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041|回复: 1

[青海] 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4 天前
  • 签到天数: 86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6467
    发表于 2023-9-28 20: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iaomen 于 2023-9-28 20:29 编辑

    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上


    省 长 吴晓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8年以来的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勾画了宏伟蓝图,描绘了美好愿景。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感恩奋进,砥砺前行,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上下正意气风发迈上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新征程。

    这五年,是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的五年。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整体推进了一批战略性谋划、制度性设计、关键性举措、支撑性工程,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量突破3600亿元,年均增长4.5%。总财力突破2500亿元,年均增长8.8%。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占到一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所有市州和三分之二的县通了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畅通、省际连通的路网布局;格库、格敦铁路建成通车,西成铁路全线开工;玛沁、祁连机场建成通航,玉树机场完成改扩建,形成“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引大济湟主体工程全部建成,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沿黄四大水库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初步构建起水利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全省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青海,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基础更加坚实、动能更加强劲。

    这五年,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我们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持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遵循发布了“西宁共识”。“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启动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河湖长制和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480平方公里,我省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蕴藏量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到11.4万吨,藏羚羊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这五年,是产业“四地”建设稳健起步的五年。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2022年钾肥增产100万吨,产量达到860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建成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线,镁基土壤修复材料产品实现从无到有。清洁能源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技术创新、建设规模、利用效率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电力装机达446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以上,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建成世界首条全绿电大通道,投运21台世界首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累计外送电量300亿千瓦时,“绿电5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建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青海,新能源、新材料、光伏装备制造产业由大变强。农牧业提质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高原育种实现新突破,“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生态旅游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五年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100亿元,青海位列全国旅游目的地人气榜前十。如今的青海,风生水起,风光无限,一派生机,日益成为世人眼中的“诗和远方”。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创新活力迸发的五年。我们坚决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省属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5%以上。非公经济纳税占比达到50%以上,新增就业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放管服”、投融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均实现下调一个等级,在全国率先开展成品油市场综合监管改革试点,村集体经济在全面“破零”的基础上向“强村”迈进。我们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整体推进,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五年提升8位。我们积极扩大开放,西宁综合保税区填补了区域空白,南亚班列首次开通,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环湖赛、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到110个国家和地区,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成果丰硕。如今的青海,内外统筹、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丝绸之路古道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这五年,是各族群众生活大幅改善的五年。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共同富裕扎实推进。42个贫困县提前一年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万人,全体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经济增速。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60万人、20万人、50万人,连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和城乡低保标准。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实现了乡镇幼儿园全覆盖、5万人以上的县普通高中全覆盖、30万人以上的县特教学校全覆盖,职业教育培育出10万技能人才,高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超10万人,全省在校生达到129万人,五年新增13万人。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健康青海行动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启动实施,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得到历史性遏制,人均期望寿命从五年前的71.7岁提高到73.97岁,三孩生育政策全面落地,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40%,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累计实施棚户区住房、城镇老旧小区、农牧区危旧房改造和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48万多套。如今的青海,各族群众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满怀信心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勇前进。

    这五年,是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的五年。我们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所有市州和80%以上的县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题公园100个,建成60个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360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防风险、除隐患、降发案、保平安”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持续加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7部,制定政府规章8部,各类建议和提案全部办复。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和人民防空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应急管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明显增强,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如今的青海,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影响,经受了极其复杂严峻的多轮疫情冲击。面对困难,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落地落实,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城镇登记失业率1.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粮食产量107.3万吨;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4%,防住了疫情,稳住了经济,守住了安全底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海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的工作,为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五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回望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取得上述来之不易的发展和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关怀,是在省委领导下历届省政府班子打下的基础上接续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和省政协有力有效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青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在抗疫斗争中冲锋在前、奋战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和志愿者,向中央各部门和驻青单位,向援青省市、央企和干部人才,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成绩载入史册,未来更需努力。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青海表现尤为突出,发展底子薄、任务重,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现实之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还有短板,技术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不够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仍需加快;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愿望还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少数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存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任重道远。我们将直面困难,正视差距,持续用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2023年重点任务

    未来五年,是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在党的旗帜下凝神铸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坚毅的步伐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工工整整把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写在青海大地上。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中心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落实到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聚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竭力把宏伟蓝图变成人民向往的美好现实。

    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将努力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形成以“四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群两区多点”城镇化空间体系,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初步建立“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健全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更加注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六大经济走廊”,启动建设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国际竞争前沿和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以资源、能源、高原领域为主攻方向,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破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

    ——更加注重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健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更加注重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加强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稳步扩大钾肥、油气产能产量,持续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精准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和房地产风险,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聚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各位代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唯有更加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始终做到守土有责、知责尽责,守正创新、笃行不怠,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唯有客观清醒认识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打基础、补短板、强优势,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唯有持之以恒转作风、勇争先,团结奋斗,干事创业,才能把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力争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和5.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内。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扩大投资提升消费做强实体,促进经济全面恢复提质增效。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确保经济稳中求进,运行在合理区间。

    坚持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重点推进重大项目800个以上,总投资1.3万亿元。铁路方面,建成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实现格尔木通动车;兰新客专兰西段达速提质工程建成通车,加快建设西成铁路。机场方面,加速推进西宁机场三期,开工建设共和机场,加快都兰、大柴旦等通用机场建设,构建“1+9+N”航空运输体系。公路方面,建成茶卡至察汗诺、加定至西海等公路,加快推进同仁至赛尔龙、扁都口至门源、尖扎至共和等公路项目,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新增新疆和甘肃方向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各一条。水利方面,全面建成引大济湟和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推动那棱格勒水库尽快恢复建设,力争引黄济宁工程早日开工。能源方面,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1090万千瓦建成并网、第二批700万千瓦全面开工,第三批1000万千瓦计划目标争取获批,李家峡扩能并网发电,加快建设羊曲、玛尔挡水电站,开工建设哇让、同德、南山口等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全面提升新能源发电调峰能力。加快750千伏昆仑山、红旗等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力争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开工建设。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持续开展投资攻坚行动,推广PPP模式,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激发投资活力和潜力,更好地让今天的投资转化为未来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突出生态旅游带动作用,完善青藏、青甘、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打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精品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促进“快进慢游”。加快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建设黄河上游生态旅游文化带。办好文化旅游节、旅游消费惠民季等活动,打造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打卡地,推动旅游业加快恢复回升,加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行“政府促消费+企业促销售”消费新模式,培育智慧零售、“互联网+”等消费新业态,加快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快递进厂进村、数商兴农,促进供销合作社服务下沉,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全覆盖。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打造面向园区产业工人的“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构建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延续实施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深化金融暖企纾困“三送一强”活动,实施普惠金融惠企利民“甘霖工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贴息奖补政策。实施优质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中小微企业1000户、市场主体7000户。加快实施招商引资“六大行动”,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额达100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质量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规范涉企收费,恪守契约精神,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引客商、聚人气、赢口碑。

    (二)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补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打造高原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组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40家以上。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举办“项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围。

    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实施工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基础锂盐、高纯碳酸锂等产能建设,引导盐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拓展。加快天合光能和阿特斯新能源全产业链、弗迪新型动力电池、中复神鹰碳纤维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把清洁能源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节点,建设青藏高原数字产业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有色冶金就地转化专项行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原材料工业和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加快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产能置换,落实重点行业阶梯电价,遴选行业能效“领跑者”,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统筹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零碳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风机、锂电池、大数据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碳达峰典型性代表性园区试点。

    (三)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力保护好“中华水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科学编制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长期规划,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巩固提升行动。用好国家事权政策,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效管理保护机制。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推动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和自然资源经营管理试点,增强国家公园科研、教育等综合功能。继续办好国家公园论坛,更好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丰硕成果。

    高质量治理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启动新一轮国土绿化、黑土型退化草原治理专项行动计划,完成国土绿化400万亩、防沙治沙1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高质量完成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土壤、地下水、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治理,让青海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高标准推进制度创新。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建立湟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草原补奖制度,建设草畜平衡示范县。持续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搭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与实现平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动形成具有青海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一批关键领域改革举措,促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增强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防风险能力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进西钢等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稳步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资金要素获取等方面支持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持续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健全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更好支持基层“三保”工作。加快创建西宁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推进省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布优建强对外开放平台,高效运行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建设,加强中欧和南亚班列货源组织,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新建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中央定点帮扶,完善“组团式”帮扶机制,加大共建产业园、产业转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持续提升青洽会、环湖赛、生态博览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传播,讲好青海故事,展示青海形象。

    (五)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坚持全省一盘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共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100个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青稞、油料、枸杞、藜麦、冷水鱼、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组建一批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优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200个乡村振兴试点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新建改建省道和农村公路2000公里,推动解决10个大电网未覆盖乡用电问题,优化提升农牧区安全饮水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老旧小区和燃气、污水等地下管网改造,统筹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一批公共设施补短板项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和配套政策,让城镇功能更加贴近群众需要。

    积极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柴达木优势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增强格尔木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培育共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同仁、海晏高原文化旅游名城,打造玉树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培育玛沁高原雪域新城,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采取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保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增收。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统筹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和公益性岗位招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补贴性培训10万人次。持续打造拉面、青绣、家政、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大根治欠薪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建设。稳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大教育数字化建设力度。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组建职业技术本科大学,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青海大学、青海师大、青海民大增列一批急需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学位点,确保西宁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竣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全方位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和防疫用品需求,健全基层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对老幼病残孕和有基础病人群的防护救治,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健全公共卫生、传染病监测防控、应急响应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深化“五医”联动改革,加快推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持续实施青南和环湖支医行动,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群众看病再多一些便利、再少一些负担。

    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完成2000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继续为35.5万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为12.2万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拓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4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万户。统筹推进玛多、门源地震和大通山洪、互助地质灾害等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城乡低保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精品创作支持力度,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施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完成《现代汉语词典》汉藏对照全文版编译。深化创建“十进”活动,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支持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推广典型经验,培育特色品牌,再创建命名一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深化拓展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赋予所有发展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的意义,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高原永远绽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永恒的奋斗目标。今年,省政府将继续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努力在件件实事中惠民生、在点点滴滴中增福祉,尽心竭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七)突出社会治理现代化,聚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立足“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确保粮食和资源能源安全。坚决履行粮食安全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创建3个国家级制种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打造冷凉性农作物良种北繁基地,出台多让中国粮用上中国钾肥行动方案。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精准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探索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巩固拓展“两单四表”模式,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从严监管食品药品,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实施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健全“群防+技防+智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叫醒”“叫应”机制。优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建设矿山危化应急救援基地、省级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基地。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渠道,提升人民信访工作质效,年内实现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推进“八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各位代表,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外事侨务、港澳台、新闻出版、社科咨询、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等工作再展新风采。

    各位代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将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现代人防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双拥共建,统筹做好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和优抚褒扬、权益维护等工作,让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迈入新征程,政府工作要有新气象。我们要牢记“三个务必”,忠诚履职尽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贯彻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和报告制度,自觉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依法行政重规范。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纵深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转变作风勇争先。广大公务人员要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若干措施,继续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整治“六个一切”行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担当负责,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真抓实干。要巩固拓展“转作风、勇争先”作风建设行动成效,完善督查激励机制,持续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力争在更多领域创出亮点、形成经验、走在前列。

    学干相长强能力。广大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专业化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善于全面、客观、历史、辩证地分析问题,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客观规律;善于守正创新,克服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在复杂环境、多重约束下解决现实问题;善于调查研究,科学预见经济形势和发展走势,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善于问需问计于民,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清正廉洁守底线。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驰而不息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惠企利民上。广大公务人员要自觉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840

    帖子

    25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41
    发表于 2024-2-14 15: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