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3 天前 |
---|
签到天数: 84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版主
- 积分
- 172323
|
2023年沈阳市沈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沈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打造“两邻”幸福家园、古城复兴典范、区域性金融中心三大发展目标,扎实开展“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一、经济总量2023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123.3 亿元,同比增长 6.7%(可比价)。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 133.8 亿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989.5 亿元,同比增长 6.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0:11.9:88.1。规模以上经济活动主体保持增长,新增“四上”企业 117 户,与上年相比增加 37 户,增户质量持续保持提升。按专业分共有批发和零售业 45 户、住宿和餐饮业29 户、服务业 29 户、建筑业 11 户、工业 3 户。二、工业和建筑业2023 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 12.1 亿元,同比增长 3.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 35.0 亿元,同比增长-3.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0.3%。分行业看,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 22.7 亿元,同比增长 1.4%,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64.7%;制造业完成产值 12.4 亿元,增长-11.2%,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35.3%。2023 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完成 121.8 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 2.8 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完成444.9 亿元,同比增长 19.5%。
三、国内经济贸易2023 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896.5 亿元,同比增长 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东北城区第一位。2023 年,沈河区着力升级商圈促消费,举办首届“汽车文化节”,参与沈阳市春季房交会,有力推动汽车、商品房等大宗消费稳步回升。2023 年,沈河区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进首店、旗舰店 25 家。夜经济蓬勃发展,彩塔夜市获评辽宁美食街,中街、歇马夜市获评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方城地区入选“沈阳十大城市消费场景”。2023 年,沈河区全力把握关键节点促消费,举办“沉浸沈河”“畅购沈河”等特色活动,沈阳中街客流量和消费额持续提升,小河沿早市成为网红打卡地,沈河区正在成为东北最具消费影响力的中心城区。
四、对外经济贸易2023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0034.0万美元,同比增长0.4%。进出口总额完成 19.3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总额实现 15.6 亿元,进口总额实现 3.7 亿元。五、金融产业2023年,全区金融业完成增加值247.7亿元,同比增长1.2%。举办首届东北亚金融大会,金融商贸开发区影响力持续扩大,以2500 亿元品牌价值荣登辽宁省区域品牌价值榜榜首,连获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省级示范经济开发区和十佳经济开发区殊荣。
六、固定资产投资2023 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9.1%。分类型看,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长 34.2%;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29.8%。坚持“项目为王”,谋划重大项目 400 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70 个,同比增长 7%。坚持“招商为要”,重组“12+7+11”招商体系,区人大、区政协携手打造促进产业振兴联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173 个。坚持“落地为大”,落地亿元项目 113 个,成功招引软通动力、优必选、奇安信、抖音等头部企业。
七、财政2023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70.7%。其中,税收收入 87.9 亿元,同比增长 67.5%。各项税收中,增值税 31.3 亿元,同比增长 184.1%;企业所得税 7.8 亿元,增长7.1%。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46.6 亿元,同比增长 28.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16.0 亿元,同比增长 177.3%;教育支出 10.4 亿元,增长 0.9%;住房保障支出 2.1 亿元,增长 18.7%。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2023 年,方城板块围绕打造古城复兴典范,按照“三横两纵、八个胡同、多个节点”总体布局,系统实施 54 个重点工程,项目数量、投资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多福湾板块围绕建设生态农科新质创新区,启动建设农科创新示范区、农大院士实验室及孵化园等重点项目。彩塔板块围绕升级金廊 CBD,打造 24.7 万平方米特色化、专业化商务楼宇,“中国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标杆城区”品牌向更高能级发展。完成 135 个老旧小区主体和 75 公里管网改造工程。完成 7 条街路更新和 45 条背街小巷改造。推动青年大街沿线 6 个停缓建项目有效处置。24 宗存量地块住宅签约率达 91%。扩容停车泊位 1500 余个,治理“十乱”问题 5400 余个,线缆入地 18 千米,青年大街、北站南广场、北站路以崭新姿态呈现繁华盛景。沈河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的高品质城区形象日益彰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 10 个“无废小区”和 300 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打造全市首个“两网融合”服务站。深化大气治理,全年优良天数达 305 天,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见缝插绿”工程,310 个口袋公园点亮城市街角,新植树木 13万株,整治裸露地面 6.5 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 13 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 42.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2023 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1321”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 5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源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2 亿元。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219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1043 家,雏鹰企业 88 家,瞪羚企业 10 家。建成 5G 基站 674 个,实现 5G信号零死角全覆盖,中街成为东北首个 5G 智慧步行街。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 3 所、升级改造 5 所中小学,文艺二小学入围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深化“双减”工作,实现“二维一体”校本升级模式区域全覆盖。实施幸福教育进社区工程,建成市级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 17 个,惠及 17 万人次。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2023 年,沈阳方城活力迸发,“五一”、“十一”成功引爆全省文旅消费,举办两届中式国风集体婚礼,全年客流量同比增长 58.4%,4 次登上新闻联播,助力沈阳荣登全国最强周边游十强榜单。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23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达到 99 家,较上年同期增长 10.0%。健康沈河扎实推进。打造“1+X”医联体,建立“三三联动”、“专科专病”服务新模式。实施中医药强区战略,打造沈河中医药服务品牌,1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医堂建设标准。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举办沈河区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 50 余场,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十一、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截至 2023 年末,沈河区户籍人口 71.2 万。城镇新增就业近2 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3.4 亿元。全年吸引高校毕业生 1 万余人,发放人才补贴 9700 余万元,同比增长 17%。全区高层次人才已达 598 人,集聚国家两院院士 15 名。培育品质养老社区 57 个,星级养老机构 14 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扩面至 60 个社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4500平方米,完成 170 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幸福长者食堂”61 家,“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全市领先。沈河“两邻”幸福家园丰硕成果深入民心。注: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统计知识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四上”企业“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四上”企业的标准:规模以上工业,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 2000 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房地产企业是指在辖区内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是指具有资质(拥有城乡建设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所有建筑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标准为批发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 2000 万元,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 500 万元,住宿、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 200 万元;规模以上服务业,标准为年营业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卫生行业;年营业收入 1000 万元及以上,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年营业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