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古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散发疫情、高温干旱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全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酒业强县、农旅富民”三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成功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为全面做强泸州“南翼”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一、综 合 行政区域。全县共有23个乡镇(街道),其中,3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3个苗族乡。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县行政区域面积3185平方公里。 基层政权组织。年末全县有3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14个居民小组,246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1871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人口。在户籍人口统计年度内,全县公安户籍登记户数22.50万户,户籍总人口87.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0.62万人,城镇人口17.1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9.52%。迁入人口1589人,迁出人口4510人。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密度为275人/平方公里。按户籍口径计算,全年出生率8.98‰,死亡率8.0‰,人口自然增长率0.98‰。 市场主体。年末注册登记企业数量6863户,增长13.6 %;其中,国有、集体及国有控股企业892户,增长13.9%;私营企业5971,增长13.5%。年末注册登记个体户数量42728户,增长7.7%。 国民经济。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2年古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比全国(3.0%)、全省(2.9%)、全市(4.1%)分别高2.3、2.4、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6.6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5.7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8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一、二、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为16.2%、44.6%、39.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2.3、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0.1:42.6调整为16.5:43.1:40.4。 民营经济。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19.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9.6亿元,比上年增长5.8%,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5.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35.0亿元,林业产值3.9亿元,牧业产值25.2亿元,渔业产值0.26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0.79亿元,比上年增长4.8%。 粮食作物种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4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大春粮食播种面积6.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其中谷物播种面积5.5万公顷,豆类播种面积0.45万公顷,薯类播种面积0.63万公顷。小春粮食播种面积0.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其中小麦播种面积0.04万公顷,豆类播种面积0.09万公顷,薯类播种面积0.74万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全县粮食产量34.8万吨,比上年下降2.5%。大春粮食产量31.8万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谷物产量28.7万吨,豆类产量0.7万吨,薯类产量2.4万吨。小春粮食产量3.0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小麦产量0.1万吨,豆类产量0.2万吨,薯类(洋芋)产量2.7万吨。 现代农业。农用机械总动力29.2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3万吨。农民合作社1744个,家庭农场数1852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户,农业技术服务机构32个,古蔺县肉牛现代化农业园区获评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畜牧业。全县生猪出栏66.5万头,比上年增长5.4%,生猪存栏40.8万头,比上年下降3.6%,能繁殖母猪存栏4.2万头,比上年下下降13.2%;牛出栏3.9万头,牛存栏8.9万头;羊出栏15.1万头,羊存栏10.0万头;家禽出栏125.2万只。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5.8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9万吨;禽蛋产量0.7万吨。 林业生产。年末森林面积1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5%,木材产量1.8万立方米,退耕还林1.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3个。 水利建设。年末已建成水利工程8397处,水利工程实际供水14709.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万公顷。堤防65.1公里,水库56座,水电站11个,机电井155眼,塘坝1321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和产品产量。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9.3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GDP比重为40.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0.4%,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原煤产量81.4万吨,增长19.3%;酒产量10.3万千升,增长0.0%;水泥产量41.5万吨,下降24.0%。 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3.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利润总额34.9亿元,增长4.1%;实现税金38.1亿元,增长26.1%;产成品存货38.6亿元,增长26.5%;产品销售率70.9%。 建筑业。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6户。全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省内实现产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基建投资比上年增长25.6%;建安工程投资比上年增长17.7%;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32.1%;技改投资比上年下降1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2.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1%,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2.6%;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0%。 房地产业。年末有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3户,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住宅投资比上年下降5.0%。商品房施工面积13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商品房销售面积6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0%。商品房销售额26.0亿元,比上年下降24.8%。 五、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亿元,比上年增长3.5%。按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8.1亿元,比上年增长3.4%;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6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餐饮收入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年末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单位)102户,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限额以下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0.9亿元,比上年下降2.1%。 旅游发展。全县拥有景区6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2A级旅游景区2个。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建设。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6020.0公里,其中,国道114.5公里、省道201.8公里、县道1061.6公里、乡道1481.9公里、村道3091.5公里。等级公路(含高速、一、二、三和四级公路)602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8.7公里。年末公路运输营运车辆数708辆,其中,客运车辆503辆,货运车辆205辆;公路运输客运路条数118条,其中,跨省8条,跨市4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城市公共汽车客运总量296万人次;出租汽车数135辆;公交车数134辆。 交通运输。全年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9593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8.9%;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6028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公路运输总周转量6123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全年水上运输货运量9.0万吨,比上年下降34.1%;水上货运周转量1530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32.5%。 邮电业务。全县邮政和快递营业网点198个,其中快递营业网点169处,邮政所29个。实现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订阅报纸累计521万份,订阅杂志累计13.2万份。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自然增速);其中税收收入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0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公共安全支出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教育支出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科学技术支出0.02亿元,比上年下降50.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卫生健康支出4.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3%。
金融保障。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504.1亿元,比年初增长17.6%。各项存款余额244.8亿元,比年初增长15.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3.8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各项贷款余额259.3亿元,比年初增长19.6%,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1.1亿元,比年初增长17.4%。
八、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 居民收支。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32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工资性收入19854元,比上年增长5.8%;经营净收入7452元,比上年增长4.2%;财产净收入(成本法)2384元,比上年增长4.7%;转移净收入7442元,比上年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65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10864元,比上年增长2.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4.8%。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6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工资性收入7367元,比上年增长10.0%;经营净收入6925元,比上年增长5.6%;财产净收入(成本法)203元,比上年增长6.0%;转移净收入3881元,比上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10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支出5872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2.2%。
社会保障。全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55799人次,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55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3244人次;年末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253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6%;城镇新增就业4416人。 九、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全县学前教育学校123所,在校学生22637人,专任教师799人。小学学校29所,小学教学点185 个,九年一贯制小学部4个,在校学生67122人,专任教师3596人。初级中学校32所,九年一贯制(初中部)4个,在校学生34961人,专任教师2403人。高级中学校5所,在校学生20670人,专任教师130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6人,专任教师20人。 卫生事业。年末卫生机构653个,其中,医院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3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在医院中,综合医院10个,中医医院2个,专科医院4个。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个,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529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8个。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 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卫生在岗职工4474人,卫生技术人员3347人,执业(助理)医师1146人,注册护士1535人。实有床位数3546张。 十、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 生态环境。城市污水处理厂2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5%。年末全县公共厕所(卫生间)数111个。垃圾处理站16个。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数325辆。公园个数2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II级)以上天数216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4%。 应急管理。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起,死亡16人。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2022年度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古蔺县统计年鉴(二○二二年度)》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分项相加与合计略有偏差。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工业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本公报中大春粮食作物包括谷物(主要是水稻、高粱、玉米)、豆类(主要是大豆)、薯类(主要是红苕)。 4.本公报中行政区划、基层政权组织、人口、农业、林业、旅游、交通运输、邮电业务、财政、金融、人民生活、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数据来源于县民政局、公安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交通运输局、经济商务科学技术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古蔺支行、国家统计局古蔺调查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民政局、教育和体育局、卫生健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泸州市古蔺生态环境局、综合执法局、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其余统计数据来自县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