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93|回复: 0

[甘肃] 2023年兰州市红古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前天 10:00
  • 签到天数: 80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3993
    发表于 2023-9-24 20: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兰州市红古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8日在兰州市红古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区长   肖正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区政府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贯彻“三新一高”导向,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工作要求,按照省市区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四强”行动,坚定沿着“工业复兴强县域”的发展路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较好完成区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本届政府良好开局。

    ——低碳产业谋篇布局,迈出了工业复兴的新步伐。坚持“双碳”驱动绿色转型,推动行业领军企业中国耀华玻璃集团经营管理新蓝天新材料公司,加快实施总投资44亿元的新蓝天光伏玻璃生产线等8个绿色低碳项目,签约引进10亿元级新能源基地和电解铝节能减碳项目,以工业“三化”改造加速培育“7+X”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7%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6.5%,打造了具有红古特色的工业复兴“低碳引擎”,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200亿元大关。

    ——政策资金靠前发力,夯实了投资增长的新基础。抢抓国家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好政策,累计获得中央预算内、重点地区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上级转移支付6.39亿元,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4.54亿元,时不我待推动78个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项目加快实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7亿元,有效拉动投资增长10.3%,以政策项目发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牢牢稳住了经济大盘。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践行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先发力、带好头”的殷殷嘱托,系统贯彻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重大决策部署,高标准实施了总投资2.59亿元的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用足用活金融政策推动总投资19.8亿元的国家储备林、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11个重大生态工程,系统打造生态修复廊道12公里,新增国土绿化1370亩,绿色成为新发展阶段红古的鲜亮底色。

    ——窑街振兴攻坚突破,展现了城乡融合的新形象。按照“生态治理+城镇建设+产业转型”的治理思路,全面全域规划打造低碳窑街。投入资金7200万元,攻坚拆危治乱14万平米、腾退土地380亩,高品质打造生态主题游园18个、绿化面积640亩,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68户,实施住房改善、道路改造、风貌整治等民心工程12个,让1.8万窑街人民共享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本质安全系统提升,取得了平安建设的新成效。始终把维护安全稳定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夯实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基础。完成年度政府债务和高风险机构不良贷款化解任务,建立健全常态化闭环式安全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市域善治再行动,用心用情解决8706套城镇住宅“登记难”和主城区南区7539户稳定供水问题,以更高水平的平安红古建设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发展安全的多重压力,坚定不移稳增长、促发展,持之以恒防风险、保稳定,用实绩书写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篇章。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六稳六保,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高效统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国家“二十条”和“新十条”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系统衔接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服务保供各环节,有效处置了多轮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快提升疫情救治能力,提标改造亚定点救治医院1个,扩充救治床位1010张,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诊室)覆盖率100%,发放“爱心药包”1.89万份,完成新冠疫苗接种7.5万剂次。在与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勇毅坚守,广大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各级各方面闻令而动,合力筑起了抗击疫情、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全力应对疫情冲击,稳经济9个专班打出13项179条一揽子政策和8项28条“拼经济”政策措施“组合拳”,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11亿元、增长5.6%,增速位居全市区县第一,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亿元。纾难解困服务企业,深入开展“联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动,规上工业利润率27.6%、高于全市22.8个百分点;完成留抵退税1.86亿元,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8%、达到1.2万户;民营经济、小微企业贷款分别新增24亿元和11亿元,增量分别是上年的1.2倍和1.5倍。提质加力促进就业,核发稳岗返还资金300万元,缓缴企业三项保险费306万元。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举办线上促销、双惠购等扩消费活动75场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5亿元、增长4.3%。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转型主线,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量质并进。精准对接国家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不遗余力推进项目引建,创新投资项目全流程全过程管理机制,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3次、产业链招商推介18场次,累计开复工项目91个,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112.3亿元。推进建园区步伐。连海园区投入资金1100万元完成化工园区设立要件申报,并行推进总投资26.5亿元的市政设施更新改造等7个项目;红古园区基本实现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应用,加快实施山神沟至麦洞沟道路、工企危服供水管网等一批基础性工程,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强工业行动。全力以赴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总投资49亿元的新蓝天双银LOW—E生产线、100兆瓦光伏发电等15个延链强基项目建成或投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完成工业增加值90.73亿元,占GDP比重62.1%。重构兴农业基础。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3万亩,储备成品粮490吨,整治撂荒地5525亩。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4个现代化园区,新改扩建特色种养基地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000亩、设施农业400亩。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6家,完成农村金融授信9840户、额度6.5亿元,引进推广纳米微肥等新品种新技术218个,“鑫源航蕉”挂果采收,“裕丰香”高原水稻试种成功,走出了一条科技助农、产业兴农的新路子。激发扩商贸活力。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业态成为新趋势,海城丽景湾二期等6个商贸综合体主体完工,新增纳限入库企业7家。“文旅+”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综合开发、中农生态农庄精品民宿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青土坡省级旅游示范村,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城乡统筹,基础功能与形象面貌协同提升。抢抓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机遇,系统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22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累计投资7.1亿元,建成或改造海石湾滨河路西延、鑫海北路、窑街金河煤矿道路及铁道口等市政路网9条,完成92栋4483户老旧小区改造、26公里管网新建改造等一批基础补短板工程;特别是,聚焦“精致兰州·精品红古”再出发,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开展“一难两乱”、智慧城管等专项整治,精心打造精品街巷、精致广场5个,植绿增绿护绿8.1万平米,优化布局主城区平安路节能路灯155盏、智慧公交站亭18个,提升了城市颜值,留住了城市记忆。协同推进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农村清洁能源及户厕改造921户,5G乡村网络基站实现全覆盖,打造乡村建设示范镇村6个,成功迈入“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行列。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环保“三线一单”,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22个问题加快整改,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控、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攻坚战役,建成运营3个新鲜尾菜填埋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现,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改革创新,发展动力与县域活力叠加释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动能,打造强县域最优发展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区,实施窑煤海矿智能化自动化应用、方大炭炭复合材料生产线等一批科技支撑项目,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及科技中小型企业4家,着力构建“一带七中心”全域科技创新格局。推进重点改革。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现“五有”目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本完成,镇级供销社实现全覆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全市落实强省会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字政府指挥平台和“小兰帮办”共享共治服务平台协同运行,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基层网办率均达到95%以上,形成了“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等一批示范典型。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渠道深层次交流合作,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规划批复实施。主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落实省外到位资金49亿元。建强交通枢纽。建成运营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推进山台地道路一期、五星冷链物流等6个通道物流项目,成功将河桥至海石湾高速和海窑隧道复线两大工程纳入省级“十四五”交通规划,以节点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有力支撑县域经济提速发展。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共建共享,民生保障与基层治理系统加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3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承诺,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76.8%。推进社会保障提标。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促进就业创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3689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低保补助分别提标8%、10%,发放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8994万元,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809元、26550元,增长4.5%、5.9%,共同富裕基础更加牢固。推进教育医疗提质。方正路幼儿园招生运营,窑街幼儿园加快建设,“一县一校一中心”体系创新提振职教水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00人次。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投资4.5亿元的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公共文化普及。推动“一老一小”民生事业,加快实施公墓区等3个公益项目,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全民健身场地及健身仓3个,承办省运会红古站火炬传递活动。推进“事心双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信访积案32件、化解率100%,打造若连村等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清网亮剑”护平安五大行动成效显著,八类案件立案下降44%、破案率提高23%。全力争创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推进隐患闭环查改。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修订完善安全生产总体应急预案和56个专项应急预案,创新建立“两方案一清单”监管机制,排查治理自建房、非煤矿山、城镇燃气、危化品等领域安全隐患2614条,稳步推进食安红古建设,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年来,我们聚焦聚力自身建设,政府职能与服务效能加快转变。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19件,办结率100%。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坚决执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主动公开政务信息1563件。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整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市委涉粮及供销领域专项巡视巡察反馈问题44个,开展审计监督、重点督查35项,收回财政资金854万元,有力保障了稳经济、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接续落实。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一般性支出压减5.8%。扎实推进“清廉兰州”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治顽瘴,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机关事务、人防统计、区志外事、档案保密、工青妇幼等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成之惟艰,弥足珍贵。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坚定把握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国之大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化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风险挑战,办成了一批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尤其是,蝉联前三季度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稳经济接续政策措施考核排名全市区县第一,交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赶考路上一份合格答卷。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向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红古改革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居安思危,知忧克难。我们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还有差距,落实重大决策部署还缺乏系统观念,谋篇布局、推动发展的本领亟需增强。二是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传统产业产能受限、增量不足;现代农业链条短、规模小,“农头工尾”衔接不够;市场消费复苏不及预期,项目拼抢意识不足,招大引强质效不高,促产业转型、稳经济增长的基础亟需夯实。三是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空间规划布局不系统,主城区南区、东西出入口及城中村基础欠账大,窑街形象提升仍需加力扩面,农村环境风貌差,交通承载力弱,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步伐亟需加快。四是民生福祉还需增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不够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难题亟需解决。五是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安全稳定风险交织叠加,财政收支、金融债务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应急处突、化解风险的能力亟需提升。同时,个别干部斗争本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对照担当作为、躬身实干的工作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切实予以解决,绝不辜负殷殷嘱托、不负人民群众期望!

    二、2023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践行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国家“双碳”战略、黄河战略、兰西城市群建设,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四强”行动以及全市重振“兰州辉煌”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入实施,这是我们乘势而上、追赶进位的振兴机遇;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来的接续奋斗,我区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生态屏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空间更为广阔,这是我们笃行不怠、跨越发展的信心底气。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总的战略安排,坚决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担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奋力推动红古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上再创新业绩。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工业复兴、生态建设功能定位,持续提升园区能级、产业水平、县域实力,系统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深入实施项目兴区、开放活区、富民安区、依法治区,突出做好“三稳”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精致幸福美丽新红古的时代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注重实体经济,聚力强产业增效益,在推动工业复兴上奋力突破。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强科技支撑。坚持将强科技深度嵌入强工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培育兰州大学方大炭素石墨烯研究院、窑街煤电综合性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实施总投资3.8亿元的伊利乳业智能工厂、兰铝数字电解生产车间等11个科技项目,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鼓励核石墨、光伏玻璃等领域创新人才发展,全年引进“高精尖”专业人才10人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区。

    做优园区平台。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红古园区重点推进总投资2.33亿元的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新建和东一路北延建设工程,着力完善北扩范围“七通一平”,加快标准化厂房、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标准地”改革和项目区域评估;连海园区重点实施总投资15亿元的化工园区智慧园区集成系统、交通路网等12个基础配套工程,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推动园区赋能升级。坚持“一区一策”,做强首位产业和链主企业,培育链上企业3家,攻坚向百亿级园区迈进。

    做大集群优势。坚持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重点推进总投资27.7亿元的海石湾煤矿通风系统改造、10万吨再生铝资源化利用及25万吨铝合金圆锭等10个锻长板项目,重塑主导产业新优势,打造煤基循环、有色冶金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链集群发展,启动实施总投资32.8亿元的海窑矿区500MW源网荷储一体化、兰铝分布式光伏发电及石墨烯新材料生产线等9个育动能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30亿元的兰州碳中和能化共轨示范园,绿色低碳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持续推动新蓝天公司资源整合、战略重组,加快打造西北玻璃新材料生产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95亿元以上。

    做实企业运行。延续落实留抵退税、融资担保、援企稳岗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实行工业企业包联和“六必访”制度,全力破解流动资金、市场开拓、人才招引等企业发展难题。强化工业专班运行监测,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预警、常态化协同供应“白名单”机制,引导兰铝、方大等驻区企业生产资源互补、产品要素互通。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

    (二)更加注重乡村振兴,大力育特色扩规模,在破解“三农”问题上奋力突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增强稳粮保供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1万亩、产量0.53万吨,建成储量800吨的区级粮食储备低温库。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完成撂荒地整治3500亩、耕地整治提升2000亩。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健全三级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

    衔接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固底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边缘人口稳步增收。优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启动投资2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产业园区项目,年内培育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5家。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健全供销合作社“三会”制度,全年发放普惠性涉农贷款2亿元以上,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40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20场次以上。

    提升现代农业质效。围绕“一县一园”建设,加快实施总投资5.4亿元的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兴农农业产业示范园等4个农业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计划,建成总投资3.6亿元的花庄万亩精细蔬菜、穆祥德千头优质肉牛等“三万五千”特色种养基地8个,新增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300亩。发展“智慧+品牌”农业,推进特色食用菌开发中心、微生物肥料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紧盯国家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向,深化“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推动实施总投资4.5亿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6个农村污水处理站新建及4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项目。夯实农业基础,实施投资1.8亿元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谷丰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年内完成衬砌干(支)渠39公里,新建改造泵房等设施78座。规范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房管理。开展乡风文明治理,强化公共服务监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更加注重多业融合,加力稳主体促消费,在激发三产活力上奋力突破。紧紧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力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主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量。

    推动消费稳步复苏。深入落实全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29条措施。推进实物消费提档,扩大家电汽车、住房家居消费,新增商业面积5万平米。促进服务消费扩容,积极培育批零住餐、养老托育、文化传媒等服务业态,大力引导实体商业企业发展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新业态,建成运营区级电商服务中心1家。打造以中天健广场为中心的精品商业街区4个,培育限上商贸企业7家,新增市场主体1500户以上。

    推动交通枢纽建设。贯彻交通强国战略,重点推进总投资45.3亿元的海窑隧道复线、河桥至海石湾高速及G309线定远至达川(平安)段改造等7个重大交通工程,建成山台地道路一期项目,加快构建外联内畅、区域循环的县域综合交通体系。更深层次融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大局,推动实施总投资5.8亿元的云供惠农智慧冷链物流、区综合交通服务基地等6个物流项目,完成物流总额120亿元。加快建设三级供销商贸网络体系,建成供销服务站点7家。

    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县域全域旅游战略,稳步推进总投资9亿元的中国地学文旅名城、全域旅游综合开发等5个文旅项目。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启动投资8.1亿元的河湟智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和鑫源康养基地项目,打造窑街百年矿山公园及铁路观光环线等旅游精品线路5条,创建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个,乡村旅游收入增长23%以上。

    (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致力精建管提品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奋力突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以规划引领窑街振兴扩面。坚持以空间规划布局,带动窑街片区全面振兴三年行动提质扩面,全力打造全市城乡融合示范典型。基础再提升,重点改造上窑西路、荣鑫路,完成供水、供热管网改造53公里,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环境再提质,稳步推进生态廊道、面山绿化工程,做好植绿护绿、拆危治乱、扬尘管控等工作,厚植生态底色;民生再提标,改造提升窑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促进镇域体系完善。

    以基础带动城区品质发展。完成海石湾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滨河路西延段建设任务,新建鑫海南路,改造提升百祥小区西侧路及龙源路人行道,实施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建成海石中心、国芳百合城等城市综合体5个,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围绕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的定位,促进连海、民海地区人口资源要素适度集中,提升主城区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以上。

    以数字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大智慧政务、智慧城管等5G场景应用,布局智能终端、“大数据+”等一批新基建,推进民海“智慧城乡”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智能化运行水平。纵深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开展城市立面、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探索推行园林绿化管护市场化,争取实施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打造精致小区2个,做优精管善治品牌。

    以特色彰显新型城镇功能。坚持规划统筹、因地制宜,平安镇聚力建设工业强镇,加快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启动实施总投资2亿元的交通物流货运基地项目及永宁路、凤凰路等5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花庄镇围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镇,加快推进五星冷链物流项目,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融合产业;红古镇注重提升全域整体风貌,推动旋子、王家口等村与主城区城乡一体发展,推进特色民宿、康养休闲等多元业态,构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镇域新格局。

    (五)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着力优环境筑本底,在实现绿色发展上奋力突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开发保护。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引领全域生态建设,深入开展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创新“国储林+N”模式,开工实施投资12.64亿元的国家储备林项目,统筹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低效土地高效化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4个生态修复项目,系统解决47个山台地、国省道沿线、城区及海石湾北山等全域生态保护利用问题,完成生态修复保护3.4万亩,新增国土绿化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

    坚持系统治理。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一带两廊多绿道多节点”生态绿网体系。持续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总投资2.87亿元的大通河红古段防洪治理、湟水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6个项目,建成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新增生态廊道8公里、绿道10公里,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样板。

    坚持精准治污。一以贯之抓好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PM2.5、PM10等六项污染物源头管控,建成运行大气在线监管平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河长+”机制和智慧河湖建设,开展保障水生态健康、提升水环境质量等“四大”创建行动,实施投资4830万元的仁和大沟、格楞沟等3条沟道防洪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发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平台作用,争取实施投资4300万元的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现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坚持绿色低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冶金、建材等行业低碳转型,建成区级煤炭集散中心,探索开展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四水四定”,实施投资1.4亿元的窑街和海石湾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全力打造节水型城市。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创建工作,全民共建共享绿色家园。

    (六)更加注重区域协调,用力推改革抓创新,在增强县域动能上奋力突破。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投资促增长,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最大限度拓展县域空间、提升发展能级。

    增强发展竞争力。落实推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深化“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小兰帮办”“互联网+”等政务服务模式,实现95%以上高频事项一网通办,100%工程建设事项全程网办,100%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让企业轻装上阵、竞相发展。加快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全力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用一流营商环境提振县域竞争力。

    增强改革牵引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利用,推动窑街煤电、兰州铝业产销分离,着力破解方大炭素供电移交、恒源铬铁职工养老保险断缴等一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推动城投公司、科能城建公司集团化发展、市场化运营,全年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1亿元、3亿元。统筹农业水价、医药卫生、行政执法等领域改革,擦亮红古改革名片。

    增强开放支撑力。深度对接兰西城市群建设国家战略,以川海同城化发展深化跨区域合作,与民和县共建甘青省际生态修复带和物流经济带,高质量打造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精准对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在交通物流、招商引资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炭素等优势产业扩展对外业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亿元、增长15%。

    增强投资驱动力。树牢招商引资兴产业的鲜明导向,落实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立体多面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对接引进浙江工企、海亮集团、明阳控股等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企业,力争签约落地5亿元级以上项目10个,落实省外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坚持适度超前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实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更大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等财政金融工具支持,全年申报额度达到53亿元,推动总投资226亿元的84个重大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2亿元。

    (七)更加注重初心为民,倾力兜底线增福祉,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奋力突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优品质的生活。

    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就业,支持个体经营户、新就业形态群体创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600人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00万元。聚焦“技能甘肃”建设,深化提振职业教育三年行动,实施投资7900万元的河湟职业技术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500人以上。

    兜牢更为稳固的民生底线。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补助标准,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500套。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新建区社会福利院和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统筹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独家庭等关爱服务。

    共享更为均衡的公共服务。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南区独立高中,推动实施投资1.2亿元的平安学校异地新建和海石四小综合楼新建项目。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大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新建改造村卫生室3个,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繁荣发展文体事业,落实推进全市“个十百千万”文化惠民活动,搬迁改造区博物馆,启动建设青少年文体培训中心,建成健身步道10公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八)更加注重发展与安全,努力防风险守底线,在维护大局稳定上奋力突破。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红古,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提升防治水平。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措施,统筹抓好重点机构、农村地区以及老年人、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加快提升区人民医院和市第五医院重症救治能力,着力加强重症床位、住院床位、药品药剂、医护力量等医疗资源建设,关心关爱医务人员,保障群众就医用药。坚持应接尽接,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筑牢全人群免疫屏障。

    创新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八五”普法,深化“社工委”运行机制,开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示范社区、规范化村委会各2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建成智慧安防小区7个,打造“六控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促进双拥共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深化平安建设。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建成运行双重预防微安全智慧信息平台,加快消防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强化全方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扎实做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稳慎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完成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打造食品安全典范城市。

    各位代表,2023年区政府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165户3857人。二是建成窑街幼儿园。三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7个46栋1877户。四是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4384户。五是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0亩。六是完成农村冬季取暖热源清洁化改造1000户。七是改造提升城区农贸市场1个。八是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0公里,完成修复性养护及生命安全防护26公里。九是实施殡葬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十是实施平安镇石头沟泄洪隧道改建工程项目。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坚持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系统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矢志不渝建设忠诚政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牢记“三个务必”,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牢牢把握团结奋斗时代要求,推进党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矢志不渝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决服从区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坚持重大行政决策科学论证、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新时代政务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矢志不渝建设担当政府。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系统提升衔接政策、领导经济、防范风险的能力水平,推动红古发展行稳致远。坚持真抓实干,对制定的重大指标、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大政策,项目化思维、清单化落实,确保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持续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切实把“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要求落到实处。

    矢志不渝建设廉洁政府。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提升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效能,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节用裕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加大审计、统计监督,“三公”经费保持只减不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上。

    各位代表!站在红古发展的历史新起点,阔步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信心百倍、壮志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精致幸福美丽新红古而团结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