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聚力高水平构建“六大体系”、奋力打造“六个区”的方向路径,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6.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20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15.58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643.21亿元,增长6.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5.5:50.9:43.6调整为5.3:49.9:44.8。服务业较快发展,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连续23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排名第20位。 图1:202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2022-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1.8%,总体呈现“二升六降”态势。其中:衣着类下降1.1%,居住类下降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7.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升0.2%,食品烟酒类下降0.7%,医疗和保健类上升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2.2%。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私营企业3.80万户,增长7.6%;注册资本2534.65亿元,同比增长10.7%;私营从业人员21.85万人,同比下降1.6%。个体工商户13.03万户,同比上升4.0%;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227.97亿元,同比增长5.6%;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3.35万人,同比下降0.9%。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向好态势还需继续稳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新型工业化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任重道远;资源要素制约难题亟待破解,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不够充分,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尚有差距;安全生产、生态建设还要久久为功;基层治理创新力度还需加大;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持续增长。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7.44亿元,比上年上升4.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3.61万吨,比上年增加0.38万吨。其中:夏粮24.59万吨,比上年增加0.07万吨;秋粮39.03万吨,比上年上升0.31万吨。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7.84万亩,比上年增加0.24万亩。粮食单产为497.61公斤/亩,比上年上升2.05公斤/亩。2023年上市生猪62.75万头,比上年上升9.3%;家禽出栏699.70万羽,同比上升0.1%;羊出栏5.31万只,同比下降16.1%;禽蛋3.77万吨,同比下降2.0%;水产品2.38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8%。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全市现有规模养殖场(户)1071家。其中万头猪场32家、万羽禽场135家、50头以上奶牛场3 家、千只羊场19家。生猪、蛋禽、肉禽、奶牛、山羊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98.4%、94.2%、96.8%、100%和91.0%。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94.3%,比上年上升4.3个百分点。定量检测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3%。 农业装备结构合理优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63.40万千瓦,全市各式大中型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1030台,插秧机保有量达标准1865台(其中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136台),75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2240台套,粮食烘干机738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其中:轻工业下降2.1%,重工业增长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下降3.4%,利润总额下降17.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3家。 重点产业和园区健康发展。重点产业平稳增长。机电、化工、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同比增长3.5%。园区主体地位持续巩固。泰兴经济开发区入选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泰兴高新区入选国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和预制菜产业集中区。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 1205.99亿元,同比增长9.5%;建筑业完成税收13.37亿元,同比下降0.4%。全市共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上企业25家,拥有一级建造师1059名,二级建造师2434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分产业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服务业投资同比下降1.8%,房地产市场略有下降,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1.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1.69万平方米,下降0.2%。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呈现新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为全国首批。全面推进“双水·双河”功能提升,实施绿化工程11项,新增及改造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高标准建成开放21公里的生态健身步道。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3个,改扩建污水管网7公里。完成2号泵站及输送管道扩容改造,污水日输送能力提高至16.5万吨。在全省率先开展老旧住宅入户体检,实施23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3159个,加装充电设施2000个。国庆桥农贸市场、文江印邻里中心建成投用。农村发展更具活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00公里、危桥改造20座、县道大中修25公里。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8公里,打造幸福河湖186条,马甸水利枢纽改建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新增美丽宜居示范庄台26个。 项目建设扎实有力。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36个、100个和80个,其中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分别达79个、39个和28个,“三比一提升”开竣工数保持泰州第一。总投资105亿元的20GWh快充动力电池项目开工建设。入选第七批国家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2个,全省仅4个。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提升。全市公路总里程2413.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2.17公里、一级公路233.61公里。年末实有公交车362辆,出租车367辆;民用汽车拥有量20.2万辆。全市开通城区公交线路19条、城乡公交线路26条、镇村公交线路15条。260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等“轨道项目”稳步推进。常泰长江大桥主塔封顶、天星洲专用航道桥顺利合龙。如常高速、沪陕高速平潮至广陵段加快实施。广陵互通连接线主体工程完工。镇海路南延主线通车。七圩公用码头成功靠泊首艘开普船,正式进入“大船时代”。开放融合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26.0万人次,同比上升26.0%;实现旅游收入2.95亿美元,同比上升13.8%。祁巷村乡村旅游项目入选中国旅游协会评定的第四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印达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主题14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六、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回暖复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30亿元,比上年增长5.4%。按行业分,批发业销售额1218.14亿元,增长12.5%;零售业销售额333.47亿元,增长5.0%;住宿业营业额5.91亿元,增长24.9%;餐饮业营业额45.10亿元,增长11.9%。全年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7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图3:2018-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开放型经济持续承压。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2.06亿美元,下降15.8%。其中:进口总额20.45亿美元,下降10.4%;出口总额31.61亿美元,下降19.0%。利用外资趋减。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02亿美元,下降21.7%;新批协议注册外资5.65亿美元,下降9.0%。新设外资项目18个、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的外资项目7个。 图4:2018-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及增长速度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恢复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21亿元,上升8.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0.23亿元,上升1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2.2%。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15亿元,增长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9.43亿元,增长2.3%;医疗卫生支出16.81亿元,增长1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84亿元,增长5.9%。 图5:2018-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长速度 金融业持续快增。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84.90亿元,增长1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80.00亿元,增长18.6%。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分险种看:财产险7.78亿元,增长8.7%;寿险35.08亿元,增长46.7%。 图6:2018-2023年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本外币)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能级加力提升,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1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07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下降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6%。专利授权3061件,其中发明专利647件,比上年增长51.5%。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6085人,毕业生3274人;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39798人,毕业生13122人;小学43所,在校学生49607人,毕业生8025人;幼儿园68所,在园幼儿数18766人。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完成焦荡实验学校、北城小学等5所学校合并重组。建成投用实验初中文江分校、机关幼儿园拱极分园。启动“强师计划”实验区改革,新增省级名师10人、泰州市“三级骨干”教师186人。中高考成绩持续攀升、进位进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共有文化馆(站)18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数6个,剧场影剧院2个,图书总藏量435千册。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77.5%,广播电视覆盖率95%。全市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4家,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主体竣工,120急救指挥中心投入使用,疾控中心门诊检验综合楼顺利封顶。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入选省首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12个,其中医院19个、卫生院29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629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36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05人、注册护士3140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承办全国排球冠军赛(泰兴赛区)比赛,接待8支球队近200名运动员,吸引3万名观众。送培国家级、一级、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68人,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6312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4人。全年实现体育彩票销售额达2.24亿元。全年开放24 公里生态健身步道,建成4个球场、5个提档升级多功能运动场和50个健身网点。 十、资源和环境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PM2.5年均浓度连续4年达国家二级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建成“碳效码”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平台,加快重点企业节能改造,腾出用能空间29.4万吨标煤。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泰兴高新区创成国家绿色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科普中心获评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泰兴经济开发区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纳入国家试点,“无废园区”创建、新污染物治理纳入省试点。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021(不包含道路交通死亡人数)。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略有增加。全市年末常住人口99.08万人,较上年增加0.0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60%,较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家庭总户数39.67万户,户籍总人口112.71万人,比上年减少1.0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336人,出生率3.85‰,比上年下降0.3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2147人,死亡率10.78‰,比上年上升0.97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43元,增长6.3%;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3元,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97元,比上年增长5.3%。 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创成省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2家,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省级试点成功落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30.92万人、33.99万人、19.48万人、14.8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46.71万人,基础养老金标准、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247元和800元。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8%,实施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400户,连锁化运营养老服务中心100家,创成全省首批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新增普惠托育机构5家。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9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3.24万人次。 注:1.公报中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