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963|回复: 0

[安徽] 2021年铜陵市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12-31 10:19
  • 签到天数: 8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7692
    发表于 2022-8-29 2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铜陵市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克难奋进,勇毅前行,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53.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1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2.05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60.14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为7.3:53.5: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5.3%,比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万元/人。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27%。
    二、农业、林业和水利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82627万元,同比可比价(下同)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11489万元,同比增长6.4%;林业产值3501万元,同比增长2.6%;牧业产值29865万元, 同比持平;渔业产值31072万元,同比增长5%。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035.5公顷,比上年下降4.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25.1公顷,下降2.6%;棉花播种面积357.4公顷 ,下降6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432.9公顷,增长1.7%;蔬菜、瓜果播种面积2795.9公顷,下降6%。
    全年粮食产量183731吨,比上年增长2.8%;油料产量12643.20吨,下降3.5%;棉花产量306吨,下降55.6%;蔬菜、瓜果总产量78513.3吨,增长2.5%。
    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6.6千头,同比增长33.4%;全年生猪出栏36.1千头,比上年增长8.4%。全年主要肉类总产量10247.5吨,比上年下降11.2%,其中猪肉产量4138.4吨,增长8.8%。禽蛋产量7835.7吨,比上年下降3.2%。全年水产品产量22760吨,增长4%。
     全年农村用电量8102.6万千瓦时,下降2%。化肥施用量(折纯)12692吨,同比下降1.5%。农村柴油使用量4646.9吨,下降0.8%。
    深入推进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全年使用各级财政衔接资金3260.4万元用于村级特色产业发展。申报实施脱贫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项目1628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贫,带动1642户脱贫户增收;完成14个村级特色产业项目,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个。   
    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示范农业合作社5个,省级示范农业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1家,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处。新增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大户等经营主体共计162个。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完成上年度开工5.42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和8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完成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主体建设。
    全年主要农作物(油菜、小麦、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达71万亩次,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47.1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6.3%以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22.7万亩次,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8.3%,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配方肥0.8万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1%以上。全年秸秆产业化利用量达1.6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59%。全区共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含废旧农膜)回收点7个,2021年回收农业废弃物20吨,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到82%。开展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工作,实施农艺调控措施5007亩,休耕1665.4亩;耕地安全利用率94%,达到目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2%。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开展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基础工作,共清查核实资产总额5.6亿元;完成13个“三个一批专项”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全年62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0.2亿元,同比增长34.9%。
    全年,新建3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完成农村改厕230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92%;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整治覆盖率100%。
    全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成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免疫率达100%。
    纵深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全年通过网格化监管共协助公安、渔政部门查办案件3起,劝阻违规垂钓人员117名;开展联合执法27次,夜间错时错峰执法26次,查处禁渔相关案件9起;检查水产品交易市场849个次、餐饮服务单位1216个次。
    全年争取上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奖补项目资金98万元;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7个,补贴财政资金32.58万元;落实三项惠农补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合计发放资金0.3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高效使用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57万元。
    全年,清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隔离带115.05公里,新开防火道41.4公里;清理集中坟区1069亩;清理散坟点1305个;清理焚烧池263座、新建焚烧池524平方米;新增防火语音提示系统10台。全年人工造林1500亩,长防林封山育林3000亩,省级森林抚育10000亩,退化林修复3000亩。
    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启动沙池一站工程、王套站工程和环圩干渠防洪治理(郊区段)、红旗站水利工程;全面完成横埠河裕丰段、陈瑶湖段左岸、右岸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汤沟河(郊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设。
    全年三级河长共开展巡河(湖)长开展巡河(湖)活动12728次。全年共有8位区级河湖长、56位乡镇办级河湖(库)长、93位村级河湖(库)长账号,通过河长通APP巡河湖1885人次。汛前完成2020年117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包括堵口复堤49处、堤防水毁修复25处、泵站水毁修复26处、涵闸水毁修复17处。
    三、工业和建筑业
    按可比价计算,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总产值同比增长24.9%,其中区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14亿元,同比下降24.9%;实现利税3.26亿元,同比下降58.6%;实现利润24.10亿元,同比下降30.8%。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715737元/人,同比11.7%;全年新进规模以上企业12家,退出1家,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4家。
    全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中,螺纹钢产量188.2万吨,下降4.7%;钢坯产量191.0万吨,下降6.1%;水泥产量(不含熟料)917.9万吨,增长5.9%.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69亿元,可比价增长9.3%。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产值31.9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7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08万平方米,增长32.3%;房屋竣工面积10.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城镇投资同比增长23.8%。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1%;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4.4%。从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7亿元,增长34.5%。商品房销售面积17.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5%,商品房销售额5.2亿元。
    在建项目140个,其中,房地产项目2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2个。
    五、招商引资
    全年,全区内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4.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11.5%。从行业看,一产项目7个,计划投资规模10.3亿元,实际到位9.9亿元;二产项目33个,计划投资规模85.2亿元,实际到位73.2亿元;三产项目12个,计划投资规模19.2亿元,实际到位11.7亿元。完成外资7102万美元,占目标任务的102.9 %。
    六、财政收支及国内外贸易
    全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0.84亿元(含海关税),占预算的158.59%,同比下降1.56%。其中,上划收入12.59亿元,占预算的253.91%,同比下降5.6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3亿元,占预算的100.61%,同比增长5.65%。分级次看,乡、镇、办事处共组织收入3.24亿元,占预算的106.91%,同比下降3.50%;经开区及区本级共组织收入17.60亿元,占预算的174.06%,同比下降1.19%。主要税种完成情况如下:
    增值税15.42亿元,下降6.27%;企业所得税1.59亿元,下降47.52%;个人所得税1669万元,增长46.4%;城市维护建设税5273万元,下降8.10%;房产税1644万元,增长12.6%;印花税1184万元,增长4.69%;车船税284万元,增长3055.56%。
    全年全区共完成财政支出15.09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46.83%,同比增长9.20%。从预算级次看,乡、镇、办事处共支出1.70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00.83%,同比增长4.02%;区本级(含经开区)共支出13.38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55.88%,同比增长9.89%。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共计76家。
    全年全区共实现进出口总额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3.8%,其中出口额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98%。
    七、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和旅游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68所,其中:初中8所,小学34所(含11个教学点),幼儿园26所(公办8所,公建民营6所,民办12所)。共有学生数15053人,其中:初中生3567人,小学生6827人,幼儿4659人。共有教职工1581人,其中:中学教师328人,小学教师738人,幼儿园教职工515人。
    全年新开园1所,新建幼儿园项目封顶1所,通过市级一类幼儿园验收1所。加大结对帮扶力度,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有质量的发展。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撤销10所学校(教学点);调整7所完小为教学点。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学校运动场、增添功能教室、校舍改善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教育教学设备添置。启动了周潭中心小学迁址新建项目。全年,建设完成4所乡村学校智慧课堂,提前一年实现郊区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全覆盖,完成省级乡村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启动江北三镇教育城域网与校园智能安防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全年招聘教师21名。克服疫情影响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参训率100%。在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教师120余名。
    全年,我区在职在校师生(幼儿)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000余剂。年度中考工作顺利完成。扎实开展双减工作,课后服务项目覆盖率100%,部分学校开展午托及晚自习。参加课后服务学生9438名,占比91%,参与课后服务教师1008名。对全区11家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全覆盖督查,注销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家,实现清零。
    全年,组织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同比增长26%。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累计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3%。全年全区共授权专利29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7件。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39件。
    全年共推荐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遴选科技特派员10名,与江北3镇10个贫困村进行了结对帮扶,获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补助2万元。全年累计完成4个批次32家企业进入“科技贷”企业库。全年全区有研发活动企业46家,累计上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2亿元,同比增长97.5%。全年共争取省级R&D经费支出“双百强”规上企业奖励资金50万元,惠及1家企业;市级创新创业专项资金366万元,惠及25家企业。全区分两批兑现区级科技创新资金166.3万元,惠及企业61家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均被评为省级C类团队,获得省、市、区三级扶持资金各600万元。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单位98家,其中区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家、区卫生监督所1家、乡镇卫生院5家、民营医院4家、个体诊所及门诊部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家、村卫生室72家,养老机构卫生室3家;辖区内医疗机构总人数7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7人,医师(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281人、注册护士274人,实有床位数505张,配备救护车1辆。
    年末,区图书馆馆藏图书总计180000册(件),其中,电子书100000册,当年新增图书约1200册。全区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郊区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8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0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62个、社区阅览室11个,电子阅览室9个、室外舞台10个、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2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1个、市级农村文化大院1个,建成灰河乡马洼村农民文化礼堂。
    全年,区文化馆开放共接待群众21106余人次,62个农家书屋正常开放。书刊文献外借3265册次,借还人次约1183人次。全区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应急广播在线率达到90%。
    持续打造“文化暖校园”、“乡村喜乐汇”、“铜山百姓春晚”、“铜山百姓春晚”、“安铜孝道文化”等文化服务品牌。积极组织创排歌舞《追风》、《我家在大通》等,诸多原创作品充分展示了郊区本土文化特色,多次参加省市演出。原创歌曲《我家在大通》荣登2021年全国乡村春晚舞台,并在央视七套播出。今年十月该节目又成功入围安徽省第三届群星奖,成为铜陵市多年来县区馆唯一入选节目。
    全年,累计拨付文化惠民工程资金107.28万元,惠及62个行政村;累计放映电影744场,农家书屋每村更新图书3968册。郊区陈瑶湖镇虾溪村农家书屋入选安徽省第三届百家示范农家书屋名单。
    年末,我区现有文物2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2019年,周潭镇汤家墩遗址被评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山铜矿工人俱乐部被评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举办郊区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举办第三届环洲半程马拉松邀请赛,参赛选手600余名。举办知名品牌垂钓赛事3场次。新建成文化站体育活动室1处,实现行政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参加人数50余人次。完成郊区国民体质监测样本监测工作,检测810人次。
    全年,全区国内旅游人数159.49万人次,同比增长19.96%;国内旅游花费11.59亿元,同比增长29.28%。全年,全区景区接待人数61.80万人次,同比增长57.53%。“最美旅游厕所”申报3所。区域内旅游厕所二维码张贴26座,覆盖率100%。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公安系统数据,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54458人。全年出生人口1627人,出生率为6.38‰,比上年降低2.5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427人,死亡率为5.60‰,比上年降低0.9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78‰。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3 元,同比增长9.5 %。按常住地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1 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10元,增长10.5%。全年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1695 元,同比增长8.0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52元,增长13.3%。
    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31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2%。认定就业援助对象31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12人,安置209人;安置各类就业见习人员82人;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3421人,其中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1000人、援企稳岗以工代训102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799人、就业技能培训520人。举办各类招聘会96场。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67270人,养老金发放36938人,发放率达到100%。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2520人次,发放老字号人员补助19824人次。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9.0%。水环境质量考核达标国控断面1个、省控断面2个。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全年实施并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4个、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4个、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项目3个。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规范取缔排口17个,开展监测98个,制定整治方案8个,树标牌139个。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6个。6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出水水质全部达标。完成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3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9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重点监管企业完成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土壤与地下水自行监测。完成8家涉镉污染源排查。完成2家尾矿库污染防治成效评估、尾水及渗滤液环境隐患专项排查。建成“无废城市”重点项目2个,完成率100%。完成13家工业企业、11家医疗机构、28家机动车维修单位、8家固废经营单位年度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涉“危”企业得到有效规范管理。
    全年共审批通过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5个,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项目34个;累计发放排污许可证29张,排污登记备案27家。开展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评价工作8家,均为环保诚信和良好企业。
    全区安全生产重点行业和领域为资源开采、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三大行业。全区境内非煤矿山3座;尾矿库1座;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27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冶金企业1家,重点建筑施工工地3处,渡口4处,消防重点单位64家,重大危险源2处(3级1处,4级1处)。
    注:
    [1]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农村农业发展部分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林业数据来自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水利建设数据来区水利局;进出口数据和招商引资来自区商务局;旅游、文化、体育数据来自区文旅体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信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委;环境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