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京市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全力践行“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全区经济承压恢复,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内生动力有效激发,治理能效显著提升,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幸福指数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6.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90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1657.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323.36亿元,同比增长4.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5:54.2:43.3。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98.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3万人,城镇化率78.58%,人口自然增长率2.64‰,出生率6.1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28.01万人,比上年增加1.18万人,增长0.9%。其中女性64.90万人,增长1.1%;暂住人口108.30万人,增长0.04%。 举办各类招聘活动472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8万人,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8511人。对辖区重点登记失业人员、长江退捕渔民等群体开展专项跟踪调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717人。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开发高质量见习岗位2715个。引进留学回国人员来区就业创业1108人。 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4.24万户。经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11.12万户,当年新增1.21万户;内资企业(不含私营)1.45万户,当年新增2235户。外商投资企业1992户,当年新增144户。个体工商户21.9万户,当年新增2.8万户。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79亿元,同比增长0.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2.13亿元,可比价增长1.8%。其中,农业产值79.80亿元,同比下降0.5%;林业产值3.88亿元,同比增长4.1%;牧业产值5.80亿元,同比增长13.5%;渔业产值25.97亿元,同比下降1.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34亿元,同比增长7.0%。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53万亩,总产量21.4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0.7%和2.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31万亩,总产量1.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6%和2.3%;蔬菜播种面积42.01万亩,总产量99.0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0.1%;猪肉产量0.74万吨,同比增长28.7%;禽蛋产量1.08万吨,同比增长19.7%;水产品产量2.85万吨,同比增长0.1%。 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600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2%,机械总动力达54.5万千瓦。全区农业龙头企业179家,其中国家级4家。当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16家、区级20家。全区家庭农场1248家,各类示范家庭农场371家。当年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15家、区级56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26.83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战新产值2001.43亿元,较同期净增98.49亿元,同比增长5.2%。五大优势产业中:新型节能环保增长2.6%、智能电网增长1.8%、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增长0.5%、高端智能装备增长0.5%、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降1.3%。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44.97亿元,可比价增长2.5%。列入统计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41.04亿元,增长3.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038万平方米,增长7.8%;竣工面积861万平方米,下降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47.91亿元,同比下降5.9%。建安投资488.07亿元,下降6.7%;基础设施投资75.79亿元,下降19.4%;工业投资276.66亿元,增长23.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97.82亿元,增长22.5%;服务业投资569.55亿元,下降15.9%。 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275.03亿元,同比下降17.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8.98万平方米,增长0.3%;实现销售额337.35亿元,下降6.1%。 全区已开工城乡建设计划A类项目391个,完成投资290.07亿元。实现通淮街、文靖路跨宁杭高速桥和文靖路跨秦淮河桥建成通车;完成龙眠大道-绿溪路交汇处、龙眠大道-丽泽路交汇处等 10 处主城区小微堵点整治;完成鼓山路口袋公园、南京南站地区 28# 地块南侧街旁公园、江宁高新区龙眠大道口袋公园建设;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 20.3万平方米、绿道 5.1公里;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成面积达38.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3.49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7.74亿元,增长3.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95.65亿元,增长5.0%,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212.70亿元,增长13.2%。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96.69亿元,下降0.5%。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4.55亿元,下降0.6%。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329.87亿元,增长8.4%,占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50.2%。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35.6亿元,其中出口860.9亿元,进口474.7亿元。完成物流业交易额1900.15亿元,增长7.9%。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3个,同比增长13.2%;实际使用外资9.34亿美元,下降0.2%;合同利用外资29.22亿美元,增长138.9%。年末,累计引入亿元以上签约项目522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175亿元。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 全年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总量3714.8万吨,货物周转量1186332.6万吨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1170.3万人,周转量21029.5万人公里;年末城市公共汽车运营线路网长度达1607.3公里,同比增长2.0%。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4条,增设公交站点5个,优化调整74个。完成86.5公里农路养护、44座危桥改造、56.3公里安防设施,“宁径织美”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十大优秀农村公路品牌,大西线荣获2022年度江苏“美丽农村路”样板路。 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06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50.2亿元。年末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共有星级宾馆饭店4家,其中五星级1家。各类旅行社103家,其中具有组织出境游资质的1家。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3亿元,同比增长 17.4%。其中,税收收入218.0亿元,增长25.6%,税收占比91.5%。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2.6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支出22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1%。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8.02亿元,可比价增长12.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097.71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住户存款2065.39亿元,同比增长15.9%;人民币贷款余额3797.65亿元,同比增长17.1%。 年末江宁区境内外上市企业47家,当年新增2家,首募资金合计达17.7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当年新增2家。创投机构326家,较年初增加34家,注册资本总规模231.66亿元。股权投资机构601家,较年初增加69家,注册资本总规模842.69亿元。中基协备案基金管理人37家,较年初增加2家。江宁区在省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超4万家,接入率34%,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使用效率位居全市第一。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专利授权量1642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697件。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3236件,其中高维持年限有效发明专利4271件。 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91.46亿元,同比增长20.5%。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6家,全区累计达2416家,增长15.6%。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5217家,同比增长13.6%,占全市比重22%,稳居全市第一。全年经备案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58个,众创空间117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6个,众创空间20个。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99所,在校学生176577人,较上年增加12723人。其中普通中学50所,在校学生54654人,较上年增加3104人;小学48所,在校学生121585人,较上年增加9582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338人,较上年增加37人。各类幼儿园185所,在园儿童61567人,较上年减少5199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6.93万平方米。全年举办公益演出1800场,开展送戏下乡165场,为农村和基层送书12526册。“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黄龙岘茶文化村获批“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茶旅融合蝶变美丽乡村》入选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77个,较上年增加98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0611张,较上年增加341张;各类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179人,较上年增加913人。新改扩建60个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区站点增加到207个。创成2家省社区医院、6个省甲级村卫生室、3个市级特色科室。 当年建成2家公建民营托育机构,创成1家江苏省普惠托育机构,荣获全市普惠托育体系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第一名。创成1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个省级优质护理院、2个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1个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 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85平方米,积极举办(承办)各类高等级体育赛事30余场次。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000余场次。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超过90%。新建更新健身器材200套,持续推进建设健身步道10公里,百姓健身房2个,改造灯光球场5个。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优良29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0.3%,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值28.8微克/立方米。全年降尘量均值2.5吨/平方公里·月。全年国、省、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100%,子汇洲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逐月水质达标。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8.1万吨标煤,同比下降2.2%。其中煤炭消费量18.13万吨,同比下降0.6%。全社会用电量141.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其中工业用电量60.0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2.5%。 全年完成造林1097亩,封山育林2024亩,森林抚育20544亩。现有林木总面积73.9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1.89%。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2起,死亡4人,较上年分别下降14.3%和33.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15元,同比增长4.3%。其中工资性收入46010元,增长4.3%;经营净收入6033元,增长4.3%;财产净收入6039元,增长2.5%;转移净收入7633元,增长5.7%。按照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93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25元,同比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09∶1缩小至2.04∶1。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378元,同比增长7.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986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548元,同比增长10.5%。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0%,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参保单位7475家,征收三项社保费91.8亿元,中断缴费续保798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5.1万人,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7.3亿元、征地保障待遇7.5亿元。受理工伤认定案件4461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5亿元。组织劳动能力鉴定3425人次。支付失业保险待遇3.2亿元,发放失业补助金969.7万元。支付职工医保零星报销费用2687.4万元、生育零星报销及津贴等费用5047.2万元。受理城乡居民医保零星报销费用申请4633万元。 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个,改造出新面积7.1万平方米。新开工保障房建设面积73.16万平方米,建成面积91.89万平方米。全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918.4万元。 年末拥有养老机构32家,本年新增2家,共有养老床位5482张,本年新增163张。城镇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232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6个,其中三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7个。 注: [1]地区生产总值、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江宁公安分局;内资企业数据来自区数据局;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现代农业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监管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城建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局;交通运输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旅游、部分文化数据、体育数据来自区文旅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部分文化数据来自区委宣传部;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委;环保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养老数据来自区民政局;住房保障数据来自区住房保障和房产局;优抚补助数据来自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宁调查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