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87|回复: 0

[山东] 2023年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3 天前
  • 签到天数: 84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323
    发表于 2024-10-10 2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持续放大“九大优势”,强力突破“九大战略”,着力扩内需、提信心、塑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好转,市场需求持续改善,产业动能持续转换,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不断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为 5516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 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628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2074 亿元、增长 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815 亿元、增长 6.2%。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682.82 亿元、增长 4.8%,工业增加值为 1782.16 亿元、增长7.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 845.40 亿元、增长 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 234.94 亿元、增长 5.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 107.43 亿元、增长 12.1%,金融业增加值为 301.19 亿元、增长 9.2%,房地产业增加值为 262.66 亿元、增长1.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998.96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11.5∶37.9∶50.6 调整为 11.4∶37.6∶51.0。经营主体稳步增加。全年新增经营主体 14.1 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 4.2 万户、占比为 29.9%,新登记个体工商户 9.8万户、占比为 69.6%,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 793 户、占比为 0.6%。年末经营主体总量 101.3 万户、增长 4.2%,注册资本金 24537.6 亿元、增长 0.1%。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1537户、增长 6.4%,私营企业 29.7 万户、增长 5.3%,个体工商户 68.7 万户、增长 4.2%。物价运行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0.5%。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 1.0%,衣着类价格指数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与去年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 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下降 3.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指数上涨 1.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 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 3.4%。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全市常住人口 824.0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519.60 万人,农村人口 304.45 万人。城镇化率为  63.05%、比上年提高 1.07 个百分点。制造强市持续见效。持续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围绕“231+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 19 条核心产业链,生成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416 个,“一链一策”制定产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制造业支撑力明显提升,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9%、高于上年同期 6.8 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 5.7 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工业贡献率超过 50%。优选1150家企业重点培育,新培育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9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73 家、省级瞪羚企业 33 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29 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17 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1 家,16 家企业获评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经济聚势赋能,建成 5G 基站 2608个,完成 231 个住宅小区、单位地下停车场等室内 5G 网络信号深度覆盖建设,成功获评国家级千兆城市和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高标准创建市级绿色工厂 37 家,8 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9 家企业、2 家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聚焦推进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着力强化优质项目引领带动,突出抓实重点领域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49 个计划总投资 10 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 48.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 10.7 个百分点;新产业稳步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9.4%、比上年同期提升 8.2 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 20.1%,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5%;新消费模式持续蓄力,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66.8%,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 71.9%;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更亮,全年新能源发电 65.8 亿千瓦时、增长20.0%,其中规上生物质发电增长 15.7%,占规上发电量的比重为 4.2%、比上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 1219.0 亿元、增长 5.3%。其中农业 680.8 亿元、增长 4.0%,林业 21.1 亿元、增长 18.0%,牧业 294.3 亿元、增长 6.7%,渔业 113.8 亿元、增长 4.6%,农林牧渔服务业 109.0 亿元、增长 8.5%。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 55.9∶1.7∶24.1∶9.3∶9.0。主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083.7 万亩、增长 0.2%,总产量 497.8 万吨、增长 1.7%,单产 459.4公斤/亩、增长 1.5%,其中小麦产量 236.0 万吨、增长 1.3%,玉米产量 195.5 万吨、增长 3.1%,大豆产量 14.8 万吨、增长 5.8%。经济作物面积 373.3 万亩、增长 1.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795.2 万吨、增长 2.8%,瓜果类产量 99.6 万吨、增长 4.8%,油料产量 14.6 万吨、增长 1.4%,棉花产量 2.6万吨、下降 3.3%,园林水果产量 40.7 万吨、增长 4.1%,猪牛羊禽肉产量 50.8 万吨、增长 7.2%,生猪出栏 365.4 万头、增长 3.3%,牛出栏 25.7 万头、下降 1.9%,羊出栏 205.3 万- 5 -只、下降 3.7%,禽出栏 8822.7 万只、增长 18.9%,牛奶产量 18.6 万吨、增长 3.4%,禽蛋 39.8 万吨、增长 3.8%,水产品产量 30.4 万吨,同比增长 4.0%。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5 个、市级示范片区 118 个、县级示范片区 155 个。新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60 个、累计 1310 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158 个、累计 427 个。6 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8 个镇村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1 个村获评“2023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业生产条件质效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 53.8 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 4.3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 1065.6 万千瓦,增长 3.4%。农用大中型拖拉机 4.4 万台,联合收割机 3.8 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 22.9 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以上,农机合作社总数达 908 家,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社 19 家、省级示范社 103 家、市级示范社 153 家。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3.4 万人次。遴选基层农技人员及特聘农技员 1099 名,培育科技示范主体 5435 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746 家,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0 个、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 4 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5 个,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强县 1 个,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6 -2 个、农业产业强镇 1 个。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 634 家,其中国家级 36 家、省级 262 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412 家、其中省级 71 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6个、累计达 11 个,入选“好品山东”品牌名录 8 个。强化农业发展服务保障,全市 156 名乡镇金融挂职干部累计促成各类贷款 251.0 亿元,累计授信额度 477.8 亿元,新落地按揭农业项目 22 个、累计实施 95 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按门类分,采掘业增长 13.9%,制造业增长 9.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 2.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 6.5%,股份制企业增长 1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 5.4%。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增长 8.8%,中型企业增长 14.4%,小型企业增长 13.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 1.3%,重工业增长 13.1%,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 20.7∶79.3。建筑业发展稳中向好。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 897.3 亿元,同比增长 7.5%。新培育一级资质企业 54 家,累计达 259 家。四、服务业
    服务业经济持续提质。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46.6 亿元、增长 10.1%。十大行业门类中营业收入全部实现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 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 10.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 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 19.5%,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 11.8%,房地产业增长 5.9%。快递行业保持较快发展。邮政行业(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业务收入 40.2 亿元、增长 21.8%,其中快递服务企业完成收入 23.1 亿元、增长 27.6%。都市区一体化积极推进。坚持“大济宁、全域化”,全面拉开都市区建设框架,济宁大安机场转场通航,崇德大道、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杨柳互通立交建成通车,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微高速北段、蔡庄互通立交提速建设,“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都市区一体化大格局初步显现。交通运输事业加快发展。雄商高铁、济枣高铁、济广高速改扩建、龙拱港二期泊位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实施。完成新改建公路 625.8 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 213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499 公里。公路旅客营运车辆 846辆,公路货物营运车辆 19.9 万辆。拥有各类营运船舶 6164艘,水上运力规模达 682.7 万载重吨。完成港口吞吐量 7009万吨,水路货运量 5098.4 万吨,水路客运量 119.6 万人次。济宁机场通航城市达 30 个,完成旅客吞吐量 109.2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1887.8 吨。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 183.5 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登记 12.9 万辆;小、微型载客汽车 175.9 万辆,其中新注册登记 11.3 万辆。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 7.1%,5000 万元以上项目达 1778 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30 个。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两升一降”,第一产业下降 0.9%,第二产业增长 8.4%,第三产业增长 6.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 1.2:41.7:57.1 调整为 1.1:42.2:56.7。分领域看,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同比增长 38.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6.1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 34.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5.3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 19.4%、较上年提升 3.9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稳中趋缓。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513.8亿元、增长 1.4%,其中住宅投资 448.7 亿元、增长 0.8%。商品房销售面积 1114.1 万平方米、增长 1.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921.8 万平方米。六、国内外贸易和文化旅游
    消费市场复苏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2732.7 亿元、增长 11.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 2322.3 亿元、增长 10.8%,乡村 410.4 亿元、增长 11.6%。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实现 2423.1 亿元、增长 9.4%,餐饮收入实现 309.6亿元、增长 24.4%。按商品类值统计,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 20.8%,金银珠宝类增长 10.1%,汽车类增长 1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 12.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8.0%,通讯器材类增长 20.4%。对外贸易发展较快。进出口完成971.5亿元、增长30.0%,其中出口 788.6 亿元、增长 45.9%,进口 182.9 亿元、下降11.6%。按市场主体分,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为 213.2 亿元、99.4 亿元、87.2 亿元,分别增长 21.2%、11.2%、9.5%。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 协定国分别完成进出口 603.8 亿元、333.1 亿元,分别增长 50.3%、24.3%。按商品类别分,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分别增长 54.8%、28.4%,农产品、机电产品进口分别增长 183.8%、12.2%。招商引资增速回落。实际使用外资 10.7 亿美元、下降17.4%。其中高技术使用外资 2.98 亿美元,占比 28.0%。全市落地过千万美元制造业项目 13 个、到资 2.5 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 145 家、累计达 795 家。园区发展稳步推进。以 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 50%的规上工业企业、60%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 70%的规上工业营收、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5678”发展格局持续巩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209 个,其中 10 亿元以上 39 个,50 亿元以上 9 个,100 亿元以上 3 个。形成 3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2 个、200 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1 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6 个。旅游活力持续释放。高水平举办 2023 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观察基地落户济宁,中国研学旅游创新推广联盟启动。接待国内游  客 8307.5 万人次,可比增长 63.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767.5亿元,可比增长 71.0%。A 级景区 100 个,其中 5A 级 2 个、4A 级 19 个、3A 级 60 个。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 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4 个。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5 家,省级景区化村庄 20 处,省级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 2 个。邹城市获评省文旅康养强县。尼山圣境文化夜游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项目,全省唯一。太白湖新区运河印巷文体商旅综合体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梁山旅游区成功创建省生态旅游区,梁山春园景区获评国家 3A 级景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标准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走进济宁、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系列国家层面的重要活动。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送戏下乡演出 2.5 万场,“戏曲进校园”演出 617 场。群众性文化活动 2.6 万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累计达 20 家。入选省级非遗工坊 4家,共认定市级非遗工坊 28 家,县级非遗工坊 77 家。国有美术馆 6 个,博物馆 71 个,公共图书馆 13 个,文化馆 12个,文化站 156 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4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260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387 处,可移动文物 130 余万件。出版报纸 5 种、发行量 3072.2 万份,期刊 7 种、发行量 7.2 万份。4 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2023年度资助项目,立项数量全省第一。《金声玉振》成功入选 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全省唯一入选项目。《韵·花样顶技》、魔术《梁祝》获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滑稽《岁月》获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山东梆子《竹竿巷》入选山东省 2023 年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选题。
    七、财政金融
    财税运行稳健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475.0亿元、同比增长 6.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323.6 亿元、增长7.3%,税收占比 68.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782.8 亿元、增长 4.8%,其中民生领域支出达 627.8 亿元、增长 6.0%,占全部支出比重为 80.2%。重点支出项目中,农林水、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分别增长 9.9%、7.5%、14.0%。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市级银证保金融机构达 112 家,地方金融组织达 66 家。境内上市企业 10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7 家,其中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 8 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累计 631 家、比上年增加 8 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8749.93 亿元、较年初增加 680.38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7318.91 亿元、比年初增加 908.55 亿元;余额存贷比83.7%,增量存贷比 133.5%。绿色贷款余额 702.8 亿元,增长 105.6%。全省首例融资担保机构合并案例、恒丰银行全省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落户我市。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实现保费收入253.8亿元、增长7.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 81.5 亿元、增长 7.0%,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 172.3 亿元、增长 7.4%。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 3265 所,在校学生179.85 万人。其中普通高校 7 所,在读研究生 8186 人,本专科在校生 16.15 万人;成人高校 2 所,在校生 8.02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2 所,在校生 6.13 万人;普通高中 56 所,在校生 17.59 万人;普通初中 285 所,在校生 35.19 万人;小学 867 所,在校生 68.26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 13 所,在校生 5464 人;学前教育幼儿园 2013 所,在园幼儿 27.15 万人。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 28 所,新增学位4 万个;新改扩建幼儿园 32 个,新增学位 9000 个,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 65%、93%。中小学学校强校扩优覆盖率达 60.25%,省一类幼儿园占比达到 55%。资助困难学生 81.76 万人次,资助总金额 8.31 亿元。夏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 3 万人大关。科创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1800 家。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1 家、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 家、省技术创新中心 1 家、院士工作站 6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14 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持续增强,16 个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18 个项目入围省科学技术奖。区域创新示范作用更加有力,成功创建 1 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兖州区入选省科技创新强县。专利授权量达 13019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为 8.9 件/万人。- 13 -人才事业有效推进。引进青年人才 5.2 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236 人,硕士研究生 3513 人。招募上岗“三支一扶”大学生 90 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6.3 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 1.3 万余人。新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9 家,招募合伙人 100 人。广泛汇聚各方人才,聘任 11 位院士担任“人才大使”、14 位外国专家担任“海外科技交流大使”。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 8 人,实现数量翻番、为历年最高;入选全国技术能手 5 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 64 人。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市 7 名体育健儿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 19 届亚运会,勇夺 3 金 1 银 1 铜,创济宁运动员亚运会最好成绩。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 1067 场次,参与人数 113.6 万人。免费低收费体育场馆达 19 处。举办社区运动会 7015 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3.6平方米,体育彩票实现销售额 16.3 亿元。
    九、卫生和居民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高标准投入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挂牌成立,入选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打响了“幼有善育、以爱托举”托育特色品牌。2023 年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全国地级市排名第十、全省第一。创新实施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建成市级心理健康中心,打造了覆- 14 -盖市县乡村的“1+10+N”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获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6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59 个,设立 106 个“名医工作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7345 家、其中医院 222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7048 个。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861 元、增长 6.6%,人均消费支出 20495 元、增长 7.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5055 元、增长 5.9%,人均消费支出24992 元、增长 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851 元、增长 7.7%,人均消费支出 14895 元、增长 9.9%。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 1.94 调整为 1.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40.2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40.5 平方米。全年改造老旧小区 313 个,筹集人才住房 4231 套,发放租赁补贴 3897 户,棚户区改造开工 6538 套。升级改造换热站507 座,更新改造老旧管道 102.8 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53 户,新增户厕改造 3159 户。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实现低保标准“十九连增”,保障城乡低保对象 15.2 万人、特困人员 3.9 万人,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到 924 元、745 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月标准分别提高到 1202 元、969 元。建成各类养老设施 1555 处,其中养老院 230 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179 处、农村幸福院 687 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53 处、社区老年人食堂 406 处,配置养老床位近 7 万张。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