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eweiliang 于 2020-5-28 15:24 编辑
2019年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 (2020年4月14日)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持续上升的复杂局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87.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5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3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4.42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0:42.3:46.7。人均GDP 48182元,按年均汇率(1美元= 6.8985元人民币)折算为6984美元。经初步核算,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22.61亿元,增长8.0%,占GDP的比重为60.4%。
全年财政总收入408.9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6.16亿元,增长4.1%。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2%;税收收入347.32亿元,增长4.8%,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4.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县(市、区)9个、超40亿元的4个,其中丰城市、高安市、袁州区分别跨上80亿元、50亿元、40亿元新台阶。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4.50亿元,增长37.2%;公共安全支出29.27亿元,增长8.2%;教育支出113.26亿元,增长13.5%;科学技术支出25.38亿元,增长1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38亿元,增长13.2%;卫生健康支出63.64亿元,增长9.4%;节能环保支出22.63亿元,增长40.9%;城乡社区支出75.96亿元,增长75.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全年涨幅保持在3%的控制目标之内。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涨一降”。食品烟酒类上涨7.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8%,医疗保健类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居住类上涨1.1%,衣着类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1%。 二、农 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505.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9%;粮食种植面积960.21万亩、比上年增长0.22%,实现粮食总产量434.95万吨、增长0.61%;蔬菜播种面积133.98万亩、增长2.84%,蔬菜总产量189.6万吨、增长3.53%;中药材种植面积75.11万亩,增长80.59%;油料作物总产22.75万吨,增长0.22%。 全年肉类总产量45.28万吨,下降17.54%。其中,猪肉产量34.82万吨,下降23.51%;牛肉产量2.74万吨,增长5.17%;羊肉产量0.53万吨,增长5.48%;禽肉产量6.85万吨,增长16.35%。年末生猪存栏168.55万头、下降44.83%,生猪出栏429.64万头、下降25.3%;年末牛存栏58.47万头、增长7.6%,牛出栏25.53万头、增长5.18%;年末羊存栏25.53万头、增长12.33%,羊出栏31.62万头、增长3.6%;家禽出笼5291.98万羽,增长11.55%。全年水产品产量35.19万吨,增长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0.9%;股份制企业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0%;私营企业增长9.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9%,制造业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1%。
全年锂电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建材、食品、纺织和化工等八大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8%,其中锂电新能源产业和中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和19.5%;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16.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7.4%和16.9%。 全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594户,其中超10亿元的58户,超50亿元的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29.6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271.0亿元,下降2.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14%,比上年回落0.8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92元,提高0.08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重点监测的18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23种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66.1%。其中,人造板增长70.6%,铜材增长49.7%,服装增长49.1%,铅酸蓄电池增长14.4%,瓷质砖增长12.1%。
全年工业园区投产工业企业达1507家,吸纳从业人数27.2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1%,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完成2982.1亿元和243.6亿元,分别增长8.3%和-0.8%。全市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实现的营业收入达42.8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每平方公里实现利润达3.5亿元,减少0.3亿元。 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3%;竣工产值增长10.1%,竣工率达6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3.9%、9.8%和23.4%。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82.2%;非国有投资下降0.4%,其中民间投资下降3.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3.5%。从投资主要构成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2.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1.0%;工业投资增长9.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0.8%,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4.9%。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下降8.5%,占本年资金来源的比重达62.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住宅投资173.88亿元,增长10.8%;办公楼投资0.38亿元,下降88.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5.41亿元,增长30.8%。房屋施工面积2261.64万平方米、增长21.5%,其中新开工面积757.24万平方米、增长26.1%;房屋竣工面积391.66万平方米,增长111.1%;商品房销售面积579.85万平方米,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额355.91亿元,增长21.8%。年末房屋待售面积89.6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37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待售面积45.9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21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27.4亿元,增长11.0%。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4.3亿元,增长11.2%;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8.5亿元,增长12.0 %。按行业构成分,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53.6亿元、492.8亿元、6.2亿元和100.2亿元,分别增长8.1%、12.2%、11.4%和12.5%;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5.5%。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7.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化妆品类增长12.2%,金银珠宝类增长10.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0.2%,中西药品类增长2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1.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3%,汽车类增长6.6%,通讯器材类下降18.2%。 六、开放型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90.9亿元,增长16.4%;外贸进口总额17.4亿元,下降41.3%。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增长7.4%。 全年引进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385个、资金1768.0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3个、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成功举办了全省旅发大会—宜春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世界硒养大会—富硒产业招商推介会、三请三回暨优秀宜商宜才返乡投资恳谈会等突出产业特色的重大经贸活动。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宜春市委员会。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汽车客运量3583万人,比上年下降6.79%,旅客周转量22.99亿人公里,下降6.4%。公路货运量26029万吨,增长8.13%,货物周转量713.06亿吨公里,增长8.1%。水路货运量2902.6万吨,增长9.68%,货物周转量39.4亿吨公里,增长9.67%。全年明月山机场飞机起降架次8112架次,旅客吞吐量777861人次,货邮吞吐量343.9吨,平均客座率85.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4.29亿元,比上年增长8.7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62亿元,增长28.47%;电信业务(含移动、联通、电信三家)总量29.67亿元,增长1.09%。固定电话用户45.5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36.89万户,下降1.44%;移动电话用户459.97万户,下降1.87%;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3.29万户,增长24.41%。 全年接待游客1.0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6.27亿元,分别增长18.66%、26.22%。成功承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第十三届月亮文化旅游节。成功创建万载古城景区、宋城明月千古情景区、宜春花博园景区、铜鼓天柱峰景区、宜阳新区蜂窝农场景区、靖安中华传统文化园、丰城爱情花卉小镇等7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历年来全省各设区市一次性创建4A级景区数量最多的一次。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06.93亿元,比年初增加344.9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2149.46亿元,比年初增加269.1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905.99亿元,比年初增加58.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99.08亿元,比年初增加367.16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220.07亿元,比年初增加181.97亿元;非金融机构及机关团体贷款1478.98亿元,比年初增加185.18亿元。累计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42.67亿元,支持中小企业959 户;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11.87亿元,支持农业经营主体1517户。 年末全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家,其中,中小板公司 1家,创业板公司2家;证券公司12家,证券营业部28家,证券交易额3658.72亿元;期货公司 1家,期货营业部1家,期货代理成交金额698.93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34家,其中财产保险15家、人寿保险19家,从业人员2.46万人。县(市、区)机构134家,其中财产保险68家、人寿保险66家;乡镇机构138家(含城区服务部),其中财产保险31家、人寿保险10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7.22亿元,增长7.5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3.6亿元,增长23.7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11所,在校学生116.31万人,教职工7.65万人,专任教师6.68万人。高等学校6所,其中综合性本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院校4所、成人高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5.85万人,教职工3665人;中等职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3.15万人,教职工1363人;普通高中42所(含完全中学2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8所),在校学生12.47万人,教职工9983人;普通初中21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68所),在校学生24.92万人,教职工1.60万人;小学804所、教学点1040个,在校学生49.18万人,教职工2.55万人;幼儿园1710所,在园幼儿20.58万人,教职工1.9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所(含铜鼓1所民办特教学校),特殊教育学生4673人(含小学、初中随班就读生2618人和送教上门学生489人),教职工214人。 学前教育全市乡镇和街道实现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78%,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1.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6.30%;特殊教育实现30万人口以上的县特教学校全覆盖。全市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分别达99.80%、92.43%、84.68%,教学点专递课堂覆盖率达5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064人,其中3362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总数达到55个;获得省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主持2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2个,总数达到525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90个;通过登记的省级科技成果12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36亿元。当年专利申请量7735件、授权量501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58件、授权量174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1124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3件。上高县获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奉新县工业园更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安市获批国家绿色光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宜春市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 十、文化和卫生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7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2%。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纳入教育部“庆祝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全国系列活动方案”和“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第39批推荐名录”;大型采茶戏《月照山乡》被列为国家文旅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扶持项目;剧本《遥远的宜丰》荣获第二十三届曹禺剧本奖。全市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9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68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资产总计148.97亿元。 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4371个,其中医院82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044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826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9797人(其中执业医生8150人),注册护士12479人。专科疾病机构23个,人员928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1575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个,人员755人;卫生监督机构11个,人员335人。 十一、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558.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5.9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22%。全年出生人口7.15万人,出生率12.82‰;死亡人口3.37万人,死亡率6.04‰;自然增长率6.78‰,比上年下降了0.69个千分点。另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户籍人口603.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6.4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率为39.1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万人,“4050”人员就业人数4537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2%,低于4.5%的控制目标。安排就业专项资金2.86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31亿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2元,分别增长8.0%和9.3%,城乡居民收入比2.13: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632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14元,增长14.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5.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3.10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4.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5.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20万人,参保率巩固在99%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市城市居民低保人数45550人,标准660元/人月,共发放低保金31785.62万元,月人均补差448.31元;农村居民低保人数156968人,标准395元/人月,共发放低保金63412.26万元,月人均补差302.91元。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505元/人月、400元/人月。 全年财政民生支出50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1%。持续开展了脱贫攻坚“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三大攻势,当年实现31352贫困人口脱贫、26个贫困村摘帽退出,累计实现15.97万贫困人口脱贫、129个贫困村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由上年的0.85%下降至0.16%。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232.86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43.2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生活用水增长1.22%,工业用水下降2.54%,农业用水增长0.16%,生态补水下降5.56%。万元GDP用水量(可比价)193立方米,比上年(可比价)下降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比价)125立方米,比上年(可比价)下降5.3%。人均用水量775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91%。 初步核算:全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164.2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54%;万元GDP能耗0.4556吨标准煤,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83.85万吨标准煤,增长1.3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48%。 全年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优良天数比例为89.9%,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空气中的SO2、NO2、PM10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SO2、PM10分别下降27.8%、9.1%,NO2与上年持平。 全年平均气温18.5℃,较常年偏高0.9℃;总降水量为2047毫米,较常年偏多25.5%;主要河流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完成造林面积14.44万亩,森林抚育48.2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3.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12%。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99 起,其中,道路运输业事故77 起,工矿商贸事故22起。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64人,其中,道路运输业事故死亡31人,工矿商贸事故死33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后以年报核定数据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2015-2018年)进行了修订。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业、餐饮业企业。 4.为全面反映工业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国家统计局从2019年起,将发布的“主营业务收入”调整为“营业收入”。 5.邮电业务总量和邮政业务总量口径均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范围。 6.电信业务总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移动、电信、联通三家为社会提供的各类电信服务的总数量。 7.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的人口。 8.万元GDP能耗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外贸、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周转量数据来自市交通局;民航数据来自市发改委;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自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旅游、文化数据来自市文广新旅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宜春中心支行;“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数据来自市金融办;保险数据来自市保监会;教育数据来自市教体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健委;户籍人口来自市公安局;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社局;城乡低保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扶贫数据来自市扶贫办;水资源总量、用水情况数据来自宜春水文局;空气、污染物排放、地表水质量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来自市气象局;造林、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