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巢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推进“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的发展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8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02%。全年人口出生率6.24‰,比上年下降1.5个千分点;死亡率5.19‰,比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05‰,比上年下降1.03个千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5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增加值146.9亿元,增长16.8%,制造业增加值132.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3.0%、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9.9亿元,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8:37.2:54.0调整为8.1:39.9:52.0。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9369元(折合10302美元),较上年增加10849元。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9%。 2018-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 | | | 577.0 | 9.6 | | 46.8 | 5.8 | | 230.3 | 16.6 | | 299.9 | 5.5 | | 47.9 | 5.8 | | 146.9 | 16.8 | | 132.8 | 17.7 | | 83.5 | 16.5 | | 42.0 | 8.0 | | | | | 8.8 | 8.9 | | 29.9 | 3.2 | | 45.9 | 8.7 | | 54.2 | 1.7 | | | |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3.0万人,比上年减少0.4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2.21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44万人,比上年增加0.3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77万人,比上年减少0.3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0.79万人,比上年减少0.4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3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0%,较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02.6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5.4千公顷,增长1.9%。稻谷50.9千公顷,下降1.2%;小麦18.6千公顷,增长11.4%。油料11.1千公顷,下降1.0%;棉花0.4千公顷,下降79.9%;蔬菜13.2千公顷,增长4.6%;瓜果0.7千公顷,增长1.3%。 全年粮食总产量39.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稻谷总产量28.4万吨,下降0.8%;小麦总产量8.5万吨,增长14.4%。油料产量3.1万吨,增长1.2%;棉花产量0.03万吨,下降75.0%;蔬菜产量41.3万吨,增长5.8%;瓜果产量2.0万吨,增长4.0%。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6.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78.5%;出栏量8.3万头,增长58.4%。家禽存栏量430.6万只,增长10.8%;出栏量1227.4万只,下降5.86%。肉类总产量2.6万吨,下降9.3%。其中猪肉产量0.6万吨,增长42.5%;禽肉产量1.9万吨,下降19.8%;禽蛋产量2.3万吨,下降31.6%。 2021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 | | | 39.6 | 2.3 | | 3.1 | 1.2 | | 2.3 | 7.7 | | 0.03 | -75.0 | | 41.3 | 5.8 | | 2.0 | 4.0 | | 2.6 | -9.3 | | 0.7 | 37.1 | | | |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其中,农业40.4 亿元,增长7.8 %;林业2.3亿元,下降6.6 %;畜牧业12.5 亿元,增长11.6 %;渔业15.0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服务业1.9 亿元,增长7.6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7.9亿元,同比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41户,比上年增加7户,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4户,与上年持平,高新技术产业实绩企业42户,比上年增加1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44户,比上年增加8户。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8%;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0.9%;营业收入增长35.0%;营业利润下降22.5%,利税总额下降17.5%。企业亏损面10.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6.2%;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5.3%。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23.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5.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58%,同比增长3.9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增速 | | | | 25.8 | 19.1 | | | | | 55.1 | 128.4 | | 30.6 | 19.3 | | 4.7 | 5.3 | | 6.4 | 5.6 | | | | | 10.3 | 6.2 | | | | | | |
规模以上工业中,32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产值保持增长。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11.3%,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5%,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其中渔网具行业产值增长9.1%;锚链及机械配件加工业产值增长17.9%;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0.1%;建材业产值增长17.0%;化工业产值增长13.5%。 五大产业链产值增长69.8%,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2%;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链产值增长1823.4%;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产值增长19.1%;高性能轻合金产业链产值增长40.9%;生物和大健康产业链产值增长22.2%;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产值增长17.0%。 2021年全市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速度 2021年全市五大产业链产值增长速度
69.8
1823.4
19.1
40.9
22.2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879.2万吨,增长7.0%;水泥熟料1159.9万吨,增长3.4%;大米38.2万吨,下降23.5%;铸铁件17859吨,增长14.9%;植物油43.4万吨,下降12.3%;纱8173吨,增长25.8%,其中棉纱5680吨,增长37.4%;维纶纤维26003吨,下降1.6%;商品混凝土175.3万立方米,增长25.1%;钢结构32.5万吨,增长25.9%。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28837 -74.1
525051 22.9
382328 -23.5
181421 15.5
434241 -12.3
16859 29.1
49859 16.2
27710 17.8
8173 25.8
5680 37.4
87 -34.4
77141 -17.6
43967 8.5
896 -23.6
26003 -1.6
26003 -1.6
1160 3.4
879 7.0
175 25.1
325137 25.9
17859 14.9
15844 2.7
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58.8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6%;加工转换产出电能5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电力消费量20.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 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施工企业78个,比上年净增10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6亿元,其中:在外省完成的产值10.3亿元,装饰装修产值1.9亿元。按构成分:建筑工程产值 72.8亿元,安装工程产值24.5亿元,其他产值3.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2.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79.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5]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4 %。其中:50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1%;工业投资增长54.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1.8%。 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4.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 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 | | 13.4 | | 54.5 | | 31.8 | | -25.3 | | 29.1 | | | | 168.7 | | 54.5 | | |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4亿元,较上年下降25.2%,其中住宅投资28.5亿元,较上年下降18.8%。商品房施工面积189.8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4.9%;竣工面积45.0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9.8%。商品房销售面积29.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6.4%;商品房销售额32.8亿元,较上年增长18.8%。商品房待售面积1.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20.0%。 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增长速度
35.4 -25.2
28.5 -18.8
189.8 -4.9
52.1 -10.3
45.0 -29.8
29.5 16.4
29.0 15.4
1.6 220.0
1.4 180.0
32.8 18.8
全年项目投资237个,较上年增加4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34个,较上年增加23个。项目投资完成投资额增长16.2%。 全年列入合肥市重点项目计划共145个,完成投资211.9亿元,投资完成率109.6%。 五、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三产)增加值299.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5.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2.0亿元,增长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8.7亿元,增长4.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8.9%;金融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3.2%;房地产业增加值45.9亿元,增长8.7%;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1.7%;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9.0亿元,增长5.7%。 年末在统规模以上服务业[6]企业90家,其中:国家平台企业31家,省平台企业5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9亿元,同比增长4.9%。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29.9亿元,增长4.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39.3万元,下降31.7%;房地产业营业收入0.28亿元,增长9.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2.9亿元,下降8.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1亿元,增长29.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0.29亿元,增长122.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47亿元,下降15.1%;教育业营业收入1.7亿元,增长11.3%;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2.1亿元,增长14.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0.19万元,增长42.5%。 年末在统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43家,其中:国家平台企业15家,省平台企业28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4.6亿元,下降1.1%。 年末在统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12家,其中:国家平台企业2家,省平台企业10家。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4亿元,增长41.4%。 2018-2021年全市服务业(三产)增加值及增速 六、交通和电信 全年已建成等级公路约315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8公里,一级公路156.3公里,二级公路206.3公里,三级公路321.6公里,四级公路2419.3公里。农村道路灾后恢复重建162.7公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57.27公里、交通扶贫项目26.6公里。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3.7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0.61万辆。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9.62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16.25部(含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达30.57万户。 七、商业、外贸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4亿元,增长15.2%。其中:限额以上[7]41.4亿元,增长7.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198.6亿元,增长14.8%;乡村22.8亿元,增长18.8%。分行业来看,批发业78.4亿元,增长16.4%;零售业114.4亿元,增长13.3%;住宿业0.9亿元,增长14.8%;餐饮业27.7亿元,增长20.0%。 全市外贸进出口6.29亿美元,增长19.6%,其中进口额0.52亿美元,下降21.5%;出口额5.77亿美元,增长25.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1.0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全市共有国家A级风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优秀乡镇8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7个,省级旅游名镇1家,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1处。拥有旅行社22家,星级农家乐31家。 2017-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7-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8亿元,同比增长11.2%;非税收入完成5.7亿元,同比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公共安全支出2.7亿元,同比增长2.6%;教育支出13.4亿元,增长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03亿元,下降1.9%;节能环保支出2.3亿元,同比增长21.6%;农林水事务支出11.5亿元,同比增长2.9%。 2017-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22.0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72.0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31.2亿元,同比增长10.0%。 2017—2021年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 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2家,担保385户,担保金额7.0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4家,贷款295笔,贷款金额4.96亿元。 年末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0.53亿元,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24.22亿元,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6.3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申报合肥、省、部级科技项目26项,其中获批准8项,获立项扶持资金420万元;获取省市项目及自主创新政策76项,共争取资金612.8万元。全年专利授权13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0件,年末,全市有效专利516项,其中企业申请485项。 全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9家,首次认定24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2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3家;10家科技型企业入选合肥市2021年度高成长企业。新增合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技术合同交易5.5亿元,科技成果登记154项。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较去年新增24家;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1家;合肥市众创空间3家;合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合肥市级科技服务平台1家。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9所:幼儿园100所,义务教育学校75所(不含16个教学点),特教学校1所,普通高中12所,中职学校1所。全市在校学生100324人(不含中职,下同),其中城区学校学生69987人,占69.76%;乡镇学校学生30337人,占30.24%。公办学校学生77814人,占77.52%;民办学校学生22510人,占22.48%。全市共有教职工9154人,专任教师7335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广中心)1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巢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建立181个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覆盖全市所有村(居)。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36.3万册。电影院5家,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 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2项,市级20项,县级57项。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文艺演出、2021巢湖银屏牡丹观赏季等文旅活动30余场,举办各类书画、非遗展览10场。开展“文化进万家 云上过大年”、乡村春晚等线上群众文化活动,浏览量累计80余万人。举办“群众大舞台”活动13场,开展“文化讲坛”讲座5场次、公益电影放映1884场、“送戏进万村”153场。 年末全市区域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单位406家,其中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2家、二级专科医院1家;市政府直属医疗卫生单位6家;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12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村卫生室167家(含3个分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其中3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举办,其余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医院19家(含2所厂矿医职工院)、门诊部14家,各类诊所156家,护理院1家,化验所1家。全市卫技人员5273人。全市千人口卫技人员7.24人,其中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84人,千人口注册护士4.20人。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4977张,千人口床位数6.84张。2021年全市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街道)一级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979人,其中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427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0.53名;乡村医生404名,每千农村人口拥有0.61名乡村医生。2021年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0‰,婴儿死亡率3.26‰,其中新生儿死亡率1.96‰,产妇住院分娩率100%。 全年共举办体育竞赛展演活动15次,参赛表演人员达10000人次。已建成大型体育场馆1个,国家级健身广场7个(分布在黄麓镇、烔炀镇、中垾镇、栏杆集镇、苏湾镇、散兵镇、槐林镇),省级全民健身广场3个(分布在柘皋镇、栏杆集镇和坝镇);现共有全民健身苑202个、农民健身路径276个、村级农体工程218个、室内健身俱乐部50个、残疾人示范点10个、笼式多功能运动场39个,社会足球场地17个。全年建成22个全民健身苑,33个农民健身路径,12个村级农体工程,1个室内健身俱乐部。体育设施场地总面积196.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建成合肥市市级体育运动队校办训练基地3个(市二中男、女排球;市六中、市四中橄榄球),合肥市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3个(市二中排球、市四中篮球、市六中橄榄球(女))。全市登记注册体育协会34个,社会体育俱乐部11个,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俱乐部2个。 十一、环境保护 全年节能环保支出2.3亿元,增长21.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达100%。污水处理厂20座,其中城区5座,乡镇15座。垃圾处理站1个,垃圾中转站8个,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3%,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子站)2个,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其中美欣达子站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2%,二中子站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全市13个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已全部投入运行,实时进行数据联网传输。 全年空气质量优80天,良220天,优良率8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减少35天。 当年人工造林面积206公顷,年末森林面积4521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68%(含巢湖水面);林木绿化率达到23.79%。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83元,增长10.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84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94元,同比增长10.5%。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595元,同比增长6.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910元,同比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32元,同比增长6.8%[8]。 2017—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2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10万人,其中已享受政策13.9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21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2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22万人 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26家,床位4245张。2021年末,全市城镇低保对象2338人,较去年下降12.3%;人均补差额589元/月,比去年下降3.4%。农村低保对象17204人,较去年减少16.9%;人均补差额600元/月,比去年增长14.7%。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含安徽巢湖经开区,工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商贸、利用外资等不含安徽巢湖经开区。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5]固定资产投资上级统计机构不反馈绝对数。 [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营业收入2000万元(省平台15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大类;营业收入1000万元(省平台8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单位);营业收入500万元(省平台4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单位)。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支出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巢湖调查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