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平谷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明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平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平谷规划之年、提升之年,也是深化改革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区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在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果,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梳理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城乡规划、绿色发展等重大课题,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精准施策,稳中求进,稳中有进,促进全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狠抓治理,强化保护,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系统治理、综合修复和全面保护,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平谷样板。
(一)生态建设体系逐步健全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立平谷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乡镇水污染治理跨境补偿机制,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逐步完善。深化生态文明基层实践,围绕生态保护与涵养、治理与修复、开发与利用等重点工作,开展深入调研、充分研讨、专业论证,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制度与政策不断完善。
(二)污染治理首次全面达标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实施“四治一保”工程,推进精准溯源、精准施策、精准管控。深化蓝天保卫战。精准实施“一微克”攻坚行动,严控“三烧八小六个一”,集中治理“三尘”“两散”等突出问题,“三烧”行为同比下降33.7%;加快清洁能源改造,实施居民“煤改清洁能源”工程42个村,累计改造266个村,滨河、兴谷、夏各庄三个供热厂全部完成“煤改气”工程,全区集中供暖全部实现“清洁化”;在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下,拆改农村吊(土)炕2.2万余铺,全区6.4万铺全部拆改;逐车检查过境大货车105.5万辆,处罚尾气超标大货车2.6万辆,劝返2.5万辆,过境大货车同比下降34%;严控农地、施工、道路等扬尘污染,全区降尘量为6.9吨/平方公里·月,全市排名第1;PM2.5年均浓度降至47μg/m3,由一度位居末位升至全市第3,同比下降20.3%,降幅全市第1。深化碧水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APP巡河、清“四乱”、“清河行动”,深入推进“四水三治”,完成6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4公里新城截污管线建设,对全部286家养殖场进行生态化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995个“四抢”户中921个完成自清,迟滞多年的三、四阶段河道治理工程全面进场,避免直接财政损失10亿元以上,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权威。通过系统治理,5个考核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均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以上,其中,金海湖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以上。启动土壤保护持久战,实施“健康土壤”工程,推进“脱毒、去药、控污、减化肥、有机化”综合防治,测土施肥改良土壤2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提升。
(三)生态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不断提升生态质量。完成“两线三区”划定,明确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河湖蓝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生态控制区774.7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1.7%。成功创建北京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按照创森“五要”的整体思路,推进森林城市“五大体系”建设,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1.6万亩,累计达5.1万亩;实施森林健康经营抚育3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1.1万亩;全区58棵名木古树全部建档立卡得到保护;完成夏各庄滨水森林公园、城区问墨公园等建设,优化城乡森林公园布局,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2%,林木绿化率提高至71.58%,构建了“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的全域森林空间。应急地下水供应减半,降至日供应10万m3;推动汛期阶梯式蓄水涵养,全区9座水库蓄水量突破1亿立方米,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了11.5m,泃河、洳河二十多年来首次全线贯通,显现了“大河奔涌、双水拥城、蓝绿交织”的壮美景象。
(四)“生态桥”治理工程成效初显
经过反复实验、精细核算,“生态桥”治理工程政策、模式、机制更加成熟稳定,全区全面推广。组建“生态桥”投资公司,“拨改投”机制顺利运行。农业“生态桥”完成全区布局。形成“3+17”的总站+粗粉站运行模式,年处理农林废弃物7.7万吨,生产有机肥4.5万吨,广大农户热情高涨、踊跃参与,免费兑换有机肥2万余吨,“九废”变“九宝”成为现实,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建筑垃圾“生态桥”建成投用。按照“5Re”理念,建成年处理能力55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推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已收集建筑垃圾70.3万吨,处理18.7万吨,逐步试点应用于“大棚房”整治、养殖业改造升级、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领域,实现“一块砖的绿色旅行”。“生态桥”治理工程有效破解了环境治理、防火防汛、交通拥堵、土壤改良等基层治理难题,探索了生态精治共治法治和共享新模式,已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克服困难和挑战,拓渠道、挖潜力、增动能、提质量,扎实做好财税组收工作,经济形势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8亿元,同比增长6.5%左右;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实现各项税费收入86.6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7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20元,同比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30.2%,增速居全市第2位。
(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按照“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做优”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支撑作用持续加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7:39.5:54.8。农业减量做精。出台20项惠农政策,持续调减牧业、渔业和种植业,小散生猪养殖基本全部清退,渔业面积减少5.7%;“互联网+大桃”工程再上台阶,今年电商销售量达到3000万斤,同比增长45.6%,促农增收1.2亿元,虽逢“五灾”之年,但实现了减产增收;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举办“农民丰收节”“情定桃花”等系列活动,平谷大桃品牌价值接近百亿。工业疏低育高。推进六大园区布局优化、功能调整、明确定位,清理“散乱污”企业34家,加快“腾笼换鸟”;中关村平谷园完成规划调整方案,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达139家,其中瞪羚企业31家,实现总收入14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50.6%,引入创新型企业近26家,累计达到200家,科技支撑作用逐步增强。服务业提质增效。世界休闲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全面有序开展,主会场即将主体封顶,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北京)休闲大会;举办首届草莓音乐节,三天接待游客5.6万余人次,平谷旅游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三)绿色产业方向更加明晰
始终坚持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落实北京市《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两年多调研论证和多方沟通协调,研究确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京平物流枢纽等重大发展课题,得到市委、市政府认可,纳入市级重点工程,推动“两区一口岸”升级为“三区一口岸”。发展农业“高精尖”产业。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承载农业科技创新功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成功获批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合作模式,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农业高校和国内外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等项目落户平谷,成立2个“院士工作站”,与首农、先正达等农业高科技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北京农业“中关村”。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抓住“公转铁”契机,推进“公、铁、空、海”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建设,落实商品车、矿建材料、钢材、农副产品等四类商品铁路物流增长任务,服务首都发展需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编制完成平谷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完善组织机构,健全休闲步道、桃花港湾等基础设施,加快塔洼三村高端民宿等项目进展,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落实营商环境改革要求,建立“联合发展链”,实现“带图、带地、带链、带政策”精准招商,努力打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制定平谷区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方案,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精简许可事项,建设“平谷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审批办理,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大幅压缩至5个工作日。开展营商环境大调研活动,建立区级领导联系企业机制,一对一发放政策“服务包”。加大减证便民力度,落实市级清理取消群众办事创业证明事项53项,区级设定证明事项全部清零;社保卡补办、医疗定点变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费报销等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全区通办。营商环境排名从全市倒数第一升至中游,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明显提升。
三、规划先行,注重统筹,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抓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历史契机,坚持规划先行、两总两分,围绕山水田林湖、城镇乡村路、人文地景产等要素功能,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规划编制形成重要成果
全面对标新版总规要求,确定了规划的“龙头”地位和法治权威,按照“减、控、节、统、生、优”原则,推进分区规划、镇域总规、美丽乡村规划等编制工作,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权威性进一步增强。明确减量发展刚性约束。编制完成平谷区分区规划,落实“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要求,确定了103km2建设用地、5900万m2建筑面积和57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天花板,明确了1:0.98的拆占比和1:1.47的拆建比;建立生态、人口和减量发展三个基准规划,指导各专项规划编制。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了“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和“一城多点六园、两廊两带一区”的空间格局,研究提出“疏产、改村、兴城”和“工业出城、服务进城”的工作目标。深化专项规划课题研究。开展“总体规划、专业规划、民生规划、区域规划、政策实施”五大类共108项规划课题研究,确定了平谷新城规划、产业园区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京平物流枢纽等重大规划课题,“生态立区、绿色发展”规划布局更加完善。
(二)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以“疏整促”专项行动为基础,坚持疏堵结合、建管并重,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疏整促”任务全部完成。扎实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三年计划,拆除违法建设147.2万平方米,治理开墙打洞69个、疏解市场7家、升级改造市场6家、建设便民商业网点44家,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实现动态清零。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建立区级组织、街镇实施、社区和村落实的“街巷长”三级责任体系,组建1063名街巷长、小巷管家队伍,实施“一街一巷一策”;完成21个老旧小区“菜单式”准物业管理工作;整合“三网融合”“雪亮工程”“网格化平台”等资源,建成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僵尸车”整治、鞭炮燃放控制等工作,累计收录市容环境、社会秩序等群众反映问题5.2万余件,事件综合处置率达100%。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环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河湖管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实现全流程专业化管控;生活垃圾处理厂正式运营,实现在线联网和倒供电。开发“爱我平谷”微信平台,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落实“清脏、治乱,增绿、控污”要求,加强“拆违、定规、立制”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编制规划范本,首批完成155个村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宅基地建设管理规范,遏止农村违规自建房现象。坚决治理农地非农化,建立“一村一册、一棚一码”大棚信息库,全面排查农业设施(大棚)12839栋,对4094 栋问题大棚全部清理,市级验收合格率100%。开展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专项治理,411宗违法建设全部拆除。合理布局防火木屋、农业看护用房280处,设立村界牌643块、镇界牌30块,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制定村地镇管区统筹方案,建设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清查土地合同24767份,清理“闲停低改非”土地4990.24亩,有序推进农用地“三权分置”,全区土地确权面积达16.75万亩,为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做好土地“托盘”。
(四)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围绕群众生活生产需要,着力构建优质均等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多点连片、综合平衡、利益合理、责任分担、依法推进”原则,稳健推进棚户区改造。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通过法院判决,对府前街棚改(一期)未签约的危楼依法强制拆除,加快推进项目施工建设,得到群众认可。持续改善出行条件,轨道交通平谷线路由、承平高速等设计方案基本确定,马天路西延、东门桥提级改造、密三路安全防护、昌金路路灯等工程基本完工,完成219个公交候车亭改造,开通852大站快线,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14座110桩,在16个住宅小区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装试点。鱼子山220KV变电站、东高村110KV变电站投产发电,供电保障能力分别提升66.7%、13.2%,破解了城乡发展的用电瓶颈。
四、服务为民,办好实事,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生保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逐步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落实“六个一批”综合举措,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增速位列全市第2,实现全区80%低收入农户“脱低”。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1500人,向市区公共服务岗位输送农村地区劳动力1714人,新增区内公益性岗位1500个。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建成并运营6家养老驿站,30家养老机构有28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创建儿童福利和保护示范社区(村)10个。白各庄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项目加快推进,完成3080套共有产权房上市供应。
(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教师“双积分”评价机制全面优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落地,新建16个“四名”工作室,激发一线教师活力,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4.3个百分点。新增375个幼、小学段专业聘用教师岗位,填补了农村地区规范化幼儿师资空白。首次开展“家校进博”活动,推进家校共育、德智共育。全面完成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开展义务教育学段课后延时服务。开工建设5所学校,增加学位1620个;启动特教中心、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基地和冰雪项目基地建设。
(三)医疗卫生改革推向深化
深化“区办市管”模式,完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推进党员、医德“双积分”工作,建立乡村医生规范化聘任及培养机制,组建全科及专科家庭医生团队,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新增救护车10辆,院前急救人员配齐配足。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定点医疗机构变更业务实现辖区全覆盖,群众就医更加实惠便利。成功召开第二届平谷京津冀基层医疗协作大会,依托“模拟医院”培训全国医护人员316人。妇幼医院、模拟医院、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群众期待多年的医疗工程取得突破,进入建设阶段。
(四)文体事业稳步提升
成功举办2018年平谷春节文化庙会,接待游客29.6万人次,筹备完成京东庙会暨第三届平谷春节文化庙会。实施“中国书法之乡”提升工程,书法培训班增至125个,累计培训12万人次。开展春节“万福送万家”活动。举办“说、演、唱、写、画、照”平谷原创作品征集活动,收展作品2845件,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开展“星火工程”“桃花大舞台”、历史讲堂等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金海湖铁人三项赛、国际半程马拉松、环长城山地越野赛等品牌赛事,群众文体活动日渐丰富。举办首届北京·上宅文化研究保护与发展专家研讨会,申报上宅遗址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将军关等部分长城抢险加固,“环长城1000”项目稳步推进,平谷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挖掘和保护。
五、保障安全,维护稳定,“平安平谷”基础更加稳固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双安”工程,坚决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筑牢安全稳定、安全生产底线防线,法律地位和法治权威充分彰显,全区政风民风社风持续改善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
(一)安全生产基础日益巩固
以“五防”工作为重点,坚持全域全员全时全要素全责任防控,实现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覆盖零死角。坚持反季节工作法,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优化响应流程,建设150个防火检查站,维护143公里防火道,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在全市作典型发言。成功应对“7.24”“8.08”“8.16”等8次强降雨天气,安全转移险户851户次1641人次,完成127户、513人险村险户搬迁工作,在全年降雨量760.5mm、汛期降水量达到644mm的防汛压力下,实现全域“零死零伤”。全面落实“人、车、猪、肉、料”“边、卡、场、圈、小”等防控措施,打赢了防控非洲猪瘟的阻击战和攻坚战,进入了持久战阶段。加强禽流感、桃细菌性黑斑病、美国白蛾、栎粉舟蛾、春尺蠖huò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区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加强公共安全管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完成国家卫生区复审,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9.66%,药品抽检合格率为100%,保证了“舌尖上的安全”。实施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5起,死亡人数15人,同比下降57%、53%,连续两年“双下降”;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4.3%,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圆满完成“雪亮工程(一期)”建设,全区公共区域安全保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巩固“平顺密蓟三兴”等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机制,京津冀跨区域防汛、污水治理、打击盗采、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协调联动进一步增强。
(二)安全稳定保障更加扎实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加强综合执法,推进“行刑衔接”、检法联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和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全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6.1%,八类危害严重刑事犯罪发案同比下降30.5%,九类涉恶案件破现案率达到81%的历史新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渐形成,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保障工作,实现全域平安稳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等工作机制,全区上访批(件)次和上访人次同比分别下降56%和14%,持续十余年的原盘峰宾馆和海子村等信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面排查并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案件27起,有效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日益巩固。
(三)安全生产体系不断完善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全市首创安全生产专责专章并推广到乡镇,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开展“三大”行动回头看,完成市安全生产督察组6大类、602项安全问题整改,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认可。全面摸排辖区内安全生产、交通、消防等风险点,制定隐患清单、风险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安全风险分级防控体系,全区无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深化改革,提升能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机制优化、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式转变和作风转变,政府依法履职、依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
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建立权责统一、廉洁高效的体制机制。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深改委关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精神,立足平谷实际,围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和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转化落地,不断深化提升平谷“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践探索。补齐短板,建立实体化执法平台,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深化“五下”要求,完善“三在一听”制度,部门一线执法形成常态;落实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制度,调整行政职权事项128项,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广大党员踊跃回社区和村报到,解决群众身边的需求和问题。目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已广泛运用于污染治理、拆违、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综合执法领域,并深化到综合管理、国土规划、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经济发展等方面,广大干部用智慧和汗水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深化、可提升的有效机制。落实机构改革总体要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初步确定,1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零基”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项目预算联审等“三十三条”改革举措,财政预算和绩效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二)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
坚持区委统一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把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转化为有效的施政过程和行政行为,自觉、主动推动政府部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办结人大建议140件、政协提案192件,落实人大与政府、政府与政协联席会制度,主动向人大、政协报告工作。落实市区两级折子工程和民生实事210项。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五加一”决策法、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重要政策文件必经合法性审查,政府各部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整合考核事项,建立突出基层和一线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公开政务信息2.3万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
(三)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落实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政府党组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谋思路、建机制,抓班子、带队伍,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反对并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克服经验主义,深入开展“勇于担当”主题实践活动,并转化为“勇于担当、勤于作为、敢于负责、严于执法、精于管理、善于服务”的工作要求,形成目标一致、共同担当、相互支持、彼此负责的良好状态,政府系统各部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坚持“一会一训”研学会机制,及时传达、学习、解析上级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上情下达、政令畅通、落地落实。围绕草莓音乐节、鱼子山水库防汛等典型事例开展“以案讲法”“模拟问责”,会同纪委监委,加强责任解析、责任教育,促进责任保护。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三公”经费连年下降,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018年,区政府一以贯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精准施策”,面对制约平谷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困难和风险,始终不回避、不推诿,敢于直面问题、动真碰硬、自我革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在攻坚克难中做到对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和对干部负责的有机统一。注重基础调研、问题分析和系统统筹,围绕发展大局找准定位,围绕中心任务落实责任,围绕重点工作协同推进,围绕底线问题管控风险,各项考核指标“脱险脱低”,由“敬陪末座”到步入中上游,实现了稳中有进;发展形势向上向好,绿色发展格局更加具体、结构更加完善、后劲更加充足;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干部队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明显转变,群众的参与度、认同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履职尽责和党员干部的敬业奉献,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理解支持,在此,对大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然而,我们也要保持冷静理智的认识、清醒深刻的判断,深入分析、研判制约平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努力寻求解决对策。一是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治气工作仍需精细化,水污染防治标准有待提高,土壤治理力度不够,“五防”工作还需持续深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不高,生态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城乡建设基础薄弱。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城、村、产、用、服”等内部功能冲突,镇域发展特色不明,村域发展滞后,城乡复合结构矛盾凸显,土地碎片化、产出低效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三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原有支柱产业动能不足,园区高精尖企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关于三农的政策、机制、投入等亟需整合;产业与企业、就业、民生、税收的协同性不够,与生态、环保、安全、民生存在结构性、阶段性矛盾。四是民生服务有待提升。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欠账多;教科文卫体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人均占有量少。五是法治政府建设有待加强。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的内生动力不够;干部队伍“三力不足”的问题仍有不同程度表现,工作标准偏低,水平有待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和“软、懒、散”表现,工作作风仍需不断改进;依法行政系列课题有待破解。
2019年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之年,区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和“四个建设”发展目标,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打造“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园”“人文胜地”,全面推进平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进步。
2019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对标落实生态涵养区考核评价标准。完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减量发展、就业增收、城市服务、创新开放等6个方面21项指标的市级任务,PM2.5年均浓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土地安全利用率、垃圾处理率等达到市级标准;森林覆盖率增至67.3%,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全部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用水总量和效率等达到市级标准;城乡就业、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指数均达到市级要求。
--完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持平;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低收入农户100%脱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完成市、区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年度任务,规划实施率达到90%;完成“疏整促”各项任务,拆违1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放管服”改革各项任务,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达到市级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全部完成,人居环境指数达到市级标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年度任务全部完成;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要求,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年度挂账隐患整改率达100%。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生态立区,加强精准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加强污染治理,提升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四治一保”系统治理,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巩固“三烧八小六个一”污染治理成效,聚焦重型柴油车、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污染问题,加强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提升水体质量,深化河长制“月检查、月排名、月通报、一见三必”制度,严厉打击各种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工程,实现城乡结合部、重要水源地、旅游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河道治理、大华山再生水厂等工程进度,稳步推进提标改造,建设生态湿地。提升土壤质量,全面推进土壤监测,健全土壤质量信息系统;推广果园、菜园土壤改良2万亩,持续提升土壤有机质;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监督执法力度,推进废弃矿砂无害化处理。强化环境监测,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严控新增污染物;全面启动污染源普查,年内完成核查、汇总、建库工作。
(二)加强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制定平谷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完善我区生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系统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绿色发展等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河湖蓝线等生态保护区管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健全地下水监测体系,对地下水超采地区、漏斗区、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污染地区实施重点监测。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落实《平谷区森林城市建设规划2035》,实施“一公顷”生态林单元计划,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2.1万亩,启动森林健康经营抚育3.1万亩、京津风沙源工程二期工程3万亩,提升“山区绿网、平原绿屏、城市绿景”建设水平。
(三)加强生态共治,促进协同治理
深化“生态桥”治理工程,完善农业“生态桥”全区布局,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探索田间粉碎、地头沤肥、村级集运、乡镇处理等多种模式,全年完成6万吨粉碎任务和3万吨有机肥生产任务;推进建筑业“生态桥”全链条发展,建立“户交、村收、镇集运、厂处理、再利用”的处置模式,推动废弃物收集、处置、再利用实现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与蓟三兴等地加强泃河流域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推动共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取得更大进展,促进区域生态协同治理。
二、坚持巩固基础,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创新发展
(一)改善营商环境,服务产业发展
对标“9+N”系列政策,完善并执行《平谷区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方案》,突出规划引导、精准招商、政策配套,促进产业发展。强化部门联动,深化“服务一条龙、项目一张表、规划一张图、信息一张网、要素全公开”联合发展管理审批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工作模式,进一步精简公共服务事项审批流程。完善网上政务平台建设,普及网上申报、预审和办理,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目标。立足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制定出台《平谷区入区产业项目预审管理办法》,研究产业政策服务包,建立专业化招商运营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会、推介会、展览会,做好主动对接、跟踪服务。抓住“疏整促”契机,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产业疏解,协同服务副中心建设,深化与亦庄开发区对接合作。
(二)拓展发展空间,夯实发展基础
加强土地管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守住生态涵养区发展底线。全面推进“村地镇管区统筹”,加强土地承包合同信息化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落实宅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全面清理六大园区和城区“闲停低改非”土地,在减量发展背景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发展空间。深化规划编制。完成平谷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各乡镇街道总体规划编制,推动“多规合一”。制定分区规划落实行动计划,明确量化考核指标,确保“法定蓝图”刚性实施。结合新版总规落地、生态涵养区考核办法实施和质量提升行动要求,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打好基础。
(三)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动能
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三农”为本、“三业”为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推进园区“腾笼换鸟”,退出“散乱污”企业和一般制造业,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房地产发展模式。优化税源结构。落实新一轮减税举措,改善税收、非税收入比例,涵养“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精尖企业、高科技含量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积极适应在地经营纳税政策,引导企业本地经营和发展。
(四)聚焦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升级
落实“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围绕园区建设,落实重点项目,辐射带动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高质量编制农科创整体规划,同步启动土地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推动双“金三角”模式落地,与首农集团合作组建农科创平台公司,建设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区校合作、区企合作重点项目,打造北京农业的示范窗口。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生物技术、营养保健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完善产业布局,吸引企业入驻,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建设规划,补齐设施短板,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2020世界休闲大会整体筹备工作,完成“一主四分”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筹办第三届中国(北京)休闲大会,加强“京东桃花源、世界休闲谷”品牌建设。密切与首旅集团、国奥集团等企业对接,加快推进塔洼三村高端民宿项目建设,推动休闲、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绿色智慧物流区建设。依托平谷地方铁路,加强资源整合、要素统筹,以“站、场、线、路,园、区、带、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保税、海关、口岸、互联网+等功能,规划建设“公、铁、空、海”多式联运的京平物流枢纽,提升服务首都能力和水平。加快编制平谷物流枢纽整体规划,与各方搭建合作平台,明确运营模式。与北京铁路局、铁路总公司深入对接,力争将平谷地方铁路纳入京津冀核心铁路网,推动铁路电气化改造、“京铁云”平台建设等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园区新兴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各大园区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聚集资源要素,做好产业细分,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突出园区核心竞争力。加强通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开展马坊工业园区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再利用试点,发展总部经济、健康产业和通航产业。明确乐谷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加快中国乐谷音乐休闲公园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落地。
三、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一)加强精细管理,建设宜居城市
按照“疏产、改村、兴城”的工作要求,结合新城控规编制,向西、向南、向西南调整城市开发边界,确定城市发展的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完善政务区、商务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划,优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交通、商业等民生服务功能布局,加快“工业出城、服务进城”。做好中心城区“十三五”时期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工作,将府前街A地块、南大门、兴谷三村等项目有序列入棚户区改造市级实施计划,加快府前街棚户区改造(一期)建设进程,推进岳各庄棚改取得实质进展。继续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落实拆违年度任务,推动创建市级无违法建设乡镇(街道);启动新平东路、园田街及北斜街三线入地、雨污分流及道路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滨河智慧社区试点,探索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好田园
抓好155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落地落实,提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完成剩余118个村规划、方案、预算编制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暖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2个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桃花港湾”二期、“农村淘宝”、农村公厕、防火木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力争完成1052户农村危房改造。以“疏整促”、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拆违还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严控农地非农化,做好“大棚房”整治、浅山区“双违”整治后续清理工作;安排启动资金1个亿,实施“农业设施更新计划”,落实“三策五包一奖,一申一信三公”政策,推进农业设施有序升级。
(三)突出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城镇
立足乡镇人口现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东高村、大兴庄、王辛庄、夏各庄、山东庄等近郊乡镇立足城乡协同,促进城镇功能聚集,提升生态绿廊功能,服务城乡发展,启动东高村、夏各庄等镇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服务试点,推进城乡环境服务专业化。金海湖镇结合休闲大会举办,加快全域旅游示范镇建设;峪口镇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农科小镇”,辐射带动马昌营等周边区域,推动西部产业带发展;刘家店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特色农产品、自然景观等在地资源,打造乡创示范小镇;马坊镇抓住京平物流枢纽建设契机,打造“物流小镇”;南独乐河、黄松峪、镇罗营、大华山、熊儿寨等乡镇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造“一镇一品一特色”的生态示范乡镇。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增加公共资源供给
完成《振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召开全区教育大会,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双积分”制度,加强教育督导和教师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新中高考改革研究落地;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执法;落实“一区一校”政策,继续跟进高校落地相关工作。巩固“区办市管”成果,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发展医疗卫生信息化,落实退出乡医岗位人员养老生活补助,建立规范化乡村医生队伍;推进妇幼医院、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和模拟医院迁址工作;成立京东京津冀基层医疗发展中心,推动医疗协同发展;开展医养联动改革综合试点,推进“老、病、医、康、养、学、保”综合服务,实现医养结合、以医带养。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各乡镇体育设施达到全覆盖;办好第十二届冰雪季活动,创新品牌体育赛事模式,提升全民运动各项活动水平。
(二)完善民生基础设施
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和配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站建设,加快办理承平高速相关手续,年内进入实施阶段。完成平兴路、前寅路等27公里公路大修,推进黄松峪旅游连接线开工建设,加快胡黑路改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852客运站、小渔阳客运站、鑫通顺客运站公交候车厅建设。深入推进“平谷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平谷通”APP,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68个村宽带网络接入工作,建设免费WIFI站点。实施10个老旧小区菜单式准物业管理,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39个,推进60个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便利群众生活。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建立平谷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强化城乡劳动力培训,打造“平谷培训”品牌。加大“双高”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配套服务保障;继续实施毕业生储备计划,吸引毕业生回区就业创业;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市区转移就业和本地公益岗位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夏各庄等共有产权房建设,推进职住平衡。完成105户434人险村险户搬迁工作。继续推进“六个一批”“一户一策”帮扶举措,实现3614户7899人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主动对标国家和市扶贫援合办考核办法和相关细则,完成2019年扶贫协作任务。
(四)加强文化传承发展
充分挖掘平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民俗、村史等资源,深入开展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人文胜地”。积极举办各项惠民文化活动,推进“中国书法之乡”建设提升工程,办好京东文化庙会、桃花大舞台、交响音乐厅等品牌活动,完成各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拓展文化活动空间,促进文化惠民。启动平谷文化溯源工程,组建专业团队,围绕古环境、旧石器、新石器、汉代及远古文化序列等重点开展考古研究,追溯平谷文化源流。围绕“一河、一址、一馆、一园”总体要求,完成上宅文化“库、展、研”一体化规划布局;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以“环长城1000”为抓手,规划1000里绿色休闲健身步道,对长城沿线各村进行风貌管控和治理提升,带动全域文化产业发展。
五、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双安工程,推进全域精准管控
(一)安全生产长抓不懈,确保全域平安
推动安全生产专责专章向乡镇延伸,完善监管职责。落实安全生产履职清单管理办法,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压实部门和乡镇“党政同责”。深入开展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依法集中整治一批重大隐患,取缔一批非法场所,关闭整改一批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设置全区专、兼职安全生产巡查员,实现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会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全覆盖,建立城市安全隐患动态清单。持续深化“五防”工作。探索实行“林长制”,完成225个防火检查站和平原乡镇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升防火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定人、定点、定责、定检”管理要求,完成全区5座大中小型水库、37个塘坝和险村险户、险点险段防灾除险工作。加强消防、交通、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深化桃细菌性黑斑病、栎粉舟蛾、中华锉叶蜂、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坚持打好防控非洲猪瘟持久战,守住平谷“安全岛”“生态岛”。
(二)信访维稳持续推进,营造和谐氛围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和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全力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一岗双责”,妥善处置重点信访维稳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雪亮工程(二期)”“智能交通”等工程,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落实反恐防恐责任制,深化“平安平谷”建设,全力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服务保障工作。
六、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一)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履职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严格履行区政府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政府班子依法履行职责相统一,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政府有效的行政行为,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二)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水平
坚持在区委领导下推动工作,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各项制度、程序和纪律要求。主动向人大、政协报告政府重点工作,坚持联席会制度,落实“两会”决议,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加强法制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三)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各项要求,深化机制运行和制度保障,在执法、监督、管理、规划、服务等方面继续深化提升,着力解决“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两总两分”工作原则,加强公益岗位、财政资金、归口项目等要素统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由“村地镇管区统筹”拓展到水资源管理等领域,探索村务管理专业化运营机制;扩大土地管理信息化平台试点,建立“公开、公示、公议”制度。按照垂直对应、职能优化、政策主导的原则,有序推进机构改革;成立“三农”工作委员会,建立政府部门及乡镇“三农”专责专章;以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为基础建立综合指挥中心和应急响应中心,强化应急响应、数据处理、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功能,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乡镇基本权责梳理,加强乡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入央企及市属国企优质资源,完成13家一级监管企业拆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四)强化担当作为,促进勤政廉政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勇于担当”实践活动,建设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政府干部队伍,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案讲法、以案明理、以案肃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要求。支持和配合纪委监委依纪依法履职,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强干部责任教育和责任保护,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
各位代表,平谷区“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格局已经明确,需要共同努力付诸实践。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利民、富民,稳中求进,攻坚克难,推动平谷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更加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