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硬道理,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化风险、保民生、促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玉溪新篇章。 一、综合 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完成现价生产总值(GDP)256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9.3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97.9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07.5亿元,同比增长4.3%。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2.8:47.1,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5、1.16、2.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0%、32.8%、57.2%。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10.9亿元,增长3.7%,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1.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算好财政“四本账”。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4.8亿元,增长11.9%,其中增值税完成46.7亿元,增长58.4%;企业所得税完成6.1亿元,下降14.2%;个人所得税完成0.99亿元,下降24.2%;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20.5亿元,增长2.6%。 各县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红塔区17.2亿元,增长13.1%;江川区4.3亿元,下降6.3%;通海县4.5亿元,增长11.0%;华宁县5.1亿元,增长21.6%;易门县4.5亿元,增长4.7%;峨山县3.7亿元,下降11.3%;新平县12.5亿元,增长154.7%;元江县3.6亿元,增长78.3%;澄江市5.8亿元,增长10.6%。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8.1亿元,增长6.4%。其中:教育支出45.2亿元,增长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8亿元,增长10.3%;医疗卫生支出36.5亿元,增长26.6%。 各县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红塔区32.2亿元,下降6.7%;江川区17.0亿元,增长22.9%;通海县15.6亿元,增长0.5%;华宁县14.9亿元,下降8.3%;易门县16.0亿元,增长2.9%;峨山县16.2亿元,下降7.4%;新平县28.3亿元,增长15.9%;元江县17.0亿元,增长7.3%;澄江市21.2亿元,下降3.5%。 居民消费及服务价格呈现“四涨四降”。202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0.1%。分类别看,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四涨四降”的运行态势。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7%,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0.8%,畜肉类价格下降5.0%,鲜菜类价格上涨9.0%,鲜果类价格上涨9.8%;衣着类价格下降0.9%;居住类价格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3.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0%。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运行。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7.4亿元,增长3.6%(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261.2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1.9亿元,增长6.4%。从构成看:农业现价总产值315.4亿元,增长6.6%;林业现价总产值14.4亿元,增长1.6%;牧业现价总产值84.6亿元,下降5.3%;渔业现价总产值3.2亿元,下降0.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9.9亿元,增长6.1%。农业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128.1%,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个百分点。 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61659.7万公斤,下降0.3%;烤烟产量 8478万公斤,增长1.3%;油料产量3032万公斤,下降8.7%;园林水果产量154626万公斤,增长6.2%;甘蔗产量34.2万吨,下降14.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31630万公斤,增长3.4%;核桃产量1719万公斤,下降6.4 %;茶叶产量469.6万公斤,下降2.1 %。 2023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31.7万吨,减少2.4%,其中肉类产量23.5万吨,减少0.3%;禽蛋产量7.4万吨,减少6.7%;牛奶产量0.8万吨,减少1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6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076.2亿元,下降1.8 %,增加值增长4.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3%,制造业增长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其中烟草制品业增长4.0%;重工业增加值增长6.9%,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6%。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好。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幅最高的是硫酸(折100%)483457吨,增长12.6%;其次是纸制品34.5万吨,增长11.7%;其余依次是塑料制品14.6万吨,增长11.5%,铁矿石原矿量1467.1万吨,增长1.5%。 建筑业稳中有进。2023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6.1%。全市联网直报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344户,资质建筑企业期末人数8568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376人,比重为10.9%。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80.3万平方米,下降19.4%;房屋竣工面积258.6万平方米,下降32.7%。全市建筑企业签订的施工合同额487.8亿元,同比增长8.8%,自行完成施工产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7.1%,在外省完成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116.0%,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平均人数累计9.2万人,同比增长8.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落。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9.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4.9%。 从主要行业看:工业投资下降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16.1%,房地产业投资下降65.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67.0%,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下降52.0%。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3.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9.0亿元,增长14.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7亿元,与上年持平。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9.6亿元,下降0.1%;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9.1亿元,增长0.1%。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实现647.9亿元,下降0.5%;餐饮收入实现140.8亿元,增长2.0%。 2023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45.4亿元,下降36.7%。其中出口24.3亿元,下降61.3%;进口21.2亿元,增长134.2%。跨境电商9710个,出口3932.0万元。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2023年,全市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46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72万美元,净增外商投资经营主体31户、新引进超10亿元产业项目18个;新签约项目投资协议525个、协议投资额666.7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2个、协议投资额455.5亿元。年内新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4个,其中超5亿元以上项目32个,市级重大项目库收集项目30个、总投资718.9亿元,其中,签约(前期或筹建)7个、在建20个,推进顺利18个,涉及新材料、绿色能源、先进制造、高原现代特色农业、文旅、数字经济等产业。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客货运输平稳发展。202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9.1%。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81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1.6公里、一级公路127.1公里,高速、一级公路占总里程的比重为4.8%,高级、次高级路面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78.1%。全市公路运输客运量完成385万人,下降6.1%;旅客运输周转量35464万人公里,下降6.9%。 202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96.7万辆(不含拖拉机),其中:汽车55.3万辆,汽车中载客汽车45.1万辆(轿车26.5万辆),普通载货汽车10万辆,其他汽车2819辆;摩托车40.6万辆;挂车7855辆。全市机动车驾驶员107.1万人,其中汽车驾驶员88.6万人。 电信业务发展总体稳定。2023年邮电业务总量共257275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1282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95891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共8.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共234.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共320.2万户,宽带网用户数共86.3万户。 新业态助推文旅融合。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4583万人次,增长18.7 %;旅游总收入515.0亿元,增长35.7 %。年底全市拥有星级饭店2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48家;国家级A级以上景区46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 七、金融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2023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8.3亿元,增长3.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01.8亿元,比上年增加114.1亿元,增长5.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392.5亿元,比上年增加114.9亿元,增长9.0%。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24.4亿元,增加88.8亿元,增长5.1%,存贷比79.3%。制造业全产业链企业贷款余额54.3亿元、增长33.7%;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等52个项目和企业贷款余额91.5亿元,增长150.0%;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4.0亿元,较年初增长9.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8个百分点,贷款户数7.9万户,增加1.1万户,当年累计平均利率4.7%,下降0.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886.2亿元,增长13.7% 保险服务不断优化。2023年玉溪市共有产险公司16家、寿险公司10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54.1亿元,增长1.0%,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8.1亿元,增长1.1%;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5.9亿元,增长1.0%。(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1.2亿元,下降4.9%,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9亿元,增长5.3%。全市赔款支出21.8亿元,赔付(给付)率为40.3%(简单赔付率)。其中:财产险业务支付赔款11.2亿元,综合赔付率62.7%;人身险业务给付赔款10.7亿元,满期给付下降38.0%。 办理精准防贫保险334单,实现玉溪市防返贫险零突破,指导保险机构做好江川“4.11”森林火灾保险理赔服务并先行赔付358.3万元。为21.1万参保人员提供9901亿元大病保障,推动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29万户,缴费人数10.7万人、缴费总金额5641.8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2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73所,共有教职工32563人,专任教师26010人。全市有高等院校3所,招生9479人,增长13.6 %,在校学生27086人,增长7.6% ,毕业生6973人,增长11.0%;普通中专学校3所,招生2181人,增长5.7%,在校学生6435人,下降1.6%,毕业生2112人,下降9.6%;职业高中10 所,招生1963人,下降13.2%,在校学生6920人,下降18.1%,毕业生3670人,下降23.0%;普通高中24所,招生14349人,增长2.9 %,在校学生39740人,下降1.2%,毕业生12913人,增长5.3%;初中85所,招生22666人,增长1.2 %,在校生66762人,增长0.004 %,毕业生22302人,下降2.8%;普通小学425所,招生30065人,增长29.5%,在校生148043人,增长4.3 %,毕业生23469人,增长2.0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幼儿园在园幼儿7.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5.8%。 2023年全市共投入“两免一补”资金24340.7万元,资助学生269571人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为在籍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农村脱贫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学生。小学补助标准1000元/生/年,初中补助标准1250元/生/年;非寄宿农村脱贫家庭等四类学生,小学补助标准500元/生/年,初中625元/生/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0.39:1。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主持或参与完成的9项科技成果进入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励项目公示名单,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12项科技成果获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获奖数及获奖等次创近年新高。 全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7.5亿元。其中:制造业实现产值80.1亿元,增加值26.2亿元;医药商贸实现营业收入22.4亿元;新立项省级重大专项3个、新申报省级重大专项2个,全市在研生物医药领域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共计6个,项目总经费16815.3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2023年发布终端7529个,6741个村(居)民小组主动发布终端实现100%覆盖,学校、医院、车站等重点区域终端延伸覆盖957个、占终端总数12.9%,实现“千套终端”全域覆盖。综合在线率达90%以上,有线、无线和4G 网络传输覆盖率分别达57.6%、63%和100%。实现对全市66套有线电视、36 套地面数字电视、22套调频广播、282套IPTV、141 套OTT 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和内容实时监测,覆盖监测71个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 2023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493个,其中医院59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5889张;卫生技术人员217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98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507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1088人。传染病发病率为1090.35/10万,除新冠后发病率120.60/10万,全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随访管理率达100%。 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2023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10.5万人,其中:职工32.8万人,居民177.6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收基金(含生育保险)208189.6万元,医保基金支付172679.2万元,待遇享受人数达287.7万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稳中有升,2023年城乡居民筹资标准为99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640元(中央财政补助512元,省级财政补助89.6元,市县区补助38.4元),个人缴费350元。居民全年实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99468.1万元,医保基金支付173008.1万元,待遇享受人数达 1038万人次。医保经办40项任务100%实现全程网办,全市医保经办机构100%实现综窗服务。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本届省运会设青少年组、大学组、职工组、大众组4个组别比赛,来自全省16个州(市)、38所省内高等院校、38家州(市)总工会、省级产业系统公司工会代表团19352人组队参赛,共产生金牌1088枚,奖牌3195枚。完成“国球进社区、进公园”项目100个,全市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县级“一场一馆”覆盖率均达10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9.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超过3.5人。组队参加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公开组9个大项比赛,获得1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启动省十七运会新周期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组建19个项目运动队,配备教练员69人,在训运动员900余人。组队参加20余项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获得金牌110枚、银牌67枚、铜牌80枚。 十、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建成区面积79.3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146.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2978.9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924.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稳中有进。2023年,全市33个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75.8%,劣Ⅴ类断面占比9.1%,均与去年持平。全市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6.7%,PM2.5为23微克/立方米,全市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2023年单位GDP能耗下降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702.4万吨标准煤(综合能耗,下同),下降6.4%,其中:采矿业能源消费量为20.4万吨标准煤,下降12.6%;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669.5万吨标准煤,下降6.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量为12.6万吨标准煤,上升1.0%。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量为111.7亿千瓦时,下降4.2%。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着力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万人,帮助0.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7万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235个,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047个。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10.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5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9.1万人)。全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839人,扶持小微企业23户,“贷免扶补”扶持创业656人。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0.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7.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6.0万人。为全市5463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累计减负8529.3万元。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46.4亿元,其中企业为 29.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为17.1亿元;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 1.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2亿元,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5213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为99.6%,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为92.9%,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立案案件结案9件,结案率为10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226.3万人。 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再上新高度。2023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71起、死亡78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21起、死亡人数减少29人,分别下降22.8%和27.1%。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52人;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4人;其他行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人。发生较大事故1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与去年同比减少1起、死亡人数减少6人,同比分别下降50.0%、66.7%。连续21年杜绝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23年公安年末户籍总人口222.4万人(不含阳宗镇),其中男性人口11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女性人口11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8%。城镇106.3万人,乡村116.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60元,比上年增加1417元,增长3.0%;城市常住居民(红塔区)人均可支配收入50541元,比上年增加1381元,增长2.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3元,比上年增加1414元,增长7.1% 。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3年,58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1.9万户6.8万人。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亿元,每个脱贫村培养了5名以上致富带头人,市级重点培养128名致富带富基础较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把工资性收入作为主攻方向,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全市开发使用乡村公益性岗位8078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4280人。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9787元,同比增长10.3%。 注: 1.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 2019-2022年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数据为年报数据,2023年为快报数据。 3.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最终数据以当年的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