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iaomen 于 2022-8-8 10:57 编辑
2021年赤峰市红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有力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4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38.3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4.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比例为2.7:40.4:56.9。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28.5%和70.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个、1.8个和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2831元,比上年增长5.9%。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7.49%,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7万人,出生率为7.86‰;死亡人口0.26万人,死亡率为5.53‰。全区户籍人口34.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7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76.96%。总户数14.94万户,增长0.2%。 全年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631人次,其中技能培训1281人次、创业培训350人次。组织招聘会6场,参会企业达830家,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求职人员达1.5万人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28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281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 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337户,比上年增长9%;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2384户,增长6%。 二、农牧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2.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9亿元,比上年增长3%。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901.6公顷,比上年增长1.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69公顷,增长0.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32.6公顷,增长9.5%。粮食总产量4.6万吨,比上年下降8.2%。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700.6吨,增长14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1.4万吨,下降3.7%;水果产量1490吨,增长0.3%。 、
表1 2021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7.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 全区全年现有规模以上农牧业企业79家,其中加工型企业58家,流通型企业17家,种养殖企业2家,专业市场2家。 全年新增市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累计达到3家;新注册合作社5家,累计达到235家,增长2.2%;新认定家庭农牧场7家,累计认定81家,增长9.5%。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增加值增长11.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1%,股份制企业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2%。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12.2%,重工业增长17.5%。冶金、能源、食品、医药制造、建材、纺织、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八个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16.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2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4个百分点。 表2 2021年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4]看,全区饮料酒产量 1.3亿升,比上年增长3.5%;硫酸126.8万吨,增长64.5%;水泥11.4万吨,下降37.8%;钢材418.1万吨,下降6.7%;十种有色金属30.4万吨,增长58.7%;锌合金11.1万吨,增长5.5%。 表3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78.4%;实现利润20.6亿元,增长131.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7%。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3%。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1家,比上年增加14家;施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4万平方米,下降21.8%;房屋竣工面积53.7万平方米,下降26.3%。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8.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11.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9.1%;金融业增加值23.1亿元,增长6.7%;房地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5]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7%。
年末公路里程达到611.36公里,其中国道16.38公里,省道25.36公里,县道148.33公里,乡道148.35公里,村道272.94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316万吨,比上年下降38%;货运周转量61816万吨公里,下降16.4%。公路客运量7.5万人次,增长59.6%。客运周转量5304万人公里,增长74.5%。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8倍,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2.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增长37.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7%。基础设施投资[7]下降54.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8%。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增长4.6%,中央项目投资增长3.5倍。 全年房地产业投资[8]75.9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其中,住宅投资56.8亿元,增长36.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4亿元,下降55.2%。商品房销售面积74.8万平方米,下降10.5%,商品房销售额60.8亿元,增长2.6%。 表4 2021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4.4亿元,增长4.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 156.5亿元,增长2.7%;餐饮收入8亿元,增长42.7%。
在限额以上单位[9]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0.2%,中西药品类下降4.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汽车类增长1.9%。 年末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家,实现成交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17.4%。 七、财政 全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25.99亿元,增长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6.5%;非税收入4.04亿元,下降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2亿元,比上年下降22.1%。其中,民生支出17.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6%。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61元,比上年增长7.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90元,增长7.5%;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25元,增长10.7%。
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1家,实有床位1720张。其中公办福利机构1家,床位180张;民办10家,床位1540张。全年共有5431名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城镇居民3079人,农村居民235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753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5512元/年。全年共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305.8万元。 年末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64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5.87万人,增长3.2%;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8.76万人,增长1.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35万人,增长10.2%;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54万人,下降3.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万人,增长12.2%;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81万人,下降2.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44万人,增长7.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1年,红山区有效期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备案2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新增赤峰市级创新平台载体5个,其中技术创新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家、科普示范基地1家。至此,红山区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数达到55家。推荐申报2021年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自治区技术交易后补助、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兴蒙”合作等项目72项,获得立项59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2442.8万元。全年签订的技术合同59项,比上年增长31.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522.99万元,增长26.4%。全年专利授权量594件,增长40.1%;发明专利授权量25件,增长4.2%。 年末共有普通高中9所,全年招生3506人,比上年增长4.8%;在校生9809人,增长11.9%;毕业生2476人,下降20.7%。年末共有职业教育学校7所,全年招生1819人,增长5.8%;在校生4555人,增长28.2%;毕业生702人,下降13.7%。年末共有初中11所,全年招生4273人,增长22.0%;在校生12074人,增长1.8%;毕业生4211人,增长0.7%。年末共有小学39所,全年招生6171人,下降2%;在校生33149人,增长5.3%;毕业生4563人,增长22.2%。幼儿园85所,在园班幼儿16593人。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0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5个,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美术馆1个,公共博物馆2个。按照总分馆制建设要求,文化馆、图书馆分馆13个镇街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草原书屋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7个,文化活动队伍142支。全年坚持非遗传承的工作导向,开展“一法一条例”宣传等活动2场,非遗项目进社区传承培训课程140节,服务群众1200余人。成功举办“第三届红山非遗文化节”,对17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线上线下观看人群达15万人次。开展文艺表演、图书推广、书画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110余场,开展免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8个,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 全区共有星级宾馆5家,大中型餐饮企业97家,注册旅行社和网点33家,共有A级旅游景区7家,自治区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2家,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家,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5家。全年接待游客 22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33.13亿元,增长17.5%。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38个,其中医院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8个,卫生院2个,村卫生室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职业病疾病防治院1个,健康教育所(站、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急救中心(站)1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实有床位7863张,卫生技术人员99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06人。 城区共有体育场馆2个,健身广场37处,健身路径3051件,镇(街)小型健身活动中心2处,17个行政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社区和村共有健身点89个,体育健身队伍89支,体育协会2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742名,其中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6人,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8人。全年共计发行体育彩票1.67 亿元。 十一、环境、资源和应急管理 全区建成区面积48.5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2296.13公顷,绿地面积2164.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6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28%,建成区绿地率44.5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年完成3条道路建设,1200米道路建设,完成12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8公里,雨污水分流改造5.1公里。全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2个,7926户居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2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34户,发放补贴资金81.38万元。 全年总用水量7171.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9.3%,工业用水下降6.9%,农业用水下降25.4%。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个,其中旗县区级1个,面积740.49公顷。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0公顷,其中退化林修复10公顷。全年森林覆盖率28.01%,林木绿化率30.35%。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检测率、无公害防治率、产地检疫率及成灾率均达到标准要求。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8天,与上年持平。可吸入颗粒物较去年下降13.2%,全区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各水源井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全区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比上年下降9.8%,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9.8%。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 [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 [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7]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8]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10]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扣除能源加工转换和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因素)的总和。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将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换算成按照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量的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口径按当量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播种面积、农副产品产量、居民收入等数据来自赤峰市红山区统计调查中心;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户籍人口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红山区分局;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规模以上农牧业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用水量等数据来自区农牧水利局;公路里程、公路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财政收支数据来自区财政局;社会福利机构、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区医疗保障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签订技术合同及成交额数据等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数据来自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道路建设、污水管网、雨污水分流、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住房租赁补贴等数据来自区住建局;空气质量、饮用水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红山区分局;自然保护区、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和草原局红山区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