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淮南市大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8.64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5.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18.7万人,与上年持平。全年人口出生率9.52‰,比上年下降1.85个千分点;死亡率3.6‰,比上年下降1.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2‰,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1]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96.4亿元,居全市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居全市第1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3]增加值6.9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2.4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2:42.3:49.5调整为7.2:44:48.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8%。人均GDP51546元(折合7470美元),比上年增加4666元。 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 15.3%和13.8%,占比分别为47%和2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增长-2.4%、10.8 %、9.5 %、2.7 %、18.5 %、7.8 %和-20.9 %。
农业 全年粮食产量119529吨,比上年减产17421吨,下降12.7%。其中,夏粮45083吨,减产3328吨,下降6.9%;秋粮74446吨,减产14093吨,下降15.9%。油料产量2516吨,增长212.9%。蔬菜产量88505吨,增长8.8%。水果产量36293吨,增长15.9%。 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14万头,比上年下降21.9%;全年生猪出栏2.51万头,下降22%。主要肉类产量0.44万吨,下降24.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0.23万吨,下降39.5%。禽蛋产量0.47吨,下降0.9%。牛奶产量11494吨,下降35.4%。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379吨,下降1.7%。农村用电量9506千瓦时,增长29.4%。 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4%,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7.2%,股份制企业增长1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2%。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3.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 规模以上工业中,40个工业大类行业有16个行业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7%,汽车制造业增长19.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7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降低6.3%。 2019年大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0.8万平方米,减少1.2万平方米。
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5.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6.4%;金融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1%;房地产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5.2%。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3%,增速居全市第2位。其中,技术改造投资下降11.6%,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1.9%,民间投资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0%,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1%。工业投资下降30%,其中制造业投下降38.4%。 注:“比上年增长(%)”中,“0”表示2019年该指标数据和去年同期数均为0,“--”表示2019年有该指标数据,2018年无此指标数据。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6.6亿元,比上年增长92.2%。商品房销售面积39.8万平方米,增长106.7%;商品房销售额21.4亿元,增长105.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0.4万平方米,下降78.4%。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7.4亿元,下降2.5%。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吃、用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9%,粮油类下降15.5%,日用品类增长3.5%,中西药品类下降16%,汽车类增长2.3%。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7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增速居全市第6位。 全区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8个,当年实际到位资金33.8万元。全年新备案外商投资项目1个,增长100%;合同利用外资842.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7万美元,下降25.9%。
财政 2019年全年财政收入59975万元,比上年增长0.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455万元,下降1.5%。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52747万元,下降0.1%,其中增值税下降14.1%、企业所得税增长217.03%。财政支出50479万元,下降6.8%。重点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1.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2.1%,科学技术支出下降68.2%,教育支出增长5.3%。全年1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3260万元。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53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32元,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4元,比上年增长8.5%。 全年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缴费2.6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6%,领取待遇享受人数为1.9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2657.98万元,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全年累计办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838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4万人。 年末0.18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43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0.083万人。全年民政部门临时救助0.02万人次。
教育和文化 年末全区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2所。普通高中3所。初中8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5%以上。小学30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个。 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109个,其中医院6个、公共卫生机构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个,村卫生室5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卫生监督所1个。 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08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6人,注册护士55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4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1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014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632907人次。
环境 年末全区环境监测站2个。全区PM2.5年均浓度为50.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8%。 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8%。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