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安市新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西安市新城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邓晓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城资源重构、产业再造的一年,是价值兑现、大抓发展的一年,是放眼全局、接续奋斗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抢抓机遇、破难向新、勇毅奋进,坚定不移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防风险,是走得最自信、最坚实、最有力的一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经济承压奋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5亿元,同比增长6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48亿元,同比增长25.8%。 ——产业重塑再造。幸福路板块数字经济聚集成势,解放路板块商务化转型示范引领,西京医院板块大健康、大商贸双轮突破,大明宫板块文商旅焕新升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民生保障有力。“保交楼”任务提前完成,“保回迁”交付住房11896套,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0大民生实事交出满意答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增长5.9%。 ——考核排名领先。坚定“九连优”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抢进位、争先进、当示范,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评价、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考核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均位居品质提升区前列。 一年来,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多措用力抓经济回升 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放大政策效应,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加快恢复。 政策精准有效。全面落地中省市稳增长政策,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实施“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企业倍增计划”“百家助万企”专项行动,减税降费4.88亿元,助企融资35.8亿元,引进金融产业链企业10家,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63.26亿元,新增“五上”企业49家、上市后备企业9家,新登记市场主体12671户,同比增长34.65%。 消费活力迸发。举办第四届全民消费节、第七届新城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易俗社·梨园夜”等15场主题活动,“皇城里·民乐园”步行街盛装开街,率先发放政府消费券拉动消费近亿元,全年接待游客4242.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5.49亿元,易俗社、永兴坊获评全市“醉年味特色商业街区”“夜西安”消费地标,荣获全市促消费先进单位。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5.6亿元,丝路电商产业园首批入驻企业30家,长乐路小商品组团出海,跨境贸易实现历史性突破。 营商价值凸显。在全市率先发布营商环境40条措施,开通全省首家区县级营商服务专线,12个集成改革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创新“证照联办”“证照同销”新模式,办理时限压减65%。建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示范点11个,170项服务下沉街道社区办理,政务服务网办率96%。成功举办第七届丝博会新城区四大板块投资推介会,全年实际引进内资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69万美元,全省唯一获评中国“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县”。 (二)攻坚破局抓产业再造 坚持产业强区、以产强链、聚链成群,全力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16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达到年计划106.98%,94个区级重点项目投资达到年计划105.47%,招引项目55个总投资366亿元。幸福路板块完成土地腾迁2014亩,按照“急用先编”原则编制重大产业项目详规,投资100亿元的全国第三个银泰中心、投资20亿元的百度营销西北服务中心成功落地,百亿级在建项目传化智联、爱琴海购物公园全速推进。盘活西光、黄河、昆仑3个军工企业393亩低效用地打造的3个都市工业园区完成布点,携手世界500强美国尔湾家族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联东U谷开展战略合作,幸福路区域现代数字科技服务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大作为带动大转型。紧盯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规划定位,加快推进老城区品质提升。解放路板块推进商务化转型,苏宁、悦荟、民生等楼宇试点先行,招引美团丝路中心、艾米投资、云上陕西、中电数智等32家企业落户,盘活楼宇33.27万平方米,数字经济聚集区建设扬帆起航,解放路商务化转型创新实践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西京医院板块加快大健康大商贸产业发展,签约7个医养项目总投资27亿元,聚集生物医药企业328家、年营收突破230亿元。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建成运营,西北商贸、多彩商城、贝斯特等传统市场走向海外,推动小商品占领大市场。大明宫板块发挥大枢纽大公园大客流优势,赋能八路军办事处、大华1935、皇城坊等文旅品牌,落地文旅项目12个,阿塞拜疆国家馆揭牌开馆,带动特色经济、夜游经济、文创经济蓬勃发展。 大科创带动大升级。抢抓西安“双中心”建设重大机遇,建成秦创智谷、西安建大科技园、新城融合创新园三大创新驱动平台,引入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家、“瞪羚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3家,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显著提升。 (三)强基补短抓品质跃升 坚持精细管理,完善基础配套,厚植生态底色,全面扮靓城市颜值。 更新改造多点突破。编制完成了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十四五”专项规划。在区县率先设立40亿规模的城市更新基金。主动实施更新项目,西农社区周边、中药饮片厂周边、昆仑劳司和市建三公司地块启动征收。大力攻坚遗留项目,建国巷完成征迁,五星商贸、新城国际、长兴坊解困重启,区域更新负重攻坚取得实效。 基础承载显著提升。咸宁路幸福林带段建成通车,万寿路咸宁路下穿隧道收尾,幸福路北延伸线兴工路段启动建设。全面完成57个老旧小区管网改造、100个小区雨污分流整治,新增14处停车场5727个车位,拆除违建2496平方米,原西安银行总部、民生国际酒店青年公寓改造项目加速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创新做法全省推广。 生态底色愈发鲜明。火车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大气治理系统建成投用,1342处重点污染源实现全覆盖监管。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117辆,革命公园翠湖、护城河新城段水质稳定达标,新增绿地4.7万平方米,新建提升口袋公园5个,PM2.5、PM10等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49天,优于全市21天,同比增加20天,位于全市前列。 (四)用心用情抓民生福祉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破解急难愁盼,让群众幸福感更加可感可知可及。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创新“1+9+N”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建成全省首家就业服务驿站,发放就业补贴774.78万元、担保贷款4667.6万元,全年新增就业15910人。“美”字行动改善65户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发放救补资金5301.71万元。双拥工作获评全省“十连冠”。 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改扩建学校2所,创建“新优质学校”4所,全区普惠园占比97.2%,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8%,是全市唯一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级验收区县。开展“卫星医院”试点,成立家庭医生团队68个、工作室24个,惠及群众29.96万人。建成城市书房20座,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服务超过100万人次。 民生实事解难见效。“保交楼”“保回迁”涉及13500户41716名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完成19个项目12587户处遗办证,华山铁路专用线、构件厂、胡家庙集中安置地项目启动建设。537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完成率全市第一。创建普惠托育机构2家,改造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站20家,“饭大爷”助餐服务惠及群众97万人次,荣获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区县。 (五)全域统筹抓安全稳定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牢牢守住安全红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科学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企业检查17097次,整改一般隐患8492处、重大隐患119处,完成242栋自建房隐患整改,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零伤亡”。火灾数95起,在2022年大幅下降57%的基础上又下降5.94%,占全市1.55%,城六区最少。夯实防汛“四项机制”,汛期转移安置群众3250人次,排查风险点位3600余处,未发生人员伤亡。获评全省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粮食安全考核优秀区县,连续15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强力度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创新完善。深化“一核五化”治理模式,“多网合一”治理走在全市前列,创建“红色物业”小区58个,解决矛盾纠纷3152件。建强社区服务阵地,建成示范性社工站3个、社工室55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298个。西一路派出所获评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解放门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先进。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查整治金融、教育、房地产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8个。全面摸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底数,保持债务绿色风险等级,防范化解方案率先通过全市评审,债务总量全市最小,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妥善化解劳动纠纷2856起,追讨欠薪1324.31万元。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和平安新城建设,辖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连续三年获评省市“平安区县”。圆满完成中亚峰会等重要时间节点信访保障任务,化解重大信访积案31件,网上信访受理率办结率100%,满意率98.91%,荣获全国治理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优秀集体、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区县,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 (六)从严从实抓自身建设 坚持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持续加强政治建设、深化依法行政、提升作风效能。 加强党的建设。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决贯彻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 加强法治建设。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落实政府常务会学法和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承办人大代表建议63件、政协委员提案90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创建作风建设示范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开展解剖式调研,破解新城高质量发展难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三公”经费持续压减,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效巩固。 一年来,国防动员、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审计、档案、残疾人等工作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打开新局面。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精诚团结、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新城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年来,新城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有前瞻的思维。遇事谋深谋远,才能洞悉趋势、把握规律,在艰巨繁重的工作中始终锁定方向、坚定前行。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区委科学决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依托自身禀赋,融入发展大局,实施了一系列谋长远、建新功、强未来的重大举措,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必须有破局的担当。思想上的“破冰”才能引领行动上的“突围”。过去的一年,我们先立后破、破立并举,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系统谋划四大经济板块,科学布局五大主导产业,创造性推动老城复兴和新区提能,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新城发展的遗留问题,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必胜决心。 必须有创新的作为。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创新才会赋能成势。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创新谋转型、促升级、聚动能,116项改革举措全面落地,63项特色做法全省首创,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创新成果、实用性创新举措、效能性创新做法,增强了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必须有实干的定力。善作善成是新城立身之本,真抓实干是新城成事之基。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复杂局面、艰巨挑战,凝心聚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取得了一系列工作上的突破、超预期的成绩、沉甸甸的荣誉,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二产占比较低,三产结构不合理,传统商贸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不强,集聚效应还不明显。二是项目支撑不足。重点项目体量偏小,产业项目落地偏慢,投资增长缺乏支撑。三是个别指标后劲不强。支撑社消、工业指标的产业底座不强,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持续增长缺乏后劲。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挑战,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当前,全区上下接续奋斗、破浪前行,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发展同在。新城正处于政策叠加发力期,中省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稳增长、稳预期强烈信号,刺激政策相继出台,共振效力持续放大,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区高质量发展内动力。新城正处于城市转型机遇期,在西安加快特大城市转型中,作为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疏解转移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等非核心功能,可腾挪出更多宝贵土地资源,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新城正处于价值兑现窗口期,解放路区域28栋118.5万平方米商业楼宇曾闲置45%,通过商务化转型累计盘活33.27万平方米,入驻率达到80%以上,预计转型完成后能聚集15000人办公,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为全市老城区产业转型探索了新城实践,并将以此破冰开局,全面推进全区其他区域57.7万平方米闲置楼宇转型。幸福路区域“十四五”期间计划腾迁8000余亩净地,为新城未来发展打开广阔空间、奠定坚实基础,新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力。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区委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盯“六个打造”战略目标,对标“八个新突破”“三个保障”新要求,深耕四大经济板块、做优五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重塑,提速城市价值兑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三、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新城经济奋进千亿总量的攻坚之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凝心聚力壮大经济总量 强化项目支撑。实行项目全过程全周期管理,规划伴随团队精准服务,城市更新基金高效运行,推动高质量项目接续落地、加快建设。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31个,总投资1161.88亿元。幸福路区域计划腾迁土地1138亩,重点推进“2+3+6”重大项目,中国电子西北区域总部、中建西北创研中心2个产业项目启动建设,西光厂光电产业园、黄河厂智能制造产业园、昆仑厂超导科技产业园3个都市工业园加快落地,海纳物流、陕汽南区、胡家庙粮油仓库及西光厂、东方厂、秦川厂改造等6个住宅项目完成出让。加强“双招双引”,靶向招引一批龙头链主、高成长性企业,落地一批强主导、有特色、富潜力的重大项目。 强化科创赋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快秦创智谷、西安建大科技园、融合创新园三大创新驱动平台资源导入,打造研发孵化、科技服务、总部办公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聚集区。完善科技型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构建“科小—高企—瞪羚”创新型企业发展矩阵,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80家。坚持以企业技术需求促进成果转化,全方位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少于150亿元。 强化营商体验。加快营商环境标准化建设,拓展“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场景,推进“跨地区通办”向街道社区延伸,打造“一诺即办”极简审批新模式,让审批深入一线、走进项目、现场办公,增强企业、市民办事便利化和感知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能,强化政银企对接,创新投融贷联动,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审即享,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帮助企业融资50亿元以上。擦亮“走进新城·心享事成”营商品牌,全年新增“五上”企业50家、市场主体10000户。 (二)坚持先立后破,凝心聚力加快产业转型 壮大优势产业。延伸金融链条,促进商贸出海。金融服务方面,依托新城广场周边区域金融要素集聚优势和西安民间金融街先发优势,推动传统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地方金融转型升级,加快数字金融、消费金融和基金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秦创原科创金融聚集区,新增上市后备企业5家,引进资金不少于10亿元。商贸商务方面,依托专业市场集群优势,加快长缨路、长乐路传统市场提档转型和贸易出海,全力打造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推动小商品辐射西北、走向中亚,持续提升对外贸易量级。 做优特色产业。聚合医药集群,拓展文旅场景。大健康和生物医药方面,依托三甲医院富集优势,发挥清华德人、陕西华氏、上药科园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强康复康养、健康管理、影像检测等,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全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文化旅游方面,依托“一园一站一城墙”独特优势,放大幸福林带、永兴坊、易俗街区、皇城里民乐园等品牌影响力,设计精品旅游线路,盘活周边文旅资源,打造“红会映象”特色街区、新城区茶文化博物馆,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新名片、扮靓城市主客厅。 培育新兴产业。激发制造能力,积蓄转型动力。科技服务方面,依托军工企业高地优势,发挥技术研发潜力,加快产品储备转化,启动融合创新园区二期建设,探索发展都市工业,布局空天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现代化。商务转型方面,放大美团、艾米等行业龙头示范效应,发挥苏宁易购、悦荟广场引领作用,高标准做好商业运营、人员引流,加快签约企业、意向企业入驻,加速存量商贸楼宇向“商办同楼”转变,打造全市知名、西北有名的数字经济产业园。 (三)坚持提级扩能,凝心聚力提升城区品质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承载力,持续盘活低效用地和闲置楼宇,深挖城市“微更新”“微改造”潜力,有序推进10个片区有机更新,因地制宜加快功能再造、空间重塑、业态重构,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按照全市44个产业片区规划,加快幸福林带都市产业片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加强与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互补互通,促进有机融合、集约集聚、高位发展,打造城东经济新核心新引擎。 强化基础设施承载。优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新建次支路3条,加快幸福路咸宁路下穿隧道、幸福路北延伸线兴工路段建设,强化“东拓”空间支撑。推进134个小区水电气暖管网改造,提升老旧小区5个,建设新能源充电站5座,租购并举加大青年公寓供给,提升城市配套设施水平。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融合,着力破解治理顽疾,抓好违建排查整治,精细做好城市家具维护提升,全面加强城管队伍规范化管理,加速推进智慧宜居城区建设。 夯实生态环境基底。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扬尘管控和重污染应急响应,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24辆,全年优良天数、PM2.5、PM10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关中地区64个区县排名提升进位。保持护城河新城段、革命公园翠湖长治久清,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多维度增绿扩绿,提升绿地广场和口袋公园3个,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 (四)坚持以民为本,凝心聚力办好民生实事 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千方百计稳岗扩岗,扩大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建设覆盖,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000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深化“美”字系列救助帮扶活动,改善30户困难家庭居住环境,开展“物质+服务”救助试点,扎实做好特困、孤残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创建3个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00个,高标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深化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申创省级健康区县、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建城市书房11座,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以上,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完善养老托幼服务。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优化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公办养老机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提升改造社区养老服务站10家,持续深化“饭大爷”助餐服务质效。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探索社区托育点、家庭托育点服务,新增普惠托育机构2家,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五)坚持多维共治,凝心聚力维护社会稳定 筑牢安全发展底座。压实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打造安全生产数智监管平台,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粮食安全监管,做好常态化保供稳市工作。建设“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平台”“区级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新增应急消防救援服务站1个,持续保持火灾下降趋势。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成气象监测点6处,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极端天气应对,确保人员“零伤亡”。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基层网格化治理,推进多网合一,持续擦亮“红色物业”基层治理品牌,建设市级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个,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优化超大型社区规模,建成示范性社工站室59个,策划志愿服务项目不少于111个,不断强化社区治理力量。 源头化解风险隐患。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纵深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城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积案,下大力气解决征地拆迁、劳动社保等疑难问题,持续攻坚韩南韩北、韩森冢、杨家村等“保回迁”任务,用情用力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六)坚持固本强基,凝心聚力打造满意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完善机制保障,扎实推动中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强化依法行政。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全面落实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坚持把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强化纪律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持续纠治“四风”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严控一般性支出,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把更多财力用在刀刃上、关键处。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实干是最强的担当,成绩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盯目标、扛起责任、真抓真干,全力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新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