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灾情的冲击影响,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1年德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656.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33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1283.32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91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45.3%和4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4:47.3:41.3调整为10.6:48.3:41.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1%,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2.6%,衣着类下降2.4%,居住类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9%,医疗保健类上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1.1%。
二、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521.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占GDP的比重为5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1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834.3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609.3亿元,增长8.6%。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53.8:40.6调整为5.1:54.8:40.0。 年末全市民营经济主体达到24.3万户,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私营企业实有数量达到5.0万户,增长20.4%。
三、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9.1万亩,比上年增长0.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0.6万亩,增长4.9%;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1.2万亩,增长1.9%;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4.7万亩,增长5.0%。 全年粮食产量199.4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小春粮食产量增长0.9%,大春粮食产量增长1.7%。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8.1万吨,增长7.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54.6万吨,增长3.1%;园林水果产量17.0万吨,增长1.7%。
全年生猪出栏270.4万头,比上年增长14.1%;牛出栏6.7万头,增长0.02%;羊出栏22.8万只,增长0.8%。猪肉产量增长17.1%,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2.5%,禽肉产量增长2.7%。 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培育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1个,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2021年新认定(晋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6.43%,比上年末提高1.26个百分点。
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163.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 从主导产业看,规模以上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医药食品产业增长13.8%,通用航空产业增长13.8%,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增长11.4%,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0.4%,先进材料产业增长7.0%。 从高技术(制造)产业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产业比上年增长14.0%。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5.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1.0%,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3.9%,医药制造业增长10.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6%。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精制食用植物油比上年增长28.2%,白酒增长13.0%,饮料增长2.3%,硫酸增长3.1%,电站用汽轮机增长56.0%,发电设备增长46.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5.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利润总额268.0亿元,增长42.3%。实现利税总额407.4亿元,增长43.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0%,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52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26.6万平方米,下降12.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73.2万平方米,下降3.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20.6万平方米,下降8.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5.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8.0%。商品房销售面积651.0万平方米,增长20.0%;商品房竣工面积235.5万平方米,增长98.1%。
六、国内贸易及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4.9亿元,增长18.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843.9亿元,增长17.3%;餐饮收入166.2亿元,增长26.3%。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98.6亿元,增长22.2%。 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汽车类比上年增长19.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61.3%,日用品类下降49.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4.1%,化妆品类增长322.2%,中西药品类增长27.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6.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8.1%,通讯器材类增长43.5%。
七、对外经济
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机构)14家,累计设立168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83万美元。 全年到位国内市外资金848.6亿元,增长5.3%。 全年进出口总额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出口113.6亿元,增长37.8%;进口30.0亿元,下降11.8%。 以美元计价,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增长32.2%。其中,出口额17.6亿美元,增长47.6%;进口额4.6亿美元,下降5.4%。
八、交通、通信和邮电
全年公路货运量9623.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75.6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030.8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12.8亿人公里。铁路客运量825.4万人次,铁路货运量1029.8万吨。年末境内铁路营运里程296公里,火车站18个。年末公路总里程1037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174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98.0%;高等级公路457公里,高速公路331公里。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60.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1%。其中私人汽车56.2万辆,增长5.1%。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4.5亿元,增长35.5%;快递业务量完成1.2亿件,增长60.1%;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5.3亿元,增长56.9%。电信业务总量35.5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80.4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141.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346.7万户。年末光缆总长度22.4万皮长公里。
九、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税收收入95.4亿元,增长16.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6.4亿元,增长5.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12.5亿元,比年初增长9.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400.9亿元,比年初增长11.4%。本外币贷款余额2213.3亿元,比年初增长15.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828.0亿元,比年初增长19.8%。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47家,按业务性质分,产险公司21家、寿险公司24家、养老险公司1家和健康险公司1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中资公司36家,外资公司11家。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7.0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71亿元,增长1.4%;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4亿元,增长6.1%。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1.72亿元,增长1.9%。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17.78亿元,增长6.3%;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13.94亿元,下降3.2%。 年末有证券分支机构20家,证券开户数59.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6%。全年证券交易额56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95所,在校生57.1万人,专任教师3.6万人。
年末共有普通小学236所(含教学点),招生2.9万人,在校生18.1万人。普通初中114所,招生3.2万人,在校生9.3万人。普通高中25所,招生1.6万人,在校生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生128人,在校生67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招生1.1万人,在校生2.7万人。 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3所,招生4.8万人,在校生13.2万人,毕业生2.8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4万人次。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全年专利授权674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48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77件,商标申请9661件,商标注册8117件,新增地理标志产品核准使用专用标志企业3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195件,审理结案194件,结案率99.5%。 年末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新技术企业2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科普基地6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引才引智基地4个。市级以上孵化载体4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9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312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2.4%,其中技术交易额10.7亿元,比上年增长79.2%。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总藏书量129.67万册,文化馆7个,综合文化站11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 年末共有博物馆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 年末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251个,其中医院90个(民营医院5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2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7170张,其中医院床位18820张;卫生技术人员2609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907人,注册护士11613人。妇幼保健机构6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4人,注册护士504人;乡镇卫生院75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95人,注册护士1412人。
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2670.7万人次,其中医院995.5万人次(民营医院175.0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1580.3万人次;出院72.5万人,其中医院47.0万人(民营医院11.3万人),基层医疗机构23.2万人;县域内住院率86.78%。 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5.4 /10万、0.7‰、2.86‰。 年末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047条,全民健身工程1674个,公共体育场馆8个,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2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3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5.96亿元。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21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2.7%,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我市城市PM2.5平均浓度36.7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9%。全市10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9个,占比90%;无劣V类水质断面。 全市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184件,适用《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机关五类案件总数为33件,涉嫌环境犯罪案件5件。全市共将135家新增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并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另有1028家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纳入排污登记管理,共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2家,危险废物利用新增处置能力7.35万吨/年。 全市安排环保资金3.1亿元。完成47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全市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8家,完成6座磷石膏堆场提档升级。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6.2万公顷。 全年全市启动应急响应6次。其中,2021年7月14日,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2次;2021年7月15日,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3次;2021年8月3日,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1次。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234公顷,其中农作物成灾面积3089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771公顷。倒塌房屋171户308间,严重损坏房屋95户366间,一般损坏房屋355户1005间;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4起、死亡49人、受伤7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0.0%、9.3%、63.2%,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人,比上年下降18.2%。全年发生火灾事故795起、死亡1人,受伤1人。
十三、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34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7.4万人,乡村人口148.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1%,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81.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51元,比上年增长9.6%。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64元,比上年增加3404元,比上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353元,增长8.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58元,比上年增加2068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91元,增长11.0%。
全年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5.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2.4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87.5万人,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人数61.0万人,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48.9万人。 全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9.6万人,其中城镇1.8万人,农村7.8万人。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159个,床位16110张;敬老院118个,床位10920张。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德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2017年—2019年德阳市常住人口及城乡人口数据进行了修订。 4.公报中物价、林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