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河西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7日在河西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河西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穆生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目标定位,围绕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城市功能品质、民生保障成色、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区各项事业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8亿元,同比增长1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87亿元,总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全区“1+10”实施方案,抓发展促发展的共识不断凝聚,积极因素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紧紧围绕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打造全域黄金承载地,市场化引进北京资源在津落地项目总投资42.6亿元。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以“五大五小”产业为支撑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94%,新增纳统企业210家,“四上”企业总数达1402家。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步伐加快,发布“创新河西青苗计划”,出台“人才服务政策16条”,科技进步贡献率、人才贡献率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攻坚全面发力,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44亿元,位居中心城区首位。消费活力持续提升,举办第五届哪吒文化体育嘉年华、首届西岸非遗嘉年华、2023西岸文化消费季等系列活动,活力河西精彩纷呈。中心城区更新提升有力推进,以内涵式发展推动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城区功能更加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环境加速形成。营商环境优化升级,高质量完成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营商环境评价稳居全市前列。绿色低碳发展蹄疾步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靓丽。高品质生活创造升级加力,全力打造“高品质15分钟综合服务圈”,完成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我区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凝心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牢牢把握经济大区职责定位,精准有效强化经济运行、财税运行、重大项目、风险防范化解“四个条线”调度,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立足全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大力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等资源优势,带动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引进中电科技、中交路桥等京冀企业259家,同比增长80%。推动教育、养老、司法等领域协同内容不断扩展、方向不断延伸。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金融业优势持续巩固,引进大家人寿等金融机构20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设计产业发展壮大,引进中创工程设计院等设计企业50家,156家重点企业实现税收6.4亿元。航运服务业加快发展,引进瀚万国际等航运企业100家,150家重点企业实现营收125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引进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企业65家,全区超2000家数字经济企业营收122亿元。商贸业能级不断提升,新增辰瑞贸易等商贸企业1523家,497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额1634亿元。专业咨询、健康服务、文化体育、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产业规上企业达153家,营收突破120亿元。 存量资源有序有效盘活。建立盘活存量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项目库,分片分类实施盘活策略。利用天津美术印刷厂旧厂区,建成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打造现代化融合出版创意基地。利用渤海无线电厂区,建成哪吒数创园,打造创设产品实现基地。利用第二工人疗养院,建成创意之城产业招商运营服务中心,打造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品牌推广和招商平台。盘活商务楼宇15.6万平方米,引入企业2887家,预计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达49座。推动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实现盘活收益2.6亿元。金江里等地块挂牌出让。爱米斯保租房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 引进培育增量成果丰硕。修订完善“1+12”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市场化招聘专员充实招商队伍。引进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企业70家,同比增长14.8%,注册资本142.5亿元,同比增长53.2%。招商引资综合评价位居全市前列。固定资产投资“三个一批”项目库项目从年初143个增至178个,总投资达1746亿元。新纳统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314.8亿元。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35万户,同比增长34%。新增有税户5351户,贡献税收4.1亿元。 城区消费活力持续迸发。实施强商、优品、活市、优购行动。大力发展街区经济、场馆经济,以“文化中心文旅商融合标志区”为引领打造七大商圈,天津环宇城开业运营。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引进知名首店41家。圆满承办天津第二届品质生活节、第三届海河消费季启动仪式。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活力河西·都市消费嘉年华活动,带动重点监测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客流量同比增长31%、销售额同比增长28%。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馆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天津文化中心融合引流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入选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河西区获评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持续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开启新局面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2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16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3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种子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南理工北方研究院、中电科46所、光电通信等单位取得多项全国领先技术成果。上线科技企业评价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获得授信、贷款3800余万元。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纲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18.6%。用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举办首届“河西人才节”系列活动,引进各类人才2847人。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动态优化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和决策程序,合规管理纳入国有企业经营全流程。持续健全产权管理关系,加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国资监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严厉打击假冒国企等违法行为。出清低效、空壳、僵尸企业12家,累计出清102家。推动城投、国投、桂发祥、昱中4个平台公司业务布局优化调整,区属国企利润增幅达326%。扎实做好外贸外资工作,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30亿元,新设立外资企业28家。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出台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措施。建立区级领导“1+10+N”保姆式包保服务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和民营企业服务日、“律企同行·法护营商”等活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新增减税降费16.5亿元。新增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33万户,总计达8.3万户,其中新增民营企业6702家,总计达4.1万家。 政务服务便捷高效。聚焦经营主体所需所盼,推出83项“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式套餐服务。打造“津心办”河西旗舰店,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创新设立上门审批流动驿站,实施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六个一”运行模式,深入推进“解细绳”工作,为企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推出“信易游”“信易购”等34个惠民便企创新应用场景,获评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举办银政企撮合对接会20场,帮助企业获得融资300亿元。制定实施加快推动企业上市三年倍增方案,2家企业在天津OTC河西预备板完成挂牌。 三、多措并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围绕“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升重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城区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 金融发展活力区建设全面启动。落实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任务,打造友谊北路沿线(马场道-宾水道)金融发展活力区。成立运营服务中心,在鑫银大厦建成实体展示中心。完成中银街西地块项目规划,推动融邦大厦等载体加快建设。制定出台促进金融发展2个扶持办法。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成立航运金融中心、上海银行天津分行成立数字经济特色支行。丰富区域金融元素,设置金融机构标识64处,亮化商务楼宇2座,举办金融特色活动30场,区域品牌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津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河西片区能级显著提升。落实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制定推动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细化小白楼地区1.16平方公里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泰达大厦挂牌天津国际航运大厦,设立国际航运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凯德国贸、平安大厦、金皇大厦等航运特色楼宇打造,盘活楼宇1.35万平方米。举办航运论坛、招商推介会等活动10余场。引进全球捷运、阿拉运物联网、中交协航运物流分会天津秘书处等一批航运企业机构,推动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 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扎实推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要素,推动园区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回江道、枫林北路竣工通车,怒江道、东江道等7条道路提升改造有序推进。总部经济持续增能,引进中核二四等央企总部项目,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大厦、中水北方新科研楼竣工验收,中交智运总部大厦、中交二公局总部大厦主体封顶。新增注册企业1135家,新增注册资本84.5亿元。北方设计联盟发展壮大,新增成员单位72家,总数达352家,举办设计大赛、产业沙龙等活动19场,支持企业参与天津港等国内工程和“一带一路”工程建设,联盟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陈塘设计产业主题园区入选市级产业主题园区。 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释放网信大厦、网科大厦等重点载体创新聚集效应,推动园区数字经济规模提升。制定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新引进大华信息、智教人才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园区企业总数达450家,实现营收超40亿元。天津软件园河西园开园运营,成为园区数字经济新增长极。建成天津信创及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举办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数智之星”评选等活动10余场。园区楼宇综合入驻率达85%。年度绩效考核位居市级产业主题园区前列。 四、精益求精推动城区品质彰显新魅力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实施精细化建设、科学化管理,推动城区向功能提升、内涵发展转变。 城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油烟24小时在线监测试点,加强在建工地、机动车综合治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压实河湖长制责任,完成入河排口规范化建设,建成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爱国里等92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水环境考核达标率100%。完成3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无废细胞”80个。落实落细林长制。新建口袋公园17个。新梅江公园南段建成开放。完成城市绿道三期建设,提升绿化7.9万平方米,7.7公里、48万平方米的城市绿道全线贯通,形成横跨城区的“绿色生态廊道”。 城区载体功能持续增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实现开工405万平方米、竣工113万平方米。打通区域交通瓶颈,尖山路桥、彩金路正式通车。服务地铁7、8、11号线加快建设。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红旗新里、先达地块等城市更新项目进展顺利。友谊南路、梅江南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全部完工。完成红升里、佛山里等18个、57.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和2栋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改造供热老旧管网33公里、燃气老旧管网19公里,受益群众达4.1万户。龙瀚三、四期保障房建成交付,微山路东经济适用房实现入住。 城区管理质量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双创双优”工作,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复审验收,城区颜值内涵实现双提升。健全完善“一张网、一平台、一中枢、三领域”的“1113”智慧城市体系,打造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等应用平台、场景70余个,城区智慧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完成珠江道综合提升改造,提升市政道路18万平方米、绿化6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扎实推进。新建接收公厕6座。在老旧小区及背街里巷新建补建路灯100盏。新建临时停车场5处、新增停车泊位470个。加强市容环境巡查和设施养护,城区环境更加整洁靓丽。 五、用心用情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全力打造“高品质15分钟综合服务圈”。围绕多元化、个性化公共服务需求,科学划定15分钟0.7公里服务半径。以线下服务为主体、线上服务为补充,聚焦政务服务、为民服务、便民服务三个维度,统筹养老、教育、健康、文化等10大类、75小类服务内容,综合运用新建改建、提升改造等方式,补齐“圈”内资源、完善“圈”内功能,推动各类服务载体科学分布、服务业态聚链成群、服务场景集点成网。在试点街道显著位置设立线下标识,开发建设线上平台,让“圈”内服务更加可感可知、可及可享。 养老服务品质持续提升。统筹全区74家、10.7万平方米养老机构资源,完善居家机构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打造“146”养老服务高品质发展格局。高标准运营1.3万平方米国办河西区养老院。新建太湖路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建桃园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区4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面积达3.8万平方米,5大类、32项为老服务项目提质升级,共计服务131.5万客次。持续推进“三床联动”,开设一体化病床、短期康养床位、家庭养老床位1100余张,开展助医服务2.5万余人次。完成1725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街区增设慢行步道和适老型城市家具,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更加可观可感。友谊路街道谊景村社区入选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首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四区”建设,代表天津市顺利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督导评估实地核查。“五育融合”特色发展,打造“三全三优”思政教育新格局,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市级双优课获奖数量位居全市首位,河西学子在全市各项体美劳竞赛中屡获佳绩。新建2所义务教育学校和1所幼儿园,挖潜盘活各类资源,新增学位1.6万个。高水平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面向全国引进高端教育人才20名。 健康河西建设深入推进。高水平完成全国健康区创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多措并举共建共享”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社区医养结合和肿瘤防治”入选全国典型经验。强化疫情应对核心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更加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区内三级医院资源优势,打造以区属二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专科协作为纽带的分级诊疗新模式。建成天塔社区医院和越秀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区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6名。区中医医院诊疗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新建彩悦城、万象城、中冶·和悦汇3家西岸书斋,河西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我区新型阅读空间案例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建成西岸非遗体验馆,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杨柳青画社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更新社区健身园12个,新建社区户外微场地、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9个,成功举办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金融、设计、航运产业足球赛,协助举办2023天津马拉松,圆满完成起跑区和赛段保障任务。建成河西排球展史馆,获评全市“排球之城示范区”。河西业余体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基本民生保障全面加强。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创新举办“人才夜市”招聘活动,新增就业1.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740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水平,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1.3亿元。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着力补齐便民服务短板,新建新梅江菜市场,智慧化提升改造5家菜市场。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投入财政资金1.3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8个,助力甘肃省“两县一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强基固本推动基层治理效能获得新提升 发挥政治引领、综治能动、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资源有效下沉,全力夯实安全稳定发展根基。 严要求守牢城区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2023专项行动,累计开展检查6.8万家次,排查整改隐患1.4万个。扎实开展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持续实施户内燃气设施“6个100%”提升改造,全区2247个液化石油气瓶纳入智慧动态监管。建成电动自行车智能充换电站538处。强化基层消防能力建设,实现火情零亡人。区、街两级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梧桐中学固定避难场所。成功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组建应急抢险队,驰援河北涿州和西青、静海,圆满完成排涝抢险任务。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工作。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开展巡查检查4.9万户次,快检抽检食品14万批次,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多维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大力实施“蔷薇工程”,划分全科网格1441个,延伸创设近1.4万个微网格和682个专属网格,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深化“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管理,选树培育社区“法律明白人”773名。加强社工队伍和社工站建设,举办第三届社工节,桃园街道成功申报民政部“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示范项目,区司法局、梅江派出所和友谊路、下瓦房、天塔街道化解矛盾纠纷经验获评全市“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积极开展“谋发展、转作风、办实事”行动,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得到有效解决。 全方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动平安河西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挥区、街两级矛调中心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有效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加强社会面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全区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 七、扎实有力推动政府自身建设展现新气象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政治三力”进一步提高。始终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第一政治要件,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政府工作人员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明显成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政治生态持续向善向好。 法治建设进一步深化。坚持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为引领,深入落实河西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对6937项行政职能实施动态管理,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公民建议审查处理办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调解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选聘政府法律顾问24名。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复人大代表建议201件、政协提案142件。 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推进重点领域支出降本增效。审计监督效能持续增强。严格落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重要要求,有力有效化解政府债务。落实为基层减负工作措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积极作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汇集4558万条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此外,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妇女儿童、红十字、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生动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各项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区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河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偏传统,新兴产业“底盘”还不够大;创新生态有待优化,创新氛围仍需浓厚;招商机制还不完善,引进上规模、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分,满足群众多元需求还要付出更大努力;政府系统一些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质效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政府运营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4年主要工作任务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能级和聚集度,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凝心聚力、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其他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聚焦协同发展、做大底盘,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决扛起经济大区责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主动承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外溢,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和工业信息化重大项目,促进研发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最大限度释放地缘、环境和配套优势,围绕京冀企业产业链图谱搭建“握手通道”,吸引更多央企总部、大型民企、平台企业落户,引进150家京冀企业,市场化引进北京资源在津落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商旅体等公共服务各领域协同。 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五大五小”产业强核赋能。做优做强“五大”产业,巩固金融业优势,推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拓展现代设计产业领域,引进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积极发展航运服务全产业链,引进航运企业80家以上;推动全区数字经济企业达到2300家,营收增长10%以上;促进商贸服务固本育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以上。持续壮大“五小”产业,打造更多规模产业集群。 盘活用好存量资源。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包联机制推进重点盘活项目,导入设计、科创、文化、健康类产业。推动哪吒数创园、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开园运营,加快打造海河西岸创新制造研发基地,谋划利用环球磁卡老旧厂区打造街区经济新场景。用好商务楼宇资源,盘活20万平方米空置楼宇,新增2000家楼宇企业,打造50座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深度挖掘区属国有企业价值,建立国有资产盘活长效机制。坚持“产业+地产”思路,推动条件成熟地块挂牌出让,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提高引育增量质效。用好质量效益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招商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以更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政策招商、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引商,引进更多规模大、效益高的大企业、好项目。扎实做好项目谋划,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2万户,推动更多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个转企”“小升规”“小变强”。 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聚焦“双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全业态消费场景,持续打造“文化中心文旅商融合标志区”,推进各类商圈特色发展。壮大升级消费品牌,引进首店30家以上。推动桂发祥等老字号创新发展,建成文化特色场景沉浸式消费体验中心,新设5家直营店,让老字号老品牌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将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商业载体等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推出5条特色精品旅游路线。组织开展活力河西·都市消费嘉年华系列活动200场以上,持续擦亮哪吒文化体育嘉年华、西岸文化消费季等特色品牌。 二、聚焦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力打造“最好口碑、最优服务”,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积蓄创新发展动能。大力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推动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总数达到17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家。新增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推动企业技术成果加快转化,实现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05亿元以上。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用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继续办好“河西人才节”等特色活动,深化“人才服务直通车”机制,引育更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领域人才,助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党对国有经济的全面领导,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三量”工作为抓手,推动国有企业挑重担、做贡献、起示范。聚焦主责主业,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养老产业运营能力、强化公共设施运维保障等方面发挥国企作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化推进区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脱钩企业改革,基本形成功能鲜明、分工明确、板块清晰、协调发展的国家出资企业格局。加强企业精益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构建更加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外资到位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9条措施等政策举措,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在帮助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上见行见效。依法维护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强化要素供给和配套服务保障,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新增民营企业5500家以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信心满满、放手拼搏,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树牢“河西就是品牌,人人都是环境”理念,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加强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场景。深入落实双万双服促发展和“大联席、小机制”。常态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组织开展产融直通车、资本市场对接会等金融活动40场,支持企业融资300亿元以上,实现2家企业在天津OTC河西预备板挂牌。 三、聚焦产业焕新、以产兴城,持续推进重点片区建设 进一步完善“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加大重点产业发展力度,着力打造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各类要素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持续推进金融发展活力区建设。落实打造特色金融集聚标志区各项任务,推动金融发展活力区提质升级。发挥平台公司作用,举办各类金融产业活动,引进金融机构30家以上。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产业金融、航运金融等重点金融业态。打造科技金融、金融人才等特色楼宇。启动中银街西地块项目建设,推动融邦大厦实现竣工。对中银大厦等载体实施亮化,对商务楼宇、街区环境提升改造,推动区域更好发展。 持续推进津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河西片区建设。加快打造航运服务企业集聚地、高端航运要素配置中心、口岸外贸主体吸附器、航运人才筑巢高地。有序推动15座商务楼宇特色发展。支持传统航运企业智慧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联合产业促进机构,深挖龙头企业上下游资源,力争3家优质航运企业设立区域总部。优化国际航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航运金融服务平台,提升航运经纪、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咨询等服务功能。持续举办论坛、主题日等产业促进活动。为航运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和贴心服务。 持续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设计之都先行区、科技创新承载地、产城融合发展区。发挥“中交系”“水电系”“设计系”“能源系”龙头企业聚集优势,沿链招引上下游企业,新引进总部型企业2-3家。推动中核二四企业研发中心启动建设,支持哈电国际拓展业务规模。做大做强北方设计联盟,成员单位达到400家以上,发挥联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搭建产业合作对接平台。高标准运营设计大厦。加快推动陈塘科创园、中津创新科技产业园、京津冀检验检测认证科技产业园、中交智运智慧运输产业园建设。完成怒江道等7条道路提升改造,推动双海道、东江道2条道路(长泰河-微山路)启动建设,实现景海道建成通车。 持续推进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天津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交易产业发展。围绕算法、算力、算据、算用全产业环节,加快推进天津软件园河西园建设,打造京津冀地区软件产业品牌集群。提升数字经济资源整合、政策创新、专业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园区管理团队。组织开展园区企业特色活动。聚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引育优质企业,推动园区入驻企业达到480家、年营收突破50亿元。 四、聚焦城市更新、精致精美,持续提升城区宜居品质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功能完善、精明增长、内涵式发展的宜居城区。 大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围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提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水平,推动环境空气质量和优良天数持续向好。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入河污染溯源排查,实施34个小区雨污分流和110个混接点改造,保障“七河十湖”长治久清。推动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及风险管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再创建20个“无废细胞”。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对城市绿道等重点地区园林绿地养护提升。 大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坚持规划设计引领,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实现开工305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红旗新里、先达地块项目加快实施,推动西南楼、郁江新里、太湖新里项目尽快启动。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建成区面积的44%。实施崇明里、富顺里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继续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推动14条道路及配套管线工程加快建设,佟楼、尖山路、澧水道3个TOD项目加快实施。 大力提升精细管理品质。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优化整合公共视频资源,构建覆盖全区的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整合归集、共享利用。加强道路结构强度检测。对解放南路等50条道路沿街建筑立面、海河堤岸6.6万平方米景观设施落实巡查监管职责,提升维护水平。在背街里巷和老旧小区新建补建130盏太阳能路灯。新建2座公厕。推进供热、燃气老旧管网改造和临时停车场建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强化旧楼区准物业服务管理,探索打造与中心城区区位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 五、聚焦群众关切、民生所需,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优质服务普惠共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感受更多温暖。 全力推进“高品质15分钟综合服务圈”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供给,让群众享受更便捷、更丰富的高品质综合服务。结合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掌握服务“存量”,深入挖掘载体“增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完善提升载体功能布局,推进群众多样化需求及时有效满足。立足形成河西符号、河西标志、河西品牌,结合区域特点和受众需求,差异化、个性化打造宣传内容,在全域显著位置设立线下标识,完善线上平台服务功能,让居民群众广泛知晓、享受便捷、真心满意。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瞄准打造最优养老城区,着力构建“146”养老服务高品质发展格局。完善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健康支撑体系,深化医养结合联动机制,开展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干预工作。完善智慧养老体系,丰富平台管理服务功能,开通水、电无感式监测预警。完善全域老年友好体系,拓展养老示范街区建设,打造养老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体系,发展银发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行业。完善“养老+基层治理”体系,整合街道为老服务资源,广泛推行养老管家服务模式,持续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擦亮首善教育名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完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深化教育、文旅、体育、科技等部门融合培养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创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巩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成果,推进“优质园+”的“1+1”互助发展;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强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突出高中教育品牌特色,探索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河西实践。加快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进阶体系和教师成长荣誉体系,推动教育事业薪火相传、再攀高峰。 推进健康河西建设。深入落实健康天津行动,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强化疫情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服务市肿瘤医院、医大二院、环湖医院等驻区三级医院改扩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河西医院加快发展,突出特色专科建设,发挥分级诊疗枢纽作用,带动辐射区域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启动创建1所社区医院。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打造100个“3+1+N”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常见恶性肿瘤联合筛查。提升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高标准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建成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建成河西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巩固国家卫生区建设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完善“一带三中心四层面多点支撑”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高标准通过新一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用好市级文化场馆、市属文化院团等资源,举办西岸读书节、西岸艺术节、西岸非遗大联展等活动,开展“文化365·快乐在河西”系列活动1000场以上。加强文物保护,拓展文物利用渠道,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新一批社区健身园设施,新建一批户外微场地、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举办系列产业足球赛,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推进河西“运动之都”“排球之城”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实施20项民心工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做好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就业保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好各类医保救助政策。加强特殊困难群体走访帮扶,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好惠残助残工作,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强做优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助力甘肃省“两县一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聚焦源头治理、群防群治,持续巩固平安建设成果 始终保持“万无一失”的坚决态度和“一失万无”的高度清醒,持续提高城区韧性,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坚决筑牢城区安全防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紧盯消防、燃气、危化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排查整治,坚持严格执法和指导服务相结合,推动终端末梢主体责任落实。完善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加强高层楼宇消防监测预警。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大应急储备粮监管力度,确保粮食储存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更好发挥阳光食品监管平台作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树牢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引导参与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提升“公仆接待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群众诉求办理质量,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拓展“网格+”应用场景,提高网格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深化“一居一品”特色品牌建设,增强社工队伍服务能力,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健全矛调化解综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示范城市。深化法治公安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安保维稳,坚决守住筑牢首都“护城河”。 七、聚焦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持续提升政府履职能力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实绩实效为发展大局“添秤”“交账”。 以政治建设锤炼忠诚品格。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主动在大局下深谋实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一抓到底、见行见效。 以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高标准创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首批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区。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依法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全面贯彻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以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树立真抓实干工作导向,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着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积极稳妥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大力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更好节用裕民。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稳妥有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深化审计结果运用。扎实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深化数字政府建设,让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 以作风建设激励担当作为。压紧扛牢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持续为基层减负。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心明眼亮、心中有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敢闯敢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在高质量发展的竞技场上展身手、见高低,凝聚起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的强大合力。 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扎实做好对台、外事、妇女儿童、红十字和国防动员等工作。 各位代表,时代重任艰巨光荣,人民期盼殷切厚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苦干实干,为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不懈奋斗!
主要名词解释
1.全区“1+10”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于2023年初制定印发的《河西区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的实施方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招商引资攻坚、促消费提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中心城区更新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科教兴区人才强区、高品质生活创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0项年度工作方案。 2.“五大五小”产业:金融、设计、航运服务、数字经济、商贸服务五个优势产业,以及专业咨询、健康服务、文化旅游体育、人力资源、检验检测五个潜力产业。 3.“四上”企业: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4.“1+12”产业扶持政策体系:“1”指《河西区支持企业引进和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12”指《河西区促进电子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商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促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支持驻区金融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的扶持办法》《河西区关于加快企业上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有关政策》《河西区加快“北方设计大厦”建设的扶持办法》《河西区加快设计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河西区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政策措施》。 5.“三个一批”项目库: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照“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建库管理,形成接续滚动项目源。 6.区级领导“1+10+N”保姆式包保服务机制:1名区级领导包保服务10家民营企业,帮助解决企业运行发展过程中人才用工、融资服务、转型升级、手续办理等“N”项工作需求。 7.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六个一”运行模式:审批流程一个小组、数据材料一套表单、联合审批一窗受理、申报手续一网通办、资质证照一口核发、生命周期一体服务。 8.“解细绳”工作:以“解决小问题、避免大困扰,关注小企业、服务大圈子,实现小突破、带来大效果”为基本遵循,围绕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小疙瘩”,加强调研跟踪、上门服务,针对性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9.“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一核”即金融发展活力区;“两轴”即海河城市发展轴(西岸生活休闲带)和城市绿道(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中心”即陈塘科技商务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聚集区、新梅江品质融合区;“多点支撑”即南昌路、人民公园周边、大沽南路、南楼、天津湾、佟楼、气象台路、天塔、紫金山路、体院旧址、九华山路、枫林路、泗水道等商业微中心。 10.“无废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1.“无废细胞”:按照“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最小单元。包括无废工厂、无废机关、无废医院、无废学校、无废社区、无废街道、无废酒店、无废超市、无废商场、无废快递、无废展馆、无废工地、无废景区、无废餐馆、无废汽修、无废菜市场、无废科技园等。 12.“1113”智慧城市体系:“一张网”,即物联、视联、互联的全区统一数据采集和传输网络体系;“一平台”,即河西区政务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一中枢”,即融通多元数据构建的“城市大脑”;“三领域”,即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三个领域。 13.城市管理“一网统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通城市各行业管理系统的业务平台和城市管理各领域的数据资源,构建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方面于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14.“146”养老服务高品质发展格局:“1”是“1个愿景”,即“打造最优养老城区”;“4”是“4项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谋划、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夯实基础;“6”是“6个体系”,即服务供给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智慧养老体系、全域老年友好体系、养老产业发展体系、“养老+基层治理”体系。 15.“五育融合”: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河西区着力打造“崇德向善”德育品牌、“敏学创新”智育品牌、“活力阳光”体育品牌、“尚美博雅”美育品牌和“勤巧克俭”劳动品牌。 16.“三全三优”思政教育新格局:“全学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优“大平台”;“全方位”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优“大讲堂”;“全体系”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管育培”工作模式,配优“大师资”。 17.甘肃省“两县一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18.户内燃气设施“6个100%”:按照全市部署,推动燃气户内设施安装改造“100%用丝扣连接软管、100%用熄火保护灶、100%安装燃气自闭阀、100%用物联网燃气表、100%安装燃气报警器、全部产品要100%合格”。 19.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20.“蔷薇工程”:取“建强微网格”之意,是在2022年河西区“织网强格”行动基础上开展的,用“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动员1.4万余名党员、志愿者担任微网格长、专属网格长,推动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情在“网”中结。 21.“大联席、小机制”:河西区创新提出的服务全区重点企业(项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即在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下(“大联席”),精准综合形成10余个关注企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工作机制(“小机制”)。包括经济运行月调度、“储备池”培养、重点纳税企业调度、融资动态跟踪、重点项目联动、招商引资联动、扶持政策精准对接、精准行业统计分类、异地企业回迁、信息共享等。 22.“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中要求的一种监管模式,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3.“七河十湖”:“七河”指海河、复兴河、卫津河、津河、长泰河、四化河、先锋河;“十湖”指银河广场中心湖、迎宾馆湖、水晶宫湖、燕园湖、太湖路公园湖、卫津河公园湖、天塔湖、滨湖公园湖、大岛湖、人民公园湖。 24.“3+1+N”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3”为基础,每个家庭医生团队中至少有1名家庭医生、1名护理人员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或公共卫生人员);以“1”为桥梁,在团队中增加1名上级医院医师;以“N”为补充,吸收康复医师、保健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护理员(社工)等服务人员。 25.“一带三中心四层面多点支撑”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一带”即沿中环线的天津大礼堂、天津文化中心、天津群艺馆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带;“三中心”即河西区文化中心、新梅江文体中心、中冶·和悦汇文化资源聚集中心;“四层面”即市级、区级、街级、社区级公共文化资源;“多点支撑”即公共文化新空间及西岸文化新地标等。 26.“三管三必须”要求: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