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192|回复: 0

[湖北] 2023年宜城市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昨天 21:31
  • 签到天数: 80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4237
    发表于 2023-7-28 1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宜城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18日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肖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踔厉奋发、稳中求进,站上宜城高质量发展新起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伟大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22年也是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经济发展新的下行压力,面对异常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面对罕见的极端干旱天气,还面对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的形势,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丝不苟贯彻落实省、襄阳市、市委工作要求,积极应对两难、多难问题,以踔厉奋发、稳中求进的姿态,闯关克难,勇毅前行,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这一年,我们勇开顶风船,在新发展格局中破浪前行。面对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坚持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0%;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60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4.7亿美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增长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8.2%。连续九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七次入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入围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市,县域经济从中部百强第77位提升至75位。

    ——这一年,我们大张旗鼓抓项目,干出了虎虎生威新气象。成功引进投资101亿元的东方化工硝基产业园、投资100亿元的云图控股循环利用产业园、投资50亿元的葛洲坝建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累计签约、开工、竣工投产项目276个,总投资846亿元。湖北能源宜城电厂建设如火如荼,嘉施利磷石膏综合利用、天舒纺织等一批优质项目建成投产,重大项目正在为“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积蓄澎湃势能。

    ——这一年,我们奋战经济发展主战场,打造了高质量发展“聚宝盆”。举全市之力支持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大胆赋权赋能,理顺管理体制;斥资12亿元,全面提档升级园区基础设施,雷雁大道及连接线竣工验收,2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造,固体危废中心、实训基地建成投用,全面启动园区特勤消防站、危化品停车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干群上下同心,搬迁居民832户。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复核和认定顺利通过,经济开发区主战场地位更加突出。

    ——这一年,我们放大交通区位优势,襄阳(小河)港强势崛起。今年3月,襄阳(小河)港开通直达长江的三条航线,4月实现江海联运,5月近洋跨国,在通航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三级跳”。作为汉江流域规划建设最大的港口,小河港的建成投运,结束了襄阳20年未通过水路运输件杂货的历史,也标志襄阳水运发展开启新篇章。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还重点抓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支撑、促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规范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运行“招落服”一体化推进制度。1-11月,签约项目120个,合同投资突破500亿元。推进存量资产“二次招商”,整体盘活57处,猛狮、长风纸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得以化解。实施技改项目51个,总投资63.7亿元,同比增长10.6%。研发投入5.3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4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省级制造业示范基地1家。山特莱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葛洲坝水泥、回天新材料荣获省级绿色工厂,共同药业获批省“揭榜制”科技项目。现代农业高效推进。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整改违法图斑584个。建设8.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立优质稻种粮一体化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155.2万亩,总产达13.29亿斤。新认定省、襄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郑集镇入榜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南营街道金山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飘扬食品入选2022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70亿元,增长15%;生猪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成功引进文旅项目7个,总投资76.8亿元,泉水头景区项目破土动工,龙潭小镇火爆开园,“醉美莺河”重现光彩。首家跨境电商注册落户,电商销售总额超7.5亿元。投放家电家具消费券4000余张,带动线下消费500万元。建成乡镇商贸中心41家。成功争取全省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试点县。3万吨冷链物流项目建成投用,初步构建“1个中心+N个区域”城乡冷链物流体系。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7.1%,增幅排名在襄阳各县(市、区)稳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退减缓降”税费6.4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23万户。为69家企业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补资金3.53亿元。成立湖北首家县域企业首贷中心,贷款金额超10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9718户,同比增长28.8%。4项改革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授予先行区称号;在全省率先探索一业一证“信用审批、承诺即入”改革,“一窗通办”、数字门牌、政务地图等“五合一”改革经验在襄阳市全面推广。开展容缺办理行政许可2600余次,将企业开办时间由“210”标准提升至“2050”标准[1]。全市专利授权量达263件,新注册商标487件。成功举办宜城首届创新创业大赛。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复审。

    (二)抓统筹、促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城市布局更加优化。合理划定“三区三线”[2]。腾挪发展空间,城区、园区征迁1200户以上。倚天大桥建成通车。襄荆高铁宜城段、疏港铁路相继开工。207国道襄州至宜城段、272省道枣阳至宜城段等道路加快建设。新改造农村公路168公里、危桥14座。宜岛公路改造工程全线贯通,沿途5万群众出行体验显著提升。城乡功能更加完善。改造老旧小区83个、棚户区住房1050套。建成公租房1152套,周岗公租房完工,新鄂西公租房交付使用。延伸改造城市供水管道16公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进度过半。110千伏鄢城变电站成功投运。建成便民站台131个、停车场6座,施划机动车停车位1755个。建成全市综合性垃圾处理中心、1座大型垃圾转运站。青创园、四馆两中心加速建设,楚都公园二期正式开放。完成鲤鱼湖大桥等11处绿化亮化工程。推进“一网统管”[3]改革,建成13个市、镇两级城运中心,城市治理迈向新时代。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完成各级环保督察整改任务23项。大气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PM10同比下降6%。整治汉江入河排污口175个,汉江、蛮河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18个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建改农村户厕3036户。老浆沟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重要进展。造林绿化面积2.6万亩,矿山生态修复400亩以上。完成74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双官线获襄阳市“十大最美农村公路”称号。刘猴镇顺利通过国家级卫生乡镇中期评估,成功创建郑集镇、龙头街道2个省级生态乡镇,雷河镇民主村、小河镇曾洲村入选全省示范美丽乡村。

    (三)强保障、惠民生,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民生领域财政支出36.61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7%,同比增长17%。民生实事基本完成。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襄阳市唯一连续四年获省政府通报表彰的县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新增就业、再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96.1%。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应救尽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高考教学质量稳居襄阳各县(市、区)前列。组建机关、鄢城两个幼教集团。提质改造学校7所,谋划推进19所,新增公办园位360个、基础教育学位1600个。市中医院医技楼启动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疾控中心业务楼主体完工,2个方舱医院及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大楼投入使用。改造完成120急救中心及15个急救站点。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市中医院通过二甲中医医院复审。楚皇城遗址入选“国保”单位文物保护规划。花鼓戏《醉美莺河》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兰花筒《瓜乡笑瓜》斩获省一等奖。首家城市书房正式开放。建成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村(社区)项目12个。我市运动健儿在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了12金、18银、18铜的好成绩。社会治理持续深化。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办成重点民生实事49项,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00余件。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13个村(社区)试点有序推进。新改建42个党群服务中心和红色驿站。龙头街道紫阳观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小河镇曾洲村、鄢城街道宋玉社区获评全省“百佳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暨新四大行业领域整治,抓获犯罪嫌疑人115人。严厉打击电信诈骗、非法集资,挽损9435万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百日双扫”行动,排查整治各类隐患6000余处。流水镇落花潭社区获评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连续获评省食品安全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信访安保维稳任务,获得省、襄阳市表彰。

    这一年,我们以“奋进年”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持比学赶超,政府系统实干争先氛围更加浓厚,运行效能不断提高。完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民生实事调度机制,政府抓落实的机制更加系统规范、精准科学。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100%全流程电子化。坚持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严肃预算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复人大建议154件、政协提案72件,办复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刚性落实各级巡视巡察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廉洁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国防双拥、退役军人、科普科创、民族宗教、台务侨务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档案史志、红十字、气象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时代眷顾奋斗者,星光不负赶路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宜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面对世纪疫情,三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多轮外部疫情冲击,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年以来,我们持续聚焦疫情形势变化,救治、流调等能力持续提升,防控应急机制更加完善;三年以来,我们与各地同胞守望相助,先后派出10多支2300多人医疗队伍支援天津、上海、海南、武汉、十堰、襄阳等地,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情谊。三年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一线防控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知重负重、任劳任怨,从高温下守护,到寒风中坚持;从晨光里忙碌,到夜幕下奔走,以超常努力守护市民如常生活。大家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作出的贡献让人感动,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战疫的事迹催人泪下。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再次向全市人民、向奋战在抗疫各条战线,特别是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狭路相逢勇者胜,咬紧牙关再坚持。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正在度过,一定能挺过去!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慎终如始、善作善成,不放松、不焦虑、不停步,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执行“新十条”,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继续保持防疫指挥体系高效激活状态,着力加强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能力,竭尽全力守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必将胜利!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不高,工业经济体量偏小,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结构不优,亩均效益偏低。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分布不均,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三是少数干部担当精神、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不足,精神懈怠、躺平思想有所滋生。对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定将竭尽全力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守正创新、乘势而上,开启宜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2023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共同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创一流,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城篇章。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实施七大行动:

    (一)实施安全发展行动

    从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高度,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1.围绕畅通循环抓经济安全。全力以赴助企纾困,因时因势出台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抗冲击能力。强化政府债务预算和限额管理,化解隐形债务存量,严控增量。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化解处置,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平稳有序推动土地开发,保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围绕系统治理抓流域安全。编制完成楚都安澜水网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碾盘山库区、雅口库区防护工程,整治野鸡城沟(含窑湾沟)、腊树沟,提升城市排涝能力。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建设,完成龙垱等9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莺河一库灌区改造工程。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建成莺河一库、小南河、杨棚等3座水厂,实现全市安全饮水全覆盖。健全完善“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联防联动机制,重拳惩治交界段非法采砂,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3.围绕风险防范抓公共安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救援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紧盯危化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火灾防控等重点行业领域,坚决守住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底线。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实施工业强市行动

    坚持一切围绕发展干、发展围绕工业干、工业围绕项目干、项目围绕招商干,以工业崛起撑起现代产业脊梁。

    1.围绕提质增效抓招商引资。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头部企业,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开展链式招商、点题招商、驻点招商。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着力引进一批“链主”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严格亩均税收、投资强度、环保能耗等指标约束,比签约更比落地、比数量更比质量,不断提高招商质效。完善项目评估制度体系,推进专家论证常态化、部门论证并联化,切实提高论证效益。全年签约过亿元项目130个、过5亿元项目18个、过10亿元项目8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

    2.围绕延链补链抓产业升级。全面完善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主动融入襄阳市“144”产业集群[4]。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传统产业由“卖原料”向“卖品牌”转变,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积极融入襄阳电子信息产业链,支持湖北领头狼、如新电子等企业发展壮大,形成集聚效应,引进电子信息企业25家以上。以银轮机械、湖北友谦等企业为支撑,提高装备制造业的配套水平,新增产值7亿元以上。壮大能源产业,推进湖北能源宜城电厂、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等项目投产达产。支持东方化工、嘉施利等骨干企业,推进特色硝基化工、绿色循环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园中园”建设,精细化工产业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实施投资超500万元技改项目10个以上。实施纳税过千万企业双倍增、工业产值突破、规上工业壮大工程,力争新进规企业2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40亿元,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5亿元企业2家以上、税收过千万企业1家以上。

    3.围绕提速突破抓项目建设。抓住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释放的机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规划“笼子”,全年争取项目资金38亿元以上。聚焦经济开发区、小河临港经济区两大平台和五大主导产业,精心谋划包装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完善重大项目包保服务机制,坚持“周督办、月调度、季观摩”,强化在线监测、挂图作战、清单推进,实现开工到投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开展“三集中”活动,加快推进葛洲坝建材产业园、回天新材料胶粘剂、共同药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5个、竣工项目50个。

    (三)实施平台提能行动

    打造南经开、北临港两大经济发展引擎,勇扛新使命、闯出新天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聚集强大势能。

    1.围绕筑巢引凤抓经济开发区。全力提升发展能级,实现经济开发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产值增长18%,税收突破3.5亿元,争创国家级园区和省级高新区。清理处置违法用地、批而未供和低效土地,重点盘活来度储能、新加坡工业园等闲置资产,力争盘活率达80%,盘活项目开工率50%以上;全员上阵抓招商、上项目,年内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重点实施园区供电供水能力提升、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等项目,推进治学路、雁北路、兴园路等道路排水工程,贯通经贸大道、凌波东路。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让企业职工生产生活更舒心。整合楚业基金、园发投公司业务,探索“管委会+公司+基金”运营模式。完善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园区事园区办,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

    2.围绕放大格局抓小河临港经济区。以规划引领发展,加快推进总规、控规落地,按照园区整体规划、片区综合开发的思路,做好产业招商选商,打造襄阳市汉江港口经济合作区。以基建拉开骨架,加快建设港区至207国道集疏运公路、电厂西侧主干道、港区次干道,扩建小河镇污水处理厂,形成发展的基本雏形。以项目奠定基础,启动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绿色建材产业园、湖北联投智慧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汉江流域重要的能源、粮食、建材供应基地。提升小河港泊位生产能力,发展大宗散货和集装箱业务,建设汉江流域水铁联运物流枢纽。

    (四)实施改革赋能行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改革提质增效,赋能高质量发展。

    1.围绕高效服务抓政务环境。持续深化“一网通办”,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企一档”“一人一档”全国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数字政府。搬迁行政服务中心,推进无差别综窗改革,做实“一个窗口”。推动“审管联动”改革,实现部门之间审批、监管信息互认、共享、共用,形成“审批+监管+反馈+处置”闭环。推进“24小时智慧宜政晓屋”建设,在人流密集地方配备自助终端,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规范市场化社会化中介服务,建立评价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围绕要素保障抓投资环境。强化资金保障,推行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刚性兑现”,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措施。支持融资性担保平台建设,深化与襄阳中小企业担保集团合作,以担保体系助力企业融资增信。开展首贷拓展专项行动,新增贷款8亿元,首贷户比提升至15%,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突破30%。强化人才保障,扩大劳动力资源供给,储备用工5000人以上。围绕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技术工人800名以上。强化用地保障,收储1000亩土地,对重点项目实行“差别化”供地方式和地价政策,推动“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转变。

    3.围绕资源集聚抓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均增长15%以上,研发投入超过4.5亿元。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葛洲坝水泥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支持共同药业、阿泰克等企业建设襄阳市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公开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50名。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双促双争”[5],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金点子大赛、专家人才早餐会等活动,为创业聚人气,为创新添动力。加快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工作,争创省级创新型县市。

    (五)实施协调发展行动

    完善“一核、两区、多点”[6]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动融入襄阳都市圈,大力实施强县工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围绕提升能级抓空间布局。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和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加快建设小河临港经济区,推进疏港铁路、倚天大桥接线工程、207国道西移、217省道改建等项目建设,打造支撑襄阳对外链接的“桥头堡”。提高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推进东方化工生活区和研发大楼搬迁,将襄荆高铁宜城站北侧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小河临港经济区拆迁进度,盘活未出售经济适用房、空闲公租房,增强城市承载力和人口吸附力,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修订完善村庄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各镇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2.围绕精致精细抓城市更新。持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新建续建北环二路东段、紫阳观路北段、振兴大道南段等道路,为城市发展“舒筋活络”。改造老旧小区57个、城镇燃气管道2.9万户。整治鲤鱼湖新区道路排水管网,完善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水系连通等功能,打造韧性城市。推进汉江一桥、滨汉大道等重要节点绿化亮化工程,建成楚风路游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推进人防指挥中心建设。规范楚都公园夜市管理。狠抓“门前三保”,持续开展“共建美丽街区、共管城市家园”活动。大力整顿交通秩序,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持续推进“双网格”管理[7]模式,打造宜城样板。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智慧停车、数字城管等特色应用场景,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

    3.围绕三产融合抓农业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4.07万亩、改造提升4.38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总产保持在13亿斤以上,生猪出栏80万头以上。建设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13%。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实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宜城农产品知名度,新增2个“二品一标”[8]。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用好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等模式,新增涉农信贷资金3亿元以上。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向乡村延伸服务,提高农村消费品的集散和配送效率。培育2-3家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乡镇商贸中心。鼓励开展订单农业,力争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8亿元。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两天一夜”模式,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星级农家乐、星级民宿。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完成村级债务化解,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

    4.围绕宜居宜业抓和美乡村。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综合治理,新改扩建乡镇垃圾中转站17座,新建农村户厕1856座,创建8个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进美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7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公里。改善干线公路通行能力、提升路域环境,维修改造346国道、207国道、250省道部分路段。加快市级共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三农”信息采集应用,新增5G基站200个以上,推进乡村振兴可视、可控、可管。

    (六)实施生态优先行动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围绕减污降碳抓绿色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实行能耗预算管理,单位GDP能耗降低6%。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3-5个绿色化改造重点项目,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5家。建好16个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推动75%以上的城镇新增建筑达到绿色标准。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充电设施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无废城市。

    2.围绕巩固提升抓污染防治。抓好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开展大气专项治理行动,确保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加快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完成34个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严格实行危废全过程管理。全力开展排污许可证后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3.围绕净水扩绿抓保护修复。实施水系生态修复,巩固汉江、蛮河宜城段“禁渔”成果。修编《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推进湿地恢复和汉江生态廊道建设。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国储林、汉江绿化治理示范等项目,争创长北山林场三角枫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启动流水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创建1个省级生态镇、2个生态村。

    (七)实施利民固本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围绕获得感抓社会保障。落实援企稳岗和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业7500人以上。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常态化的基金运行预测预警、防控监督机制。稳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完成龙头公租房建设、配租。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发展爱心慈善事业,弘扬扶弱助残的文明风尚。推进小区适老化改造,完成市养老服务中心、殡仪馆主体工程,新建一批农村公益性公墓。

    2.围绕幸福感抓社会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渡峰工程”[9]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行动,启动鲤鱼湖教育集团、职教中心建设,推动雷河中学建设,新建宋玉幼儿园、职高实训基地,启用廖河小学、朱市一中及官庄中学综合楼。深化“市管校聘”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大力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试点推进“教联体”改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推进健康宜城建设。加快市中医院、鄢城卫生院、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改扩建7家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实现乡镇发热门诊全覆盖。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做好后期康复管理。继续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加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事业,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县。扎实推进“323”攻坚行动[10],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人口均衡发展,强化老年健康体系,持续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充分挖掘、传承、繁荣楚文化,启动楚皇城保护性恢复、博物馆西楼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四馆两中心、鲤鱼湖智慧体育公园。推动青创园正式运营。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成一批村(社区)健身场地,承办1-2次规模性竞技体育赛事。提档升级宜城剧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用1个城市书房,争创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举办“宜城大虾美食文化旅游节”,推进湖北旅游名镇、名村等品牌创建,打造宜城东、西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建设泉水头景区、高康美食文化街区。规划启动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4A级景区建设,“醉美莺河”争创3A级景区。

    3.围绕安全感抓社会治理。实施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13个试点建设,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红色驿站新样板,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加强“情指勤舆”[11]一体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建设,妥善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市。

    三、团结奋斗、知行合一,打造宜城高质量发展新铁军

    各位代表!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全面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有为政府。

    用忠诚书写初心。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当好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工作部署的执行者、推动者。

    用法治护航发展。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政府议事规则,从严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推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向乡镇延伸。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用实干彰显担当。坚持“两争一出”[12],把时间发条拧到最紧,把工作节奏调到最快,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落实赢得快发展。对重点工作,细化节点进度、推进措施、责任分工,确保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好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让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

    用廉洁筑牢底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真正把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笃行实干、奋勇争先,以新状态干出新作为,以新作为承载新梦想,以新梦想照亮新征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城篇章而不懈奋斗!

    附件1

    2023年度民生实事

    1.完成龙头公租房建设、配租,改造老旧小区57个,让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2.实施腊树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水系连通等系统功能,打造韧性城市。

    3.建成莺河一库、小南河、杨棚等3座水厂,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市安全饮水全覆盖。

    4.推进美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7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公里。

    5.新改建乡镇垃圾中转站17座,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6.完成市养老服务中心、殡仪馆主体工程。

    7.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雷河中学建设,新建宋玉幼儿园、职高实训基地,启用廖河小学、朱市一中及官庄中学综合楼。

    8.新建鄢城卫生院,改扩建7家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接诊服务能力。

    9.建成投用四馆两中心、鲤鱼湖智慧体育公园,推动青创园正式运营。

    10.充分挖掘、传承、繁荣楚文化,启动楚皇城保护性恢复,提档升级宜城剧场,完成高美食文化街区建设。

    附件2

    名词解释

    1.企业开办“210”标准及“2050”标准:2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1天内办结、零费用(免费赠送一套三枚公章);2个环节、0.5日办结、零费用。

    2.“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3种类型空间所对应的区域,以及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3条控制线。

    3.“一网统管”:打通城市各治理系统的协同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一张网络管全城、一个中心管全域、一支队伍管治理。

    4.“144”产业集群:发展1个4000亿级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1000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500亿级产业。

    5.“双招双引双促双争”:以招商引资促大众创业,争做优化营商环境的“店小二”;以招才引智促万众创新,争做思想破冰发展突围的“领航员”。

    6.“一核、两区、多点”:“一核”即做强中心城区,推动鲤鱼湖新区、滨江新区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两区”即西部经济开发区和北部港区,北部港区以襄阳港小河港区为依托,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多点”即重点打造小河、雷河、板桥店等节点镇,力争把小河镇建成襄宜区域中心的交通物流大镇,把雷河镇打造成产业聚集区,把板桥店镇打造成生态强镇、建材新镇、农旅名镇;统筹发展南营、王集、郑集、刘猴、孔湾、流水等镇(办)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7.“双网格”管理:从基层社会治理角度,完善鄢城、龙头的社区治理网格,把社区网格建成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完整单元;从城市建设管理角度,合理划分保留区、征迁区和新建区,建立城市更新网格,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思路,逐区改造,连片提升,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8.“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9.“渡峰工程”:针对高中“大班额”问题和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襄阳市实施此工程,旨在解决学位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突出矛盾。

    10.“323”攻坚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11.“情指勤舆”:现代公安几个业务发展的综合简称,“情”即情报信息,“指”即指挥调度,“勤”即实战勤务,“舆”即舆情跟踪引导。

    12.“两争一出”:有排名争第一、有评比争先进、业务工作出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中心
    关闭
    在线时间:
    周一~周五
    9:00-18:00
    联系电话:
    010-63691786
    在线咨询
    客服中心

    Powered by quyushuju X3.4 Licensed© 2008-2018 quyushuj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