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666|回复: 0

[广东] 2023年惠州市惠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3 天前
  • 签到天数: 80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4087
    发表于 2023-8-11 20: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惠州市惠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3月1日在惠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惠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翟树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惠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一流中心区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市区一体”理念,坚持以“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为经济工作主轴,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面对疫情严重冲击,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处置了“0816”“1003”“1024”等突发疫情,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因应形势变化和国家防控政策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实现了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推动全区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9.66亿元,同比增长2.8%,成为全市首个“千亿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三次产业比重为3.4:29.5:67.1,二产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90.54亿元,增长2.8%;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4.48亿元,增长4.9%。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含跨市项目)完成620.38亿元,总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工业投资完成130.29亿元,增长26.6%,占固投比重由16.7%提升至21%,其中区本级完成122.97亿元,增长42.4%。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74.53亿元,增长14.5%,其中区本级完成40.22亿元,增长40.9%。全区社消零总额完成771.88亿元,增长1.6%。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7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
      园区建设打开新局面。区高新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市首个省级高新区。全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00.1亿元,比上年增加94亿元。修订东江湾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完成水口鹿岗片区03、04单元、横沥东南片区等控规编制,马安南园和上霞片区控规进入报批程序。落实用地规模4417亩,完成土地收储4902亩,供应产业用地16宗、面积730亩。新引进项目208宗,计划投资209.58亿元,预计产值347.35亿元。新动工TCL产业基地、利元亨三期等项目11宗,完成投资13.5亿元。新投产华南生命健康、九惠医药、至盈科技等项目8宗,预计产值22.47亿元。组织实施园区道路、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4宗,建设荔城工业大道、合生大道等道路89条,完成投资8.2亿元。投入使用2个警务室,增设13个公交站点,洛塘片区商业中心和公共停车场基本完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110千伏青草塘输变电工程,保障园区企业用电需求。
      项目建设稳步提速。全力以赴推动项目落地投产,全区78宗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3.9亿元,增长37%,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6个百分点。其中,61宗社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19.62亿元,17宗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4.27亿元。信利康乐创城工业园实现了竣工即验收,比计划时间提前两年完工投产;天安数码城一期项目竣工,产业楼全面交付使用。全区产业类重点项目新动工25宗,总投资132亿元,预计年产值214亿元;新完工投产项目22宗,总投资196亿元,预计年产值287亿元,项目宗数同比分别增长45%、48%。全区准入项目152宗,总投资297.65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项目18宗、国家级“小巨人”3宗、瞪羚企业1宗。全年落地项目131宗,总投资169.21亿元,其中摘牌项目22宗,总投资102.23亿元、产值155.8亿元。工业标准厂房招商入驻项目103宗,使用产业用房面积50.4万平方米。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八项重点措施和简化涉企检查五条工作措施等系列方案,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联合验收工作机制,实现项目“摘牌即开工、竣工即验收、验收即进驻”,用地规划许可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审批由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成立区企业服务中心,定期召开企业服务联席会、早餐会,建立健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机制。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设置“惠帮办”专窗,让企业专心搞好生产经营。全面落实各项惠企利企政策,对利元亨、西顿照明、鑫瑞创源等提前投产的企业发放奖励金,鼓励企业提质增效。完成全市首单“电水气+”一站式办理,建成大湾区首个“获得电力”品牌示范厅,颁发全市首单入驻工业平台企业不动产权证。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实施高企培育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1家,总数达458家;新增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7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7家),总数达119家。现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0家,在孵企业158家。利元亨被认定为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
      城乡面貌持续提升。完成72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64家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提质升级,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实施超大规模社区优化调整,新增9个社区。强力推进“两违”整治,拆除“两违”建筑847宗、面积167万平方米。市区一体完成金龙大道(惠城段)快速化改造,配合推动1号公路(惠霞高速)、鹅城大桥、广汕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芦泰大桥及其引道工程和生态园进场路全面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互联交通网络。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大力整治惠民大道、惠州大道(小金口段)等城市出入口及沿线环境,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全面深化垃圾分类工作,打造10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成功创建汝湖三产融合发展市级示范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认定。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完成农村公路单改双19.9公里、危桥改造10座,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新建村内道路124.3公里,建成“美丽廊道”10公里。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高质量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61宗交办信访案件已完全办结59宗、阶段性办结2宗。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东江汝湖国考断面、东江剑潭省考断面水质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惠城段)符合Ⅳ类水质标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湖库水质保持稳定。新建污水管网17.08公里,完成37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12条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持续做好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移动污染源防治、扬尘管控和禁止露天焚烧等工作,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9%。深入抓好固废危废污染防治,积极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建(扩建)东升学校、惠泽学校、惠州中学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新增公办学位10740个,招聘在编教师1130名。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94.31%。统筹安排1610万元支持4个教育强镇复评。完成三院横沥分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龙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南岸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投入452万元建设村(社区)长者服务站22个。实施药品采购改革,节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费用1.8亿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个,发放低保金4922万元、特困供养金2175万元、就业创业补贴2514万元、居民医保补助5379万元,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水东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大力加强平安惠城建设,全年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8%,“两抢”零发案364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排查整治,全年事故宗数同比下降11.5%。
      一年来,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贯穿于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决服从区委领导,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224件,政协委员提案145件,办复率达100%。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重大项目、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廉洁政府建设持续强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庸懒散拖”问题专项教育整治,干事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一年来,区武装、国防、民族宗教、统计、双拥、地方志、关心下一代和妇女儿童等工作均取得新进步,工商联、社科联、侨联、残联、文联、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特别难忘的是,去年惠城遭遇了三年中惠州最严重最困难的本土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日夜奋战,共同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齐心合力打赢了这场异常艰苦的疫情防控攻坚战。现在想来,同志们闻令而动、团结抗疫的感人事迹历历在目,催人泪下,令人难以忘怀。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再次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村居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企业经营状况分化明显,中小微企业经营困境尤其突显;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缺少体量大、带动引领力强的航母级企业和项目,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还不够强;三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四是营商环境还有待优化,一些干部担当意识不够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够多。对此,我们将认真面对,拿出硬招实招,全力加以解决。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要有开局之势头、开局之气象,要对全年形势有一个基本的分析研判和把握。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有利条件,进一步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号角,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了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强烈信号,为我们加快发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惠城作为市的中心区,经过持续多年奋斗,去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进入千亿级县区行列,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助企纾困政策的不断落地,市场人气和消费信心正在加速恢复,多重优势叠加,为我们开足马力拼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直面困难挑战,清醒看到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区与全国一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加速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经济体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突破的课题。新的一年,我区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借势而进、乘势而上,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推动惠城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更上一层楼。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进一步坚定“市区一体”理念,继续坚持“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经济工作主轴。近年来,我们深刻把握市区相互交融、不可分割这一最大区情,鲜明提出并深入践行“市区一体”理念,取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市直部门对城区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解决了一批以前难以解决的难题,干成了一批以前难以干成的大事。实践证明,“市区一体”是做好城区工作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化。根据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我们探索形成了“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经济工作主轴,举全区之力推进东江湾产业园开发建设,培育壮大了一批优质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全区经济总量在不断壮大的基础上,质量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这一经济工作主轴,既符合中央、省、市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主题,又符合惠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是我们做好今后经济工作应当继续坚持的方法路径。
      第二,要把工作重心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决定了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就没有强健的实力抵御风险、增进民生。我区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发展速度不够快等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区目前面临的很多困难和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壮大来顺势解决,只有不断做大蛋糕,才能更好分享蛋糕。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来,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姿态加快补齐工业短板,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努力在千亿级体量基础上实现新跃升。
      第三,要聚力发展制造业,持之以恒抓投资、上项目、优化营商环境。近几年来,我们集中力量抓投资、上项目,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大大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聚力发展制造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同样也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实体经济的量质齐升,投资是主要着力点,项目是关键抓手,也需要优良的营商环境做保障。我们要把抓投资、上项目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在聚力大产业、提升大平台、突出大项目、狠抓大企业、营造大环境上下功夫,助力企业投资如意、发展顺意、创业满意,不断做大做好惠城发展的蛋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化“市区一体”理念,坚持“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经济工作主轴,聚力发展制造业,加快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实力惠城、品质惠城、幸福惠城、平安惠城,推动一流中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节能减排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打造大平台,更大力度推进园区建设
      坚持把园区作为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的主战场,继续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造东江湾产业园,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完善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千亿级产业园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市“万亩千亿”的目标,加快推动土地、资金、用能、人才等要素向园区倾斜,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今年园区要完成土地收储4600亩,供地2000亩以上,其中东江湾产业园要完成土地收储2600亩,产业项目供地600亩以上,为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用地保障。
      加快壮大园区工业总量。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医药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组建企业与产业项目服务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效能作用,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25宗,新投产纳统项目16宗、新增产值90亿元以上。搭建创新育成平台,政企合作共建科创大厦、科创孵化器、检测检验机构等,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今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50亿元,未来三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计划到2025年达到1000亿元,进入千亿级产业园区行列。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鹿岗片区03单元基础设施、水口民营工业园三期道路等市政工程项目41宗,总投资58.51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6.2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2宗、续建项目19宗。推进园区屋顶光伏和综合能源建设,建设一批新型电力系统落地示范工程。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产业园内学校、医院、公园建设,多渠道、多模式建设商业中心、停车场、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产城人”融合的典范。
      二、全力以赴抓项目,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
      树牢“项目为王”导向,强化措施落实,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火热局面。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强化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大湾区先进城市的产业协作,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引进一批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力争在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招引上取得突破,夯实制造业家底。瞄准成长性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招商,促进制造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计划准入项目60宗,新摘牌项目30宗以上、力争达到40宗,供地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鼓励中小配套企业租用标准厂房,力争入驻平台类项目200宗,使用产业用房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安排重点项目89宗、总投资64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51宗,投资额395亿元,项目总数和投资额分别占比57.3%和61.5%。计划新开工项目34宗、续建项目29宗、投产项目26宗,新投产项目预计年产值385亿元。聚焦“落地、开工、投产、纳统”,落实重点项目每周例会、直通车、工作专班、服务专员等“五个一”机制,加快TCL产业基地、利元亨三四期等项目建设,促进天宝智能装备项目一期、华南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投产达产。力争今年新增产值50亿元级企业1家、10亿元级企业2家以上,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120家。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形成滚动发展格局。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健全区领导挂点联系大企业大项目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企业服务联席会、企业家座谈会,持续开展服务企业“直通车”活动,助力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扶持中小微企业稳健发展。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窗口“通办通取”,加大前置预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力度,进一步缩短项目摘牌到动工周期。优化零条件预审、摘牌即动工、竣工即验收工作机制,保障项目早动工、早建设、早投产。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协作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及“粤商通”平台,实行“一件事”主题服务,提升“惠帮办”专窗服务质量,推行“午间不间断”“周六不打烊”等延时服务。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锻长板、扬优势,更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
      全力抓好有效投资。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实现政府投资增长10%以上,带动更多社会投资增长。持续大抓工业投资,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向工业加强、政策措施向工业倾斜、资源要素向工业集聚,加快制造业项目开工进度,做到应开尽开、能开早开,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66亿元,增长25%以上。紧紧抓住新增政府债券支持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保障推动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配合支持1号公路(惠霞高速)、惠龙高速、广汕高铁、莞惠城际北延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外联内畅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重要位置,依托水东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深入挖掘祝屋巷、金带街等历史街区资源,加大红色文化、东坡文化保护开发力度,促进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行业消费恢复。支持华贸、印象城、港惠等重要商圈加快发展,增强消费集聚能力。用好国家和省、市鼓励消费政策,积极配合做好购物节、美食节和消费券发放等活动,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家电等消费。
      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壮大。依托高铁惠州北站、惠城南站和火车北站等交通枢纽,着力发展物流加工、仓储配送、货物贸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快顺丰供应链总部基地建设,鼓励海吉星、金泽、中粤通等物流园向智能化升级、规模化发展,提高中心区物流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行“物联网+商贸物流”,着力引进一批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发挥酷友科技等重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作用,带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企培育计划,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1家以上,总数达648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家,总数达160家。发挥园区产业聚集优势,采取政企、校企合作等模式共建科创基地、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和服务力度,为我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国资国企创新发展,力争资产规模达到150亿元。
      四、坚持以城带乡,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继续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上,下更大力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开展金龙大道(惠城段)沿线、城市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加快推进金山湖一二号桥、水口江滨路一期等道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交通路网。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进85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擦亮“惠民空间”品牌。保持“两违”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分类处理系统。加强“智慧城管”建设,狠抓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实施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奖惩,营造更干净、更整洁、更有序的城市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持续抓好粮食安全,全力保耕稳粮、稳粮保供。实施“一十百千”产业发展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市级花卉产业园扩容升级,建设1个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培育10个产业示范村,着力打造“都市农业”经济圈。依托神农兰香谷、劲家庄、源茵生态园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立足丝苗米、甜玉米、梅菜等特色农业,鼓励和支持发展一批有特色的“粤字号”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确保村庄保洁覆盖率保持100%,打造1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更多“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完成“东江湾畔·三产融合”“都市田园”两条示范带建设,持续推进仍图圩和矮陂圩2个示范圩镇建设,今年再创建三栋、横沥、汝湖3个美丽圩镇。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推进36个整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公路单车道改双车道、危桥改造(加固)等工程,加快推动县道205线马水路、马永路和马安大桥、稻园桥改建工程,进一步提升片区交通效能。
      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深入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设绿美惠城。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对已办结的案件及时开展“回头看”。加强三大水系重点河涌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歼灭劣Ⅴ类河涌和黑臭水体。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切实提高空气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持续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抓好公共机构节能行动,带动全社会节能意识进一步提升。强化污染源专项治理和风险管控,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五、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扩建金峰学校、金石学校二期、第五中学附属学校等4所公办学校,新增公办学位1.2万个;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等措施,新增10所公办幼儿园、3500个学位。实施“头阵计划”“强师工程”“名师工程”,落实名校园长、名师、名班主任“三名”工作室建设,建强教师队伍。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推动惠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人才。
      着力建设健康惠城。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推进三院二期、二妇幼新院、芦洲镇卫生院芦岚分院、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等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品牌建设力度,推动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乡村卫生院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适度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700套。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强化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做好“双拥”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对辖区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开展大排查大检查,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全民禁毒工程,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聚焦涉劳资纠纷、问题楼盘等重点领域,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打假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区。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全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依法行政履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推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健全重点工作清单管理和责任分解机制,加大协调推进和跟踪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见效。对定下的事情、部署的工作都要明确具体时间节点,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紧盯不放、一抓到底。
      廉洁从政树形象。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促发展、保民生这个“刀刃”上。
      各位代表,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过后,全区人民充满期待。面对百姓朴素而诚挚的愿望,区政府必将夙夜在公,埋头苦干,以百倍努力做好工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开创一流中心区建设新局面,为惠城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而团结奋斗!
      名词解释
      1.“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企业。
      2.“小巨人”企业:由工信部认定的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3.“瞪羚企业”: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4.“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5.“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6.“万亩千亿”:具有万亩左右空间、千亿以上产出、以重量级未来产业为主导的高能级产业平台。
      7.“一十百千”产业发展工程:建立1个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培育10个产业示范村,打造100个农产品品牌,设立千万元产业培育扶持基金。
      8.“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