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市郫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疫情新发多发冲击,郫都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目标定位,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实施科创兴城、工业强区等“六大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综合 根据成都市区(市)县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2年全年,郫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下同)(按行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399.2亿元,增长2.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4亿元,增长3.0%(按行政区域,第一产业增加值27.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4.5%(按行政区域,第二产业增加值773.8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9.1亿元,增长2.3%(按行政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598.0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为3.6:33.9:62.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48.7%和47.0%。 全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4%,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0%。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口径比上年(下同)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44.4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0.06亿元,下降5.2%;畜牧业产值0.21亿元,增长51.6%;渔业产值0.16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2亿元,增长5.2%。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7万亩,增长19.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6876亩,下降1.2%;蔬菜播种面积243974亩,下降1.0%。全年粮食总产量5.15万吨,增长3.0%;油料产量8396吨,下降0.9%;蔬菜产量723245吨,增长1.3%。全年出栏生猪5261头,增长18.3%。全年肉类总产量547吨,下降0.5%,其中:猪肉产量382吨,增长11.0%;禽肉产量165吨,下降19.5%。禽蛋产量86吨,下降25.2%;牛奶产量52吨,下降3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2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实现营业收入387.0亿元,增长0.2%;实现利税总额35.2亿元,与上年持平;实现利润总额23.7亿元,下降2.5%。2022年末工业集中发展区企业为218家,增加值增速0.8%。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8.2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行政区域,建筑业增加值85.7亿元,增长7.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8个,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竣工产值47.4亿元,下降5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3.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3.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4.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其中民间投资下降6.4%。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9%。全区投资项目328个,其中新开工224个。 全年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4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5.3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51.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3.3亿元。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2亿元(按行政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下同)下降3.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31.4亿元,下降1.7%;餐饮收入37.8亿元,下降10.5%。按经营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151.8亿元,下降3.6%;乡村实现零售额17.4亿元,下降5.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开展各类投资促进推介活动36场,对外发布郫都区“城市场景机会清单”“科技合作清单”“科技成果清单”,全年引进高能级产业化重大项目19个。全年完成省外到位内资79.4亿元,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9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6亿元,增长42.2%,其中:进口额3.7亿元,出口额42.9亿元。 七、交通、邮电、电力、天然气、旅游 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140公里。年末拥有出租汽车328辆,公交车913辆,营运公交线路103条,通达里程1693公里,村通公交覆盖率达10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3157万元,增长5.2%。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60599万元,增长4.5%。 全年用电量352543.9万千瓦时,增长5.8%。其中:工业用电105710.1万千瓦时,增长8.0%;居民生活用电量154223.8万千瓦时,增长16.8%。 全年天然气用气量27471.3万立方米,增长3.3%。其中:工业用气量8870.1万立方米,增长2.0%;居民生活用气14814.1万立方米,增长6.1%。 全年接待游客1487.3万人次,下降7.2%,旅游总收入100.7亿元,下降9.1%。 八、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1亿元,同口径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38.8亿元,同口径增长5.2%。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1亿元,同比增长13.2%。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94.3亿元,增长22.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30.6亿元,增长17.9%。本外币贷款余额958.3亿元,增长26.3%,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33.9亿元,增长8.3%。 全年保费收入56265万元,下降1.3%,其中:财产险收入12240万元,下降3.5%;人身险收入44025万元,下降0.6%。全年处理各项赔款金额11516万元,下降0.9%,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7117万元,下降10.1%;人身险赔付金额4399万元,增长18.9%。 九、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 年末共有中小学校63所,在校学生104583人,教职工8033人,其中专任教师681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27904人,教职工1857人,其中专任教师1401人。幼儿园267所,在园幼儿4590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77人。 全年实施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207个,技术交易额增长5.9%。全年新增注册商标数4078件;新增专利授权量352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7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53件,实现知识产权融资7500万元。 全区拥有国有博物馆2个,非国有博物馆12个;区级文体艺术中心1个,镇综合文化站10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纸质图书42.6万册,增长7.3%。拥有广播电视台1座,全区有线电视注册总用户32.0万户,增长2.2%。 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45个,其中:医院22个,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757张,增长6.3%,其中医院床位数4194张,增长3.1%。卫生技术人员7886人,增长6.2%,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79人,增长5.8%;注册护士3567人,增长5.4%。全年总诊疗750.7万人次,增长1.6%。 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22年深入推进“河长制”,各级河长巡河6万余次,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100%,20户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1天,PM2.5同比下降14.6%。全区建成35公里城区级、社区级绿道,新增绿地94.4万平方米。 全年交通事故立案数96件,死伤人数136人,其中死亡57人。火灾事故265件,死伤人数3人,其中死亡2人;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21.4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85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922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93元,增长5.3%。城乡人均收入倍差1.57,比上年缩小0.02。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0.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1.8万人,失业保险18.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9.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13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3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3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99.9%。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5个,正在建设2个;打造养老服务助餐体系,运营老年助餐点位63个;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50户,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7500余人次。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134.9万人,建档率97.0%。 十二、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139.84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15%。年末户籍人口709248人,其中:城镇人口443324人,乡村人口265924人;全年出生人口7899人,死亡人口71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与上年相比,全年净增人口12944人。 注: 1.公报中未标注按行政区域的,均按郫都区管辖区域,即不包含由高新区托管部分。 2.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郫都区统计年鉴——2022》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公报中的对外贸易、交通、邮电、电力、天然气、旅游、财政、金融、保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