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都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保持定力不懈怠、锚定目标不动摇,全力拼经济、稳增长、扩开放、优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受国际国内两个大环境影响,形势发展不及预期,投资、出口、消费不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放缓,但经济运行基本面仍处于合理、健康区间。 一、综 合 经济大盘结构趋稳。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1亿元,按快报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8.2%,比上年增速放缓10.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6.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5.9亿元,下降23.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2.9亿元,下降0.9%。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40987元,下降7.9%。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6.2:29.3:54.5。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保持一二三的最优最稳结构,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提高,当年提升7.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还需夯实巩固;发展质量还需壮大后劲;产业集群还需赋能提升;工业脊梁还需龙头引领;投资项目还需接续入库;财政收支还需开源节流。 二、农 业 三农基础保持稳定。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59.3亿元,可比价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完成27.99亿元,林业产值完成1.66亿元,牧业产值完成7.08亿元,渔业产值完成19.5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3.06亿元。农作物总播面为8.9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6万亩,棉花播种面积0.28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6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0.8万公顷。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总产量达5.3亿斤。稻油轮作单产荣获全国油菜高产竞赛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一的佳绩。新增高标准农田7万亩,建成工厂化育秧中心32个。生猪存栏11万头,生猪出栏4.6万头,其中能繁衍母猪存栏7千多头,肉牛存栏9千多头。全县水产品养殖总面积18.75万亩,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 10.17万吨,增长4.0%。培育专业合作社46家、家庭农场68家。“两茶一水”规模持续拓展,新增茶叶基地2500亩、油茶种植1.8万亩、小龙虾养殖1.5万亩。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1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富硒产品5个。胜华禽业获评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都昌白茶获评全国“中茶杯”茶王赛“茶王”“特金奖”等12项称号。 林业生产效益持久。2023年完成退化林修复5600亩、封山育林2000亩、人工造林3000亩。森林抚育面积667公顷。国有林地面积2840公顷,森林面积2747公顷,公益林面积3140公顷。完成退化林修复1.2万亩、国储林收储6万亩,设立林长制服务分中心4个。在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水果1600吨,油茶籽4200吨,板栗300吨。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区面积53391公顷,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1个,野生动物救治中心2个。 三、工 业 工业经济承压下行。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个,其中:采矿业企业8个,制造业企业120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71.3亿元,下降51.9%。实现工业增加值12.6亿元,下降50.7%。完成营业收入75.2亿元,下降50.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6.6元,减少2.49元。营业收入利润率7.85%,下降0.9 %。万元GDP能耗(等价值)0.1497吨标准煤/万元,增长5.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0.3246 吨标准煤/万元,增长97.9%。园区项目签约资金25.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9万美元,园区企业90个,其中规上企业77个,规下企业13个。园区规模企业占全县规模企业总数的59.2%。工业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6亿元,下降45.0%。实现生产性外贸企业出口总量1.8亿元,增长28.6%。 四、固定资产投资 重大项目加快投资。2023年,全县在库投资项目173个,其中:已停工项目2 个,竣工投产项目 126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4亿元,同比下降6.6%,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7.8亿元,同比下降7.1%;工业投资累计完成30.2亿元,同比下降15.3%。从投资的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1亿元,增长10.8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2亿元,下降15.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6.1亿元,下降3.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12.7:34.6:52.7。外源性(民间)投资额完成51.3亿元,同比下降17.6%,占总投资的比重为58.7%,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房地产项目11个,已完成项目2个,房地产项目计划投资额44.2亿元,同比下降12.3%,当年完成房地产投资比为17.6%。2023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2.3亿元,增长0.2%。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个,签约总金额156亿元。纳入市大会战项目126个,其中省大中型项目18个,完成投资242.2亿元。首个百亿级工业项目东都智能装备(一期)建成投产。 五、交通和邮电 水陆两运顺畅便利。2023年全县社会客运量609.51万人,增长4.7%,其中公路608.2万人次,增长4.7%,水路1.31万人次,增长26.1%。客运周转量58111.9万人公里,增长5.2%,其中公路57817万人公里,增长5.1%,水路294.9万人公里,增长22.4%。货物运输量1844.1万吨,增长5.4%,其中公路1352万吨,增长4.6%,水路492.1万吨,增长21.2%。货物运输周转量157976万吨公里,增长12.6%,其中公路79091万吨公里,增长4.1%,水路 78885万吨公里,增长22.7%。 信息网络业量倍增。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252万元,增长34.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099万元,增长17.5%;电信业务总量82153万元,增长23.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0996户,下降3.1%。移动电话用户441355户,增长1.2% 。按户籍人口计算,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68部,比上年增加1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048户,增长0.6%。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550公里,民间汽车拥有量49328辆。 六、贸 易 贸易市场恢复良好。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先行,稳经济、促消费各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复苏,全县商贸消费持续稳定恢复,新增升规入统单位数创历史新高,首次达到7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升,突破120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速0.7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在市场消费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为95.9%。从四大行业来看,批发业销售额完成99.2亿元,增长7.1%;零售业销售额完成89.5亿元,增长4.5%;住宿业销售额完成3.2亿元,增长10.7%;餐饮业销售额完成10.4亿元,增长14.9%。举办“百业千店•聚惠都昌”、名优特产美食嘉年华等活动,发放消费券240万元,拉动消费超3280万元。电商经营主体总数达8042家,电商零售额突破7.7亿元。鄱阳湖水上旅游码头建设正式启动,东方百慕大4A级景区、鄱阳湖南山省级度假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全年接待游客量高达3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增长6.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金融优质收支。202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3.2亿元,增长1.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亿元,增长8.1%。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4%和64.5%,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3%,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县财政支出56.4亿元,增长7.4%。财政支出增速最快是粮油物资支出,增长高达226.8%,其次是自然资源气象业支出增长103.9%;再者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43.9%。民生工程支出达到47.1亿元,增长8.0%。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83.4%,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是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9.2亿元,增长12.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31.2亿元,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249.9亿元,增长16.8%。余额存贷比为59.7%。 寿财双险保障有力。2023年,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拓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度潜力。较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保险业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主体多元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保险产品丰富创新,营销渠道拓宽服务,寿财双险市场协同进步。全县保险业务收入依然保持年度增量2亿元的目标,达到1874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寿险业务收入91663万元,增长11.6%,财险业务收入95796万元,增长13.1%。保险决陪款和给付款24007万元,增长8.4%,其中寿险14797万元,增长7.2%,财险9210万元,增长10.4%。 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和谐共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开发公益性岗位5385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885元、660元。新建颐养之家13个,打造城市助餐网点6个。实现县乡村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8.3%、99.5%。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设扎实推进。鄱阳湖岸线景观工程、城西大道北延伸项目启动建设。城东大道快速推进。西街道路正式通车,罗西路、学前路等6条道路稳步实施。13条主次干道雨污分流全面完工,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成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万吨。铺设燃气管道110公里,新增燃气用户3619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493套。棚改拆迁安置圆满收官。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40个。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拆除遮阳伞3200顶、清理非法营运“红摩的”125辆。新增停车位1937个,“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识别纳入“三类人群”312户1324人,消除风险180户707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673元、增长13.3%,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12463元、增长13.1%。新增发明专利18件,增长73.3%。新建专家工作站2家,成立招才引智工作站9家。引进国际顶尖人才1人、国家级杰出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4人、博士18人。全县学校数548个(包括幼儿园),在校学生数98603人,在职教师人数7375人。当年参加高考学生数为7645人。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缩减明显。年末全县总户数237526户,总人口779920人,比上年减少10803人,出现人口缩减峰值。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411694人,女性368226人;按人口居住地分:农村居民585946人,城镇居民193974人。出生人口5483人,死亡人口5624人。人口出生率为7.68‰,人口死亡率为8.88‰,人口自然增长率-1.20‰,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常住人口544446人,其中城镇人口239742人,乡村人口304704人;男性人口281096人,女性人口263350人。城镇化率达到44.03%,比上年提升了0.99个百分点。 两个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1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82元,增长9.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全市领跑。城乡居民“两个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去年同期的2.58缩小到2.44。是年末,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4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13元,增长3.2%,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62元,增长9.1%,增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积极转好。全部就业人员42.62万人,比上年下降1.9%;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3.7万人,比上年下降2.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4.02万人,下降2.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4.9万人,下降0.5%。全县劳动力资源充足,外出人口达24.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7.72%,就业人口充分,67.9%集中在二三产业,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