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昨天 22:21 |
---|
签到天数: 84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版主
- 积分
- 172463
|
本帖最后由 qiaomen 于 2023-4-2 19:43 编辑
成都统计年鉴2021
[url=]成都概述[/url][url=]市情概貌[/url][url=]概况[/url]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2020年,全市土地面积为1433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的2.9%。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77.12平方公里。成都市辖12个区、5个县级市、3个县;共有镇政府100个、街道办事处161个,社区居委会1732个、村民委员会1311个;年末有常住人口209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5.7万人;有户籍总户数576.49万户,户籍总人口1519.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5.61万人、乡村人口504.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63万人。
[url=]历史沿革[/url]
成都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始原,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早在距今约4500年至3700年,成都平原已出现被后世称为“宝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的聚落中心。这些聚落中心均已夯筑了城墙,建筑了祭祀和集会的场所。根据“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历史遗存,基本可以推定,至迟在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今成都一带已经成为古蜀王国的中心都邑所在;而根据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群的发现则进一步证明,至迟在战国早期,今成都市区中心可能已经出现比较规范的古典城市,极有可能就是古籍所说的古蜀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的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其地设置蜀郡,在蜀王旧都一带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公元前311年,蜀郡守张若在蜀国都城成都的基础上,修筑成都大城和少城,城市规制仿照秦都咸阳,这一重大事件被后世公认为成都建城的标志。此后,蜀郡守李冰在蜀人治水事业的基础上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把成都平原造就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为成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成都迅速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自秦代兴建成都大城2000多年以来,成都城市或毁而重建,或扩而新建,城址从未迁徙,“成都”这一名称也从未改变,在中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两汉时期,成都城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西汉末年已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手工商业都会。成都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口岸。从两汉至三国蜀汉,成都精美的蜀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间高度赞赏和欢迎;这一时期,成都因出现一座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锦官城”而获得“锦官城”和“锦城”两个别称。唐代,以成都为中心的“剑南西川道”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中唐以下,成都又成为唐王朝的“南京”。五代前、后蜀和两宋,成都的繁荣再一次达于鼎盛,后蜀主孟昶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故此得到“蓉城”的别称。宋代,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故“四川”一名即由此而得,成都为益州路治所在。元代,建置四川等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以成都为治所,这是成都为省治之始。明代,在四川建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为布政使司治所。明末清初,成都地区先后发生张献忠大西军、明军及清军之间的多次战争,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城池成为一片废墟,四川省的治所也一度被迫从成都移往川北的阆中;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推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垦荒占田,使川西平原和成都城市经济再度繁荣。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又重新屹立于原来的旧城址之上。清代,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成都为四川省治。民国初年,成都仍为四川省治所在地。1922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公所,县治保留。1928年,成都市政府建立,成都市为省辖市、省会。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为四川省省会至今。
[url=]行政区划[/url]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成都市的行政辖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调整逐步扩大:1976年将温江地区的双流县、金堂县划入成都市管辖;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撤销温江地区,将其10个县并入成都市;1990年,调整成都市区划,将原来的5个区划分为7个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新都县、温江县撤县设区;201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双流县撤县设区;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市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郫县撤县设区;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新津县撤县设区。截至2020年,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新津12个区,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5个县级市,金堂、大邑、蒲江3个县。
[url=]地形地貌[/url]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苗基岭),海拔高度为5364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为岷江、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成都市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由于气候的显著差异,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区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
[url=]气候特点[/url]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地以外,成都市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2020年,成都市年平均温度为15.5~18.2℃;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6~39.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5~0.3℃;最热月出现在6—8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成都市年总降水量为829.4~1784.3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8月。成都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718~1650小时。
[url=]土壤资源[/url]
成都市土壤资源丰富,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棕色暗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土壤类型多样,养分充分,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宜各种农作物及林草生长。
[url=]森林资源[/url]
成都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龙门山、邛崃山区,距离中心城区均仅有100千米左右;龙门山和龙泉山为成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成都市有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县级3个;森林树种丰富,植被良好,景色优美,林间包含有珙桐、玉龙厥、光叶厥等珍稀植物,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珍稀动物。2020年,全市有森林面积864.3万亩,森林覆盖率40.2%,活立木总蓄积量3677.35万立方米。
[url=]生物资源[/url]
成都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2020年在域内记录维管束植物4459种,其中蕨类植物304种、裸子植物82种、被子植物407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楠木、香果树等38种。域内记录陆生野生动物700种,其中兽类129种、野生鸟类496种、两栖类动物33种、爬行类动物4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大鲵、红腹锦鸡等80种。成都市种植业、养殖业发达,水稻、小麦、油菜籽面积大,产量高;蔬菜品种丰富,四季常青,终年不绝;家禽、家畜饲养普遍,尤以生猪养殖全国著称;水产养殖异军突起,冷水特色渔业发展很快;经济林木资源种类较多,包括果树、茶树、桑树及木本油料植物;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川芎、郁金以及“三木”药材(杜仲、厚朴、黄柏)既能野生又宜家种,畅销全国,山区还拥有贝母、虫草、天麻等名贵药材;花卉和环保植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种植面积、培育品种、生产数量都有大幅度提高。
[url=]矿产资源[/url]
成都市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铁、钛、钒、铜、铅、锌、铝、金、银、锶、稀土等金属矿产,以及钙芒硝、蛇纹石、石膏、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煤、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共60种。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开采矿种有地热、矿泉水、水泥用石灰石、水泥用泥岩、砖瓦用页岩等矿产。成都地区开发利用天然气历史悠久,至迟在西汉年间,邛崃就利用天然气(火井)从事煮盐,有近2000年的历史;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是成都市的优势矿产资源。
[url=]水利资源[/url]
2020年,成都市地表水资源总量119.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6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20.23亿立方米。成都市地处长江支流岷江及沱江流域,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境,市境内岷江干流长96千米,沱江干流长146千米,岷江、沱江流域面积分别占55%、45%。成都市过境水量中以岷江过境水为主,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优异,洪枯变化较小,地势居高临下,便于自流引用,为成都主要供水水源。成都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埋藏深度较浅,含水层厚度大,便于开发利用;但因城市化的进程,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故对地下水应以保护为主,适度进行开采。截至年底,全市已建成水库243座(大型1座、中型6座、小一型53座、小二型184座)。
[url=]自然景观[/url]
成都市是全国著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成都处在由剑门蜀道、九寨沟、成都、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旅游胜地组成的四川旅游环,以及由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旅游中心组成的全国旅游环的结点上,又是内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优越的旅游地理位置为开发利用丰富的成都旅游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俱全,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成都的山景具有高、险、奇、秀、幽的特色,有如“天下幽”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高耸挺拔的西岭雪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水景中有汹涌湍急的溪流,清澈明亮的水潭,飞珠溅玉的瀑布,秀美如画的湖泊;生物景观中有少见的桂花林、箭竹林、杜鹃林等植物群落,以及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成都市的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有组合不同、风格各异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91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0个、国家AA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共40个),以及众多省、市级风景片区。
[url=]文物文博[/url]
成都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成都市的古代遗迹发现较多,包括遗址、建筑、摩崖造像、陵墓、窖藏等。其中,二王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罨画池、回澜塔、升庵桂湖、王建墓,蜀僖王陵等极具特色,观音寺的壁画、花置寺的摩崖造像等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成都市有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08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3处;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6914处。全市有博物馆16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0家、非国有博物馆110家)
[url=]民族宗教[/url]
成都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市境内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2020年,全市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0.23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位居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壮族、白族;有全国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团体——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携弟子修道于成都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为成都道教之始,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益州刺史毛璩在岷蜀建龙渊寺,是佛教正式传入成都的重要标志。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2020年,全市有信教群众200万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97处、宗教团体46个、宗教院校1所,备案教职人员1385人,其中文殊院、昭觉寺、新都宝光寺、青羊宫、大邑县鹤鸣山道观、青城山道观群等皆闻名全国。
[url=]地方民俗[/url]
成都不仅拥有中华历史文化的风采,而且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成都素有“蜀戏冠天下”的称誉。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中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成都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确认各类非遗项目共511项;此外有“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成都糖画”“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以及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成都道教音乐、大邑县西岭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人有岁时节令游赏的习俗,至今在城区每年春天举办灯会、花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郊区,龙泉桃花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新都木兰会和桂花会、彭州牡丹会、新津龙舟会、郫都区望丛祠赛歌会等,吸引八方游客摩肩接踵。所有这些民间节会,既是成都人游乐踏青的欢乐节日,也是外地游客、民俗学者观赏采风的大好时机。
[url=]地方美食[/url]
“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来自各省移民的不同饮食习尚互相融合,造就成都这个美食之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高超绝伦的烹饪技艺。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其中,“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品种三千,名菜数百,以味取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特色;“小吃”以小而精的特色驰名海内外,品种数百,做工精细,色鲜味佳,造型别致;近年来,“火锅”发展速度惊人,尤以名牌火锅红遍全国,正从一定程度改变着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
[url=]地方方言[/url]
成都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主要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基本词汇大部分和普通话相同,儿化是成都方言中的一种常见音变现象。成都市区与各周边区(市)县在语音、词汇上略有差异,除西南官话外,另有少数客方言岛、湘方言岛以及极个别地方话中的闽方言等。成都市除主城区外,新都区、金堂县、彭州市、温江区、双流区、新津区等区(市)县都有客方言岛,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客家人除极少数老人外,都既能说客家话又能说成都方言。成都境内的客家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粤东北客家话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一些西南官话的特色。成都境内的湘方言岛,主要分布在金堂竹篙等浅丘地带,属于老派湘语,其调值与成都方言相同,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归入阳平,有不少词语与成都方言不同,但同时又明显地表现出向成都方言靠拢的趋势。
[url=]城市荣誉[/url]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成都市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国、全世界的地位明显提高。1984年,国务院确定成都市的城市性质为“省会,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为全国15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1993年,国务院进一步要求“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作用”,批准成都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并将成都市列入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成都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1998年,成都市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1999年,成都市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0年,成都市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2001年,成都市被列为建设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城市。2004年,成都市被评选为CCTV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05年,成都市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称号,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2006年,成都市被确认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获“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2007年,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成都市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9年,成都市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会展名城”称号。2010年,成都市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2011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被联合国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获“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称号。2012年,国务院在批复同意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成都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被评为“中国食品安全十佳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跻身全国十大“幸福之都”之列。2013年,成都市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中国最美会议城市”“西部网购之都”“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西部最爱阅读的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14年,成都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市”“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最美中国榜——目的地城市”“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获“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奖”。2015年,成都市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中国小康社会建设政府贡献奖”“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年度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年度中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年度中国最佳创新规划城市”奖项,获评“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城市”“2015年中国全面小康突出贡献城市”,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全国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2016年,成都市获“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6中餐国际化推广示范城市奖”,入选“2015‘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版的旅游杂志《国家地理旅游者》2017年21个“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被纳入“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称号。2017年,成都市入选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成为西部唯一获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试点、首批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的城市,被列为“十三五”期间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获“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2017年度最适宜新经济成长城市”“2017年度国家形象传播最具影响力城市”“2017年度‘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称号。2018年,“成都市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国家标准委列入国家级试点项目;成都市入选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融合试点,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城市”,被列为全国16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被命名为“中国时尚一线城市”,获“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综合奖”,入选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获“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获“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组委会推荐案例”“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政府贡献城市”奖项;成都市人民政府是获首批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城市政府;都江堰水利工程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蒲江县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蒲江县明月村获“2018十大中国最美乡村”称号。2019年,成都市首次进入全球最具活力城市20强,成都金融科技中心排名全球第18位;获“2018年度中国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18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2018年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城市”“2018年度中国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十佳城市”“2018年度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称号,获“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奖”;入选“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城市TOP10”“2019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入选国家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被住建部明确列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地区;成为全国首个“5G双千兆+”全面商用的城市;连续11年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并首次获得“幸福就业强市”单项奖,获“2019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
2020年1月,成都市获评全国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生活类)。4月,崇州市入选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成为成都市唯一一个入选试点县;金堂县“电子商务+乡村公交”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是成都唯一入选的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5月,新津县(6月新津县撤县设区)宝墩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为成都市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乡(镇)。8月,成都市在2020年世界城市榜单中位居世界二线强城市(Beta+)榜第9位,在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全球第43位,在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综合排名第7位;获评2020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入选中国新经济十强城市;获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都江堰市、大邑县、邛崃市入围2020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11月,成都市连续12年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连续5次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都江堰市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温江区寿安镇、成都东部新区武庙镇付夕坪村、龙泉驿区洪安镇长伍村、青白江区姚渡镇凉水村、新都区清流镇柳泉村、双流区黄水镇花龙村、金堂县栖贤街道梨花沟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成都市获中国会议产业大会(CMIC2020)会奖之星——中国最具特色会奖目的地奖,都江堰市获CMIC2020会奖之星——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奖强区奖;双流区获“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试点县市”称号。12月,成都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入选2018—2020周期拟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成都博物馆和四川省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温江区人民医院获四川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记大功奖励,是成都市唯一一家被评为记大功集体的单位;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联合验收组的正式验收;成华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成华区跳蹬河街道锦绣社区、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入选“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社区;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位、居西部第一位。
[url=]202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土地面积和人口情况[/url]
[url=]2020年成都市街道、镇(乡)名单[/url]
[url=]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url][url=]概况[/url]
2020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418.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1643.0亿元、增长3.6%;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7∶30.6∶6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45.1%、5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615元。全市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0.4亿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1130.4亿元、增长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4.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58.0亿元、增长7.5%;税务部门组织税费收入3538.9亿元,其中组织税收收入(不含海关代征)2925.9亿元、增长0.8%。全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0.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类上涨0.5%。
[url=]成都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制定[/url]
成都市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科学编制《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表国家重大战略和要求,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中央、省委、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谋划城市定位;强化规划编制战略研究和工程项目支撑,全方位总结“十三五”重大成就,系统开展49项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十四五”基本思路研究、“十四五”规划战略深化研究、2050发展战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转化纳入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策划幸福美好生活、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3类十大工程,21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8万亿元,各区(市)县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并争取支持有关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有机结合,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建议3.2万条,筹办多场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将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充分体现规划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聚焦“新征程导航、新战略牵引、新路径支撑、新机制保障”,设置12篇49章164节和53个专栏,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经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后对社会公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等17项关涉成都的重大任务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数量创“五年规划”历史之最。
[url=]重大战略部署[/url]
成都市推动编制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签署合作协议75项,推进合作项目236个。成德眉资同城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协作、设施互通、服务共享持续深化,推进“三区三带”产业协作项目464个、完成投资1088亿元;市域铁路成资S3线和14条城际“断头路”开工建设,成都都市圈日开行动车107.5对,开通跨市域公交线路及地铁城际摆渡车线路9条;实现同城办理政务服务事项55项。“两区一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协同发展,编制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制定《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发展战略规划》;成都东部新区正式获批省级新区。成都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全面塑造“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形态,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004.2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67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达864万亩,森林覆盖率40.2%,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9%;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打造“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和公园城市示范片区,新建天府绿道650千米,累计建设4408千米,依托绿道串联生态区26个、绿带47个、公园53个。成都市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401平方公里,新开工和建设标准厂房1100万平方米,建成首批示范性产业社区40个;实施产业功能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集中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38个、总投资6855.9亿元,其中百亿级重大项目20个。成都市深入实施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举办10场“双千”发布会,发布“城市机会清单”1400条供需信息;截至年底,全市新经济企业注册数45.8万户,累计培育“双百”企业224家、新经济梯度企业131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10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高新技术企业6120家、增长47.5%;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8.0%、37.3%,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1.0%、68.1%、18.2%。成都市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少36.5%,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内,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网上可办;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902.8亿元,增长3.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3%;35家民营企业成为国家专精特“小巨人”企业,8家进入“中国民企500强”。全市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出台恢复经济秩序、扶持小微企业等政策措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643.6亿元。成都市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专项整治,全年建设示范智慧社区、主题社区200个,建成社区综合体75个,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603个,“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完成棚户区改造6532户、城中村改造2215户,整治背街小巷134条、“两拆一增”(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增加公共开敞空间)点位1684个,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00个。
[url=]农业[/url]
成都市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其中种植业675.8亿元、增长2.4%,林业28.2亿元、下降10.5%,畜牧业303.1亿元、增长6.5%,渔业30.5亿元、增长8.1%;粮食产量227.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产量826.4万吨、增长0.6%,其中中草药材、水果、蔬菜及食用菌、茶叶产量分别增长1.3%、1.1%、0.6%、0.6%;生猪出栏400.4万头、增长8.4%;肉类产量44.1万吨、增长1.0%。全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93.3万亩,下降0.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8.5万亩、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4.8万亩、下降1.9%,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1.7万亩、下降4.0%;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61.9万亩、下降0.3%;中草药材播种面积21.8万亩、增长0.9%。全市全年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4个,完成投资511.8亿元;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农民合作社11075家,家庭农场9223家,农业职业经理人17180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星级园区28个、县级园区31个,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72.7%;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3亿人次;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5.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
[url=]工业和建筑业[/url]
成都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合计增长6.5%,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14.4%,汽车产业增长1.9%,机械产业下降1.7%,石化产业增长6.2%,食品饮料及烟草产业增长7.3%,冶金产业增长3.9%,建材产业下降3.9%,轻工行业下降5.5%。成都市五大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12733.7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6.7%、14.8%、13.6%。全市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12.3亿元,增长4.2%;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竣工产值2831.6亿元;房屋施工面积3108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425.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20.7%。
[url=]固定资产投资[/url]
成都市以“新基建”为牵引开展项目促建行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26.3%,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2.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重点区域投资较快增长,四川天府新区、“东进”区域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5.0%、8.4%。全市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2%;商品房销售面积(含预售)3680.3万平方米、增长4.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826.7万平方米、增长10.6%;商品房销售额4470.7亿元、增长16.3%,其中住宅销售额3740.1亿元,增长24.5%。
[url=]国内贸易[/url]
成都市实施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发展户外消费、在线消费、夜间经济、周末经济等新消费场景,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比上年下降2.3%;按经营地统计,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817.4亿元、下降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1.2亿元、下降0.7%;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1124.2亿元、下降1.8%,商品零售6994.3亿元、下降2.4%;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增长14.5%、219.7%。成都市16大类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8个门类实现正增长,其中文化办公用品类比上年增长24.8%、粮油食品及饮料烟酒类增长15.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0.0%,消费升级类商品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164.6%、35.9%、38.7%。
[url=]对外经济[/url]
成都市深入贯彻“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开通“客改货”航线34条,全货机架次突破4500次,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达130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79条、新开通航线6条,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校飞,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第二位;开行国际班列4317列,比上年增长35.5%。四川天府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全年新增注册企业42188家、新增注册资本3728.5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292家、新增注册资本250.1亿元;自贸试验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65.0亿元。全市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增长22.4%,其中出口总额4106.8亿元、增长23.7%,进口总额3047.4亿元、增长20.7%;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6亿元、增长29.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1.1%,对东盟、欧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0.0%、30.1%;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3384.3亿元、增长33.6%,占出口总额的82.4%。全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305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12个;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20个,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4个,中日(成都)地方发展示范区挂牌成立。
[url=]交通和邮电业[/url]
成都市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897.1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全年旅客周转量764.6亿人公里、下降40.1%,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46.8亿人公里、下降40.8%,公路旅客周转量60.0亿人公里、下降33.5%,航空旅客周转量657.8亿人公里、下降40.6%;全年货物周转量453.1亿吨公里、增长6.1%,其中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97.0亿吨公里、增长7.3%,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340.3亿吨公里、增长5.8%,航空运输货物周转量15.8亿吨公里、增长6.0%。全市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546.8亿元、增长3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03.7亿元、增长17.4%,电信业务总量2243.1亿元、增长33.9%;快递业务收入139.4亿元、增长1.6%,快递业务量14.3亿件、增长13.7%;固定电话(不含分机)用户60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876.2万户,其中开通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用户2032.3万户、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用户657.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71.9万户。
[url=]旅游业[/url]
成都市持续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八街九坊十景”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接待游客2.0亿人次,恢复至上年同期的72.9%,实现旅游总收入3005.2亿元,恢复至上年同期的64.4%;全市共有AAAA级以上景区51个,三星级以上饭店78家,旅行社729家。
[url=]金融业[/url]
成都市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获批全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工作居全国前列,成都市实施“三大金融基础工程”,出台“蓉易贷”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特色金融功能区建设,新组建市级再担保公司,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7%;截至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654.5亿元、增长9.6%,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1147.9亿元、增长12.8%。成都市资本市场保持活跃,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西部服务中心运行良好,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成都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含过会)公司122家,其中A股(人民币普通股票)上市公司97家,新增上市和过会公司19家;共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62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营业部212家、期货营业部46家;全年股票市场融资231.2亿元;证券交易额13.0万亿元,增长42.0%。全市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044.7亿元、增长0.7%,其中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13.2亿元、增长10.6%,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31.5亿元、下降3.0%;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308.9亿元、增长8.7%,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166.8亿元、增长6.6%,人身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142.2亿元、增长11.2%。
[url=]教育和科技事业[/url]
成都市全年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19所,新增学位13.6万个,共有在蓉高校65所,在校学生103.9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92.7万人、硕士研究生9.4万人、博士研究生1.7万人,专任教师5.2万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7所,在校学生17.9万人,专任教师0.9万人;有普通中学635所,在校学生66.4万人,专任教师5.6万人;有普通小学623所,在校学生106.2万人,专任教师6.2万人;有幼儿园2732所,3岁以上在园幼儿61.5万人,专任教师4.5万人。成都市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成科创空间617.5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19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5家,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2家,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运营;全年共申请专利99110件,其中发明30415件、实用新型56496件;专利授权65453件,其中发明10881件、实用新型43447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1144.5亿元。
[url=]文化卫生体育事业[/url]
成都市持续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成都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赛、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共有博物馆(含民办)160个、文化馆23个、公共图书馆23个、各类书店3650家;共有广播电视台18座,制作广播电视节目26套,制作电视节目28套;共有有线电视用户349.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38.7万户。成都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9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0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院21个;共有三级甲等医院39家,新配置救护车117辆;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15.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4.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2万人、注册护士9.3万人;全年诊疗14368.2万人次;截至年底,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56例(境外输入298例),累计出院425人、死亡3人,共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165家。成都市持续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功申办2021年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全年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12场;积极筹备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13个新建场馆、36个改建场馆已全面开工并有序推进,21处场馆设施完工;共有全民健身路径8988条,农村居民体育健身工程3480个;全年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4575场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人数1500万人次。
[url=]民生福祉[/url]
成都市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75元,比上年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增长5.9%,其中工资性收入28825元、增长6.7%,经营净收入4658元、下降1.8%,财产净收入4886元、增长4.4%;转移净收入10224元、增长8.3%;人均消费性支出28736元、下降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2元、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13088元、增长7.3%,经营净收入6602元、增长11.1%,财产净收入2529元、增长8.5%,转移净收入4212元、增长8.2%;人均消费性支出18501元、增长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84,比上年缩小0.04。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出台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万人,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年发放失业补助金26.4亿元。截至年底,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60.8万人,增加73.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5.3万人;财政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强,全年2.2万城镇居民、7.7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投入9.4亿元,其中投入农村7.0亿元;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23.4%、44.5%;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326处,社区服务中心253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07个,拥有床位4.3万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489个,拥有床位12.5万张。
[url=]城市治理和安全生产[/url]
截至年底,成都市建成区面积1286.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75.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管护面积1.7亿平方米;供水总量17.1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量8.5亿立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93.9%;天然气供应量69.8亿立方米,家庭用天然气户数728万户;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661.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全年新改建公路281千米,公路总里程29627.1千米,等级公路29578.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77.5千米;机动车拥有量603.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41.4万辆、增长4.0%。全年,全市公交线路长度17350.3千米,增长3.1%;公交车线路1171条,增加39条,公交营运汽车15452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558千米,其中地铁运营线路长度518千米、增长71.5%,地铁客运总量12.2亿乘次。成都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Ⅰ~Ⅲ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水质断面占比为95.4%,比上年提升4.7个百分点,锦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市控以上断面全面达标,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天数比例76.5%,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9%、4.7%。全市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74起、下降3.5%,死亡人数254人、下降7.3%;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4人、下降12.5%;全年交通事故1764起、下降1.6%,死伤人数1741人、下降8.1%,直接经济损失495.4万元、下降10.9%;火灾事故2690起、下降3.2%,直接财产损失5476.7万元。
[url=]2020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url]
[url=]国家中心城市建设[/url][url=]概况[/url]
2020年,成都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四个城市”战略定位,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支撑,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url=]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url]
成都市综合经济实力巩固提升,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世界城市排名跃升至59位,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成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都市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工业增加值增长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6%;实施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建立新经济企业服务专员制,新经济企业净增7.1万家,8家企业科创板上市或过会。
[url=]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url]
成都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推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发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优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布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971家、比上年增长47.5%、总数达6120家,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制定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首次放电,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36%,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增长10%;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改革,持续推进校院企地合作、产教职教融合,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孵化器2家,累计建成高品质科创空间54个2807万平方米,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攻克产业链核心技术100余项、研发补链创新产品80余个,通信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等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20名。
[url=]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url]
成都市金融影响力日益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跃升至第43位,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7%,成都农商银行回归市内国有控股,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成都市;全面启动三大金融基础工程,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贷款风险分担补贴机制,成立中西部首家市级再担保公司,新增AA+主体信用评级国有企业10家;推进“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境内外上市(过会)企业新增19家、总数达122家、居中西部第1位,本外币存贷款规模4.4万亿元、4.1万亿元,分别增长9.6%和12.8%,新增社会融资7582亿元;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居全国前列,获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
[url=]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建设[/url]
成都市推进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本建立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全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805.96亿元,占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10%,比上年增长23.7%;持续提升“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影响力,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都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音乐坊、文殊坊等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建设加快推进,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第七届成都创意周,成功申办2021年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全力筹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全年举办音乐演艺活动900场,引进草莓音乐嘉年华等20个音乐节会,麓湖水上剧场、大喜时代—成都国际剧院等正式投运;举办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国际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等系列重大节会品牌活动。
[url=]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建设[/url]
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论坛、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蓉举办,西班牙、智利获批在蓉设立总领事馆;截至年底,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104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
[url=]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建设[/url]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完成校飞,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克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年旅客吞吐量4074万人次、跃居全球最繁忙机场第8位,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30条、居全国第4位;开通“客改货”航线34条,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铁路运邮试点,开行国际班列数量4317列、增长35.5%,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突破7000列;成达万高铁、川藏铁路开工建设,成渝高铁提速开通;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
[url=]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url][url=]概况[/url]
2020年,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上年增长10%,技术合同成交额1144.5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增长47.5%;新增新经济企业7.1万家,7家企业达到独角兽标准,159家企业达到准独角兽标准。
[url=]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url]
成都市深化“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改革,推动校院企地合作、产教职教融合,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4所高校入选国家职务科技成果改革试点;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高校17家;举办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暨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释放融资需求508亿元;全年举办“校企双进”系列活动64场,展示科研成果707项,发布企业需求50项,组织300名专家教授、2000名企业家互动交流,促成校院企研发、转化合作项目150项。
[url=]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实施[/url]
成都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创造运用,建立知识产权智库,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政策、交易、专利、执法保护等专题培训100场;印发《关于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专利授权量达3.45万件、比上年增长17.2%,有效发明专利4.63万件、增长16%,新增注册商标5.9万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55.6万件、增长24.3%,自2019年以来著作权登记总量达20.7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位居全国第六。
[url=]人才发展战略实施[/url]
成都市制定人才新政2.0版政策措施,吸引超过41万青年人才落户;出台“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深入实施“蓉漂”计划、城市猎头行动计划、“蓉贝”软件人才引育计划;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筹建人才公寓及配套住房333万平方米、2.2万套;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799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78个。
[url=]金融支撑战略实施[/url]
成都市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跃升至第43位,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全面启动三大金融基础工程,健全“蓉易贷”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贷款风险分担补贴机制,成立中西部首家市级再担保公司,新增AA+主体信用评级国有企业10家;推进“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境内外上市(过会)企业新增19家、总数达到122家、居中西部第1位,本外币存贷款规模4.4万亿元、4.1万亿元,分别增长9.6%和12.8%,新增社会融资7582亿元;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居全国前列,获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
[url=]开放合作战略实施[/url]
成都市开放平台能级加快提升,成都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省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中日(成都)地方发展示范区挂牌成立,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加快建设;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在蓉世界500强企业新增4家、达到305家。成都市加快对外交往中心建设,西班牙、智利获批在蓉设立总领事馆,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104个。
[url=]财政预算制度改革[/url]
成都市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全面开展零基预算改革,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压减超过20%,“三公”经费预算连续9年下降,取消、整合、调整专项资金26项,预算执行中调整腾挪资金96.4亿元保障新增重点支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清晰划分;持续提升财政资源统筹能级、引导作用、乘数效应,新增减税降费643.59亿元,争取中央直达资金191.4亿元,获批新增地方政府债券6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8.9%,“科创通”“壮大贷”“蓉易贷”“农贷通”等财政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贷款近500亿元,轨道交通PPP项目(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依法进行的项目合作)总投资718.3亿元、居全国第一;不断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探索形成分行业、分领域绩效目标2.1万余个,累计监控项目2198个、涉及资金252亿元,绩效评价范围实施“四本预算”全覆盖,市级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规模达307.2亿元,依据绩效结果等因素平均审减预算比例35%。
[url=]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url]
成都市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市属直管企业资产总额、全年营收、利润总额23874.7亿元、1840.3亿元、25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1%、38.9%、80.5%;开展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制定出台国有企业资产招商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17项,市属国企全年完成投资2132.5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项目投资856.7亿元、民生领域投资107.9亿元;全年置换债务202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5.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提升至4.8%,4户市属国企营收超过100亿元;全年实施混改项目94项(含股权多元化),涉及金额1272.1亿元;二三级企业亏损面下降6.4%,累计盘活低效无效资产222宗,超过131户“僵尸企业”得到有效处置和出清。
[url=]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url]
成都市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强化土地要素支撑保障,划定产业空间规模7626平方公里(含401平方公里高品质科创空间),重点支持中电科、中德智能网联、机场保障基地、大运直连道路、成德大道北延线一期、海底捞总部基地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用地,保障项目用地计划3076.6公顷;全面实行租赁(5~10年)、弹性年期出让(不超过20年)和使用标准厂房的差别化供地方式,短期出让工业用地173宗、占比76.5%,企业初期入驻土地成本降低60%以上;创新制定《关于加强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的指导意见》,主要用于研发、设计、检测、中试、新经济和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用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制定产业功能区项目投资准入标准,实行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指标与新增计划指标相挂钩的奖惩激励机制,全市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6838亩。
[url=]基本公共服务改革[/url]
成都市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公共政策向常住人口覆盖、公共服务向管理服务人口延伸,成都高新区获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新都区、锦江区、成华区获批开展专项试点;发布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白皮书,推进实施服务项目100项;推进高品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改革攻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场馆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圆满完成,三年间统筹建设开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8大类18项3183个,建成投运项目2384个,建成区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实施率提升至88.5%。
[url=]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url]
成都市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实施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建立新经济企业服务专员制,新经济企业净增7.1万家,8家企业科创板上市或过会;出台新经济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场景营城产品赋能,举办10场双千发布会,打造“场景汇”线上线下平台,发布“城市机会清单”1400条供需信息;引培高能级双创载体,国家级创新平台119家,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比上年增长47.5%,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家,市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251家。
[url=]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url]
成都市制定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五项改革试验和十大基础工程不断深化;探索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崇州市率先制定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GDP(地区生产总值)和GEP双核算制度探索初显成效;初步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拟制《成都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完成西部片区“持证准用”建设用地指标初始登记46宗,面积1.19万亩。成都市优化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探索构建“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打造农贷通2.0版,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实现镇村全覆盖,设立农贷通风险补偿资金1.4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257.59亿元;有序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项目开工建设,崇州农村社会化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url=]生态文明建设[/url][url=]概况[/url]
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遵循“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大要求,全方位变革城市战略思维、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治理体系、营城逻辑,实现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城市现代化道路。
[url=]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url]
成都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全市各区(市)县的创建工作,邛崃市获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截至年底,成都市已命名蒲江县、温江区、金堂县、金牛区、大邑县、邛崃市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组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快生态文明主题公园建设。成都计划在九道堰项目18千米河道为中轴线的34平方公里城市片区范围内,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截至年底,已基本完成主题公园策划方案,同步推进国家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示范基地(47亩地)的建设。
[url=]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url]
成都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实施《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行动计划》;持续增强生态文明管理力度,出台实施《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快天府绿道保护条例、锦城公园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成都市完善公园城市建设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全域公园体系建设规划、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启动成都“十四五”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举办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首本公园城市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成都市创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制定公园(绿道)场景营造和业态融合指引,锦城公园全面贯通,锦江公园95条子街巷综合提升和一环路25条示范特色街区全面推进,成都熊猫旅游国际度假区加快建设,“城市之眼”丹景台景区建成向游客开放。成都市稳步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15家重点用能单位参与全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22家企业获低碳产品和碳足迹认证证书38张。成都市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绿色金融评估认证中心,打造“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帮助1000家企业获得贷款授信总额突破12亿元,发行绿色债券49.3亿元。
[url=]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url]
成都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印发实施促进氢能产业、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方案,以龙泉驿区、郫都区为核心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淮州新城国家级节能环保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分别为299.7亿元、1313.8亿元;壮大绿色经济市场主体,71家企业纳入全省首批绿色企业,都江堰市、大邑经济开发区获评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天府信息数据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全面推广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强化能耗“双控”,10家重点用能企业获国家级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十三五”全市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24%、26.19%,超额完成省上下达节能目标任务;持续深化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开展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企业初期入驻成本下降60%以上。
[url=]全域生态保护体系构建[/url]
成都市加快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全域生态保护格局,龙门山、龙泉山保护修复力度加大,“两网”主干性河流廊道及“两环”绿地廊道基本形成,“六片”农业核心区保护不断强化;科学开展国土空间“双评价”,纳入全省“三线一单”细化完善首批试点,“三线一单”编制有序推进;加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深入实施城乡植树增绿,开展“包山头”植树履责活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3万亩,累计启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546个,打造高品质精品林盘132个,全市森林覆盖率40.2%,森林蓄积量3677.35立方米(数据来源:《2020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开展首次全域范围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及野生动物管理平台。成都市加快绿道体系建设,推进锦城公园“筑景成势”,实施锦江公园“九大行动”,累计建成天府绿道4408千米,建设“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社区绿道928条,一级绿道实现全面贯通;实施拆墙透绿、围墙增绿和绿化景观提升项目192处,新增立体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成都市推进“三治一增”,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集中整治,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加快整改,大气、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成都市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养殖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农村户厕改造,1294个行政村达到“美丽蓉城·宜居乡村”建设标准。成都市全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打造“数智环境”系统,布点建成空气、水自动监测站1193个、211个;试点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14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展提标改造,完成改造规模206万吨/日,建成污泥处置规模1000吨/日,主城区、县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90%、75%;万兴二期、宝林、简阳、邓双4座环保发电厂点火投运,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75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url=]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url]
成都市不断健全耕地、饮用水、公益林保护、垃圾处置、河道水质改善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考核激励等办法,117万亩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12万亩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四川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推动签署《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沱江流域“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长效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url=]精神文明建设[/url][url=]概况[/url]
2020年,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年”为契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结合“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四大行动”,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url=]全国文明城市建设[/url]
成都市全力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连续五届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都江堰市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成都市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成都市组织开展综合文明指数暨城乡环境治理测评、文明创建常态督查,全年共开展专项督查88次,覆盖主干道、社区、学校等37类共计7.28万个点位,共发现和整改问题12万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两次报道成都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文明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成都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url=]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url]
成都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四大行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及时开展“美食成都美在文明”——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动,有力促进疫情防控和美食业恢复信心;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的通知》,联合市级媒体等发出《制止餐饮浪费培育节约习惯》倡议书,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氛围;启动“爱成都·迎大运——城市文明素质提升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活动,举办友善优雅市民文明大讲堂12期。成都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造36个“三美”市级示范村,以乡风文明示范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天府文化传承与发展,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成都市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新创全国文明村镇7个、文明单位18户、文明家庭2个,四川省文明乡镇2个、文明村12个、最佳文明单位9个、文明单位14个、文明家庭15户。
[url=]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url]
成都市印发《成都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成都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联系指导工作机制》,健全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创新组织开展6期“线上云播+线下互动”文明实践展示交流拉练活动,承办全省文明实践现场会和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得到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个、实践所190个、实践站1255个。成都市制定文明实践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路演答辩+专家评审”的方式评出100个示范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url=]公民思想道德建设[/url]
成都市组织开展“成都榜样·最美抗疫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市选树326名在防控和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复工复产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成都榜样”;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推选7名“中国好人”、18名“四川好人”、120名“成都好人”,在全社会营造宣传先进事迹、学习先进品质、践行榜样精神的浓厚氛围;开展“平凡之善·传递身边的成都温度”2020城市公益宣传系列活动,全城发现、挖掘、宣传平凡善行,倡导市民聚焦身边平凡善事,传递平凡善举所蕴含的“成都温度”;起草《成都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帮扶细则》,全年礼遇帮扶先进典型1万人次,运用颁奖仪式、宣讲报告、事迹报道等形式宣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成都市开展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迎检工作,推举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1个、先进个人1名,全省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县)市3个、先进单位3个、先进个人6名,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的年度测评;组织开展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推选49名市级“新时代好少年”,2名成都少年入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30强;完善文明校园考核督查标准,促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推选全国文明校园3所、省级文明校园13所,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被评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被评先进个人1名;推进城乡学校少年宫常态化建设,累计打造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103所,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285所,城市学校少年宫60所,连续7年举办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果年度展示活动,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一镇一宫”全覆盖的建设目标。
[url=]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url]
成都市推进少年儿童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等各项工作,将市心理中心热线纳入中央心理援助平台,安排专业心理师作为省级志愿者加入96111心理热线,组建心理志愿服务队20支,开展“童心支援为爱加油”及“童心支援解压传递”等网络传播主题系列活动6场,发布或转发相关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知识信息5060条次,推送各类心理辅导微课50节,建立心理疏导微信群、Q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群857个,辅导人数354200人,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
[url=]志愿服务建设[/url]
成都市在全国创新采用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委社治委双牵头模式,联合拟定《成都市深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编撰《成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是成都市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全市志愿服务发展状况的报告。成都市建立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组织志愿机构、队伍深入小区院落,参与防疫宣传、排查登记等工作,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18万场,志愿者参与223万人次;线上线下组织“致敬战疫者,蔬果送一线”“致敬逆行英雄,免费洗车一年”“成都志愿者帮你画店招海报”等志愿服务活动;每月对1358个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开展督导服务,引导200个学雷锋志愿站组织好示范性服务活动。成都市组织开展“成都榜样·最美抗疫志愿者”评选活动,推选出10名最美志愿者;组织开展成都市“六个十佳”志愿服务推选活动,评选出60名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在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成都市1名最美志愿者、1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入选;在四川省第八届“四川志愿·携手圆梦”志愿服务评选活动中,成都市8名优秀志愿者、2名最美志愿者、2个十佳志愿服务社区、1个十佳志愿服务项目,2个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入选。
[url=]志愿服务队伍建设[/url]
成都市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鼓励运动、文化、科技等重点领域志愿队进社区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孵化培育8类常备志愿服务队伍和互联网运动、天府文化传承等迎大运特色志愿服务队500支,在项目开发、能力培育、活动支持等方面提供扶持帮助;截至年底,全市有注册志愿者241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2.6万支,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14.5%,成都志愿者网(APP)年活动次数超过8万场,日均发布项目超过200个,成都志愿服务积分商城商品和服务增至1300种,由全市450余家爱心志愿联盟成员提供,志愿服务逐步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url=]精神文明大型专项活动[/url]
成都市策划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全市未成年人争做“友善优雅成都人”;开展“天府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爱成都·迎大运”2020年传统文化吟诵系列活动6场,线上线下覆盖量超过50万人次;开展“爱成都迎大运”青少年中华武术传习活动,共2000人参赛;开展“爱成都迎大运”——川剧、蜀绣宣传推广活动5场,覆盖10万人次;开展“唱响成都美谱写大运情”成都优秀童谣谱曲征集活动,评选出10首优秀童谣谱曲作品,切实发挥天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涵养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