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740|回复: 0

[上海]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5 天前
  • 签到天数: 8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7692
    发表于 2024-3-25 1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长宁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长宁区区长   侯继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长宁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完成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一年来,主要做了七方面工作:

    (一)凝心聚力谋发展,经济向好态势持续巩固。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抢抓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复苏窗口,制定出台区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两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6.2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8.53亿元,同比增长8.31%,增速位居中心城区第三。

    着力提升重点产业能级。“3+3”重点产业完成综合税收370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区税收比重达67%,较上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航空服务业持续复苏,与东航集团深化战略合作,推动东航金控、东航物网等相继落地。2家平台企业获评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成立上海时尚消费品产业生态创新实验室,上海李宁中心落地海粟文化广场。引进华泰创新、信达期货上海分公司等金融服务业重点企业,与建信信托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上海金融系统党群服务中心(虹桥站)、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联合投教基地揭牌成立。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关联企业超过600家,6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介发布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期项目“生命元山”正式揭牌。

    着力提升招商服务能级。主动“走出去”招商,前往德国、新加坡、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新设深圳、成都等5家政企联合招商服务站,举办多场重大项目签约及投资促进大会,全年共引进重点项目840家,上当年引进重点项目产税30.7亿元。政府招商与楼宇招租同向发力,74幢重点商务楼宇平均单位面积产税136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2.17%,亿元楼达36幢,金虹桥国际中心再次成为年度全市首幢税收“百亿楼”。制定发布区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举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民营经济圆桌会等,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向2256家重点企业发放“服务包”,联系走访企业2.3万余次,诉求解决率达99%。扎实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着力提升投资消费能级。扩大有效投资,北横通道、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等市、区重大工程有力推进,机场集团商办项目等2个经济楼宇开工建设,虹桥联合大厦等3个经济楼宇顺利竣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9.2亿元,同比增长5%。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全国首家盒马黑标店、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相继开业,推动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推出凯田路分时步行街2.0版,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4%,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与上海海关签署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行动”,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家,累计达85家。

    (二)全力以赴促改革,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对接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任务,持续促进政策落地、能级跃升、产城融合。围绕升级版政策,制定推进落实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稳步推进“交通一张网”建设,外环西线交通功能提升工程获批。长宁片区完成综合税收190亿元,同比增长18%,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达40%,总量和增速继续保持领先。新老虹桥联动发展积极推进,国展中心更新项目完成土地出让合同签订。搭建大虹桥—中欧企业跨国交流平台,持续提升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能级,优化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功能。打造国内首个航空争议一站式解决平台,航空案件审判站正式成立。组织49家企业参展第六届进博会,展商企业数量和意向成交金额均创历届之最。深化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与合肥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发布实施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新聘12名区营商合作伙伴,持续扩大营商环境“体验官”规模。创新网络市场监管,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新泾市场监督管理所获评全国首批五星市场监督管理所。引导企业制定发布《电商主播直播用语规范》,成功揭榜全市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提升企业准入准营便捷度,率先开展连锁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改革。全力提升开办企业审批速度,实现营业执照等材料“立等可取”。颁发全市首张“一址两用”食品生产许可证。完成全市首个经济楼宇项目“一证多验”分栋验收。率先建成区级数字知识产权平台,开设专利超市与服务窗口,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增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等“免申即享”服务14项、残疾人就业等“一件事”服务5项、医保转移接续转入等“好办”服务3项。“一业一证”改革业态覆盖面持续扩大,发证数位居中心城区第二。行政服务中心更名为政务服务中心,新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提供各类帮办服务9700余次。与福建省三明市签约合作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区国防动员办公室挂牌成立。完成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创建“上海品牌”1个,推动国企“关停并转”41户。

    (三)坚定不移抓创新,发展动力势能积蓄壮大。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实施“3320”数字战略,加快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深入推进“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布双创地图,出台鼓励留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支持举措,成功举办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大会等高规格赛事活动,成立区青少年“微芯”科学教育实验室,积极推进市“脊柱微创诊治关键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创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首轮创新驱动示范区。加大“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力度,制定出台三年行动方案,“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正式对外开放。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入选市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区,交付全市首张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单,成立“宁创”科技金融服务站、科技金融创新服务联盟。

    强化数字转型赋能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长宁数实融合产业基地揭牌成立,61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实现综合税收306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税收比重达55%;软件信息业营收同比增长52%,位居全市前列;亿元以上电商交易平台29个,交易总额位居全市第一。数字生活更加普惠便捷,5个项目入选全市生活领域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示范场景,全区公立医院均开设互联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诊疗功能实现全覆盖。整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一键叫车智慧屏”街镇全覆盖、公共停车场库数字化联网全覆盖。数字治理向纵深推进,打造“一网通办”智慧2.0版,“随申办”长宁旗舰店新增服务项目31项,实际网办率位居中心城区第二。深化“一网统管”,增设前端视频点位和物联设备,完成数据中台三期建设。

    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支撑。擦亮人才服务品牌,持续拓展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在全市率先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党建联盟。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办理审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5500件,持续深化人才引进落户审批全程网办和市场化评价标准动态调整等试点工作,办理人才类落户7066人,其中,人才引进落户3073人、留学生落户1688人。深入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租住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全年安排入住600余人,帮助重点企业成功引进海外优秀人才200余名。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人才安居工程等工作有序推进。

    (四)有力有序促更新,城区环境品质提档升级。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完成上海影城、翡悦里等25个项目建设,参与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活动。美丽街区实现街镇全覆盖,愚园路、武夷路分别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实施剑河路、江苏北路跨苏州河桥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建成社区生境花园13座,拓展建设南丰生境花园和适存小学生境花园,“中山公园码头—梧桐广场”等4处点位被评为新一轮市级“家门口的好去处”。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两旧一村”改造,新开工精品小区建设132万平方米、新式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5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工302台、开工401台。挖掘拓展停车资源,完成3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公共泊位325个,建成错峰停车泊位149个。改造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217处,建成充电桩示范小区15个,北新泾街道成为全市首个社区共享充电桩示范街道。推动空间资源开放共享,宋庆龄陵园(东北片)、长宁图书馆等5处单位附属绿地,以及43所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完成2座口袋公园、4座外环林带市民服务驿站建设,虹桥公园、华山儿童公园、海粟绿地焕新开放,中山公园获评上海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完成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率先完成整区域街镇标准化林长办创建现场验收,36个河道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达100%。践行低碳理念,年度光伏建设任务完成率位居中心城区第二。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成立“无废建设”空港联盟、卓越企业联盟。做好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及整改工作。

    (五)精品精细优管理,城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做好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复评迎检工作,以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进一步完善城区治理。

    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第二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竣工138公里,市政道路完成率达82%,居全市第一,同步实施隐患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拆除违建1.13万平方米,保持动态零增长。规范摊位经营和户外设施设置,发布设摊经营管理办法和设摊点位清单地图,拆除户外设施809块。协和路等6条道路和北临空区域分别获评市级年度精品道路和精品区域。建成区级景观照明监控集控中心,改造提升上海花城等区域景观灯光,全区景观照明LED灯具使用率超过95%。设立生活垃圾分类检查红黑榜公示制度,投入使用一批可回收物中转站,投放智能回收设备106台。

    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项目,打造并评选区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示范社区75个,推出全市首个《数字社区导则》。制定“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方案,69项年度重点项目如期完成。率先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级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全覆盖,新增民心早餐、“楼门口”午餐网点共44家,光明城市厨房等一批精品社区食堂对外营业。推进基层减负,严把下沉事项准入,精简居民区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理规范挂牌标识。优化调整居委会设置,编制发布“五社联动”行动指引。

    不断增强城区安全韧性。编制实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燃气安全管理,完成老旧小区熄火保护装置燃气灶具全覆盖。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菜篮子”供应量足、价稳、质优,组织开展粮食应急保障演练,坚决守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底线。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全区70%的居民小区电信网络诈骗“零发案”,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交通事故类110同比下降3%,降幅位居中心城区第一。完成76个平安屋和平安商户联盟选点布网工作。积极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顺利通过市域社会治理市级验收。

    (六)用心用情惠民生,社会事业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最关注的民生议题放在首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1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兜牢兜实底线民生。出台新一轮促进就业补贴实施办法,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人社服务进楼宇”专项行动,承办全市首场长三角现场招聘会,发布创业服务大礼包,实现就业服务站街镇全覆盖,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约3万个。率先实施社会救助信用告知承诺制,社区救助顾问实体工作服务站实现街镇全覆盖,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14亿元,惠及31.62万人次;深化“政策找人”服务模式,8个典型案例入选市实践案例汇编,数量居全市第一。“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揭牌,保障性租赁房源筹措建设1765套、供应4400套,廉租住房做到应保尽保。

    关注关心重点人群。编制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新建一批老年助餐点、日间照料服务中心,7家社区长者食堂被列入年度质量监测、群众满意度测评“双优”名单,数量居中心城区首位;建成全市首个区级养老顾问实体店、认知障碍赋能支持中心。新增2家“智慧养老院”、3家“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开出全市首张社区“运动处方”。加强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7家社区“宝宝屋”挂牌成立,5所公办幼儿园新设托班,新增1所市示范性幼儿园,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市级督导认定。虹桥街道办事处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推动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规范运行,完成市双拥模范区考评迎检任务。推动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征兵、双拥、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残疾人服务、对口帮扶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做精做优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迎检工作,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数学教育基地,延安中学附属省吾学校更名揭牌。制定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区,积极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与华东医院签署第九轮合作协议,同仁医院新急诊大楼投入使用,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市首批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完善儿童视觉健康管理,我区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同比下降2.7%。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获评优秀,成立虹桥文旅荟平台,指导组织开展各类文旅活动5万场次。成功举办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虹桥经典音乐节、第九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总决赛、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全国首家区级沪剧艺术馆、苏州河中山公园游船码头对外开放。

    (七)刀刃向内转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以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实现部门、街镇全覆盖,选聘新一轮区委、区政府外聘法律顾问17名,行政败诉率降至行政诉讼集中管辖以来历年最低。全面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形成重大行政决策公职律师、法律顾问、评估机构“三位一体”后评估机制等一批特色工作方法,公文主动公开率超过95%。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检查,积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推动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按时办结。

    持续优化工作作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开展“12345”市民服务热线“削峰”行动大会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认真抓好市委巡视整改任务。深入贯彻“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厉行节约、量入为出,探索试点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力保障重点领域支出。

    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采取综合评估与专题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34个专项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纲要》22项主要指标、84项重点投资项目总体完成情况良好,主要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从问卷调查结果看,85%的居民和93%的企业对我区公共服务和产业环境总体情况感到满意。同步做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指标体系评估监测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集中精力抓经济,提振信心促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长宁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长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对照“十四五”中期评估结果,我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强,高端产业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公共服务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还有差距,政府服务管理效能仍需持续加强。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加以改进,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二、202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长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坚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按照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和十一届区委七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

    2024年,要坚持“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全面完成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可再生能源建设等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全面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坚持对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创建等重大战略,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深入对接总体方案和升级版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推动创新典型案例落地。加快虹桥人才公寓供应入市和“四纵十八横”配套路网建设,促进职住平衡。推动新老虹桥联动发展提速增效,做强“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功能平台。围绕产业发展、监管协同、政务服务、民生事业等,深化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北向拓展带及长三角各地区的联动合作。

    深入落实数字化发展战略。巩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集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企业,持续推进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完善场景开放揭榜挂帅机制,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强化数据驱动教育教学发展,加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共享,围绕数字养老、数字文娱等领域,持续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积极布设物联终端和5G基站,强化数字基础底座支撑赋能。

    内外联动扩大有效需求。加强重大项目投资建设,稳步推进虹桥上城、晶耀虹桥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艺丰中心、上生·新所二期、宜家荟聚商业中心等项目竣工。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积极促进商旅文体融合,提升商圈能级,做强做大品牌活动,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城区。促进外资外贸稳中提质,争取贸易转型政策试点和突破,主动对接上海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积极搭建“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数字贸易协作模式,支持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充分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提升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和大虹桥—中欧企业跨国交流合作平台的能级,持续提升开放协作水平和对外辐射能级。

    (二)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担当。立足“四个放在”,全面落实市委、区委全会相关文件精神和部署要求,发挥长宁区位优势、国际化特征、开放基因和产业积淀,不断锻造长板,在服务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中作出新贡献。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牢牢把握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趋势,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式发展,持续壮大“3+3”重点产业。聚焦航空服务、数字经济、时尚创意等特色产业,不断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持续做强消费互联网,聚焦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新赛道,打造商品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等供应链高效融合的产业生态。加强时尚创意品牌培育,引导品牌数字化转型和IP营销,积极发展时装快消、时尚设计等业态。聚焦金融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力“AI+”细分赛道,围绕智能驾驶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应用。依托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积极发展AI医学影像等新业态。前瞻布局氢能、智能网联等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坚定引导金融机构面向实体经济、贴近企业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持续建强“宁创”科技金融服务站,深化“数字人民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提供贴近科技企业需求的投融资服务。进一步提高长宁金融园、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的影响力和产出效益,吸引集聚创投机构、基金公司等。用好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强市、区两级国有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整合联动,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着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深耕总部和贸易资源优势,助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推动与海关的深度合作,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功能,深化“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通关便利,促进展贸联动发展。高水平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直销、专业贸易,集聚更多高能级贸易平台和贸易主体。持续推进“总部增能行动”,进一步深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和贸易型总部生态,实施“一企一增能”项目管理和专班服务机制,释放总部企业投资和增长潜力。

    持续增强航空服务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航空服务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支持基地航司打造超级承运人,持续推进航空系企业集聚,着力打造强劲活跃的国家级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拓展虹桥机场航运服务功能,推动加密城际空中快线、提升公务机运营能力等取得突破。促进航空衍生服务加快发展,推动区域内航空物流、货代等企业与电商平台“出海业务”对接。优化航空争议一站式解纷机制,充分发挥航空案件审判站功能,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航空法律服务体系。

    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科创中国”试点,高标准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加速集聚科创型企业。聚焦硬核科技研究,推动市区共建重点实验室。探索多元协同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具有长宁特色的高质量孵化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强化精准分类服务,形成梯度培育体系。深入推进“虹桥智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向硬科技集聚。强化高水平人才支撑,加快推进科创人才集聚发展,深入实施留学生专属安居政策,推进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内涵和功能提升,持续做深做实长宁虹桥留学生创业园、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首站、“虹桥人才荟”等功能平台,深化人才引进落户全程网办、评价标准动态调整等试点,多措并举解决人才各类需求,吸引集聚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稳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打好招商引资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组合拳,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政务服务、商事制度、贸易便利、人才服务、法治保障等领域,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制定实施区优化营商环境7.0版方案。深化集中登记地应用,优化完善住所资源管理平台,探索拓展“市场主体身份码”应用场景,赋能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持续开展信用修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全力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考核机制,压实招商主体责任,发挥政企联合招商服务站作用,用好驻沪领事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国商事机构等资源,围绕招大引强,重点开展“走出去”招商引资系列行动。进一步创新招商模式,发挥企业“系主”、产业“链主”作用,开展产业链招商、生态圈招商。抓好新增楼宇的源头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强化国有招商平台功能,打造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切实提升选择项目、沟通对接、落地项目的专业能力和本领。

    提升企业服务能级。推进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结合“三级三系”服务机制,主动跨前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发现企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首问责任制,完善企业诉求收集、流转和办理机制,大力推动问题解决,助力企业稳预期、强信心。优化政策供给,建立并推行全区经济发展“1+1+N”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制定、执行、兑付、评估全链条机制,提高政策集成度和便利度,增强政策实施的直达性和时效性。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增强区属国企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多措并举支持中小微企业提振信心、稳步发展,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深化“长宁服务企业大讲堂”和“大虹桥商务会客厅”品牌建设,助力各类企业在长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四)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进一步提高城区品质和经济密度。探索全景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完成第三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城区功能增强、布局优化、品质提升,持续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共享空间。

    提升重点区域发展能级。持续推进东、中、西三大功能区建设。东部聚焦中山公园地区,充分发挥高端商务服务优势、历史风貌街区底蕴,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地、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地、时尚创意企业集聚地、高端人士生活集聚地。中部聚焦虹开发地区,深入落实整体功能提升行动,进一步拓展国际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商务、高端会展、国际高端人才服务。西部聚焦临空地区,深入实施“最虹桥”行动,联动五大驻场单位,加快机场东片区更新改造和功能升级。

    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围绕建设上海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的目标,统筹好“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落实公园城市规划,实施生境花园、口袋公园、公共绿地、慢行绿道等高品质的绿化建设,不断拓展城区绿色空间,深化“公园+”功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安全等多功能需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确保全区36个河道断面全部达标,力争水质平均优Ⅲ比例保持100%。

    优化拓展共享空间。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空间增量提质,突出共享融合,努力实现全区公园24小时开放,促进公园绿地草坪和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让市民从“赏绿”变“享绿”。推动重点街区打开围墙,持续提升苏州河沿岸滨水空间、桥下空间品质,打造富有活力、彰显特色的公共空间。按照全要素、一体化理念深耕美丽街区,实施新一轮美丽街区建设。

    (五)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把握城市治理规律,坚持高标准,下足“绣花”功夫,把精细化思维贯穿于城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进一步构筑和谐韧性城区。

    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制定实施第三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高标准保洁区域(道路)建设、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不断提升市容环境质量,力争公众满意度测评继续保持全市前列。规范户外设施设置,开展户外招牌特色道路创建。完成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编制,打造市容景观亮点。加强源头分类管理,推动设备设施改造提升,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启动新一轮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稳步推进光伏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持续推进碳达峰行动。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深化治理内涵,努力打造社区治理亮点品牌。坚持基层导向,强化减负源头管理,严格落实居村组织减负“一办法两清单”,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推行“全岗通”便民服务。加强“社区云”宣传推广,提高居民上云率,赋能基层治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四百”联系走访群众制度、“五社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参与式治理,激发社区内生活力。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强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

    加强安全韧性城区建设。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决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应急机制和防范措施,开展安全生产攻坚治本三年行动,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严查密防,全面提升常态化安全管控能力,大力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深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果推广运用,聚焦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危害公共安全等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违法犯罪,加强社会面防控和精准打击整治,全力维护城区安全稳定运行。

    (六)全力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面推进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实施“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行动,在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精准筑牢基本民生保障。落实落细各项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和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稳定扩大就业基本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化“政策找人”服务,加强低收入人群等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和帮扶,进一步强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落实残疾人保障。认真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进一步推动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双拥共建等工作,提升退役军人服务质效。

    着力解决“老小旧远”难题。完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助餐点等设施布局,优化养老床位供给。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设立养老人才发展基金,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关爱服务,办好爱心寒托班、暑托班,全面推进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进一步提升托幼一体占比。推进社区“宝宝屋”建设。加快“两旧一村”改造,有序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滚动推进精品小区建设。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加快新华社区规划中学建设,配合做好市级教育机构专项督导。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持续推进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同仁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探索建设以各医院服务特色和诊疗专长为主的整合型医联体,完成区疾控中心迁建工程。

    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走深走实。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持续深耕长宁“舞蹈、音乐、阅读、演艺”四大品牌,以区域文化品牌塑造为核心,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验收成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升文化设施服务能级,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利用。办好“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节、“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赛等文体活动。

    (七)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强化清廉务实作风。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兴调查研究,着力强化实干导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主题教育不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织密扎牢制度笼子,扎实推进清廉机关建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全面推广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做好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全过程跟踪管理和问效,有力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

    坚持依法全面履职。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行“三位一体”后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应用,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发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落实行政许可实施报告制度。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提升依申请办理水平和政策解读质量,有机结合公众参与联系点与基层法治观察点,全面开展“双点联动”公众参与,推进政策落地见效。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议案、政协委员提案。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打造智慧精准、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升级版。深化集成服务改革,推进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推动“一件事”“一业一证”扩围增效,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全面深化“两个免于提交”,优化智能申报和审批服务。拓展“随申码”在交通出行、文旅休闲等场景的服务功能。强化“好差评”以评促改,夯实线上线下智能帮办体系,提供有求必应、答必解惑的服务体验。拓展“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服务效能。

    各位代表,风好正是扬帆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沿着党的二十大指明的方向,聚焦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共同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而不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