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铜陵市义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
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187.02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30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82.80亿元,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1:42.0:48.9调整为8.2:47.5:4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2479元(折合12785美元),比上年增加12305元。。 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802户,新增私营企业1303户。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农业产值14.33亿元,增长12.8%;林业产值2.34亿元,增长3.7%;牧业产值3.02亿元,增长26.6%;渔业产值3.36亿元,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7亿元,增长8.7%。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069公顷,比上年减少26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202公顷,增加5公顷;油料播种面积7203公顷,减少32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9公顷,基本与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3785公顷,增加276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98860吨,比上年增长0.9%。油料产量20874吨,增长0.2%。棉花产量30吨,增长6.6%。蔬菜产量111150吨,增长7.5%。 年末全区生猪存栏56400头,比上年增长41.7%;全年生猪出栏48716头,增长54.1%。肉类总产量10960吨,增加56.5%。禽蛋产量6967吨,增长2.5%。水产品产量16840吨,增长3.5%。 全年造林面积208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为33.6%。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6.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3297吨,下降3.8%。农药施用量325吨,下降1.2%。农用薄膜使用量291吨,下降0.7%。 年末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3户,其中省级11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GDP比重为39.6%,比上年提升3.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60.66亿元,增长11.3%,占GDP比重为32.4%,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6%,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1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3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14亿元,增长13.4%。分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产值239.02亿元,增长31.3%;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14.12亿元,增长6274.9%。从行业看,2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7%,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6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9.0%,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38.2%,金属制品业增长106.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和其他运输设备下降1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8.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4.4%。 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35户。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7.02亿元,增长81.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火力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3.1%;水泥增长37.9%;水泥熟料下降0.8%;粗钢基本持平;贵重金属增长77.0%;石膏板增长17.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6.67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实现利税总额36.04亿元,增长16.2%,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4.50亿元,增长1.8%。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8户,完成总产值46.26亿元,增长32.4%,两年平均增长22.6%;实现营业收入33.94亿元,增长66.7%;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91.72亿元,增长11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 (不含农户)10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5.30亿元,增长34.2%;民间投资79.17亿元,增长2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16亿元,增长99.9%;第二产业投资55.30亿元,增长34.2%;第三产业投资51.41亿元,下降7.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商品房施工面积180.59万平方米,增长0.1%;当年新开工面积32.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商品房销售面积48.31万平方米,增长24.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3.52万平方米,增长21.2%;商品房销售额22.33亿元,增长22.9%,其中住宅销售额18.40亿元,增长15.7%。 全年全区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136个,比上年增加43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75个,比上年增加17个。装配式PC构件生产基地、铜勤工业园厂房建设及技术改造等28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顺利开工;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进展迅速;老农食品三号农场2万吨休闲坚果食品加工、安徽古俊肉制品加工及中央厨房等亿元以上项目建成运营;富乐德年产180万枚半导体晶圆再生项目、旋力特钢年产一百万吨电梯导轨特种型钢技术改造项目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四季锦园、融信海亮澜山府等项目已完工并交付安置。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78亿元,增长2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17亿元,增长41.5%。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10.14亿元,增长21.2%;商品零售额41.81亿元,增长21.1%。 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7]65户,比上年净增2户;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90亿元,增长28.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236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出口7704万美元,增长29.9%;进口15984万美元,增长29.1%。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9.3亿元,增长11.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年末境内铁路总里程131公里,等级公路1325公里,其中高等公路69公里。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1097公里,其中县道249公里,乡道375公里,村道473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38公里/百平方公里。 年末全区机动车拥有量62825辆,比上年增长8.1%,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7281辆,下降5.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6亿元,比上年下降2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5亿元,增长7.0%;电信(含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业务总量1.50亿元,下降27.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05万户,增长17.1%;移动电话用户26.46万户,增长4.7%;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38万户,增长18.0%。 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57.1%。接待国内游客350万人次,增长52.2%。年末全区共有国家4A级景点(区)4处、3A级景点(区)3处。年末全区三星级及以上的农家乐共有65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8家。年末全区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2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3个。 八、财政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在收入构成中,各种税收收入16.81亿元,增长44.0%,占财政收入82.5%,比上年提升8.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总计中,增值税增长58.4%,企业所得税增长41.7%。 全年财政支出4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6亿元,增长19.5%;公共安全支出1.61亿元,增长20.9%;教育支出4.20亿元,增长2.4%;科学技术支出6.39亿元,增长4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8亿元,增长12.4%;卫生健康支出2.48亿元,增长16.4%;节能环保支出0.71亿元,增长75.2%。教育等十三大类民生支出35.85亿元,增长29.2%,占总支出88.2%,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财产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0.76亿元,增长31.6%;人身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0.64亿元,增长3.0%。全年保险赔(给)付支出0.57亿元,增长25.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40亿元,增长27.6%;人身险业务赔款(给付)支出0.17亿元,增长19.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90人,专任教师65人。基础教育学校(园)71所,其中普通中学21所、小学14所、幼儿园36所;在校学生25049人,其中普通中学9504人、小学10150人、幼儿园5395人[8];专任教师2444人,其中普通中学1364人、小学695人、幼儿园385人。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实现增加值12.57亿元,增长11.2%。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740万元。全年授权专利66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0件。 全年商标注册申请838件,比上年增长2.6%。年末全区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件,省级著名商标46件,其中当年争创2件;拥有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17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1个,剧院、影剧院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4.5万册。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36.83万卷册,馆藏资料1.13万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区建成8个乡镇文化站、103个农家书屋和1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1场,群众性文化活动203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04场,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121场。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3.9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区15个医院、卫生院中,拥有床位数826张,技术人员1112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5‰;婴儿死亡率1.77‰;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100%。 年末全区拥有体育场馆2处。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1次,参加活动总人数6100余人次。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篮球联赛,组织开展了第六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等大型群体活动。我区运动健儿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第一名13人次,第二名6人次,第三名5人次。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735万元,比上增长18.1%。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07958户[9],比上年末增加1020户;户籍总人口299697人,比上年末减少903人。全年出生人口1840人,人口出生率6.13‰,比上年下降1.5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00人,人口死亡率5.67‰,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46‰,比上年下降0.91个千分点。 根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97%,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48元,比上年增长9.6%。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8元,增长8.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25元,增长1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03元,增长1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68元,增长19.3%。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834人,比上年增长1.7%;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67678人,比上年下降1.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47330人,下降2.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166人,增长10.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102人,增长7.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349人,下降0.8%。年末,全区共有10787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增长2.9%;发放低保保障金5955万元,下降5.4%。 全区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1个,拥有床位总数达1477张。全区五保供养1152人,其中分散供养868人,集中供养284人。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分散、集中供养人均679元/月,比上年增加34元,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999万元。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64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83.6%,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达91.4%。开发公益性岗位410个。全年共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3329人,当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94万元。 十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美好乡村当年建成省级中心村12个。截至年末,全区已建成省级中心村92个,整治市级中心村10个、特色自然村21个,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17条,共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庄”3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个。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17天。全区PM10年平均浓度为68.7微克/立方米,PM2.5年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38吨,比上年下降67%,烟(粉)尘排放量1387吨,下降48%,氮氧化物排放量2670吨,下降40%。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起,死亡9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工矿商贸类事故5起,死亡5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481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则,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年平均常住人口的比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辅助性活动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6][7]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及大个体、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及大个体。 [8]幼儿园人数为学前教育幼儿总人数。 [9]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义安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