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35|回复: 0

[四川] 2023年汉源县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3 天前
  • 签到天数: 80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3993
    发表于 2023-8-29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汉源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2日在汉源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汉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覃建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关于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汉源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具挑战、极其难忘的一年。我们共同迎来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一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新一届人民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全力“拼项目、补短板、抓统筹、保稳定”,同舟共济抵御疫情、旱情、震情,积极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全力克服转型阵痛,顶压前行、苦干实干、难中求成、难中争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回升、稳中加固、稳中提质,较好完成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拼经济、搞建设,牢牢稳住发展基本盘

    (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严重冲击和转型发展巨大压力,我们背水一战拼经济、搞建设,一个指标、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抓调度、补短板,出台和落实“两稳一保”[1]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在逆境中企稳回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同比增长4.0%,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3.1%、4.0%,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22.8:27.4:49.8。发展动能和质效不断提升,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7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4亿元,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9亿元,同比增长14.78%,收入总量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41796元和17547元,分别增长5.5%、7.3%,牢牢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二)项目建设接续用力。实施“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签订“军令状”,建立“红黑榜”,实施“逆排名”,专班推进20个重大项目,1个省重项目、57个市重项目、136个县重项目均超时序推进,风光发电、九安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半年项目投资工作综合评分进入全省前50名。坚持干今年、想明年、谋划三五年,提前半年锁定今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并落实专项资金做实前期工作,储备未来三五年项目488个,总投资2290亿元,旭家沟中型水库、县城至九襄城市快速通道、省道435汉源至泸定段等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跑项争资和招商引资大会战,尽锐出征、跑省进厅,争取到位债券资金7亿元,同比增长30.24%;部门对口向上争取到位资金16.34亿元,同比增长18.39%。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62亿元,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三)抗疫救灾守护安宁。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战疫情、战震情、战旱情。因时因势、科学精准打赢三年抗疫持久战,全面落实国家“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财政直接投入疫情防控资金6576万元,有效应对一轮轮疫情冲击,攻坚实现60岁以上人群全程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建立阳性感染者分级分类诊疗机制,扩容提质发热门诊和医疗救治能力,全力做好医疗资源和药品供给,保障群众病有所医、有药可用,疫情防控实现从“防感染”向“保健康、防重症”平稳转段。打赢60年罕见的高温旱灾阻击战,发挥水电比较优势,实施“让电于民、迎峰度夏”行动,为全省电力保供作出汉源贡献。组织抢收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14.5万亩,补种秋延蔬菜、秋粮作物2.3万亩,争取到位中央财政救灾项目资金1034万元,实施47个防汛抗旱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保人饮、保收成、保收入。打好“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硬仗,977名受灾转移安置群众实现温暖过冬,完成28户农房维修加固,205户农房开工重建,预计春节前43户群众将实现搬新家过新年,加快建设大树、宜东、富庄三个集中安置点。形成“1+5”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2]成果,总投资6.26亿元的37个项目纳入重建规划,争取中省补助资金2.16亿元,已组织开工项目9个,灾后恢复重建全速推进。

    一年来,我们拼产业、促转型,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一)工业经济企稳扩面。化工园区申报认定取得突破性进展,万里工业园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范家沟河道治理、园区管网及配套设施、园区孵化园二期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实施。开展“绿色工业专项行动”“百企技改行动”,嘉鑫新材料、四环锌锗技改等工业项目落地实施,四川绿天使入园建设,有效盘活宝清果业、民泰金属等闲置资源,清腾工业用地396亩,预计完成工业投资19.5亿元,增长18.25%;技改投资9.3亿元,增长89.8%。四川正祥、金炉科技、源富锌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工业项目点火投产,预计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园区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50亿元大关,预计实现工业税收9.22亿元,同比增长12.46%,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3%,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户,10户企业入选省市“白名单”企业[3]。

    (二)现代农业质效提升。梯次推进“7+4”现代农业园区[4]建设,汉源花椒现代农业园区获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验收,汉源花椒荣登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突破60亿元大关。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成7.5万亩大豆复合种植任务,经果林腾退种粮15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19万亩,全面铺开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达29万亩,产量达9.48万吨。紧盯生猪稳产保供,兑付能繁母猪补贴200余万元,生猪出栏达20.6万头,6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顺利通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复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总投资1.05亿元的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项目74个,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1799元,同比增长12.6%。持续举办山区县乡村振兴峰会,发布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汉源宣言”,深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农村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2个,获评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纳入全国首批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

    (三)第三产业提振复苏。时隔三年再度成功举办全省赏花旅游文化月活动,轿顶山开发经营权成功收回,汉源湖综合开发破题推进,全域纳入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创建成效喜人,三强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桃源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后山朴院入围国家甲级民宿,“大渡奇峡”入选雅安“新八景”。消费释潜回补,“黎州不夜城、九襄美食街”和“湖光里”特色商业街火爆开街,九襄黄牛肉实现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上线运行汉源文旅“一卡通”,联动举办“游汉源、品美食、欢乐购”系列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近5万张,拉动消费近4亿元。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唐富物流园、花椒融合示范园、邮政仓储配送中心、工铁联运改造提升等项目多点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新农之邦、百川商贸等电商产业,“尘乡居”“冉可柒”等网红经济突破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7亿元,在全市占比27.1%。新培育规上限上服务业市场主体11户,服务业增加值达64.58亿元。

    一年来,我们拼城建、提品质,城乡融合一体推进

    (一)城市更新提能。实施“城镇建设行动”,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成果”,划定“三区三线”[5],编制滨湖新区总体规划,“一城三区五片区”[6]城市增长极初步构建。县城颜值不断提升,阳光水韵、湖光半岛等康养地产错落林立,县城第二通道、滨湖绿道、流沙河生态坝打卡上线。九襄旧城持续更新,九襄老车站正向着“花襄里”华丽蜕变,梨城新居、花海佳苑、幸福里、南山府、中心城镇改造提升等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九襄镇获评省级百强中心镇。做精城市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智能交通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动态整治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城市治理问题1.1万个,新建公用停车位220个、新能源充电桩22个,改造老旧小区8个,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3%,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进展。

    (二)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建设“美丽汉源、宜居乡村”,梯次推进乡村片区规划编制,完成花海果乡现代农旅融合示范片区、滨湖阳光康养宜居片区、流沙河上游生态有机特色农业集中片区规划编制。交通强县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峨汉高速汉源段率先通车,成功跻身“双高速”县行列。大田胜利环线、村道生命安全防护、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等加快串联,接通深溪沟至莫朵产业环线,新(改)建通组路、产业路、旅游道路173公里,打通内联外畅“神经末梢”。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节余指标146.7亩。创建7个“高岗模式”[7]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2%。库区发展和移民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流沙河生态修复工程、移民产业发展、库周地灾治理等14个重大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实施移民后扶项目130个,完成移民房屋坡屋顶改造3880户,库区持续稳定发展。

    (三)生态持续改善。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力推进,动态整改各级各类生态环境反馈问题306个,整改完成率达97.4%。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比例达100%。国家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集中饮用水质达标率、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安全可控。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河(湖)长制”和“林长制”责任,完成营造林2.5万亩,天然商品林停伐16.7万亩,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清理整治河湖“四乱”[8]问题4个,完成流沙河、宰骡河、白岩河健康评价,全域推进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9],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年来,我们拼民生、守底线,社会大局和谐善治

    (一)改革治理“优环境”。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建成富林、九襄、大树3个乡镇社工站,智慧社区等4个项目纳入全省社区治理试点项目,古路村、锦新村、麦坪村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覆盖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达95.4%,荣获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堰沟村、马托村获评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完成财政预算“一体化”管理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薪酬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探索设立10个乡(镇)片区法务中心,打造群众身边的“法律超市”,九襄派出所获评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成4个省级“六无”平安社区[10]。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真金白银出台7大项35条“两稳一保”政策措施,出台打造“四个一流”[11]营商环境“20+5”条硬措施,全年累计减税降费2.47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1.08亿元,缓缴税费8194万元,向市场主体发放贷款24.79亿元,兑现稳岗就业补贴1978万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469户,同比增长10.3%,新增涉税市场主体2320户,增长9.0%,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二)兜牢民生“基本盘”。实施“民生增进行动”,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8%以上,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33件民生实事和5件县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既有住宅增设电梯、60岁以上人群和重度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等一大批民生实事直接惠及群众。实施稳就业“组合拳”,城镇新增就业2795人,脱贫人口转移就业95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累计发放重点优抚、残疾人、孤困儿童、高龄补贴、城乡低保等重点人群补助资金7500万元,新增纳入低保边缘家庭1796户4687人。县医院中心业务楼和第二院区建设、县妇幼保健院产儿科及托育机构建设、县中医医院医学流程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紧密型医共体[12]、重点专科、基层特色科室建设等创新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县。集团化办学取得新成效,与四川大学等24所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优质生源基地,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一,东辰班一本上线率达88.4%,职普融通[13]本科上线率增长138%,富林四小、宜东中心幼儿园建成投用。举办骑遍四川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唱响汉源”等大型文体活动13场次,挖掘本土文艺作品200余件,汉源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守牢安全“大防线”。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编制完善县级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等“1+33+N”预案体系[14]。推进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和“护安2022”监管执法行动,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督查大排查大整治,排查整治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自建房屋等领域安全隐患3500余个,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整治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152个,减少受威胁群众9779人,纳入全省首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项目试点县,九襄镇桃源村入选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打好森林防灭火持久战、攻坚战,未发生森林火灾和较大荒火。做好移民、尘肺病等涉稳、涉访重点人员服务管控,打赢“防风险、保安全、迎二十大”攻坚战。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侦办涉恶案件9起。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总体可控。

    一年来,我们拼效能、转作风,政府建设持续加强

    (一)高效勤政抓落实。深化推进全省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先行试点工作,扎实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证照联办、绿色通道、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模拟审批、代办帮办等政务服务措施,创新重大项目“一会三函一书”[15]审批机制,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全年办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7.98万件,主动公开政务信息6350条,办结书记、县长信箱来信272件,实现申请材料减少50%以上,审批办理时间缩短90%以上,群众综合满意率达100%。

    (二)依法行政强公信。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定期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9件,政协委员提案154件,满意率达100%。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规范县级行政权力事项清单5400项,下放乡镇行政权力事项24项,差异化赋予中心镇行政权力事项7项。全面开展“八五”普法[16],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三查三化三优”[17]抓手,化解矛盾纠纷3210件,受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255件,获评全省普法先进单位。

    (三)廉洁从政转作风。扎实开展政府系统“转树作抓”专项行动,精准化、差异化查摆机遇意识、突围意识不强等5大项28个问题及具体表现,县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征集并整改问题743条,主动认领民生实事143件,修订完善《县政府专会议事规则》,出台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六条措施”,通报作风不实、落实不力等问题5个。抓实审计监督,紧盯政令畅通、公共资金、国有资本运营等重点领域,完成审计项目26个,管理不规范资金2.23亿元,追缴清退资金203.7万元,提出审计处理意见232条,移送问题线索9条。

    同时,我们扎实推进国防动员、人民武装、人民防空、退役军人、双拥、档案、气象、外事、工商联、地方志、民族宗教等工作。大力支持妇女儿童、老龄、青少年、工会、残联、科协、红十字会、慈善事业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历经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起拼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累,走过漫漫征程、经历风风雨雨、跨过沟沟坎坎。面对发展转型和经济下行,我们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经济发展在绝处中逢生、在企稳中回升。面对疫情和灾害,我们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牢牢守护这片安定祥和的美好家园。面对民之所盼、美好向往,我们不遗余力补欠账、破难题、惠民生,交出一份不负青山、不负人民的民生答卷。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拼搏路上的每个人都了不起。这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奋战在抗疫救灾一线的医护白、志愿红、迷彩绿;向所有关心支持汉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亮点支撑与统计重点门类匹配度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和品牌企业规模小,做大总量、做优增量仍需奋进。二是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高能级造血项目较少,要素瓶颈亟待突破,土地、融资、能耗、环保等制约加大,发展后劲仍需增强。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公共配套不够完善,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需努力。四是各类风险不容忽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库区治理、自然灾害等领域风险防范,仍需系统治理。五是政府服务能力、办事效率与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干部抢抓机遇、谋划项目、争取资金的力度还不大、办法还不多。对此,我们绝不“躺平”、绝不“内卷”,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关于2023年总体要求和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冲刺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跨千亿”目标的决胜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18]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总任务,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定位,明确“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19]总抓手,共同构成新征程上雅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立足县情实际,在担当服务大局中竭尽汉源所能,提出“推动汉源高质量发展”总任务,锚定“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总定位,明确“四化同步推进、五区均衡协调、三个典范引领”[20]总抓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汉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部署安排,在推动汉源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大干快干、苦干实干。

    (一)以“四化同步推进”为路径,筑牢基础。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赋能、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坚持规划引领、转型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服务业品质化提升。推动县城、九襄、滨湖新区“一城三区”中心城区提能提级,着力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产城人”相融互促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以“五区均衡协调”为载体,协同联动。高水平推动县域“五大片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统筹产业、资源、项目等生产力布局,完善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互动、梯次配套的功能布局,推进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相融互促,一镇一特色、一区一集群、五区促提升,加快构建新经济版图、新空间布局和新治理体系。

    (三)以“三个典范引领”为目标,重点突破。主动融入全市战略全局和发展大局,下足绣花功夫,做好“花果”“水电”“阳光”三篇文章,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在空间上打造均衡发展的典范、在进程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标准上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重点推动强一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优势区域更好发展、重点区域突破发展、潜力区域加快追赶,实现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四)以“工作大争先”为保障,开局起步。落实市委“工作提升年”和县委“工作争先年”部署要求,围绕市委、县委确定的总任务、总定位、总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标对表市委“十大提升行动”[21]和县委“十大争先行动”[22],高质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引领干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工作大争先,为谱写汉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锚定“四化同步推进、五区均衡协调、三个典范引领”总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扎实开展“工作争先年”十大争先行动,大干快上拼项目、转型升级求突破、增进福祉惠民生、守牢底线保安全,奋力谱写汉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0%、9.0%,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宏观经济形势与推动汉源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既跳起摸高,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彰显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担当。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致力敢拼敢闯、争先进位。始终旗帜鲜明紧跟核心,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决策部署,自加压力寻标对标、锚定目标、争先夺标,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果断的行动,践行“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庄严承诺,争当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必须致力转型升级、突围突破。敢于打破思想的“天花板”,跳出汉源看汉源,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攻坚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服务业发展振兴,扭住关键点、打通突破口、找到最优解,推动“一降二升三稳”产业升级,奋力朝着建设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文旅名县目标阔步前行。必须致力品质跃升、共建共享。重塑全县空间布局,协同融入成渝、连接攀西、辐射康藏、直通眉乐,拓展滨湖新区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协同、全域深度开放发展格局,厚植山水绿网纵横交错、阳光康养串珠成链优势,提升城市融合度、区域开放度、消费活跃度、要素集聚度、通道顺畅度,奋力朝着建设市域南向开放合作首位区和更显魅力的康养新城目标阔步前行。必须致力践行初心、不负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职责,突出扩中提低、城乡协同、全域均衡,优先加大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难题、优先保障安全稳定,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应急能力等民生短板,构建高水平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奋力朝着建设更有温度的幸福优城目标阔步前行。

    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按照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市两会和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及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县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高位求进、大干快上,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提速争先

    (一)坚持项目为大。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实施“项目建设争先年”行动,全年安排实施重点项目140个,其中纳入省重点项目3个、市重点项目63个,新开工项目86个。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保障围着项目转,工作重心围绕项目干,以如火如荼的开工项目、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开工建设县城至九襄城市快速通道、省道435汉源至泸定段等25个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齐头并进推动66个基建项目、42个产业项目、25个民生项目大干快上,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以上,以乡(镇)为主体完成投资3.25亿元以上,力争全年完成投资总额和增幅排名进入全市第一方阵、项目投资工作进入全市“红榜”。实施“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储备未来三五年千个项目、千亿投资库,形成谋划储备一批、推进前期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持续推进一批、建成投用一批的“五个一批”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机制。一项目一专班、一周一督办、一月一张榜、一季一拉练,抢时间、抓进度、赶工期,全力推动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

    (二)坚持招引为重。实施“招大引强突破年”行动,聚焦“3+3”现代农业[23]、“4+1”现代工业[24]和“3+4”现代服务业[25]主导产业,开展补充式、填空式产业链招商。紧盯全国500强、行业100强重点企业,靶向制定招商方案,重点对接、重点突破。探索资源招商、飞地招商、商会招商、顾问招商等新路径,完善“县领导带队、投促中心统筹、行业部门主谈、落地单位主责、要素部门保障”推进机制,推动全链、全时、全员大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到位市外资金65亿元。深化推进“跑项争资”专项行动,全年争取到位债券类、中省预算内和上级支持资金增长10%以上。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联动甘洛、泸定、金口河等毗邻区县,打造区域互通、产业互动、治理共防、生态共享区域合作新高地,加快建设市域南向开放合作首位区。

    (三)坚持重建为先。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落实《“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和5个专项实施方案,按照“一年开工、两年完成、三年提升”目标,力争纳入总体规划的37个项目在今年一季度全面开工,全年计划完工项目22个,完成投资3.64亿元。高质量推进农房重建,确保3月底前完成农房原址重建,5月底前完成农房异址重建,8月底前完成大树、宜东、富庄三个集中安置点农房重建工作。统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地质灾害和国土空间修复、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等重建项目建设。落实质量、安全、稳定、廉洁、舆论“五位一体”重建要求,深入开展“感党恩、爱汉源”主题宣传教育,努力将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二、聚力开篇破题、蝶变升级,高质量推动工业经济转型争先

    (一)攻坚园区提级。坚定不移把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核心引领,加快建设“四个园区”。提质建设标准园区,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绿色化改造,整合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园区服务区、园区道路连接工程、园区孵化园二期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推动园区道路黑化、环境绿化、风貌靓化。突破建设化工园区,加快完善化工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环评、智慧管理体系等,力争年内实现重大化工项目建设“零突破”。攻坚建设循环园区,发挥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优势,加快构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深加工、废渣综合利用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链,力争固废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推动企业实现小循环,园区实现大循环。协同建设绿色园区,支持瀑布沟水电站扩容提质,加快风光发电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3个总装机4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站,统筹实施一批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打造水风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二)攻坚产业转型。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实施工业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延伸发展绿色载能产业,拓展有色金属冶炼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延长锌、铅、特种合金等产业链条,在供给端、流通端、生产端支持园区固废利用企业扩大产能,力争绿色载能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延伸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鼓励鼎石汉投、泰昌水泥等龙头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先进工艺改造,生产高品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及装配式建筑等绿色材料,力争新型建材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延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支持五丰黎红、昊业科技、御鼎堂等企业,发展花椒调味品、保健品、复方制剂等大食品、大健康产业链,联动壮大瓜果蔬菜、粮食加工等特色产业,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突破发展绿色化工产业,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化工行业重点领军企业,攻关磷钾分离、食品级磷酸等科研课题,联动发展精细磷酸盐、磷系电池等化工产业,实现绿色化工开篇破题。

    (三)攻坚企业扩能。支持瀑电、深电满负荷蓄水发电,作出贡献;支持四环锌锗、源富锌业等重点企业满产达产、扩面生产。全力推动四川绿天使、正祥环保二期等重点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加快推进卿源矿业、宝通矿业等洗选产业技改扩能,力争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长7.0%以上。开展骨干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培育金炉科技、嘉鑫新材料等规上工业企业5户,力争园区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深化实施园区“闲置资源盘活”行动,着力盘活俊磊科技、锌鸿科技等资源。落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用地等难题,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0%。

    三、聚力品牌引领、振兴示范,高质量推动现代农业提质争先

    (一)实施粮猪稳增行动。聚焦“粮猪安天下”,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有序推进农业种植园地腾退种粮、粮经统筹、大豆复合种植等工作,兑现经果林腾退、废弃大棚拆除奖补政策,扩面推广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完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新建腾退种粮示范片500亩,“粮经统筹”示范片2000亩,复种大豆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9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9.5万吨以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田长制”责任,牢牢守住16.31万亩耕地红线。实施生猪稳产扩能行动,更大力度支持能繁母猪、生猪出栏提质扩面,完善生猪育种、养殖、屠宰产业链条,全力推动新希望、四川驰阳等项目复工复产,新建标准养殖场5个,力争能繁母猪存栏1.51万头,生猪出栏19.5万头以上。

    (二)实施园区扩面行动。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按照“一年一园、连园成片”思路,争创汉源花椒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粮经复合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高山种养循环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支持坭美、片马、河南、马烈等中高山地区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特色果蔬、中药材、养殖等产业。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争创林下中药材种养殖省星级现代林业园区。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旅融合”,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家。启动九襄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园区、百里果蔬长廊现代农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汉源“味瓶子”“果盘子”“菜篮子”。叫响做靓“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新培育“两品一标”[26]农产品3个,申报全国名特新优农产品1个,争创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三)实施振兴示范行动。争创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成效显著县,扎实推进智慧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提质,持续举办全省山区县乡村振兴峰会,实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62个,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和重点帮扶优秀村。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建设“美丽汉源、宜居乡村”,启动村级片区规划编制,严格风貌管控,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深化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27],真正实现扫干净、摆整齐、有归栏、成习惯。推动村集体经济消薄倍增,探索村集体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运营,实施中省扶持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2个。

    四、聚力品质提升、提振雄风,高质量推动文旅产业突破争先

    (一)集中用力出精品。重点打造环汉源湖、花海果乡、轿顶山、大渡河大峡谷四大旅游片区,启动轿顶山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暗夜星空堡、花海栈道、荒野星空营地等节点建设,打造触手擎天、对话星空、遨游云海的中国·西部荒野公园。支持马烈、皇木、永利、乌斯河“四点一线”融入“大轿顶山”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汉源湖和花海果乡“双百亿”康养产业带加快成势,启动渔文化度假区、梨城花溪田园综合体、九襄老街保护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清溪古城,加快清溪文庙修缮、玉渊书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实施桌子山古道旅游、月亮湾·金钟山景区提升等重点项目,打造全省乡村旅游样板和川西阳光康养首选地。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创建,争创汉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提振消费释潜能。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消费提振年”行动,突出会节经济中心引爆,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思路,全年举办世界花椒产业大会、赏花旅游文化月、国际渔文化月等“五大会节活动”。突出乡村旅游聚人气,完善“吃住行游娱购”要素供给,做精花果体验、滨湖游乐、阳光康养等四季旅游线路,打造“游汉源、品美食、欢乐享”文旅消费品牌。突出商圈经济赋能,联动提升花海果乡康养民宿、九襄美食街、湖光里商业街三大特色集聚区,探索首店经济[28]、统一结算、商业综合体等消费新模式,建设唐家、宜东等5个中心镇商贸购物中心,打造新商圈、生活圈、时尚圈,真正让“过路客”成为“过夜客”。突出促销释潜,依托消费券、一卡通、购物节等载体,扶持和培育限额以上餐饮、住宿、零售等实体发展壮大。突出夜间经济繁荣,培育“夜娱”文化、建设“夜食”街区、打造“夜购”消费区、提升“夜宿”品质、优化“夜行”服务,还城市生活的烟火气。

    (三)联动培育强支撑。加快建设“3+4”现代服务业体系,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完成唐富物流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盘活川九襄农贸商城,支持大宗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突破发展。提质建设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产业园,培育壮大甘溪坝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完善城乡寄递物流体系,推广“邮快”合作新机制,力争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支持直播带货、网红经济有序发展。强化家政服务业、科研技术、软件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力度,探索在线办公、数字娱乐、智慧广电等新业态,促进服务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培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体验经济,全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新培育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和个体8户以上。

    五、聚力五区均衡、协调发展,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争先

    (一)湖城一体建新区。坚持山水相融、湖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以滨湖新区为牵引的城镇化建设,协同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编制滨湖新区规划,完善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绿地生态等专项规划,突出县城、九襄和滨湖新区“一城三区”极核引领,加快建设“双二十”[29]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轴。规划建设滨湖新区“一芯两廊六片一环”[30],打造滨湖乐园、水上世界、天空之城,加快实施滨湖大道城乡融合发展、滨湖库岸治理、环汉源湖景观绿道、县医院第二院区、寨子山顶景观、石龙庙地标等重大项目,构建滨湖新区“四梁八柱”,推动新区建设加快成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主次干道黑化、入城景观公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公共厕所更新改造等工程,优化山冒顶旅游基础设施、农旅融合发展综合体、太平村乡村酒店等业态布局,提质建设新能源充电桩、青富大型停车场,推进城市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公共停车位、共享单车等专项整治,让居住者舒心、创业者安心、旅行者怡心,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二)城乡融合提能级。实施九襄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按照“一芯两带四地多点”思路,建设花襄里城市“核心”,提升打造流沙河、木槿河沿岸“两带”景观,开发打造红枣地块、木槿生活广场、马家湾地块和刘家教育园区地块“四地”,辐射带动幸福里、花海佳苑、木槿河大桥景观等“多点”提质。聚焦“内通外畅、两横四纵”,推动花海大道和黎州大道“两横”改造提升,加快牌坊新街延伸段、梨城南路、兴襄路和花襄路“四纵”道路建设,搭建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动智慧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九襄四幼、九襄三小扩建等项目建设,擦亮全省百强中心镇名片。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加快5大片区、4个中心镇、2个副中心镇和33个中心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镇一品”培育发展一批重点镇、特色镇,“一乡一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宜东现代化小城镇开发,培育壮大生态有机农业,打造农业重镇和特色小城镇;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大树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名镇;支持安乐融入“大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农工互促工业强镇;提升清溪特色农业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核心镇;探索中高山种养循环模式,打造皇木乡村振兴样板镇;支持乌斯河依托“一铁一路”打造区域商贸重镇。加快推进宜东、皇木、马烈、永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拓展发展增量。

    (三)内联外通畅循环。实施交通强县“三年会战”攻坚年行动,完善“四向联通、内部通畅”交通路网,推进县域骨干网络“东进、南融、西延、北畅”互联互通。配合做好峨汉高速全程通车后续工作,规划建设成昆铁路汉源至石棉支线,推动东进眉乐;开工建设省道540永利至甘洛段,推动南融凉山;开工建设省道435汉源至泸定段,推动西延甘孜;开工建设县城至九襄城市快速通道,加快九安公路连接贯通,推动北畅成雅,加快建设大渡河中游区域交通中心。着力接通微循环,建成大田胜利环线,改造提升大树至晒经、坭美至河南、皇木至乌斯河等产业环线,实施索改桥、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等,新(改)建通组路、产业路、旅游道路60公里,全力争创“四好农村公路”省级示范县和“金通工程”省级样板县。

    六、聚力环境一流、释放活力,高质量推动改革治理创新争先

    (一)打造最优环境。抢抓后疫情时代春风扑面的发展机遇,大抓企业、大兴实体。着力以最优环境打通梗阻,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优化营商环境“20+5”条措施,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承诺预审+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创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智慧政务服务,凡是外地的成功做法,都要主动学习实践;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创新试行;凡是上级政策有一定弹性的,都要放到最宽去推动,真正让企业和百姓“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以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保持“两稳一保”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延续性、精准性,探索“财政奖补+金融贴息、金融招商、融资担保”财金联动新机制,全力“放水养鱼”。以定制服务育企壮大,更大力度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壮大”培育行动,“一企一策一专班”保障企业融资、用地、用能要素供给,力争全年新增“个转企”40户,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0%以上,“四上一新”[31]企业突破160户。

    (二)蓄积最强活力。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整合优化教育医疗资源、提升改造基础设施等重点改革任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32]和农村“三变”[33]改革,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全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走在前、作示范,推动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加快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税源管控和培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推进基层法务中心和新时代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推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

    (三)守护最美生态。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持续开展“三源”治理和“五烧”管控。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责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河道采砂管理、水土保持、生态流量监管责任,推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国控出境断面水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指标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强化能耗“双控”[34],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35]盲目发展,加快高耗能企业绿色化改造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万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水、气、土”协同预警,支持污染物排放企业开展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实施长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治理和国有储备林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各级各类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销号,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切实给生活“留白”,为生态“增绿”。

    七、聚力筑牢防线、守牢底线,高质量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优先

    (一)服务更贴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川西山区教育质量强县”,实施“一二三百千”教育发展提升工程[36],优化县域校点布局,加快汉源二中饮泉校区、九襄三小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拓展“片区+学区+集团”办学模式,落实“双减”[37]“五项管理”[38]政策,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启动“早培计划”[39],争创全省义务教育领航学校2所,市级新优质学校8所,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更高水平“健康汉源”,优化县域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县域“医共体”整合发展和重点专科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快县医院中心业务楼及第二院区、县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等项目建设。筹办“话说汉源”“唱响汉源”“舞动汉源”“寻味汉源”等系列文化体育活动。推进库区美丽家园建设,有序实施移民安置区亮化美化、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移民后扶项目,加快县城、集镇移民产业发展及县城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重大移民后续项目建设,推动库区高质量发展。

    (二)保障更暖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兜牢兜实民生“基本盘”,保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8%以上,高质高效完成省、市下达民生实事和县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精准实施“五类”重点人员[40]就业创业帮扶,深化根治欠薪专项整治,新增城镇就业23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及时足额发放“孤老幼残”等困难人群救助资金,启动老年养护院建设。推进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持续扩大社会兜底保障范围。抓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完善妇女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生活更安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精准落实国家优化疫情防控相关措施,着力提升医疗救治、药品保供、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推进重点人员疫苗接种,筑牢全民免疫屏障。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持续开展城镇燃气、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工矿企业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扎实推进“1+2+30”应急救援体系[41]和“8+30+N”应急避险体系[42]建设,做好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落实森林防灭火、防汛减灾、地灾防治“包保”责任,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项目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社会风险等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紧牵库区稳定“牛鼻子”,千方百计化解各类潜在风险和矛盾问题,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依法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43]及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各位代表!立足新起点,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我们必须尽忠尽诚、尽职尽责,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发展有我。星空不问赶路人,我们都是拓荒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自觉肩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锚定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市委“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总抓手和县委“四化同步推进、五区均衡协调、三个典范引领”总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真正把难办的事情办成、把能办的事情办好、把该办的事情办出彩。

    奋斗忘我。提升勇开“顶风船”、善打“主动仗”、敢啃“硬骨头”的执政本领,大兴真抓实干之风,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坚决杜绝接受任务“没问题”,跟踪进度“正在搞”,倒逼结果“没办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大兴奋勇争先之风,闻令而动、雷厉风行,比学赶超、勇立潮头,推动各项工作追赶跨越。大兴敢于斗争之风,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越是艰险越向前、不达目的不罢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特质。

    追求无我。坚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办实办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带头过好“紧日子”,压减非刚性支出和公用经费,扎紧政府花钱的“口子”,放宽助企惠民的“路子”。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做到办事有效率、诉求有回应、服务有温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守好权力边界,抵住金钱诱惑,跳出人情羁绊,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未来终将属于理性、乐观、奋进的汉源人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为谱写汉源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而团结奋斗!

    名词解释:

    1.两稳一保:“两稳”指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一保”指保就业。

    2.“1+5”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1”指《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5”指城乡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交通设施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

    3.“白名单”企业:指市场信用好、生产经营规范的企业,它们可以获得优先进入市场的便利。

    4.“7+4”现代农业园区:“7”指汉源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汉源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汉源甜樱桃现代农业园区、汉源红富士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汉源枇杷现代农业园区、汉源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汉源高山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

    ;“4”指现代林竹产业园区、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现代养殖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公园。

    5.三区三线:“三区”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三线”指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6.一城三区五片区:“一城”指汉源县城;“三区”指富林、九襄、滨湖新区;“五片区”指将全县划分为滨湖阳光康养宜居片区、九襄花海果乡现代农旅融合示范片区、流沙河上游生态有机特色农业集中片区、大渡河右岸民族融合红色旅游发展片区、大渡河左岸绿色载能产业发展先行片区五大片区。

    7.高岗模式:指雅安市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积极探索垃圾治理有效路径,首创“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健全制度、现代管理”为核心的“高岗模式”。

    8.河湖“四乱”:指乱占、乱采、乱堆、乱建。

    9.解放模式:指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体系的常态化运转,探索形成了“有人护、管得住、水清亮、产业旺”的河湖管护新格局。

    10.“六无”平安社区:指无犯罪、无涉毒、无赌博、无失信、无群体性上访、无失窃案件的社区。

    11.四个一流:指一流政务环境、一流法治环境、一流市场环境、一流人文环境。

    12.紧密型医共体: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实施集团化运营管理。

    13.职普融通:指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4.“1+33+N”预案体系:“1”指总体应急预案;“33”指县级专项应急预案;“N”指县级部门多个应急预案。

    15.一会三函一书:“一会”指由项目推进单位报行业分管县领导或联系县领导同意并发起会商,县发改局、县自规局、县行政审批局、县住建局等联席会商部门参与会商,形成会议纪要后,各部门分别办理;“三函”指县发改局出具的《立项意见函》、县自规局出具的《用地意见函》和《规划意见函》;“一书”指县行政审批局出具的《准予开工通知书》。

    16.“八五”普法: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17.三查三化三优:“三查”指紧盯日常排查、紧盯专项排查、紧盯重点排查;“三化”指提前介入化解、联合攻坚化解、依理合法化解;“三优”指优化调解组织、优化调解队伍、优化制度机制。

    18.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四化同步”指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城乡融合”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区共兴”指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

    19.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一区一地引领”指以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和“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作为雅安现代化的引领;“四化同步推进”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雅州新区示范”指将雅州新区建设为现代化雅安示范区。

    20.四化同步推进、五区均衡协调、三个典范引领:“四化同步推进”指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赋能、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进四化同步演进、一体布局、耦合叠加;“五区均衡协调”指高水平推动滨湖阳光康养宜居片区、九襄花海果乡现代农旅融合示范片区、流沙河上游生态有机特色农业集中片区、大渡河右岸民族融合红色旅游发展片区、大渡河左岸绿色载能产业发展先行片区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功能板块;“三个典范引领”指坚持从市域全局高度出发,着力在空间上打造均衡发展的典范、在进程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在标准上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重点突破带动引领全域整体提升。

    21.十大提升行动:指重建质效、项目攻坚、雅州新区建设、产业能级、文化旅游强市、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两个中心”建设、市场主体培育、“转树作抓”巩固提升十大提升行动。

    22.十大争先行动:指项目争先、灾后重建争先、工业转型升级争先、乡村振兴争先、市场主体培育争先、文化旅游发展争先、城镇建设争先、基础设施建设争先、文明城市创建争先、党的建设争先十大争先行动。

    23.“3+3”现代农业:第一个“3”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分别是特色果蔬、农产品加工、汉源花椒;第二个“3”指三大先导性产业,分别是现代种业、数字农业、冷链烘干物流业。

    24.“4+1”现代工业:“4”指巩固清洁能源、做强绿色载能、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新型建材;“1”指突破发展绿色化工。

    25.“3+4”现代服务业:“3”指三大支柱型服务业,分别是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文体旅游业;“4”指四大成长型服务业,分别是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业、汉源特色餐饮服务业、医疗康养服务业、家庭社区服务业。

    26.两品一标: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7.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指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8.首店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29.双二十:指加快建设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

    30.一芯两廊六片一环:“一芯”指滨湖活力芯;“两廊”指城市生活生态廊、城市协同发展廊;“六片”指富泉美食港、商娱艺术湾、康体活力湾、品质兰家湾、亲子游乐湾、汉源运动区;“一环”指环汉源湖绿道。

    31.四上一新:指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和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的新兴经济。

    32.三权分置: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33.农村“三变”: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34.能耗“双控”:指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的双控。

    35.“两高一低”项目:指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项目。

    36.“一二三百千”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一”指紧紧围绕建成“川西山区教育质量强县”目标;“二”指夯实两核基础,到2025年,基本形成汉源教育富林、九襄两核带动和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三”指完成三大课题,即五育并举、职普融通和集团化办学三大课题。“百”指实现双百突破,到2025年,建成100人高素质教育管理“双名”团队,实现双一流学科上线人数100人,优秀学生“清、北”突破;“千”指培育双千目标,到2025年,精心选培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等优秀教师1000名,稳定实现本科上线人数1000人。

    37.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38.五项管理:指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作业管理、体质管理。

    39.早培计划:指针对特尖生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加快教学进度,提前学习,超前学习。

    40.“五类”重点人员:指脱贫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41.“1+2+30”应急救援体系:“1”指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2”指南部片区建立荥经救援中心,北部片区建立芦山综合减灾中心;“30”指依托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规划的30个乡镇级片区,建立片区应急救援中心。

    42.“8+30+N”应急避险体系:“8”指8个I级应急避难场所;“30”指30个Ⅱ级及以上片区应急避难场所;“N”指多个Ⅲ级及以上乡镇和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43.食药环:指食品、药品和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