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 要求,深入实施“1355”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上项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县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479.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0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58.68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18.47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3:33.1:45.6,与2021年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50758元,比上年增长5.9%。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5%,其中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71.84亿元,增长4.1%。 工业经济效益。2022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盈利企业盈利额14.81亿元,下降7%;亏损企业7户,亏损面5.1%,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47亿元,下降0.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34亿元,下降7.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22年,全县规上工业16个主要产品中,产量涨幅较大的有:鲜、冷藏肉,鞋,熟肉制品,服装,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4.8%、82.5%、48.4%、42.1%,降幅较大的是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和印染布,产量分别下降15%、5.2%。 表3:202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建筑业。2022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年末,全县有资质等级的总专包建筑企业41户,比上年增加2户。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10%,其中民间投资下降26.6%。分产业看,一产业投资增长23.9%;二产业投资增长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1%、技改投资增长35.8%;三产业投资增长18.3%。房地产投资增长37.7%。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全年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78.15亿元,比上年下降12.6%;全县进出口总额为4836.98万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总额为4772.21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年末,县境内公路总里程499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637公里。全县车辆营运数3233辆,其中出租汽车173辆,公共汽(电)车营运数103辆,公交车线路数21路,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邮电通信。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实现电信业务总量8.66亿元,增长8.8%。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07.12万户,增长3.7%;“三网合一”用户32.94万户,增长4.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2022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5.2亿元、比上年下降0.9%,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4亿元、增长9.7%,其中实现税收收入6.22亿元,下降4.7%。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0.4%。 社会保障。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5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7%,失业保险参保38748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72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6134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2560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51314人。年末,全县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76个,床位8517个,其中社会福利院(含民办)12个,床位2226个;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0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居民4932人,比上年下降12.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0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农村居民26272人,增长1.7%;农村(特困)五保供养人数7695人,下降1.2%。 十二、人口 2022年末,全县有户籍总人口135.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其中:男性71.27万人,女性64.2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1:100;乡村人口116.6万人,城镇人口18.9万人;当年出生8029人、人口出生率为5.93‰,当年死亡12565人、人口死亡率为9.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81‰,婴儿死亡率为1.99‰。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三台县2022年统计年鉴》中各专业年报数据为准。 2.GDP、三次产业增加值、人均GDP、农林牧渔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电信行业指标中: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互联网用户均为电信、移动、联通三单位数据之和。 4.战略新兴产业分类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 5.交通、通信、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社会保障、人口等采用市统计局反馈数据。财政、金融、体育采用县级部门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