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市武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武清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社会经受住了前所未有考验,经济运行平稳恢复,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一、综合 经天津市统计局统一初步核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81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8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73.10亿元,同比下降2.6%;第三产业增加值501.84亿元,同比下降6.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33.5:61.5。 民营增加值45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47亿元,同比下降31.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75元,同比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17亿元,同比下降14.9%。 二、农业 农业总产值8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其中种植业产值55.97亿元,同比增长3.6%;林业产值3.14亿元,同比增长4.7%;畜牧业产值21.93亿元,同比增长12.4%;渔业产值5.82亿元,同比增长14.8%。 蔬菜播种面积32.90万亩,同比增长6.5%;总产量103.13万吨,同比增长10%,蔬菜产量由连续两年同比下降转为增长(2019年同比下降7.0%,2018年同比下降19.0%)。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充分发挥首都“菜篮子”作用,建立54个蔬菜保供基地,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77.5万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16家,“小兔拔拔”等26个武清果蔬品牌享誉京津。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230.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3.6%。 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在库企业57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7%,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4%。分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7.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4.8%。分门类看,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同比增长0.9%。 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0.5%,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0.4%,营业收入利润率5.3%,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3.3元,同比下降1.2元。2020年末,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4.5%,同比略增0.9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为7.4和8.3%,分别增长12.7%、1.8%;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为28.3%和24.9%,分别下降13.4%、9.2%。 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51.7%,相比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民营工业企业452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78.1%,规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4%,同比下降8.7%。 2020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43.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0%。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2%。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69.84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07.53万平方米。新签合同额479.51亿元,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357.33亿元。 四、内外贸易 2020年,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4.33亿元,同比下降14.2%。批发零售额销售额1912.53亿元,同比下降16.7%。其中限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1690.92亿元,同比下降13.9%。主要商品一升三降,其中,服装鞋帽针织纺品销售额490.36亿元,同比下降1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销售额199.57亿元,同比下降4.6%;通讯器材类料销售额193.64亿元,同比增长21.3%;煤炭及制品销售额122.88亿元,下降18.5%。 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95亿元,同比下降24.9%。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7.32亿元,同比下降31.1%。其中限上住宿和餐饮企业营业额4.18亿元,同比下降2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17亿元,同比下降14.9%。全年吸引内资到位额238.85亿元,外资到位额9795万美元,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83.72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占比0.7%,同比下降71.5%;第二产业占比11.2%,同比下降37.7%;第三产业占比88.1%,同比增长16.5%。投资总额中,房地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5.3%,同比增长8.2%。制造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7%,同比下降27.5%。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1%和31.9%。 六、交通、运输、邮政 2020年,全区交通仓储邮政业增加值45.99亿元,同比增长43.8%。2020年末,我区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企业81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9%。全年快递业务量12547万件。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6.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8.5万户。 深化公交都市示范区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全区622个建制村公交线路全覆盖。完成建设路、九园路等8条干线道路改造,乡村公路新建扩建超过131公里,建成高沙路、爱一路等乡村振兴示范路。 七、财政与金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47亿元,同比下降31.6%。其中,税收收入65.81亿元,同比下降20.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8%。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22.60亿元,同比下降26.5%;企业所得税11.33亿元,同比下降26.3%;个人所得税6.09亿元,同比增长2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26亿元,同比下降20.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35亿元,同比增长2.3%;教育支出27.38亿元,同比下降2.7%;卫生健康支出14.49亿元,同比下降2.4%。 银行业金融持续向好。2020年我区金融业增加值31.40亿元,同比增长13.4%。金融存贷款增速持续加快,月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1188.90亿元和904.84亿元,分别增长18.4%、13.7%。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2020年,2项科技成果获得2020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其中: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临床和机制研究”获得一等奖,天津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用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的研发”获得二等奖。年内共在部、市两级立项235个。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50家。新入库“瞪羚”企业54家、“雏鹰”企业32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3家,累计达到650家。新增天津市科技领军(培育)企业3家,累计达19家,其中领军企业7家。累计14家众创空间投入运营,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7家;累计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投入运营,其中:国家级4家,市级1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市级企业创新平台累计达22家。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完成36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创建,改造26所学校体育场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所、新增学位8250个,杨村一中分校进场施工,英华分校启动分校选址。2020年我区获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试验区。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启用,初步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44场,挖掘区级非遗项目11项。完成132个健身广场、健身中心新建改造,成功举办第三届体育文化节。区医院二期、天津航医心血管病医院投入使用,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业务互联互通线上办理,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逐渐成型。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市级初评复核。 九、生态与环保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49微克/立方米,10个河道断面全部达到考核标准,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建制镇污水处理达标率9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大孟庄垃圾焚烧发电厂点火运行。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深入推进,修复复绿土地1.3平方公里,生态补水8000万方,“京津之肾”涵养功能显著增强。综合施策、科学有力控制地面沉降,完成水系连通二期工程,地面沉降较去年减少21毫米,沉降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2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07.7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3.10万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7.6‰,人口死亡率5.8‰。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落实稳岗就业,发放援企稳岗、技能培训等各类补贴9700万元,技能培训6.18万人,新增就业4.6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75元,同比增长3.6%。其中,城镇40354元,同比增长3.5%;农村26250,同比增长3.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767.74亿元,同比增长17.7%。 (注:根据快报数据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