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坚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全区经济顶住压力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海陵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3.0亿元,可比价增长3.1%(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315.0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03.31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43.0:55.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379元,增长2.9%。 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年末市场监管登记私营企业21542户,增长4.6%,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2901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954.70亿元,增长12.0%。年末市场监管登记个体经营户59831户,增长5.7%,其中新登记个体户5103户。新登记个体经营户资金额107.01亿元,增长4.5%。 就业形式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728人,开发优质岗位1.2万个,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61场,新增劳务合作基地3家,累计举办带岗直播16场,发布灵活就业用工信息30期,全区新增灵活就业参保8559人。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414人,其中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274人。 常住人口小幅减少。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7.9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72万人,城镇化率92.78%,较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46.30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2万人。户籍人口中,出生登记1922人,人口出生率4.15‰;死亡注销3781人,人口死亡率8.17‰;人口自然增长率-4.01‰。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1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16.84亿元,增长0.4%;林业产值888万元,增长5.4%;牧业产值1.59亿元,增长16.9%;渔业产值3.77亿元,增长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2亿元,增长17.3%。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2.5%。 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99万亩,较上年增长1150亩。粮食总产量9.0万吨,较上年增长507吨。其中,夏粮产量3.11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5.89万吨,增长0.2%。粮食亩产474.1公斤,较上年减少0.2公斤。全年生猪累计出栏4.84万头,同比增长29.1%;年末生猪存栏3.5万头,同比下降5.6%;全年家禽出栏59.19万只,同比增长19.1%;禽蛋总产量5524吨,同比增长91.1%。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设施农业面积1375.7公顷,较去年同期增长2.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653公顷,较去年同期增长1023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9.64万千瓦,较上年末增长5.0%;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25万亩。推进“数字赋能”,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种业智慧管理平台两大应用场景。九龙镇和罡门、周埭、姚家、界沟、唐甸等5个村(涉农社区)通过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村验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基本稳定。2022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75亿元,同比增长5.4%。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工业产值增长7.3%,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增长11.0%,外商投资工业产值下降17.3%。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1.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业产值同比下降1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同比下降9.2%。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02亿元,同比增长8.2%;征收期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723.97亿元,同比增长4.2%。 工业效益同比提升。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8亿元,同比增长299.5%,亏损企业亏损额9.57亿元,同比下降38.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3亿元,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亿元,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5亿元。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44.05亿元,同比增长9.1%。分行业看,房屋建筑业产值291.26亿元,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31.94亿元,建筑安装业产值1.89亿元,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产值18.95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数14.3万人,其中,工程建筑人员数4711人。年末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148家,较上年末增加4家。其中,特级、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14家,较上年末增加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领域稳健增长。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1.05亿元,同比增长25.9%。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8.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3.6%,25个制造业行业中19个行业正增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230.2%、45.1%和492.7%。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1.1%,大型基建项目支撑作用显著,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88.4%。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9.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3.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34.2%;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7%,占全部投资比重达83.6%,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稳中趋好。 房地产市场需求低迷。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56.86亿元,同比增长14.5%。商品房销售面积80.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53亿元,同比下降30.3%;土地购置面积9.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8%;土地成交价款8.41亿元,同比下降8.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仍待复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26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9亿元,同比下降3.0%。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类消费同比下降3.9%,餐饮收入类销售同比增长18.6%。从消费类别看,中西药品类需求上扬,全年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5%。出行类消费需求提升。受成品油价格高位等因素影响,全年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8%。 旅游市场尚需恢复。全区拥有星级饭店4家,旅行社36家。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88.1万人次,同比下降32.5%;实现旅游总收入5677.01万元,同比增长44.1%。全区累计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点(区)6家。凤城河景区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静安路商旅文街区入选2022年度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六、外向型经济 外贸市场承压前行。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总额18.1亿美元,同比下降16.6%;进口总额1.9亿美元,同比下降24.0%。江苏奥泰家具有限公司成功获评江苏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 对外投资小幅提升。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个,完成新批协议注册外资8.63亿美元,同比增长200.9%;全年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房地产利用外资1036.43万美元。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乐金电子、梅兰化工两家企业实现增资扩股。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后增长0.2 %。其中,税收收入23.8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后下降14.1%,税收占比64.5%。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65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教育支出7.4亿元,增长9.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43亿元,同比下降6.4%;卫生健康支出4.97亿元,同比增长31.5%。 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系统本外币存款余额2220.9亿元,同比增长9.3%;金融系统本外币贷款余额2232.6亿元,同比增长13.1%;金融系统本外币存贷款余额4453.5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年保费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22.69%。分险种看,财产险收入8.51亿元,增长8.5%;人寿险收入40.2亿元,增长26.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有序推进。全年专利授权量2139件,同比下降14.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84件,同比增长41.5%。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1836件,同比增长12.9%。全年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年末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同比增长31.0%。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350个,同比增长25.0%,技术市场成交金额21.5亿元,同比增长10.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2%。成功举办第四届“科企联姻”大会。获批省级众创空间3家,创历史新高。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学生11467人,全年招生3995人,毕业3723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28993人,全年招生4673人,毕业4338人;幼儿园48所,在校学生13086人,全年招生3821人,毕业4700人。年末专任教师总人数3858人,其中普通中学1205人,小学1668人,特殊教育学校8人,幼儿园977人。学前教育入园率保持99%以上,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6.8%,省、市优质园占比96.8%。中考成绩实现新提升,二附中中考创近十年最佳成绩。课后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城南街道社区教育“爱+”课堂获评2022年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455.6千册,同比增长26.5%。艺术表演团体51个,全年演出场次308次,观众人数达57.45千人次。根据农村戏迷“点单”,组织小雨天艺术团、梅乡京剧票友联谊会等团队送戏下乡。有序推进“非遗进景区”,在全省率先开展非遗品牌形象门店评定工作,对泰州篆刻等4类9项非遗项目进行了公布。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11家,其中医院22家,卫生院12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家,妇幼卫生保健机构2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433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8018张,卫生院拥有床位41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4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843人,注册护士3886人。 体育事业有所突破。不断深化城市社区“5分钟健身圈”建设,建成室外健身设施64处。编排“手球操版本草纲目毽子操”,成为现象级融媒体作品,被人民日报等36家全国性媒体转载。组队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健身气功网络比赛,获全省特等奖第一名。全力以赴手球、少儿乒乓球、自行车等省运会重点夺金项目备战,获5枚省运会金牌,实现竞技体育自训项目零的突破;输送海陵籍运动员200名,获得21.5枚省运会金牌。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辖区口径)为50042元,同比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874元,同比增长5.2%。从城镇居民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36355元,增长5.1%;经营净收入7858元,增长5.6%;财产净收入6902元,增长3.8%;转移净收入7759元,增长6.1%。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区参保总人数29.6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4.9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4.75万人。稳步推进长护险经办工作。全年实际享受长护险待遇总人数1658人,结算长期护理费用1938万元。持续完善困难群众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7113人次,资助困难群众参保5032人,维护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对象2869人。全力打造基层医保服务平台,高标准打造3个省级、8个市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积极推进26家定点医疗机构为民服务点建设。 十一、资源环境、城市治理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2%,PM2.5年平均浓度33.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全年建成2座标准空气站、2座VOCs监测站和27座空气微站。 城市治理不断焕新。全年有序实施地块搬迁项目12个,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8个,打造智慧小区3个,形成老楼加梯“海陵模式”,顺利交付使用29台,在建28台。补短提优重视城乡发展。新改建兴宏路等4条道路、农村公路15公里、桥梁13座,修补老街巷7条,新增绿地32万平方米,完成农房改善339户。九龙镇姚家社区成功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污染防治助力生态再提升。持续加强新通扬运河、泰东河等主要河道入河排污口整治,全力推动城市生态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落地,实现109个排水户雨污分流,有效改善老城区水环境,完成中子河、许郑河以及零星污水直排口整治,保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生产安全形势稳定。2022年,全区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起,较上年下降50%,安全事故死亡人数6人,较上年下降33.3%。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复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整改问题隐患730余处。构建燃气企业自查、小区燃气“回头看”检查,累计清除各类隐患296处。实施72公里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微整治项目、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注: [1] 本公报中2022年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 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 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 个别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