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290|回复: 0

[上海] 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5 天前
  • 签到天数: 8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7692
    发表于 2024-3-25 19: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7日在上海市虹口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虹口区区长  吕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虹口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视察虹口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贺信和给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培育新动能,“双北联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北外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联动发展战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签约、季季有开工”,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亿元,增长8.3%。全区新增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31家。信息、科技、文体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25.6%、12.2%和43.2%。

    投资促进成效显著。作为全市首个“走出境”的区级政府,大力开展海内外投资推介,全年举办219场高质量推介会,12批次22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总投资775亿元。先后落地日本HADO、阿联酋博禄、新加坡凯德卓盈等25个国家(地区)的99个重点外资项目,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增长2%和17.2%。加强与中信集团、荷兰全球人寿和紫金矿业等行业龙头战略合作。新设企业8527户,增长284%,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59户。

    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北外滩金融集聚区峥嵘初现,瞄准财富资管特色赛道,引进小康人寿、江海创投等11家持牌机构,落地平睿安弛、建申租赁等40家重点私募;突出国际化发展方向,吸引加拿大宏利、美国信安等8家外资金融;把握数字化转型契机,发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幻方、鸣石等6家金融企业在我区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服务绿色金融枢纽战略,举办绿色金融论坛和投融资路演,推出碳配额质押和碳回购业务,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全年新引进金融企业和机构87家,总数达21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8万亿元。航运服贸国际合作区启动创建,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国际仲裁学院相继入驻,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代表处顺利落户;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建成投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成功上市;中远海运、上港两大港航集团加大绿色、数字布局力度,全年新引进223家重点航运企业和机构,总数分别达4600余家和近40家。虹口区航运服务业荣获第一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称号。全球贸易商计划成效彰显,伊泰、威领地区总部和俄罗斯Nornickel亚太总部先后落地;五粮液、獭祭、Manner咖啡等知名品牌设立销售平台,摩亚方舟、银联商务、网约到家等设立电商平台。贸易类企业共集聚2500余家。

    科创动能持续释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建首批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成立全市首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中心。筹备北科创未来产业基金。技物所产业合作项目哈威克光电落地运营,韦地科技国产替代项目获批市首台(套)专项,北科创“天工开物”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平台启动建设。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导入上海信咨、卫诚征信等科技服务企业,北外滩科创路演中心吸引10个VC/PE和14个科创团队参与。推动科创总部集聚。以蓝晶微、腾辰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云信数网、数传集团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中太能源、中电绿能为代表的未来能源,玻尔空景、灵伴科技为代表的元宇宙企业加速集聚,筹建集成电路设计特色产业园,引进曼光科技等企业,安路科技成为全市首批创新型企业总部。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9家,集聚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13家。

    特色服务加快培育。发布系列行动计划和专项扶持政策,策划特色鲜明、功能契合、定位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功能提升“动力源”和经济发展“增长极”。举办北外滩法治论坛和律师论坛,以及涉外法律人才训练营,揭牌成立“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新引进京师(上海)等优质律所6家,总数达百家。举办首届北外滩人力资源论坛,启用人才会客厅,与东浩兰生等龙头企业合作,优化人才服务功能,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配套。依托雷士德工学院,联合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以“设计寰宇”为主打品牌举办超330场各类高层次行业活动,落地阿普塔等16家产业联合实验室和4家大师工作室。甜爱路婚登中心建成投用,围绕“甜爱路、同心路”特色IP,成立甜蜜产业联盟,打造甜蜜特色产业集聚区。

    区域活力持续迸发。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财富与文化论坛等高能级会议接续举办;上海旅游节、上海酒节等品牌节庆持续引流;上海赛艇公开赛、“五五购物节”、首届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等商旅文体活动精彩纷呈,2023暑期消费季暨上海潮生活节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超千万人次;北外滩航海公园、彩虹桥等公共空间焕新开放;“江畔”市集、今潮8弄等网红打卡地人气攀升。首艘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籍邮轮“招商伊敦号”北外滩启航,率先拉开中国国际邮轮复航大幕,国客中心全年累计靠泊32艘次,一体推进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与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建设。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建成运营,胜利电影院修复焕新,虹口足球场演艺经济“强势出圈”。进博会北外滩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虹口交易分团采购额连续六年两位数增长。宝华商业广场、双狮汇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全区消费活跃度显著提升,住宿餐饮业营收增长32.2%。

    (二)聚焦北外滩,城市更新推进城区高标准转型

    强化“谋划策划、设计赋能、统筹资源、模式贯通”,通过统筹规划布局、核心功能重塑和卓越方案设计,因地制宜多路径、多模式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区面貌更加美丽宜居、重点区域更具功能特色、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城区运行更加智慧有序。

    重大项目提标提速。山寿里等16个地块收尾交地,世界会客厅二期、135和138街坊等8个地块完成出让。“上海北外滩中心”、华贸顶奢品牌之家、新建路隧道唐山路匝道及核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等8个项目开工。国华金融中心、金茂广场、海鸥饭店等10余个项目竣工交付,北横通道(东段)主线贯通。全区5类43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实现开竣工141.9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600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301.2亿元,增长12.2%。

    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完成瑞康里、保民新村等房屋征收及城市更新2500余户、8万多平方米。推进水电路261弄等房屋成套改造,惠及198户居民。实施“美丽家园+”系列工程,完成旧住房修缮103万平方米,加装电梯签约140台、完工170台。梳理盘活存量低效资产,“一园一楼一方案”推进园区更新和楼宇改造,形成资源、项目和政策“三张清单”。开展提篮桥风貌区保护性整体开发方案研究,完成山阴路、音乐谷“三师联创”试点更新研究,专班推进四川北路“丰字型”综合提升,永生大楼、德邻公寓等多个项目启动改造。89-92街坊连廊示范段入选申城十大最美慢行桥,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获城市更新优秀奖。

    城区品质逐步焕新。全面完成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市考断面优Ⅲ类水体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完善“双碳”工作体系,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北外滩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全区179个社区创建达标绿色社区,其中5个社区获评市级示范单位。加快分布式光伏建设,完成5389千瓦并网发电。建设“公园城市”,打造高兴花园、彩虹湾双拥公园等绿色休憩空间,新增各类绿地2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推进江杨南路、东余杭路拓宽和新港路大修等10项市政项目。新增公共泊位290个、错峰共享泊位100个,实现114处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完成6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

    (三)立足惠民生,用心用情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年共投入113.51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政府实事项目8方面36项,积极推进15项民心工程。“乐业虹口”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落实稳岗资金6568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37万个,帮助782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新增2处“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和83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46户。发放老年综合津贴、高龄补贴3.64亿元,长护险惠及老人逾3.4万人。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在8个街道全覆盖开设社区“宝宝屋”,成为首批上海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区。成立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不断优化妇女儿童等重点群体保护网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1亿元,惠及51万人次,建立全市首个“1+3+X”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救助机制。筹措保租房2822套、供应2496套,发放廉租房补贴6549万元、惠及家庭2800余户。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为环卫工人等一线劳动者提供集中住所,开设“小哥驿站”,凉城、广中爱心接力站入选全国最美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主副食品量足价稳。

    教卫服务稳步提升。开展“虹师润心”“虹课优学”等品牌工程,成功入围全市首批“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促进各类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世外欧阳、上中国际及中福会幼儿园等揭牌开学,新增3家市级示范幼儿园,扎实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义务教育满意度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我区中考成绩位居全市前列,高考本科达线率、特招达线率均创新高。开展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分级诊疗,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家庭医生签约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院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院眼科临床诊疗中心、岳阳医院门诊楼建成启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新增3个市级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四大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中国证券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影响力提升。“鲁迅文化周”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犹太难民纪念馆升级4A级景区,上海文学馆加快建设,新增6个“演艺新空间”,四川北路剧场群等文旅项目深受好评。“中华武魂、星耀盛典”落户北外滩,精武体育总会挂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书香虹口”,举办天马文学奖、上海国际文学周等活动,荣获“全民阅读推广城市”称号。建成全市首个文化人才公寓。成功举办第六届区运会和“虹赛场”全民健身系列赛等活动。新建改建20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片多功能运动场、2条健身步道、2处健身驿站、1处健身中心。4名虹口健儿出征亚运赛场,喜获一金二银。

    双拥优抚工作不断强化,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上海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方志、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四)着眼精细化,多措并举完善城区高效能治理

    把握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律特点,强化数字赋能,注重群策群力,提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治理能力。“三所联动”机制在全市推广,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虹口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上海平安示范城区”。

    垃圾分类全面提质。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效居全市前列。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完成30座垃圾厢房改造提升和2座示范型中转站建设,落实居住区干、湿垃圾一日两次清运和8000多户沿街商铺上门收运。干垃圾日均产生量比总书记2018年视察虹口时控减35%,可回收物产生量增长215%。发挥“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宣传阵地作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基层治理不断创新。大力推进居委会减负增能,清理居委会挂牌30类,居委会出具证明事项由15项压减至3项。整合跨部门数据,统一嵌入“社区云”,实现信息系统集成。规范居民区考核评价方式,推广“沉浸式”办公,落实“四百”常态化走访,做实“三必访、日必巡”,探索创新“五社联动”“一号听”等社区治理品牌,进一步提升居委会联系服务群众效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四问于民”,开展旧住房修缮流程再造等创新试点。“12345”市民热线先行联系率、实际解决率和市民满意率大幅提升、处于全市前列。

    城区运行平稳有序。上线“虹口人防”巡检程序,地下空间管理满意度全市第一。落实“三管三必须”,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检查各类单位、场所2.5万家次,查处问题5400余个。完成5栋高层售后公房和80个既有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消防设施安装,完成125个点位、200台充电柜、1680个充电仓安装和92个电动自行车车棚耐火材料改造。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推进老旧管网改造28.5公里,为2.7万户居民更换燃具连接管,为6600余户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推进“清源断流-2023”“砺剑”等专项行动,报警类110数量下降34.1%,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11.9%,未发生民转刑、刑转命和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五)展现新气象,担当作为强化政府高水平建设

    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法治意识,强化依法行政,持续加强政府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着力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和赋能政府,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为民服务水平。

    政治建设有力推进。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穿透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区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四责协同”机制,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大审计、财会监督力度,加强政府投资和购买服务规范化管理,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提升全面依法治区水平,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版),试行行政许可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制度。规范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邀请相关方面社会人士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5次。稳步拓展政务公开广度深度,新增公开政府信息5424条,开展政府开放活动45场,打造全市首个“政务公开观察站”。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年共办理区“两会”期间代表建议184件、政协提案168件,按期办复率达100%。

    重点领域深入改革。建立土地出让专班、重大项目建设专班和规划建设统筹平台主体,以穿透式服务和兜底式保障,推进收储、出让、建设、招商链条紧密衔接;出台《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改革若干措施》,全面推行“桩基先行”,试点探索“分期竣工验收”和“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举措。优化投促体制机制,在“1+4+4”基础上,推动更多部门牵头抓总、更多国企主责招商、全部街道安商稳商,加强与功能平台、商会协会、载体业主以及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全面推进形成“区属”到“区域”招商大格局。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国企围绕主责发展主业,将音乐谷公司划转至长远集团,完成保安公司、大祥商城改制。优化北外滩开发管理机制,推进北外滩开发办、街道和集团“三北”协同联动。稳步实施国防动员体制改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方案,落实138项举措,“开店一件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入选市优秀案例,推出总部型企业“六专两快”直通车等创新举措,6家企业入选市民营企业总部、2家企业入选市贸易型总部。出台“促发展21条”“民营经济12条”等政策措施,全面实施“租税联动”“回家计划”,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拨付专项扶持资金71.67亿元,惠及企业3000余户。深化“三贷联动”,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为811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31亿元。全年投入人才专项资金8.66亿元,吸引海归留学生812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946人,2名人才获“白玉兰纪念奖”。国际人才驿站吸引200人次签约入住,办理人才直接落户609人、居转户869人。

    “两网”建设同步升级。打造“一网通办”智慧好办2.0版,新增5个区级特色“一件事”,推出8个“好办”“自动审批”事项,实现9项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拓展23个“亮数”特色应用场景,线上人工帮办接通率、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提升“一网统管”应用能力,全面落实数字化“六大会战”百日攻坚行动,率先试点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居委会日常功能应用全覆盖;推动公共数据上链,全区上链目录达1261条;完成15个“随申码”应用场景建设和3个“一张图”场景改造。构建“社区大脑”体系,推进25个“数字化小区”改造,强化基层“观、管、防、处”一体化应用。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顶住了重点产业强周期高基数调整压力,全力以赴拼经济,凝心聚力促发展,努力保持了虹口经济气势如虹、营商环境有口皆碑,实现了区域经济趋稳向好;一年来,我们面对城区旧改“时间紧任务重、矛盾多平衡难”的挑战,主动担当、迎难而上,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难题;一年来,我们面对北外滩开发建设机遇,埋头苦干、只争朝夕,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了人居环境更加美化、城区功能更加优化、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城市运行更具韧性;一年来,我们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体制机制的新要求,敢于求新、勇于求变、以“立”促“破”,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资国企、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牵引作用的创新举措;一年来,我们面对比学赶超的区域竞争态势,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激励担当作为、纠治推诿扯皮,一以贯之抓落实,激发出昂扬奋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戮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虹口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市有关方面、外省市有关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虹口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挑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金融、航运两大重点产业仍然面临周期调整压力,科创产业、特色服务业等新动能有待加强,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出地难、出地慢”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北外滩“塔吊林立、桩基隆隆”的建设氛围还需增强;城市更新任务艰巨,零星旧改和市政重大工程等刚性支出大,资金和损益平衡面临较大困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资源集约化高效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我们要锚定目标、保持定力,找准裉节、着力破解,用实际行动回报全区人民的新期待。

    二、2024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服务全市强化“四大功能”和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北外滩开发建设为引擎,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城市更新促进区域功能和产业能级提升,增强经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全力打造“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分析和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完成政府实事项目8个方面44项,城镇登记失业人数、PM2.5年平均浓度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切实提高站位,强化区域功能定位

    在上海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进程中,始终坚持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战略定位,打造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总部集聚区和“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

    强化中心辐射功能。主动融入市域空间新格局,发挥“中心发力”新引擎作用,强化与中心辐射功能相匹配的产业定位,持续迈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区段。加强虹口作为中心城区、北外滩作为中央商务区,和郊区、制造业园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浦东引领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链服务链跨区布局,助力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城区核心能级。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实施总部增能计划,大力引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形成跨国公司总部、民营总部、贸易型总部和创新型总部集聚发展态势。全年新增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30家以上。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实施全球服务商、贸易商、品牌集聚计划、外资总部提质增能计划、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国际顶尖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和国际居住社区打造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继续办好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财富与文化论坛等高层次活动。

    打造未来城市样板。以绿色化、数字化推动区域转型。实施北外滩“双碳”示范行动,推动中碳所落地。加快节能材料示范应用、零碳场景开放创新和智慧能源建设布局,打造“世界级碳中和水岸典范”。围绕“一屏统览规划落地,数字支撑高效管控”,深化“数字元城”建设,全面推进“滨水智慧化管理”,开展地下空间“最后一百米”导航、智慧物流和无人化设施等专项研究。对标全球顶尖中央活动区,探索超高层建筑功能混合高度复合。

    (二)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城区综合实力

    持续推进金融夯基拓能、航运延链升级、贸易创新转型,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集聚高端服务业。加快“双北”园区联动发展,以更大体量、更好品质、更高能级参与全市中央商务区和科技产业园区竞争与合作。

    提高科技创新浓度。引进更多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创新联合体。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深化“以投定拨、以拨促投、拨投联动”举措,建立“产学研、政企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构建“服务健全、链条完整、形式新颖、投入多元、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战略合作,借助注册制深化改革契机,大力吸引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集聚,推动区内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

    提升支柱产业能级。大力引进持牌机构和QDLP、QFLP试点机构,以“五大金融”推动引导金融资源优先配置服务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和数字经济。借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地功能,推动金融资源和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创新碳金融业务,推出更多绿色金融产品,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主要节点。推进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点聚焦航运交易、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攻坚突破。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引进高能级贸易商,拓展中间品贸易、文化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支持新兴贸易市场开拓。

    培育特色服务业。依托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打造全球设计新品首发高地以及“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高地,集聚设计产业全业态,助力上海建设国际设计之都。提升“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能级,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为方向,集聚高能级法律服务机构和国际法律服务组织,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央法务区。发挥碳交易平台优势,集聚绿色技术和低碳产业,打造示范基地和产业高地。用好北外滩人才会客厅,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地的同时,全力建设人力资源产业高地。完善国客中心精品邮轮母港功能,集聚邮轮总部,发展邮轮服务贸易,做大邮轮消费。完善婚登中心功能配套,提升甜爱坊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甜蜜产业。

    (三)增强改革发展动力,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方位推进改革,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形成更多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解决发展堵点难点,引导经营主体预期,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专班推进、专员负责、全程帮办”机制,推进“收储项目早拿地、拿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完善投资促进“四梁八柱”,围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楼宇和特色园区,建立楼宇、商圈、产业联盟,推进重大项目首谈报备和区级主谈制度。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行“开放式合作、多渠道融资、市场化改革、竞争性考核”,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国有资本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政策举措,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综合施策落实好国家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新要求,实施“四大提升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多层次政企沟通机制,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帮助企业渡难关就是帮助自己渡难关,帮助企业谋发展就是帮助自己谋发展”,当好企业发展的事业合伙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政策集成发布、精准推送和便利获取。推动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扩大“联合奖惩”覆盖面,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一体推进科教人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创一体化办学模式。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拓宽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引进范围。优化人才发展平台环境,构建积极、多元、有效的人才服务体系,扩大人才驿站受益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

    (四)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提升城区品质感受度

    加快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机制模式,推行“三师联创”机制,紧紧围绕“高质量”和“可持续”,坚持规划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加强市区合作,全面促进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商业商务活力再造。

    全力推进更新项目。启动143、30、255等街坊的零星旧改,全年实施房屋征收及城市更新不少于1700户、不成套旧住房改造超过9000平方米。持续开展“美丽家园+”工程,修缮各类旧住房不少于50万平方米,完成加装电梯155台。统筹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机嵌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延伸覆盖社区。实施城市空间增能行动,落实“一园一策,分类施策”,推动“研发上楼”和“智造空间”。实施商业活力焕发行动,积极推进“今雨荟”项目建设;以“丰字型”商圈整体提升为重点,重振四川北路海派商业新辉煌;优化北苏州路街面景观,打造时尚消费和水岸生活新地标。实施历史文脉赓续行动,守护“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推进群众电影院、邮电俱乐部等焕新开放。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创新供地模式,以打造垂直园区路径破解商办用地“出地难、出地慢”,探索试点总部遴选机制,重点围绕68、93、103和104街坊等地块开展全球推介。专班推进风貌甄别,加强文物和风貌的保护利用,加快土地整理,实现净地出让。强化项目进度管理,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推动世界会客厅二期、90街坊等项目顺利开工和“上海北外滩中心”、华贸顶奢品牌之家等项目加快建设,以及滨港商业中心、中垠广场等项目竣工。全年实现开竣工14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700亿元。

    优化基础设施配套。配合做好轨交19、20号线及南北通道等市政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北横通道(东段)收尾工程,实施周家嘴路-海宁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提升,以及新建规划西安路、江西北路拓宽等市政工程,推进大名、临平排水系统提标改造和曲阳污水处理厂、大柏树排水系统调蓄设施等水务工程,做好8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全面推进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完成排水用户外部核查。

    (五)赓续弘扬“文化三地”,打造文化建设高地

    坚持守正创新,落实“文化三地”行动计划,实施“七大工程”,推动文化事业改革,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文化三地”建设打造城区发展软实力,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核心承载。

    加大文脉传承力度。出台《历史文脉管理办法》,统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名人故居等保护利用,做好遗址旧址挂牌,研究“景云里”名人故居保护方案。加强提篮桥风貌片区功能业态策划,深化投融资方案和损益平衡机制,启动首发地块。推进耶松船厂、拉摩斯公寓及大桥大楼等修缮保护。

    打响文化品牌知名度。实施红色场馆影响力提升计划,优化大思政精品路线和大思政课场景,办好“周恩来在虹口”“鲁迅文化周”等主题展陈。统筹主场推介和民间外宣,办好上海国际文学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主题活动,加大犹太旧址、精武文化等品牌外宣力度,系统推进北外滩艺术岸线、四川北路演艺新联盟和环鲁迅公园艺文群落建设。以上海网络文化周、天马文学奖为牵引,培育网络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供给精准度。加快新海派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多功能公共文化平台,依托上海文学馆打造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推进“和平书院”和北外滩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基层文化活动菜单式配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打造“数字艺术”“国潮四季”等公共文化品牌。放大虹口音乐创作和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优势,加强与专业院团合作,推出更多原创精品。

    提升文创产业贡献度。实施“文化+”战略,加强音乐谷产业基地、多伦路文化集市和四川北路剧场群建设,发挥虹口足球场、北外滩友邦大剧院等演艺空间优势,依托“虹口世界音乐季”、屋顶音乐会、“全城爱乐,联接世界”等品牌项目,做大演艺市场。围绕影视创作、电竞、旅游、体育、网络文化等产业,推动商旅文体蓬勃起势。

    (六)强化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

    坚持精细化思维,聚焦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环境改善、基层民主,以数字化赋能城区治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下“绣花”功夫,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创建29个垃圾分类2.0版精品示范居住区和2个公共场所样板区。建设上海碳秘馆,推进广中灵新、凉城复旦-凉五社区创建低碳社区。推动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安装,完成3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精心实施“美丽街区”建设,推进街心花园、空中花园等各项工程,全年新增各类绿地2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

    完善“两网”建设体系。推动“一网统管”迭代升级,提高平台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共享能力,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高效流通使用,建立全区统一的数字孪生底座,打造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推动“社区大脑”、数字全岗通和数字小区与“社区云”贯通,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强化“一网通办”高效赋能,推出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免申即享”事项,夯实线上线下帮办服务体系,推动“随申办”市民云、企业云和政务云“三云联动”,让政务服务更加智慧精准、公平可及。

    筑牢安全稳定底线。深入实施“1+6+N”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动态清零,开展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推进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成13.2公里老旧管网更新,新建1处小型消防站和4处升级版微型消防站,为30栋高层售后公房、80个既有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安装消防设施,加快瓶装液化石油气替代改造。深化“三所联动”机制,依托“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推进“三所一庭”进楼宇进园区,服务商事调解和经济治理。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化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提升城市温度,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以“再难也要想办法的韧劲”办好民生实事、民心工程,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工作生活在虹口的各类群体都能安居乐业、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感受人民城市的温度。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高效建设“乐业虹口”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聚焦“四大工程”,实施16项任务,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完善养老设施布局,开展养老机构提档升级行动,支持品牌机构赋能居家养老,推广“物业+养老”服务,建设13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成500户适老化改造。引入多元机制,优化升级社区食堂供给模式。完善救助保障体系,深化“政策找人”的主动发现机制。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探索实施租赁置换行动,试点开展趸租模式,筹措保租房2600套、供应1819套,筹集400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

    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深化“五育并举”,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快161和76街坊等校区建设,新增1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400个社区托育托额,在北外滩设立儿童托管中心。实施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夯实分级诊疗和转诊体系,提标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做实专家号源下沉。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完成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北部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能级。持续推进“国医强优”计划。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高品质建设北外滩市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加快虹口足球场转型升级方案研究,擦亮“虹赛场”全民健身赛事品牌,积极引进各类赛事,做好上海帆船公开赛、上海赛艇公开赛等服务保障。

    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进一步推进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方志等工作。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长风万里启新程,栉风沐雨砥砺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做好今年工作,关键还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持续强化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政治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形成强大合力,力戒形式主义,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常态化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依法推进决策后评估工作,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打造“路标”政策解读系列品牌,做实基层政务观察和监督,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区政府要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强化审计、统计和财会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

    深化开展效能建设。扎实抓好机构改革重点任务,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一体化办公平台应用,深入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坚持政府习惯过“紧日子”,落实“财政四问”,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结果应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实效。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提高市场准入准营便利度。以“高效管好一件事”为目标,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

    一以贯之改进作风。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四责协同”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巩固“激励担当作为、纠治推诿扯皮”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成果,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鼓劲,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打造“整体政府”,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践行初心使命,闭环穿透落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拼搏奋进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努力,携手奋进,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用语解释

    1.“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在北外滩打造国际一流法律服务高地,促进北外滩法律服务集聚,以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功能为核心,同时融合税务会计、高端商务、现代金融、商贸会展、商标专利和科技服务等行业联动发展的法律服务综合体。
    2.“三师联创”:由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承担本区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更新改造项目的工作机制,旨在强化城市更新设计赋能,加强规划、建筑、评估等多专业融合共营、集成创新,实现专业技术团队对城市更新的全流程统筹支撑。
    3.“养老院+互联网医院”:由取得互联网诊疗服务方式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采取“医院上门评估义诊,老人院内线上就诊,家属云端远程陪诊,线下服务便捷转诊”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评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复诊续方、医保结算、药品配送、体征监测和健康科普等服务。
    4.“1+3+X”:“1”即救助管理站;“3”即区公安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和区城运中心;“X”即8个街道、区城发公司及民政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
    5.“四百”常态化走访:以“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居委会重要工作理念,旨在引导居委会干部走出办公室,倾听居民呼声,回应居民诉求,努力化解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居委会联系服务群众能力。
    6.“三必访、日必巡”:“三必访”即对包括困难家庭、重点老人、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在内的特殊关爱人群,由楼组长、业委会成员、社区自治骨干等社区自治力量开展定点走访。“日必巡”即对社区内包括施工工地、充电桩和垃圾厢房等在内的重点场所,社区绿地、建筑垃圾堆场、公共通行空间和停车位等一般场所,建筑楼道、固定类便民设施和小区公示栏等其他场所共三类公共空间展开日常巡查。
    7.“五社联动”: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全过程赋能,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8.“一号听”:每月第一个工作日,街居两级党组织“一号”负责人带头到社区“围炉谈话”,听取群众意见和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9.“1+4+4”:区投促办牵头,区航运办、区科委、区商务委、区金融工作局四个产业部门,以及四个投资服务分中心协同开展招商工作。
    10.“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1.“政务公开观察站”:虹口区根据不同专题和功能定位,在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基层组织中选定的集政务公开工作意见建议征集、政府公报取阅、政务公开观察活动、相关政策发布解读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务公开服务平台,着力构建“1+9”政务公开观察站体系。其中“1”即1个区级政务公开观察站;“9”即围绕北外滩开发建设、金融、民生、绿色低碳、科创等主题,建立9个专题观察站。
    12.“桩基先行”:取消项目桩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单位可凭设计方案批准文件及相关资料,向住建、交通和水务等部门申请办理桩基施工许可,先行开工建设桩基部分。
    13.“分期竣工验收”:在符合规划资源和工程质量(含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建设管理部门依建设单位申请,会同相关专业验收管理部门,在项目整体综合竣工验收前,牵头组织规划资源等部门对部分工程实施验收,并在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证明。
    14.“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将市政公用服务接入申请环节与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环节整合。依托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与施工许可环节同步“在线一口、一表申请”。
    15.“开店一件事”:集成经营主体开业和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办事手续和经营要求,推行管理要求“一次告知”、街道事项“一站办理”和审批监管“一网联动”,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导航式准入准营服务。
    16.“六专两快”直通车:为纳入总部型企业“白名单”且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商事登记、业务拓展、资金流动、人才引进、通关便利、员工出入境和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专人服务、专享保障、专属通道、专设平台、专家团队、专属菜单”的定制化服务,实现“快速响应、快捷办理”。
    17.“三贷联动”:以虹口区“信易贷”平台为依托,整合“虹企贷”“科技履约贷”两款政策性贷款产品,共同为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18.“风险补偿资金池”:由政府出资设立风险补偿金,通过“政府增信+银行授信+企业贷款+风险分担”的模式,为产生不良贷款净损失的银行给予相应风险补偿。
    19.数字化“六大会战”:分别为长三角“一网通办”会战,“一网协同”一体化办公平台会战,政务区块链和数据上链会战,“图网码”会战,基层减负增能数字化会战,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综合监管(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上海))会战。
    20.“社区大脑”:通过对各重点工作分类梳理与展示,为街道提供“观、管、防、处”融合管控能力的“智能中枢”。
    21.“数字化小区”:结合“美丽家园”“虹馨工程”改造,部署物联感知设施,建立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数字化闭环管理应用。
    22.“五大金融”: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3.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指在通过资格审批并获取额度后的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可向境内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试点基金投资于境外一级、二级市场。
    24.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指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通过资格审批和外汇资金的监管程序后,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开展境内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
    25.优化营商环境“四大提升行动”:虹口区优化营商环境7.0行动方案中拟提出,实施对标世行改革、企业发展陪伴、推进城市更新和“双北”标杆创新四大提升行动,持续营造贸易投资更便利、行政效率更高效、政务服务更规范、法治体系更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6.“五个统筹”:更新任务统筹、更新模式统筹、更新资源统筹、更新政策统筹和更新力量统筹。
    27.“文化三地”行动计划“七大工程”:历史文脉保护工程、红色文化传承提升工程、海派文化创新发展工程、名人文化活化汇聚工程、公共文化提质增效工程、虹口形象整体提升工程和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工程。
    28.“1+6+N”专项整治:围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按照1个总体方案,聚焦6大重点领域,突出N项易引发事故作业环节及不放心场所,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29.“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0.“国医强优”计划:本区中医药发展特色品牌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分别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进虹口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