兴政。“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大力倡导“我负责、马上办”的优良作风,推动工作目标化、目标责任化,切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自觉肩负起推动红古发展的重任。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作为者撑腰,为干事创业者鼓劲,激励各级干部担在关键、干在实处。
各位代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重任千钧,干则必成。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实施“一城五支撑”发展战略,提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保持求真务实、实干争先的工作作风,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区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