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405|回复: 0

[山东] 2023年广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3 天前
  • 签到天数: 86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6467
    发表于 2024-10-10 19: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广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强力推进“九大攻坚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幸福广饶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858.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8%(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7.6 亿元,增长 3.7%;第二产业增加值 544.4 亿元,增长 11.6%;第三产业增加值 256.3 亿元,增长 7.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6.7:63.4:29.9。人口总量稳中略增。年末户籍总人口 53.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0.07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0.3 万人,出生率为 6.1‰,死亡人口0.2 万人,死亡率为 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6‰。其中 0-17岁人口 10.4 万人,18-34 岁人口 9.4 万人,35-59 岁人口 20.4 万人,60 岁及以上人口 13.2 万人。年末常住人口 52.34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2.5%。企业活力逐步增强。年末全县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共计 56672户,比上年增长 3.4%。其中实有各类企业 17890 户,增长 7.2%;农民专业合作社 960 户,下降 9.7%;个体工商户 37822 户,增长2.5%。
    二、重点战略
    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全年实现“四新”经济增加值 205.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占 GDP 比重达 24.0%;“十强”产业增加值 275.3 亿元,增长 12.7%,占 GDP 比重达 3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15.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6%。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开展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2 个和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6 个,片区建设实现县域全覆盖,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 个和市级现— 2 —代农业产业园 3 个,建成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52 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12 个。李鹊镇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大王镇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发布“广饶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 185 个。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发展到 2072 家,家庭承包地流转率达到 69.0%。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8 公里,完成农户清洁取暖改造 3900 户,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42 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 100%。我县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强县、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大王示范片区被认定为首批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区。“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全年“走出去”招商 468 批次,其中县主要领导“走出去”24 批次,新签约项目 68 个,签约金额376.3 亿元。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 30 人、海外人才 26 人,推荐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6 人,举(承)办人才活动 15 场,对接高层次人才 300 余人,新增青年大学生 4200 余人。新建重大人才平台载体 9 个。
    三、改革与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紧紧锚定“全省争一流、全市当排头”目标定位,全面落实市委改革创新部署,谋划实施产业转型、共同富裕、城市更新等七大领域集成改革,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全县152项重点改革事项全部完成年度目标计划,新争取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32项,26项改革典型获得国家、省级层面肯定推广,10项工作在国家部委层面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212 家,比上年增长 61.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13 家,增长 39.5%。全县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 62.3%,全县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54%,分别高于全市、全省 0.01 个、0.05 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持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 145 人,居全市各县区首位。全县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 47.0 亿元,增长 32.3%,居全市各县区首位。发明专利授权 181 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5家,院士工作站 5 个,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1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40 家。全年共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 1325 万元。质量强县建设加快推进。年末有效注册商标 9740 件,增长8.0%。其中驰名商标 13 件,地理标志商标 19 件。2023 年全县累计修订国际标准 1 项,国家标准 17 项,地方标准 6 项,团体标准10 项。3 家企业入选山东省知名品牌,2 家企业 3 种产品入选山东省优质品牌,3 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
    四、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17.7 亿元,可比增长 4.7%,其中农业总产值 51.5 亿元,可比增长 3.8%。全年粮食总产量 52.5 万吨,比上年增长 3.4%,其中夏粮单产 445.6公斤/亩,总产量 25.1 万吨,增长 1.4%;秋粮单产 404.9 公斤/亩,总产量 27.4 万吨,增长 5.3%。棉花总产量 0.05 万吨,减少 44.2%。园林水果总产量 0.74 万吨,增长 6.4%。  林牧渔业发展平稳。全年实现林业产值 0.8 亿元,可比增长14.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26.5 公顷,育苗面积 396 公顷。林地面积 12057.1 公顷,森林覆盖率 7.3%。全年实现牧业产值 33.8 亿元,可比增长 5.2%,猪牛羊禽肉总产量 7.2 万吨,比上年增长 5.5%,其中猪肉产量 0.9 万吨、禽肉 5.9 万吨;蛋类总产量 1.2 万吨,增长 5.3%;奶类总产量 14.1 万吨,增长 5.9%。全年实现渔业产值14.7 亿元,可比增长 3.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 6.6 万吨。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1万吨,下降2.6%。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286吨,减少183吨。农药使用量693吨,下降1.5%。
    五、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持续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达292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6家,过50亿元的企业1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9家,过200亿元的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99.1亿元。实现利税378.6亿元,增长100.7%。我县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列全国第48位、全省第3位,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2023 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5 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65 家、省级瞪羚企业 2 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 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 500 强 7 家、全球轮胎 75 强 6 家。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2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8.4%。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 70家。房屋施工面积 332.0 万平方米,竣工面积 127.7 万平方米。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6.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0.0%,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1%,制造业技术  改造投资增长28.6%。全年施工项目229个(含房地产项目),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06个,10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0个。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4%。年末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28家。
    七、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实现恢复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9.7%。从消费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7.8亿元,增长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1亿元,增长15.0%。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额65.9亿元,增长25.4%;商品零售额120.0亿元,增长2.6%。年末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含法人单位和个体户)479家,其中批发业308家,零售业116家,住宿业7家,餐饮业48家。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出口总额292.9亿元,增长17.0%;进口总额518.9亿元,下降2.6%。分行业出口看,橡胶轮胎类出口259.0亿元,增长19.5%;化工产品类出口9.0亿元,下降11.8%;汽车零部件类出口7.7亿元,增长42.3%;农副产品类出口3.1亿元,增长19.2%;纸制品类出口2.0亿元,下降2.5%;纺织服装类出口1.3亿元,下降21.2%。跨境电商方面,全县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15.5亿元,增长120.1%。外资招引方面,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15.6%。
    八、其他服务业
    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增长。年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64 家,实现营业收入 3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4.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企业 29 家,实现营业收入 26.1 亿元,增长 1.0%。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 2098.3 公里。其中国道 119.9 公里、省道 106.3 公里、县道 106.5 公里、乡道 461.4 公里、专用公路 60.1 公里、村道 1244.1 公里。从技术等级看,高速公路 75.0 公里、一级公路 196.2 公里、二级公路 111.8公里、三级公路 257.4 公里、四级公路 1457.9 公里。公共汽车运营车辆 200 辆,实有出租汽车 289 辆。全县共有长途汽车站 2 个,公交线路 44 条。邮政电信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5.0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68.5 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 20.9 万户。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县拥有国家 A 级旅游景区 12 家,其中 4A 级景区 2 家,3A 级景区 10 家。省级景区化村庄 7 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1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 家。
    九、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运行向好。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85.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3.4 亿元,增长 13.9%。地方财政支出 112.6 亿元,增长 16.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69.3亿元,增长 7.5%。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局完成收入 287.0 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税收收入 234.7 亿元,增长 18.6%。分税种看,增值税收入 43.8 亿元、增长 12.1%;消费税收入 153.7 亿元、增长 18.9%;企业所得税收入 9.7 亿元、增长 30.9%;个人所得税收入 3.0 亿元、  增长 64.7%。(本段数据不包含黄三角农高区)金融信贷规模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9.4 亿元,比年初增加 134.7 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609.0 亿元,比年初增加 86.6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712.1亿元,比年初增加 66.3 亿元。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年末保险公司发展到 29 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 14.1 亿元,比上年增长 7.7%。其中财产保险公司 16 家,完成保费收入 5.2 亿元,增长 11.2%;人寿保险公司 13 家,完成保费收入 9.0 亿元,增长 5.9%。(本段数据不包含黄三角农高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环境持续优化。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长度 152.4 公里,道路面积 399.9 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 353.0 公里,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面积 356.0 万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 17.4 万吨(含镇街),城区绿地面积 2832.9 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6.9%。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县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 PM2.5、PM10、SO2、NO2、O3、CO 平均浓度分别为 42μg/m3、80μg/m3、12μg/m3、35μg/m3、187μg/m3、1.4mg/m3,其中 SO2、NO2 达到环境空气一级质量标准,PM2.5完成十四五确定的年度指标要求(43μg/m3);SO2、CO 改善 14.3%、12.5%;PM10反弹 5.3%、PM2.5反弹 5%,反弹幅度全市最小;NO2反弹 2.9%、O3反弹 8.7%;综合指数 4.94,反弹 3.1%。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15 起,死亡13 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年末有普通中学 18 所,在校学生 30238人,专任教师 2888 人,其中高级中学 2 所,在校学生 9448 人,专任教师 947 人。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在校学生 61 人,专任教师26 人。小学 25 所,在校学生 38727 人,专任教师 2181 人。职业中学(专)1 所,在校学生 7584 人,专任教师 486 人。高等教育学校 1 所,在校学生 14880 人,专任教师 658 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各 1 处。改造提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5 处,全县新建 5 处城市书房;开展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标准,全年放映公益电影 6177 场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100%。全年 21 家社会文艺团体参加全市“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演出 2631 场;组织开展了第二十四届广饶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共演出 200 场;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我县 2 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开展广饶县第二批非遗工坊申报认定工作;积极申报省、市级第二批非遗工坊,有县级非遗工坊 15 家,市级非遗工坊 5 家,省级非遗工坊 1 家。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 90.25 万册(含电子书)。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 464 家,其中医院 12 家,卫生院 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 家,村卫生室 297 家,门诊部 15 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112 家,专科疾病防治所 1 处,妇幼保健机构 1 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处,卫生监督所 1 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8 处,其他卫生机构 1处。卫生技术人员达到 4020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1723 人,注册护士 1672 人。实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2926 张。全县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99.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为 62.0%。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有市级业余训练点 5 处,在训人数890 人,全县共有体育场地 2288 个,其中足球场地 45 个、篮球场地 685 个、排球场地 88 个,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 197.49 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3.76 平方米。全县共有标准 400 米田径场 31个,300 米田径场 34 个,篮球场 685 个,乒乓球台(室)1598 个,健身活动广场 715 处。全县有体育协会 12 个,俱乐部 30 个,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 2341 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5575元,比上年增长 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5537 元,增长 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433 元,增长 7.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89:1,较上年收窄 0.04。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547 元,增长 10.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30634 元,增长 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9926 元,增长 11.6%。年末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 40.14 平方米。社会保障更加到位。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13.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 7.4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 10.7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24.3 万人,生育保险参保 7.5 万人,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11.3 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38.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157 人,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004 元,提高 48 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3895 人,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 850 元,提高 49 元。编制登记养老服务机构数 17个,编制登记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 2162 张。截止 2023 年底,编制登记慈善组织数16个,全县各级慈善组织募集资金6306.3万元。(本段数据不包含黄三角农高区)注释 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涉及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县级粮食产量为全县抽样调查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建筑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商贸、服务业单位个数均为年报数。除年末市场主体 “双招双引”成效 税收、保险、科技创新、及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数据外,其他数据均包含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示范区。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相关数据及占GDP比重为2022年数据。数据来源:本公报中林业数据来自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渔业数据来自县农业农村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部分来自县委改革办;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县乡村振兴局;“双招双引”数据来自县投资促进中心县委人才办;市场主体、商标、专利等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行政审批局;外贸数据来自县商务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邮政数据来自邮 政公司;电信相关数据来自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事业及旅游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税收数据来自县税务局;金融数据来自市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城建数据来自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广饶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局;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育保险、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疗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