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969|回复: 0

[甘肃] 2023年渭源县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80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3993
    发表于 2023-9-26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渭源县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4日在渭源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渭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雷立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大会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其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坚持“追赶发展、加快发展”主基调不动摇,咬定“各项重点工作‘创亮点走在全市前列’、重点指标‘超过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目标不松劲,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反复冲击和各类风险挑战,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顶格推动,实打实干,穿透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高质量追赶发展在破解多重约束中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3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11%和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6.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经济发展既有质的有效提升,又有量的合理增长,为打造“70亿渭源”1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聚集优势资源,全力攻坚中医药、现代物流、文旅休闲等现代产业开发,天成药业精制饮片加工、物流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首阳山景区旅游开发等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项目启动实施。“八大工业产业链”2实现产值1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8%,工业经济占GDP比重达3.8%。三次产业比达到35.3:9.0:55.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举全县之力推进“四群八链”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年产1300吨配方颗粒的佛慈红日中药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中药材精深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马铃薯原原种较去年新增1亿粒,“定西宽粉”销售额达6000万元;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增加2万头、12.3万只,“两个20%增速支撑下的四翻番、八提升”4目标全面实现;全面启动渭河源国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投入达到29.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31240元和10940元、增长9%和12.2%。投资4.5亿元新建龙亭学校分校、第八幼儿园等7所学校,新增学位7230个。投资880万元,对西城区供热设施进行改造。民生领域投资特别是教育投入是历年来最大的一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了政府履职全过程。

    2022年,全县上下负重前行,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效。主要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年来,我们坚守底线、巩固成果,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探索创新“5446”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5,运用工作组合拳,保障帮扶政策、工作和责任三落实,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65%,我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评估试点县、2022年乡村振兴典型调查项目试点县,争取到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贷款2.5亿元。国家乡村振兴局落实帮扶资金1882.8万元,助销农产品1384.5万元;青岛市城阳区落实帮扶资金9724.7万元,协作共建重大项目5个,助销农产品1.9亿元,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帮扶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动力。深入实施“183”乡村建设行动6,102个发展类村庄全部完成规划编制,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3个、县级示范村24个,打造精品示范村13个。投资6.2亿元,实施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13项,北部、东南部供水水源置换工程加快推进,北部镇区供水工程等7个饮水安全项目基本建成,建成供水管网198公里,新增调蓄能力27.6万立方米,成功创建全省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试点县;启动建设S227清源至麻家集公路改造工程,新建村组道路413公里,改造公路危桥3座,养护县乡村道2292公里,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7示范县;完成农网改造152.7公里。落实贷款与补助资金6856万元,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39户、农房新建和抗震改造539户,改造卫生厕所9258座。以“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8为抓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落实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拆旧复垦3500亩,整治撂荒地1.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6万亩,完成粮播面积73.1万亩,52个省委、市委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一年来,我们顶格推动、大抓项目,有效投资快速增长。坚持“项目为王”,建立健全项目包抓“1+1托4”9“3246”10等调度推进机制,86项市列项目快速推进,130项县列项目开复工率达93.1%,完成投资36亿元,增速保持全市前列。30万千瓦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定渭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顺利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提能达标等84个重点项目全面建成。高层次举办了“四群八链”现代产业招商合作项目推介会,启动实施“归雁”工程,外出招商38次,签约引进重点项目23项,新签约项目开工率100%,落实省外到位资金75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追赶发展(招商引资)先进集体”。按照“冬备春干、远谋近施”的思路,积极谋划2023年“一总六分”清单11项目124项、总投资147.9亿元,并建立“旬调度”机制,超前压茬推进项目前期,2023年所有清单项目可于2月15日前完成前期工作,实现春季即开工。聚焦中央最新政策储备项目714个,总投资达1851亿元。

    一年来,我们招大引强、聚力攻坚,工业经济强势突破。深入实施工业发展“355”12和“强工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制定出台《工业发展“311”培育计划13》等强工业系列政策措施,新引进山东天成、贵州同德、杭仪仪表等重点企业6家。总投资17.15亿元的26个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会川工业园区内外联道路投入使用,天然气长输管道贯通通气,黄芪深加工提取项目试运营,物流园(一期)、天成药业精制饮片加工(一期)项目建成主体,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增速居全市前列。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家、亿元级企业2家,盘活停产企业10家。建立民营企业恳谈会和政银企座谈会等例会制度,高质量出台并落实全县“90条”稳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设立2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发放涉企贷款3.9亿元,兑现支持企业发展奖励和补助资金1474万元,统筹财政资金4786万元,有效解决疫情影响下的企业急难愁盼问题68个。

    一年来,我们培育集群、延链强链,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紧盯“5678”关键指标14落实,投入各类资金9.6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19项,支持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三河三川”产业经济带15建设,建成标准化产业基地50个,成功申报“三品一标”16农产品8个,2个产品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国家认定,马铃薯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党参研究院,建成“百千万”标准化基地173.1万亩,中药材产量达11.5万吨,10个中药材趁鲜加工车间建成投产,加工能力达6万吨,总产值达44亿元,被列为中药材国家产业集群实施县。新建马铃薯种薯日光温室11.6万平方米,原原种产量达7亿粒,建成“定西宽粉”生产线3条,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25亿元。发放“畜牧贷”811户8935万元,新增规模养殖户1607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智能化牛羊集散中心和生猪定点屠宰场各1处,畜牧业总产值达31亿元。投资3.4亿元实施渭河源、首阳山景区提升改造项目,投资5100万元的元古堆乡村旅游项目基本建成,罗家磨“百美村宿”投入运营,筹办“渭源万人游渭源”等活动53项,“源头花海”提升乡村旅游颜值,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渭河源景区入围“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打造100个美好目的地名单,峡口村成功创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成立渭河文化研究会和伯夷叔齐文化研究会,建成非遗传习所5个。编纂完成《渭源扶贫开发志》和《渭源全面小康建设志》,《渭源扶贫开发志》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纳入《中国扶贫志丛书》出版发行。全面实施“强服务业”行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十大服务业产业链”18重点项目17项,净增市场主体2217户,实现“十大服务业产业链”增加值10.5亿元。

    一年来,我们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深入实施“强县城”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完成了“三区三线”19划定,编制了《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0-2035年)》,基本完成了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旅新城开发正式启动,生态科技创新城开发加快推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城市”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新改建灞陵桥路东段、首阳路、清源路等城市道路10.1公里、人行道4.4万平方米,提升改造污水、排水及供热管网15.4公里,国道310过境段和北环路全线贯通;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顺利推进,灞陵桥南北两岸、县城区出入口生态绿地和城区生态绿化加密工程全面建成,生态体育公园开工建设,新增城市绿地74.8亩、绿地率达31.8%,城市更显灵动秀美。完成棚户区改造1196套、老旧小区改造399户,全面化解了3351套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认真落实“保交楼”政策,2142套商品房顺利交付。全面推进城区通讯、电力等“蜘蛛网线”整治,铺设通讯管道10公里,新建生态停车场6个,新增车位2369个,“一难两乱”专项整治20取得显著成果。

    一年来,我们倾心植绿、防治结合,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扎实推进“绿满渭源”行动,完成城乡面山绿化5.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30.5万株、通道绿化和花带景观705公里,修复治理退化草原2.5万亩;投资12.4亿元的渭源县国家储备林建设PPP项目进入国家项目库。完成禁燃区燃煤小火炉综合整治115处,全县PM2.5浓度等6项指标达到控制范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成运行智慧河湖试点项目,投资8652万元实施秦祁河等7条河沟道治理项目,修建堤防20公里,治理河道16公里,完成渭河渭源段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试点创建,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71条。投资3400万元,建成人工湿地94.5亩,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得到有效净化,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建成城区垃圾分类系统工程,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6个,淘汰落后产能采矿企业15家,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4.9%。狠抓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依法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起,123项中央省市督导检查反馈问题全部按期整改销号,渭源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年来,我们心系民生、加大投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严从细落实“外防输入、内做排查”防控措施,快速实现“动态清零”,全县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建设PCR方舱实验室1座,改造集中隔离点19个,新购置负压救护车6辆,新增重症床位36张,支援周边8个县(市、区)的抗疫工作,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保持省市前列。发放创业贷款60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5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输转劳动力7.2万人,兑现劳务奖补503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7.6亿元,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获评“全市就业工作先进县”。成功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98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新增授权专利115件、发明专利2件,渭水源药业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渭源一中综合教学楼等重点项目建成使用,新建校舍8.45万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48套、学校食堂11所;发放资金246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6万人次;设立教育发展公益基金,募捐资金327万元,资助优秀和困难学子152人;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67.6%、提高9.7个百分点,综合评价居全市第3位。总投资2.8亿元的县医院感染性疾病业务用房等4个卫生健康项目投入使用,120急救指挥云平台和医疗机构救援站建成运行,县医院三乙创建通过市级初审,县中医院获评“全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获评“全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落实医保参保资助11.6万人次1462.5万元,医保报销25.7万人次2.3亿元。在全市率先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县医院成功创建首批省级DIP21示范医院。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级职务待遇并行、干部职工带薪休假补贴等政策。严格落实困难群众救助政策,扎实推进城镇困难群众纾困解困工程,发放各类保障和救助资金1.8亿元。2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率先在全市建成殡葬综合服务所。19件省市民生实事高质量办结。建立全流程、全要素、实战化应急管理处置体系,圆满承办全省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守护生命·2022”定西市抗震救灾综合应急演练、全市粮储系统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一批长期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平安渭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优化环境,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并推行“3111”常态化调度机制22,高质量开展工作调度46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掌上办”,99.7%的事项全程网办;大力整治影响营商环境的“十大问题”23,深入推进项目审批服务“1124”改革24,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重点事项办理时限大幅压减。统筹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化险工作,县信用联社达到高风险机构退出标准。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扎实推进8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和108项国企改革事项,组建成立国投等国有企业6家,国有资产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5.5%。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20件、政协委员提案45件,办结率分别达到80.8%、86.7%,县政府被市委评为“定西市追赶发展(人大工作)先进集体”。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执法“三项制度”25全面落实,成功创建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县司法局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甘肃建设先进集体,元古堆村被评为第一批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投资2641万元,启动建设智慧公安项目。加强审计监督,开展各类审计52项,规范财政资金运行,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严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从严管理资金资产,“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6%,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2022年,文明创建、政务督查、政务公开、机关事务、消防救援等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国防动员、民兵兵役、人民防空、供销改革等工作持续加强,工青妇、残联、老龄、工商联、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税务、银行、保险、气象、邮政、通信、武警等驻渭单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回顾2022年,最令人铭记的是,全县上下强化责任、笃定前行,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彰显了忠诚履职、奋发昂扬的使命担当!最令人感动的是,全县干部群众闻令而动、风雨兼程、守望相助,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众志成城打赢了数次疫情防控遭遇战,合奏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抗疫赞歌!最令人振奋的是,全县各级各部门锚定既定目标,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各项重点工作“创亮点走在全市前列”、重点指标“超过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绘就了砥砺奋进、追赶发展的美好画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与全县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为渭源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同志,向驻渭部队官兵和驻渭各单位,向关心支持渭源发展的国家乡村振兴局、青岛市城阳区和各级帮扶单位,向渭源籍在外创业人士和广大民营企业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面对“三新一高”的发展要求,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县情,全县高质量追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综合实力还需提升。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9.2%,人均GDP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175元。一产占比大,二产总量小,三产质量不高,财政自给率仅有5.6%,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投资拉动。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全县仍有“三类户”1142户3810人未消除风险,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的渠道不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仅占55%,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任务艰巨。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养殖业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八大工业产业链”和“十大服务业产业链”链条不健全,规上企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品转化率低,产业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生保障仍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526元和1683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城率偏低,医疗服务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民生保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一定差距。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紧缺,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化,个别干部作风仍不够扎实。对此,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固强补弱。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有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县委的坚强领导,有近万名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有35万勤劳智慧的渭河儿女,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2023年高质量追赶发展重点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年,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县视察工作的10周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咬定“‘十四五’末全县经济总量突破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不动摇,踔厉奋发,乘势而上,依靠苦干实干开创“五新”渭源26建设新天地。

    按照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的总体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主动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27,立足县域发展类型赛道,坚持追赶发展战略,以“四强”行动为抓手,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各项重点工作“创亮点走在全市前列”、重点指标“超过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目标定位,突出“四个着力”28,打造“一城三区四基地”29,砥砺奋进,拼搏实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五新”渭源建设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达到56.2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3%以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上下达指标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取得更好结果。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到突出“七个聚力”,实现“七个提升”。

    一是聚力巩固拓展成果,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动“五大振兴”,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牢牢守住防返贫固成果底线。坚持“四个不摘”要求,从严从细落实“5446”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动态识别监测帮扶对象,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紧盯脱贫人口和“三类户”增收,突出抓好产业带动和就业扶持,投资3亿元,实施10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等产业类项目43个;支持乡村就业工厂发展壮大,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20个,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对接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亿元以上,引进重大项目1个以上,持续拓宽帮扶渠道、拓展帮扶成果。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记“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3万亩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持续开展撂荒地整治,牢牢守住市上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提前启动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项目,在路园、莲峰试点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更加重视良种、良法和良机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焦“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总要求,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扎实开展“十大行动”30和“七大工程”31,投资1.2亿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5个,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打造13个省级、3个市级和38个县级示范村。完成农房抗震改造300户,改造卫生户厕8000座。扎实开展“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32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二是聚力持续扩大投资,提升高质量追赶发展动能。以深入实施“强工业”和“强服务业”行动为重点,坚持谋划争取和招商引资双向发力,做好“五量”文章33,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追赶发展。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之举,严格落实项目包抓“1+1托4”和“3246”调度机制,按照“1346”建设时序,加快推进总投资147.9亿元的文旅新城开发、龙亭学校分校(二期)等124个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59亿元以上。紧盯国家投资导向,论证储备重大项目30个以上,并确保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只增不减。

    健全工业发展体系。聚焦打造“30亿级园区、10亿级产业链、1亿级企业”目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构建生态型、全链条、集聚化工业体系。以清洁能源为主攻点,深入推进“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34建设,启动实施总投资19.5亿元的30万千瓦风电项目,当年完成投资6亿元;加快建设总投资4.7亿元的33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当年完成投资1.9亿元。以中医药精制配方颗粒加工为突破点,推进天成药业精制饮片加工项目于6月底前建成投产,力争建成同德药业精制饮片加工项目,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支持园区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实施总投资5520万元的技改项目3项,建设定西宽粉生产线3条,打造拳头产品,促成抱团发展。完善并落实工业企业支持政策,深入实施“311”培育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以上、亿元级企业2家,盘活三圣堂等停产企业10家以上,全力提升企业发展质效。

    优化园区服务功能。加快“新四通一平”3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启动建设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及配套服务设施,年内建成物流园一期、工业集中区产业融合示范园和怡龙谷数字科技园。推行“小管委会+服务中心+大公司”运营模式36,探索实行“标准地”37供地制度,推动园区由“政府投资、政府建园、行政管理”向“社会投资、市场建园、专业运营”转变。大力招引工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缴纳税费突破3000万元,新增企业7户以上,年内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

    提升招商消费效益。按照“三全四个一”招商思路38,积极谋划筛选优质招商项目,加大节会招商、蹲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力度,对招商项目实行全流程代办,着力提升签约项目落地率,新签约引进项目25项以上,资金到位率达到25%以上,激活民间投资10亿元以上。创新促进消费的思路机制,突出建机制、搭平台、优模式、创品牌,全力推动消费转型扩容升级。按照一月一个主题活动、一次活动一个消费爆点的模式,结合发展假日经济、周末经济和夜间经济,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高水平的主题促消费活动,引导消费预期,激活消费信心,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热点。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赋能乡村振兴、拉动群众消费的重要举措,着力抓好电商平台搭建、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发展直播带货、智慧零售等新兴业态,打响“源知原渭”电商品牌。

    加快建设“数字渭源”。投资1.43亿元,启动实施集智慧党建、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供热、智慧应急、智慧社区等为一体的“智慧渭源”建设工程,按照“1朵云+1中心+1平台+N应用”的技术架构,建成政务云、运营指挥中心、应用支撑平台和智慧党建等7个应用系统,实现各类公共数据信息资源汇聚共享,持续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三是聚力构建“四群八链”,提升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稳固的现代产业支撑。

    中药材产业集群有机化发展。加速“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和“全国精制饮片加工基地”建设步伐,做响“渭源白条党参”区域公用品牌。投资1365万元,实施中药材产业项目5项,在会川等乡镇建设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7个10万亩,带动全县种植中药材35万亩。与北京同仁堂合作,建设有机药源基地3000亩。实施华庆堂保健食品及花草茶生产线、天成药业二期配方颗粒生产线等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以上。

    马铃薯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投资2.2亿元,启动建设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冷链物流、检测检验、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马铃薯产业园,打造带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加速器。投资2960万元,实施马铃薯脱毒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5项,新建智能连栋温室1.6万平方米、苗床8000平方米、种薯恒温贮藏库2500立方米,年内新增原原种1亿粒,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以上。

    畜草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走好“小规模、大群体、草畜一体”发展路子,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畜草)产业园。投资9000万元,实施莲峰镇肉牛养殖场等项目17项,建设牛羊肉分割包装生产线1条,每个乡镇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建设饲草种植万亩片带2个、千亩基地10个。持续推广“畜牧贷”,新增牛羊规模养殖户1900户以上,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5万头、69万只、24万头、58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以上。

    文旅产业集群抱团式发展。锚定“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坚持项目支撑、串点成线、打造集群,全面打响“采薇首阳山·爽游渭河源——红火渭源欢迎您”旅游品牌。年内启动战国秦长城开发与保护的规划工作,实施灞陵桥保护修缮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渭河源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6.5亿元的文旅新城旅游集散中心等4个基础设施项目,谋划推动太白山、天井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首阳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5月底前投入运营。实施元古堆人居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加快建设“一核七星”39乡村旅游集群,力争将元古堆打造为AAAA级景区。积极争取实施县游泳馆和滑雪场建设项目,年内建成生态体育公园,在清源镇、会川镇新建沿河健身步道16公里。高质量筹办渭水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46项以上,接待游客突破2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8亿元以上。

    新兴产业片带式发展。强力推进“三河三川”产业经济带建设,全面扶持高原夏菜、食用菌、万寿菊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高原夏菜产业园建设,投资1.9亿元,在路园等乡镇建设高原夏菜产业带2.8万亩、钢架蔬菜大棚700座,带动全县种植高原夏菜9.2万亩。投资3800万元,在五竹镇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带动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400亩。投资1020万元,在清源等11个乡镇种植万寿菊3万亩,重点打造旅游沿线“源头花海”,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是聚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颜值”。坚持“强县城”“强城镇”一体推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速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深入实施“强县城”行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点做好“一规编制、两城开发、绿化提升和智慧治理”,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面完成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持续加大文旅新城开发力度,加快完成608户土地和房屋征收工作;投资7.3亿元,重点实施道路、地下管网和集中供热等配套工程,同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房地产项目及早落地建设。织密织牢科创新城违法建设管控网络,投资21.9亿元,重点推进禹河金湾东岸、锦城外滩、渭水人家房地产开发,新建、改造灞陵桥路东段等城市道路9.1公里,有效拉开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南展东拓”的发展雏形。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原则,继续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加密提升工程,推进G310过境段道路绿化提升,新增城市绿地50亩,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6%。持续推进“一难两乱”专项整治,投资4600万元,新建操场路等停车场2个。严格落实“保交楼”政策,全面实行“交房即交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结合数字渭源建设,加快城市治理模式由传统网格化向数字网格化转型,着力打造智慧县城、数字县城。全面开展城市“不体面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下功夫解决“三供一业”、城市街巷、道路交通、市容环卫等领域突出问题,真正用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品质。

    深入开展“强城镇”行动。加快完成11个建制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实施“七项指标”引领下的“五大行动”40为抓手,加快“会清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重点镇建设,构建“1+1+2+12”小城镇体系41。投资1.7亿元,实施会川镇官堡人家一期工程,改造会川镇区道路4.3公里;投资6000万元,在北寨镇实施污水处理及管网配套建设项目;投资2700万元,在峡城等乡镇新建加油(气)站5座;投资8000万元,对会川、莲峰、路园镇区和乡村电网进行集中改造;投资1900万元,在清源镇一带勘探地热资源,实施新寨、北寨滑坡和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谋划实施辐射带动6个乡镇的南部生活垃圾分类和收运体系项目,逐步提升重点城镇核心功能,形成生产在农村、生活在城镇,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交通路网互联互通。积极配合推动定渭高速公路项目前期,确保年内动工建设。加快推进省道S227清源至麻家集段提升改造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3亿元;争取启动投资1.1亿元的省道S569线提升改造工程;按照省级“四好农村路”标准,投资6771万元,建成村组道路101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公里。积极争取首阳山、天井峡景区外联互通道路提升项目,谋划田峡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为全面打通“宝定藏”大通道奠定基础。加强县域公路日常养护,确保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努力打造“畅、安、舒、美”的城乡交通网络。

    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四抓一打通”42为统揽,全面完成总投资1.7亿元的北部、东南部供水水源置换工程,北部、中部、西南部镇区供水和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建设工程5月底前投入使用,确保2023年底让全县人民都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加快推进石门、南丰2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工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积极谋划争取抽水蓄能电站、引洮济渭、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实现“掬水而用、临水而憩、依水而兴”目标,争创水美乡村建设示范县。

    五是聚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成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43总体目标,全力做好“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三篇文章。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坚持科学化布局、梯度化实施的原则,持续深入开展“绿满渭源”行动,压实县乡村三级林长责任,落实“林长+”四种管护模式44,切实做好控绿、增绿、护绿工作,完成造林绿化4.35万亩以上,建设青岛林2000亩,群众义务植树170万株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至2个100亩以上面山绿化精品点,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6%以上。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探索推行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持续加快生态修复。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二期)、洮河防洪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20项,年内完成投资3.4亿元。投资1750万元,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完成人工造林4000亩、退化林修复2万亩、草原改良1万亩。投资2100万元,全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严格执行河湖长制,以智慧河湖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把渭河渭源段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09户,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多重效应。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3%以上。完成渭河进出口断面、三个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监测,确保地表水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强化执法检查和依法监督,积极争取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融资项目,努力让渭源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六是聚力改善民计民生,提升全县人民生活品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落实好全市稳定和扩大就业“双二十条”措施,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1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创新开展“五位一体”培训就业一体化输转模式45,培训城乡劳动力4000人,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7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以上,以充分的就业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投资2.35亿元,启动文旅新城第九幼儿园、清源中学分校等3所学校建设,龙亭中学分校(一期)、清源镇第三小学、第八幼儿园等重点项目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两年新增城区学位9570个,有效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扩大日托幼儿园办学规模,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有序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紧盯整体提升和高分培养两个重点,在培养拔尖学生、名校学生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6月底前建成职专综合楼,建设汽车应用与维修服务实训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各1处、微电子贴片工艺生产线2条,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全县优势产业发展。

    推进健康渭源建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借鉴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投资1.4亿元,启动建设县医院健康与慢病管理中心,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于6月底前投入使用,加快县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三乙创建步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取创建省、市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实施优化人口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持续开展城镇困难群众纾困解困工程,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争创全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投资310万元,新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个、村级日间照料中心4个。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县。逐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投资11.1亿元,新建城区公共租赁住房520套,改造老旧小区8个,完成文旅新城和生态科创城棚户区改造1211套,在秦祁等5个乡镇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16套。

    纵深推进平安渭源建设。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46要求,压实乡镇属地、行业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有效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争取实施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加强市场监管,筑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四大安全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和社会矛盾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七是聚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催生更多创新成果,狠抓营商环境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全面落实“强科技”行动,加强科技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支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县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以上。组建成立文旅产业研发中心和畜草产业研发中心,建立县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争取省市科技项目5项以上,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各2家以上,新认定省、市级创新平台2家以上。

    千方百计引才育才留人。坚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尽全力解决引进人才生活、工作等方面困难问题,让渭源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投资5000万元,启动建设人才公寓项目,引进高素质紧缺人才70名以上。加强教育、卫生等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培养本土人才4000名以上。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5%以上。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落实好税收征管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合力抓好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处置,扎实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到期回收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化解,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不断深化能源、价格、农村、统计、供销等领域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全面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严格压减企业开办、工程项目等各类审批时限,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持续落实好稳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更多惠企便民政策“不来即享”,打造“企业更满意”的政策环境。定期召开民企恳谈会和政银企座谈会,推出一批特色金融产品,加强政务商务诚信建设,严格履行与企业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打造“关系更优良”的政商环境。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恪守忠诚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五新”渭源的征程中,竭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坚定政治信仰,铸就忠诚之魂。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牢记初心使命,沉淀为民之情。“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要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作决策听民声、顺民意,办事情念民忧、行民盼,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干为民取信于民。

    坚持依法行政,履行法治之责。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严格公正司法,守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职能作用,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责任担当,弘扬务实之风。坚持把担当尽责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求,学先进、找差距、思进取,只要符合上级精神、渭源实际和群众意愿,就大胆试、放手干。实行“第一时间+顶格推动+穿透落实”机制,加快建设实干政府、效能政府。综合运用党政履责督考一体化办法,持续完善政府督考制度。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鼓励实干者、褒奖担当者、鞭策不为者,让创新者轻装上阵、担当者脱颖而出、实干者大显身手。

    筑牢纪律底线,恪守廉政之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教育干部依法依纪依规履职行权,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持续精文减会,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各位代表!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五新”渭源而团结奋斗!

    报  告  注  释

    1.70亿渭源:指“十四五”末渭源县经济总量超过70亿元。

    2.八大工业产业链:指中药材加工产业链、马铃薯加工产业链、畜草加工产业链、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链、种子种业产业链、文旅产品开发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和新型建材产业链。

    3.四群八链:指打造“药、薯、畜、游”四大产业集群,锻造形成“中药材、马铃薯、畜草产品加工和文旅产品开发、农特产品加工、种子种业、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八大产业发展链条。

    4.两个20%增速支撑下的四翻番、八提升:指牛羊养殖规模按照“每年20%”的增速扩大、规模养殖比重按照“每年20%”的增速发展,到“十四五”末,畜牧业4项“标志性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畜牧业8项“技术性指标”在现有基础上大幅提升。

    5.“5446”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指靠实五方责任(村民小组长第一责任人责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体责任、其他村干部直接责任、乡镇包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核实责任、乡镇包村领导领导责任)解决“谁来发现”的问题,畅通四种渠道(“两微信”“三走访”“四推送”“一汇总”)解决“如何发现”的问题,开展四级研判(村级研判、乡镇研判、部门研判、县级研判)解决“如何解决”的问题,健全六项机制(定期培训制度、定期调度制度、清单管理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绩效挂钩和结果运用制度)解决“如何巩固”的问题。

    6.“183”乡村建设行动:指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八大工程,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三个体系,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7.四好农村路:指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8.“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指做好垃圾清运、柴草清理、乱建清除;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提升村庄风貌、提升农户环境质量、提升村级管理水平。

    9.“1+1托4”机制:指一名县级领导加一个县直包抓部门,组成一个工作团队,托起“推进一个建设项目、服务一个重点企业、招引一个产业项目、推进一个项目前期”等四项具体工作。

    10.“3246”调度机制:指建立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三方参与的项目建设全周期“3246”调度机制。“3”即: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三方参与调度,分工负责共同推进调度工作取得实效;“2”即:县政府分管领导每2周调度1次;“4”即:县政府主要领导每4周调度1次;“6”即:县委主要领导每6周调度1次。

    11.“一总六分”清单:指市委、市政府实行的项目建设清单化管理机制,其中“一总”指“十四五”重大带动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包括两类:“十四五”重大带动性基础设施前期推进项目清单、年度重大带动性基础设施落地项目清单;“六分”指年度投资项目清单、年度重点前期推进项目清单、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储备项目清单、年度市列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年度省列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年度十大工业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清单。

    12.工业发展“355”计划:指利用3年时间,改造提升传统企业5家以上,引进新动能企业5家以上。

    13.工业发展“311”培育计划:指到2025年,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打造10亿级中医药加工产业链;累计培育1亿级以上企业15家以上。

    14.“5678”关键指标:指力争“十四五”末4项指标达到50%以上(群众产业收入占比、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比、土地集约化经营面积占比、高素质农民人数增加比),3项指标达到60%以上(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效期内绿色农产品认证率),2项指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综合机械化率),3项指标达到80%以上(文明村创建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15.“三河三川”产业经济带:指以渭河流域的清源、锹峪、路园、莲峰四乡镇川沿区为主建设高原夏菜产业带,以秦祁河流域的北寨、秦祁两乡镇为主建设畜草产业带,以漫坝河流域的会川、上湾两乡镇为主建设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带。

    16.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7.“百千万”标准化基地:指以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大宗地产中药材为主,建成3个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区域片带,建立1个百亩以上的种子繁育基地、1个千亩以上的种苗繁育基地、3个万亩以上的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

    18.十大服务业产业链:指金融保险产业链、现代物流产业链、五小业态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链、租赁中介产业链、会展商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链、餐饮住宿产业链、中医康养产业链和家政职教产业链。

    19.三区三线:指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20.“一难两乱”专项整治:指停车难、管理乱、收费乱专项整治。

    21.DIP: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的缩写,即按病种分值付费,指在总额预算机制下,医保部门按照不同病种支付标准,对医疗机构实行按病种拨付医保基金,不再以产生的医疗服务项目费用支付医保基金。

    22.“3111”常态化调度机制:指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三层调度,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一周一调度、县长一月一调度、县委书记一季度一调度的机制。

    23.十大问题:指坚决整治影响营商环境的“观念落后”“体外循环”“一知半解”“作为不够”“服务不优”“多头干扰”“准入壁垒”“指定中介”“监督滞后”“失信违约”等十大问题。

    24.项目审批服务“1124”改革:指做到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手续,1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抵押手续,24个工作日内完成一般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房建市政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手续。

    25.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26.“五新”渭源:指生活宽裕的幸福新渭源、环境优美的生态新渭源、活力迸发的创新新渭源、治理有效的法治新渭源、奋进追赶的效能新渭源。

    27.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一核”指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三带”指建设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

    28.四个着力:指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结构优化、着力推进链条锻造、着力推进动能培育。

    29.一城三区四基地:指建设甘肃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渭河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先行区;建设全国马铃薯育种制种基地、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西北绿色肉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甘肃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30.十大行动:指乡村规划引领行动、“5155”乡村建设行动、城乡融合发展行动、优势产业支撑行动、农村抗旱防汛和供水保障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平安渭源建设行动。

    31.七大工程:指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32.“五治”融合:指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

    33.“五量”文章:指全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

    34.“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指建成30万千瓦风电、90万千瓦光伏,实施33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农网改造项目,建设风光电并网汇集站。

    35.新四通一平:指通市场、通金融、通物流、通数据和推进公平发展。

    36.“小管委会+服务中心+大公司”运营模式: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合署办公、一套机构,根据“三定”规定负责工业集中区党的建设、组织领导、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等相关职责。服务中心:负责引导企业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当好参谋;积极开展外引内联,为入园企业及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完成工业集中区党工委、管委会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公司:依托组建的渭源县兴聚源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中央、省属、市属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主要支持中医药加工、马铃薯加工、生物科技、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企业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推动新型工业产业向规模化、聚集化、高端化发展。

    37.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由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对工业园区土地完成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资源论证评估、水土保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区域评估和其他必要的评估,实现项目开工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工业项目土地称为工业项目“标准地”,企业取得“标准地”后,能够立即进场开展临水、临电接入,搭设临建、围墙修建等,实现工业用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

    38.“三全四个一”招商思路:“三全”指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全业态招商活动;“四个一”指提供一批信息、引进一批客商、签订一批协议、落地一批项目。

    39.一核七星:“一核”指元古堆村,“七星”指渭河源、峡口、罗家磨、侯家寺、首阳、秋池湾、漆家沟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40.“七项指标”引领下的“五大行动”:“七项指标”指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绿地率。“五大行动”指开发建设行动、产业培育行动、公服配套行动、绿化提升行动、规范管理行动。

    41.“1+1+2+12”小城镇体系:指1个县政府所在地镇(清源镇),1个市级重点集镇(会川镇),2个“七川五河”特色经济示范带重点小城镇(五竹镇、路园镇),12个其他乡镇(祁家庙镇、锹峪镇、庆坪镇、莲峰镇、新寨镇、麻家集镇、上湾镇、北寨镇、峡城乡、田家河乡、大安乡、秦祁乡)。

    42.四抓一打通:“四抓”指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一打通”指打通最后一公里。

    43.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一个历史峰值后不再增长,在总体趋于平缓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指我国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内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能源替代、节能减排、产业调整和植树造林等方法抵消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44.“林长+”四种管护模式:指“林长+治安林长”“林长+技术员”“林长+护林员+监督员”“林长+检察长”四种模式。

    45.“五位一体”培训就业一体化输转模式:指“培训机构+劳务中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信息平台+劳务基地”的“五位一体”培训就业一体化输转模式。

    46.三管三必须:指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