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涟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3月21日在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邓伟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主导产业周期性下滑等不利因素,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盯“一区三基地”战略定位,聚焦“发展六仗”“十大攻坚行动”和“四个双倍增”,用实干拼争顶住疫情防控转段后的压力挑战,用接续奋斗书写高质量发展的芳华蝶变,用自信荣光踏响建设现代化新涟源的铿锵足音。全市经济稳步回升、稳中提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3亿元、增长4.6%;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9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44元、增长6.2%。 一年来,我们坚持实干为先,扩投资、促消费,激发了“涟源活力”。聚焦经济增长主动仗,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更大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成效凸显。积极“走出去、争项目、拼经济”,累计签约产业项目32个281.65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引进建筑之乡项目32个、汽贸物流项目5个;完成内联引资119.4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45.9万美元;注册“三类”500强企业2家、“湘商回归”企业10家、外资企业2家;实现总部经济税收3.4亿元。华欣新材、周氏导体、通广智能、维易通终端通信、金弘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中材邬业、光彩四十九等项目即将开工,投资涟源、兴业涟源的氛围日益浓厚。项目建设质效齐升。全力腾空间、强保障,累计征收项目用地1623亩、拆迁房屋117栋,争取预算内投资3.88亿元、发行专项债11.16亿元。3个省重点项目、27个娄底市重点项目、25个“材料谷”项目和123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33.4亿元。桥头河通用机场建成试飞,成功打开飞向云端、走向世界的“蓝天模式”;大唐华银光伏发电一期、群联储能等重大项目竣工投用,智慧家居产业园等3个项目获评娄底市优秀重大项目,智能电子产业园等4个项目获评“材料谷”建设先进项目;我市荣获“材料谷”建设先进县市区。社会消费加速回暖。用真金白银组织举办第二届房交大会,销售商品房8.97万平方米、增长19.8%;积极完善商贸体系,组织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5亿元、增长8.3%,增速排名娄底第一,娄涟百货被评为湖南省首批绿色商场,涟水风光带夜市街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夜间消费集聚示范区。外经外贸稳步发展。积极参加经博会、进博会、湘博会等各类展会,全力推动“涟企出海、涟品出海”,35家企业实现外贸业绩,14家企业实现外贸“破零”,培育跨境电商3家,完成进出口总额9.96亿元,外经外贸工作获全省先进。 一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为要,兴产业、促转型,拓展了“涟源路径”。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全力以赴推进产业集群集聚,以更强筋骨带动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加速壮大。扎实推进产业发展“百十亿”工程,新开工亿元产业项目23个、竣工亿元产业项目28个,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3%,实现工业税收4.8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84.28亿元,增长7.1%,增速排名娄底第一。工程机械产业实现营收90.65亿元,增长6.2%,成功纳入省级产业集群培育对象,其中三一华源营收增长18.3%,税收增长141.6%。建筑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2.7%,增速排名娄底第一,新增税收3848万元、年度税收突破1亿元。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坚持在“智赋万企”、技术攻关、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力加码,全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全社会研发投入达6.65亿元、增长18.6%,成功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市。累计开通5G基站1242个,企业上云791家、上平台102家,申报智能制造企业7家、生产线7条,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增长54.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五江实业被认定为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标杆企业,精飞智能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安防爆被认定为“湖湘精品”中小企业品牌能力提升标杆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团队农产品—食品工作室落户涟源。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积极举办政银企对接洽谈活动,达成合作意向92.4亿元、履约57.62亿元;“金融超市”入驻企业10965家、放款34.83亿元;累计为3305户脱贫群众发放小额信贷1.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16.8亿元,净增36.38亿元,同比增长9.6%,各项贷款余额322.79亿元,净增62.2亿元,同比增长23.87%,存贷比达77.5%,超过娄底平均水平10.85个百分点,金融业新增税收2763万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久久为功,筑阵地、优环境,厚植了“涟源优势”。注重软硬环境一起抓,全力推动产城融合、城城融合、文旅融合,在固本培元中培塑新优势,以更优条件加速高质量发展。园区建设多点开花。娄底高新区竣工项目16个,签约产业项目17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实现技工贸收入312亿元、增长17.1%;完成税收11.25亿元、增长20.4%,创新发展绩效评价排名全省第9位,园区营商环境主观评价排名全省第28位,成功入选湖南省绿色园区、获批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联动区。斗笠山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加速推进,顺利完成第一期征拆工作,全面启动工业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专用变电站等基础配套建设,正在抓紧推进湖南钢铁集团、五江集团拟入园项目前期工作。非金属材料产业园、洪源远大火工园顺利布局,桥头河农业产业园、茅塘石门工业园有序建设。旅游景区蝶变焕新。高质量承办第二届娄底旅发大会,22个文旅项目基本完工,湄江景区获评国家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湖南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博盛生态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和园山庄成功创建湖南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新增规上文化企业6家。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引领下,“山水相‘涟’、幸福之‘源’”的文旅品牌闪耀全国,全年接待游客419.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45亿元,分别增长 45.4%、47.3%,增幅均列娄底第一。城市品位加速提升。龙湖、福源路、光明山、城东四大片区有序开发,石马山北路北段建成通车,书院路、解放路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新地标润和国际广场建成投用,42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21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城市东进、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1.23%。以城市网格为依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禁燃、降噪、控违、治超、垃圾分类等工作不断加强,我们的城市环境更好了、颜值更高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启动国家级政务服务集成式办理标准化试点,精心打造“湘易办”旗舰店,持续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营商地图”获全省“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先进案例,“政策超市”获娄底市创新改革“十佳”案例,政务服务集成式办理“标准化+”模式被列为全省典型经验,“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获省政府真抓实干通报表扬。环境的优化有力推动了市场主体的成长,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亏损额下降67.8%,新增“四上”企业53家,净增市场主体6799户。 一年来,我们坚持三农为本,固基础、促振兴,打造了“涟源模式”。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更牢底盘支撑高质量发展。注重抓巩固促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推进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增纳入监测对象1297户3995人,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421户3565人,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1%、16.88%、13.47%,成功实现“三个高于”,顺利通过娄底、省、国家三轮现场考核,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注重稳面积提单产。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严防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恢复耕地6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9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95.22万亩、总产42.2万吨;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33万亩、油菜生产面积15.3万亩,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注重强产业促增收。以“一特两辅”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全力调结构、扩规模、树品牌。新扩建柑橘规模基地44个,成功申报“涟源涟红蜜橘”地理标志品牌,获评省柑橘品改示范县;“湘中黑牛”存栏12万头、出栏5.6万头,实现产值9.52亿元,新品种培育通过省级审核;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5.2万亩,桥头河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邬辣妈”升级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珠梅土鸡”登上央视、走向全国。全市新增省级“一村一品”重点村4个、示范合作社6家、示范农场6家,休闲农业营收增长10.3%,农产品加工利润增长8.1%,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注重创示范美乡村。388个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茅塘镇道童村村庄规划获省级优秀案例,三甲乡三甲村村庄规划获全省二等奖。新建110kV变电站1个,新建改造电网变压器197台、供电线路516.44千米,农村电网更趋完善。完成农村公路总里程67.4公里、安防设施134.4公里,打造“美丽公路”4条,“四好农村路”建设获得省级示范称号。实施水利基础设施项目87个,改造农村危房348户、农村厕所6005个,拆除空心房16640户,建成和美屋场71个、和美庭院3000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个、娄底市级美丽乡村3个、市本级美丽乡村10个,培育庭院经济特色示范户100户、示范村20个。 一年来,我们坚持和谐为基,防风险、保平安,展现了“涟源担当”。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意识,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和安全生产翻身仗,以更好局面诠释高质量发展。重大风险可防可控。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力盘活国有“三资”,公开出让“净采矿权”获取收益1.48亿元,出让闲置土地60.5公顷获取收益6.2亿元。编制“1+N”工作方案,建立“631”偿债机制,妥善化解存量债务,政府债务风险可防可控。清收不良贷款1.88亿元,处置抵债资产1亿元,金融生态持续净化,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获评省级先进。做实“一楼一策”,大力推进“保交楼”工作,核发“交房即交证”1315本,房地产风险稳妥缓释。安全生产常抓常严。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面推行“三查一曝光”措施,累计排查安全隐患13643处、整改到位12783处,有序应对多轮极端灾害天气,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2起2人,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成功创建全国、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市,获评省级食品安全工作A级(先进)单位和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先进县市区,纳入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推荐名单;蓝田街道获评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单位。社会风气清新清朗。抢抓省委主要领导来涟接访下访契机,学习践行“浦江经验”,积极倡导“四下基层”,完善推广“三长制”、积分制、屋场会等群众工作模式,全面推行“一站式”矛盾调处和信访工作法治化,重拳打击电诈、毒品犯罪,成功打造“蓝田和”等基层综治品牌,连续三年实现命案“零发生”,信访工作在全省排名上升至第51位,反诈打跨工作退出全国前100位,禁毒工作蜕变为“全省先进”,我市再次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茅塘镇被认定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蓝田街道被认定为全省“基层综治中心示范带动建设一类示范点”,石马山街道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杨市镇板桥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伏口镇胡家坪村获评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一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为上,办实事、增福祉,彰显了“涟源温度”。安排78%以上的预算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以更高福祉体现高质量发展。实事办理更加可感。31项省定、9项娄底市定重点民生实事提前完成,6项省重点监测民生指标全部达标。10件21项市本级民生实事已完成或基本完成15项,其中5项人大票决事项已完成4项,特别是10条小街小巷的改造、5条城乡公交线的建设和金石、荷塘31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化提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点赞。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尚有6项实事未按时完成(包括1项人大票决项目),在此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深表歉意。所有未完成事项将全部转入今年叠加办结,具体情况待后向各位代表专题报告。绿色发展更加可期。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最大的民生,坚持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123项“夏季攻势”任务全部完成,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完成建设,6个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均为Ⅱ类水质,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2%,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严格落实“河长制”,创新打造“碧水支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成功创建省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全面推行“双林长制”,人工造林10692亩、义务植树230万株,新造油茶林5732亩;深入推进生态修复,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3个,建设“绿色矿山”15家。幸福生活更加可及。城镇新增就业606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09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8%,社会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进展顺利,9所寄宿制学校、25所薄弱学校完成改造,新增公办学位3030个,楚怡中等职业学校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公办职业教育学位300个,市一中上线清华、北大6人,全市高考600分以上、中考700分以上人数均较2022年有所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工作“两项评价”获全省优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拉开序幕,创新启动“治已病、防未病、重优生”健康帮扶,人民医院新院即将竣工,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复评,杨市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健康涟源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3个,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7万平方米,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8个,市图书馆蝉联5届国家一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拓面提质;新建小区养老服务中心5个,完成11家乡镇公办养老机构消防改造,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健全,民生画卷温馨亮丽。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推进主题教育,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我们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积极主动接受省委巡视,严格开展审计监督,深入整改巡视巡察、督查督察等各类交办问题,确保了政府系统风清气正。我们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四下基层”,深化“走找想促”,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执行力落实力提升,文风、会风、作风进一步好转,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我们持续深化法治建设,高标准打造法治政府,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获评全国“2023年法治创新案例”;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74件,各界层、各领域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热情进一步激发。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事务、统计、移民、供销、史志档案、公积金、人民防空、保密、邮政、气象、外事侨务、港澳台、计生、老龄、老干、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贸促会、工会、关工、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工作实现新突破。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我们负重前行、难中有为,成之艰辛、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勇争先、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涟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涟源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涟源正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期,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相互交织。比如,主导产业支撑不足,产业集群规模小、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工业经济运行艰难;债务包袱还比较重,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税收规模、人均可用财力等方面离先进县市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还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与百姓期盼还有差距;少数干部的服务意识、法治意识、担当意识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24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上级及市委已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研判和全面部署。我们要提升政治站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工作重点,矢志争先创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出新出彩。 202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全国“两会”和中央、省委、娄底市委和涟源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对标全省“八大行动”和娄底“材料谷”建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紧盯“一区三基地”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发展“四大产业”、做好“五篇文章”、实施“六项工程”,推动现代化新涟源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和碳排放强度下降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做好2024年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决落实“稳进高新”工作方针和“六个新担当新作为”工作要求,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致力在新起点展现新作为。要夯实“稳”的基础,以信心稳、工作稳促经济稳、大局稳,以一域之稳助全局之安;要激发“进”的动力,致力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明方向、求进取、提效益;要抬升“高”的坐标,聚焦“一区三基地”建设,致力保持高水平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要争创“新”的业绩,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开辟新赛道、积蓄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坚持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着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以有效益的投资优化供给、创造需求,以有潜能的消费牵引供给、促进投资,形成投资与消费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紧跟国省重大战略、重大规划等宏观取向,紧盯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政策取向,健全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以适度超前的眼界和胸襟,做实“两个前期”“两个准备”,全力争资争项,确保争资额度较去年有所增长。对标全省四个“十大项目”和娄底两个“500工程”,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强化全过程保障服务,全力促开工、抓在建、保竣工,推动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新热潮,突出抓好斗笠山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园建设、钛材配套能源保供外供焦化技改扩能、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开发等重大产业项目和白马灌区现代化改造及融合发展、宁电入湘±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确保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到75%、70%以上。 推动“消费需求大释放”。坚决落实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对标实施激发需求行动,在政策引导、业态引领、活动促进、模式创新、场景更迭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动消费升级,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以上。办好系列促消活动,支持润和国际、开成商悦、滨江国际等商贸综合体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推动餐饮、住宿、文娱等行业持续复苏,扩大传统消费;打造“智慧+”“景区+”消费场景,发展即时零售、电商直播,培育“民宿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假日经济”“银发经济”,拓展新型消费;健全“交房即交证”机制,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挖掘新能源汽车、高档电子产品消费潜能,提振大宗消费;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加快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改造提升市区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推进“数商兴农”“山货进城”,扩大城乡消费;丰富园区生活配套,完善园区快递网络体系,支持各级工会发放电子消费券,激活服务消费。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创造良好消费环境。 实施“营商环境大优化”。贯彻发展民营经济“六个一”要求,用好用活“四大超市”和“湖南营商码”“娄底营商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探索建立“免申即享”机制,更好降低企业“四个成本”;科学规范政务服务体系,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件事一次办”,实施‘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增效惠民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涟源样本”,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标杆;扎实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推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柔性执法,建立完善企业维权“绿色通道”,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力争实现“综合水平上台阶,年度考核进优秀”目标。常态开展“三送三解三优”纾困扩能招商行动,着力解决用钱、用工、用能、用地难题,以更优环境、更强保障、更实举措提升市场主体培育实效,加速推动市场主体壮大规模、调优结构,全力引导“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确保新增“四上”企业70家。 (二)坚持产业兴涟、实体强市,着力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立足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培塑行动,接续推进产业发展“百十亿”工程,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能源化工、绿色矿业、汽贸物流、建筑建材等领域,推动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优化产业布局及人才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工程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注重筑巢引凤,强化链条招引,不断提升产业协同率和本地配套率,巩固延伸优势产业。聚焦通用航空、低空经济等领域,发挥桥头河通用机场的引领带动作用,规划建设航空小镇和航空产业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文化旅游、大健康等领域,挖掘本地资源,加大基础投入,注重全域协同、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利用成功承办第二届娄底旅发大会的经验,加快推进湄江5A、龙山4A级景区创建和智慧景区打造,构建完善“爱情向北,康养向南”旅游主题版块,打造一批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旅游景点和线路;充分利用中央“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契机,坚持“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规划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园,同步抓好光伏发电整市试点、大唐华银光伏发电二期等项目,推动凤凰寺抽水蓄能项目融入国家新型能源体系,有效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培育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把握“五化”趋势,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强市、制造强市。加快建设洪源远大火工产业园、海螺水泥商砼、169厂一体钉等项目,推动“老树发新芽”。加速释放两个“灯塔工厂”产能,巩固提升道路工程机械产业,力争打造为国家级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营收达到95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稳步提升。培育以节能环保、先进储能、前沿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绿智产业,促使存量企业就地扩能、优势企业聚链成群;培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涟源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年内新建5G基站260个,完成900家企业上云、85家企业上平台,打造智能制造企业6家、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12条(个)、智能工位70个,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 加快夯实园区阵地。以创建“五好”园区和国家高新区为指引,加快娄底高新区调区扩区步伐,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园区低效用地,加速连片成块开发,重点推进东轩安置区二期、先进装备产业园二期、非金属材料产业园、三一公司第三批次等征拆工作,完成征地1600亩、拆迁房屋350栋,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引进20个亿元产业项目,推动欣森华聚合电池、浩达重工、富耐科技、通广装备二期、启力机械扩产等项目投产达效,确保技工贸收入和主导产业营收增长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五好”园区综合考核进入全省前30名。积极稳妥推进斗笠山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园申报新设工作,征收土地2510亩,拆迁房屋333栋,加快园区自来水厂、工业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停车场、交通路网及园区主次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3个以上不同主体入园。全面完善桥头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加速启动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探索融入低空经济,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抓好茅塘石门工业园、七星街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其他园区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对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要求,策应娄底“一体两翼”规划布局,全力推动“东进融城”,以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风貌、拓展城市载能,确保今年城镇化率达到42.83%以上,全力实现“十四五”末达到44.5%的目标。加快人民东路与解放路连接线、书院路、交通北路等城区路网建设及沿线开发,抓好东城紫郡、五江君天、金御涟城等商住区建设,积极推进万劢德“如意城”项目,进一步完善东城区生产、生活、娱乐、购物、金融等基础功能。对标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实中心城区CD级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加装电梯、城区管道天然气和污水主干管网建设、城区背街小巷“四化”等工作,同步推进钱钟书文化广场建设,全面拉通“滨江国际风雨桥—人民公园—涟源一中”沿河休闲步道,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三)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着力汇聚更多资源要素 以更宽视野、更广胸怀推动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发力、开放再提质,让转型动力更强劲、发展空间更广阔。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实施改革攻坚行动,全面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探索政务服务远程协助改革、“政务直播、远程导办”服务,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深入实施“国有资本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双倍增”计划,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有资产盈利能力。突出园区经济功能定位,探索“去行政化”路径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机制,推行大部制、扁平化、聘任制管理模式,让园区集中精力抓发展。健全市场准入、执法检查机制,清理妨碍公平竞争、影响行政效能的政策规定,建设规范有序、开放发展的市场体系。 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创新提升行动和主体强身行动,梯度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三类主体”,“一企一策”打造一批标杆科创企业,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不低于10%。落实科技惠企政策,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新路径,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定制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年内新增创新平台5个,技术合同成交登记额达29亿元以上。落实人才新政“36条”,大力培育引进创业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推动农业、教育、医疗、城建等各领域全面创新。 全面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对标区域共进行动,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涟商回归”战略,编制招商地图、产业链图,发挥招商顾问、招商大使和涟商服务工作站的作用,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完善招商政策、厚植招商氛围,大力推动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涟商回归推动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加大对行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重点外资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招引力度,年内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举办产业链招商专场3场以上,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涌入涟源、建设涟源,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产业项目22个、建筑企业25家、新型电力系统企业20家、汽贸物流项目10个,新注册“三类500强”企业3家、“湘商回归”企业18家,新设外资企业3家,全口径使用外资1900万美元,内联引资到位120亿元,完成总部经济税收4亿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结建东南亚国家友好城市,丰富外贸业态、拓展合作模式、挖掘贸易潜力,加快发展加工贸易、中间品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和跨境电商,鼓励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出国考察、参加展会、开拓市场,重点加大对三一汽车、三一路机、肖老爷、康麓生物等外贸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外贸实绩企业达到38家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培育跨境电商5家以上。 (四)坚持强基固本、兴乡富民,着力抓好“三农”工作 落实“两大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完善“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激励机制,实施防返贫“五有”帮扶产业、“千企帮千村”、就业攻坚等专项行动,有效巩固“三个高于”,加速推动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行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励机制,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农村财务管理“村社分账”试点,多措并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落实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田长制”,深入实施耕地抛荒“铁八条”,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恢复耕地7000亩以上。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以上,继续推广投融资创新模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面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和优质粮油工程,培育壮大粮食生产主体,推进农业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5万亩、产量稳定在42万吨以上。突出“平急两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山塘清淤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升防汛抗旱、节水蓄水能力,健全完善农业防灾救灾减灾体系和农资保供稳价机制。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农林牧渔一体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把握“特色+坚持”要求,以“一特两辅”产业为重点,兼顾生猪、家禽、中药材、金秋梨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广“链主+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连片化发展。新发展柑橘面积4000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5万亩以上;持续推进“湘中黑牛”增量提质行动,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尽早争创国家新品种;全力推动300万羽蛋鸡无抗养殖及蛋品深加工项目落实落地。加快发展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娄底市级5家,争创省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各3-5家,新培育产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均增长7%以上。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纵深推进“品牌强农、赋能振兴”行动,支持天柱山禽业、邬辣妈食品、李子湾农业、湘山生物等国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启动“涟源涟红+”“药王龙山+”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社会治理、产业振兴、乡风文明有机融合,继续加大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力度,打造国家级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村1个、娄底市级示范村3个、市本级示范村10个。建设完善路网、水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和新型城镇化平台等“五网一平台”,有序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供水一体化、物流一体化、能源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稳步提高城乡融合度,突出抓好斗笠山镇至沪昆铁路杨市火车站公路、长韶娄桥头河互通至通用机场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80公里,新建220kV涟源北变电站,升级改造31个行政村的配电网,完成湄江幸福河湖建设。融合山水特色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接续推进伏口、杨市等全国重点镇和桥头河、龙塘、白马等交通节点镇的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幸福美丽涟源 忠实践行“两山”理念,扎实推进美丽涟源建设,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统筹推进生态治理“减存量、遏增量、优变量”。扎实整改环保督察反馈、警示披露问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夏季攻势”和“利剑行动”,抓好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规范工业排污管控和日常环境监管,加快推进河湖连通,确保6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和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上级考核要求,空气环境质量排名退出全省后10位。 持续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和碳汇能力。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加强“五长共治”,建立完善“碧水支部”长效机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落实国土绿化上图任务。聚焦尾矿库、矿涌水等涉矿问题治理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抓好废弃煤矿区地下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全面规范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自然资源监管,加强矿山修复后期管护,严厉打击非法盗采行为,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动区域内砂石土矿矿产资源供需平衡和采矿权有序出让,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重点行业碳计量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绿色化转型,规范工业固废处置,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推进矿产资源一体化实时监控系统,打造高集成度、高应用效能的矿产品生产销售指挥平台。探索“农业+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抓好杨市“低碳文旅小镇”和城西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低碳出行、绿色办公、垃圾分类、禁塑限塑行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节水型单位,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六)坚持安全发展、共铸和谐,着力推进平安涟源建设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实施安全守底行动,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养成过“紧日子”习惯,全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支出,积极培植财源税源,坚决兜牢“三保”底线。落实既定化债方案,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市场化方式,拓宽偿债来源,积极稳妥化债,确保隐性债务不新增、到期债务不爆雷、网络舆情不炒作。加大非法集资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力度,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全力清收不良贷款、处置抵债资产,确保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规范管理公租房,从严监管商品房预售资金,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严管严控房地产风险。 全力保障生产安全。紧盯“四坚决、两确保”目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分期分批组织安全监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重点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和过关考试,常态开展全民安全素质教育,切实提升全社会面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强化“隐患即事故”理念,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三查一曝光”措施,常态开展重点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强化“打非治违”,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坚持科技兴安,推广应用安全适用新技术新装备,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根基。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持续强化基层治理。规范运行“情指行”一体化警务机制,全面实施“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改革,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利剑护蕾”雷霆行动,从严惩处侵害未成年人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常态开展扫黑除恶、反诈打跨,坚决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四下基层”活动,整合“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资源和力量,完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打造县级信访“终点站”。推广“屋场会”“蓝田和”等基层治理模式,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倡导移风易俗,推进中心城区集中治丧工作,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改善群众生活品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民生可感行动,用心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保障充分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促进青年发展,大力推动以实体为支撑的创业就业、以乡情为纽带的返乡创业,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接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9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强力推进市一中“徐特立项目”、市工贸中专楚怡工程二期建设和市幼儿园改造等14个重点项目,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计划,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巩固提升“双减”成果,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涟源建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力建设紧密型医共体,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智慧“120”等重大项目,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强化民办医疗机构管理,规范整顿医药市场秩序,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建立县乡一体、乡村一体、上下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市、县、乡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搭建“名医健涟”平台,构建“涟医返涟”“涟医建涟”“涟医哺涟”的良好局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整合政策、资源和力量,全面开展“治已病、防未病、重优生”健康帮扶。用好龙山药王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鼓励创办普惠性托育机构,开展婴幼儿照护人员职业培训,降低养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用好李聚奎故居、卢天放烈士事迹陈列馆、罗云故居等红色资源和涟源湘剧、湘军故居、湘安古道、三甲古村落等特色资源,推动文化、文创深度赋能业态更新和场景革命,促进文旅融合。均衡布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推进档案馆、博物馆建设,完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快社会足球场馆建设和全民健身场所建设,积极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支持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文体生活。 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深入推进“温暖社保”行动,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打造“指尖上的社保”品牌,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社保服务。加强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强化“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保障特困人员、城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权益。健全残疾人托养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增强残疾人制度化保障能力。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依规依程序选取6件实事作为人大代表票决候选项目,分别是:高新区小学及幼儿园建设、社会公共充电桩建设、孙水河和湄水河治理、数字政务标准化服务提质增效惠民工程、防返贫监测对象免费体检、新建斗笠山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园自来水厂和荷塘镇自来水厂,具体情况待后与去年票决项目一并报告。在此基础上,扎实办好省定、娄底市定重点民生实事,同步办理以下重点民生实事:1.新增智慧停车位2500个;2.新增医疗床位1400个;3.完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化提质和撤并整合;4.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条;5.完成牛角石路等15条小街小巷的“四化”改造;6.8个小区召开首次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法治、高效、务实、清廉”的人民满意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铸牢对党忠诚之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用好用活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把忠诚担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中。 坚持人民至上,恪守务实为民之心。树牢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持续深化“走找想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干事业,既统筹实施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又用心办好贴近群众利益的关键小事,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崇尚法治精神,夯实依法行政之基。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遵守重大决策事项法定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审计统计监督,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政府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弘扬契约精神,打造诚信政府,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严格纪律约束,绷紧清正廉洁之弦。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巩固深化“镜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专项活动成果,常态开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培树清廉单元样本,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注重实干实绩,倡导大抓落实之风。始终把大抓落实作为主旋律,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输血赋能。以“八大行动”为统领,全面强化“目标数字化、考核量化、结果优化”要求,建立推行政府重点工作“旬调度、月通报、季讲评”机制,全力营造“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浓厚氛围,让广大干部在大抓落实中创新思路、提升能力、转变作风。 各位代表!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昂首阔步新征程,携手奋进向未来,以担当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涟源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