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营市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聚力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九大攻坚改革”,以更大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六稳”“六保”政策落地见效,全区经济稳中向好、量质齐升,发展韧性发展活力持续彰显,高水平现代化强区建设开启新局面,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综 合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全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为53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9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80.80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335.76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8︰34.0︰63.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495人,完成市定任务的125%。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98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8%,低于3.5%的年度控制目标。 户籍人口平稳增长。全年出生人口3198人,出生率为6.57‰;死亡人口1497人,死亡率为3.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年末户籍人口48.65万人,其中,0-17岁人口8.74万人,18-59岁人口28.63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1.28万人。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9149户。其中,实有各类企业32219户,增长5.47%;实有个体工商户56655户。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6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农业产值13.99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0.77亿元,增长0.9%;牧业产值9.36亿元,增长27.0%;渔业产值1.81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7亿元,增长6.8%。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37.09万亩,比上年增长0.37 %;粮食总产量13.20万吨,增长1.8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92万亩,增长3.3%;夏粮总产量7.29万吨,增长4.1%;秋粮播种面积19.17万亩,下降2.2%;秋粮总产量5.91万吨,下降0.9%。完成造林、更新造林面积7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3公顷,人工更新面积55公顷。森林抚育面积800公顷;零星植树60万株;种苗花卉产业年度新增育苗面积1500亩,全区育苗总面积达1.8万亩。 畜牧业生产总体稳定。肉蛋奶总产量3.02万吨,比上年下降13.4%。其中肉类总产量1.87万吨,增长12.7%;奶类总产量0.72万吨,下降35.1 %;禽蛋产量0.41万吨,下降41.3%。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4809吨,比上年增长3.7%;水产养殖面积16095亩,其中利用藕池开展“虾藕”“鱼藕”混养约8300亩,南美虾养殖面积2700亩,鱼池10000亩(含水库)。 设施农业持续向好。全区年末设施农业个数1440个,比上年增长2.3%;设施种植面积5185.1亩,增长14.5%;设施蔬菜产量16942.55吨,增长19.1%;设施瓜果产量4166.75吨,增长83.8%。 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攻坚。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74家、家庭农场数量达到326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9家,6家经营主体列为全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市级以上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达到19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7个,创建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创建县”、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级“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改造城乡道路354.1公里,农村公路由“村村通”升级为“户户通”。高标准农田达到20.9万亩,城区集中供暖和管道燃气实现全覆盖,农村燃气实现“村村通”。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向好。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 1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重点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94.7%,医药制造业增长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02.1%,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4.2%。全区1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9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4.6%。 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9.7%。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5.7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63.2%。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2.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5.0%,教育增长18.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49.4%,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4.75亿元,增长5.2%。 旅游业稳步复苏。年末A级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0家。旅行社及分社63家,其中,5A级旅行社1家,4A级旅行社1家,3A级旅行社9家。星级饭店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3.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510万人次。 交通运输形势稳定。全年公路客运量157.6万人,比上年增长7.7%,公路客运周转量42791万人公里,增长12.2%;公路货物运输量782.6万吨,增长16.0%,货物运输周转量158917.2万吨公里,增长33.7%。年末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000.1公里(包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与专用公路),干线公路里程98.00公里(包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23.28公里,国道25.91公里,省道49.80公里,县道100.98公里,乡道124.01公里,专用公路126.07公里,村道550.05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2.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3%。“四新”经济投资占比43.3%,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56.62亿元,增长42.2%。房屋施工面积413.3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房屋竣工面积129.04万平方米,增长460.1%;商品房销售面积82.82万平方米,增长17.6%。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年内10个省重点项目、32个市重点项目、176个区重点建设类项目已全部开工。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232个,10个项目纳入省重点盘子,32个项目纳入市重点盘子。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37亿元,增长18.5%。从所在地看,城镇实现345.93亿元,增长20.7%;乡村实现12.43亿元,下降6.2%。从行业看,批发业82.66亿元,增长4.3%;零售业220.75亿元,增长25.1%;住宿业23.32亿元,下降19.9%;餐饮业31.64亿元,增长17.5%。从限上限下看,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9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6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外贸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201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其中出口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进口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99.9%。实际利用外资10273万美元,是上年的1.5倍。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29.64亿元,增长4.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5%。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10.80亿元,下降4.0%;企业所得税1.68亿元,下降24.2%;城市维护建设税1.95亿元,增长12.0%;契税3.64亿元,下降1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95亿元,增长22.1%。其中,教育支出10.11亿元,增长12.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96亿元,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1亿元,增长10.3%;卫生健康支出3.02亿元,增长14.6%。 信贷规模保持稳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24.07亿元,比年初增加33.2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671.71亿元,比年初增加9.43亿元。全年保费收入78.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寿险保费收入60.29亿元,增长4.8%;财险保费收入18.26亿元,增长3.9%。 科学技术 创新平台建设平稳推进。年内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批准建设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21家,新备案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4家。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14家。 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年内60家企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净增41家,总数达到121家,通过率和新增数创新高;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83家,是上年的1.4倍,市级科技型企业备案122家。 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4项专利项目分别获“2021中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三等奖、优胜奖,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项目金奖、银奖,实现我区中国专利金奖的突破。发明专利授权量618件,比上年增长102.6%,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743件,增长39.7%。 新旧动能转换蹄疾步稳。纬达石油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产业领域项目成功入选省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山东海科控股有限公司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 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区普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163.67%。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500人,比上年增加10人;毕业50人,比上年增加2人;在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1.1万人。全年参加夏季高考2660人,比上年增加54人;参加春季高考194人,比上年减少5人。 文化事业向好发展。区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93万册,累计办证14万余个,图书外借30万余册次,人流量15万人次。全年设立12处油田社区文化馆、8处图书分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开展“新六艺”公益培训,累计授课14000余人次。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等庆祝活动共计1227场。推进旅游富民工作。龙居镇成功入选省级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葡乡慢境”农文旅产业园、揽翠林墅分别荣获2021年度国家级创意农业园区、休闲度假社区,史口镇三里庄红色研学基地、红色刘营记忆馆、渤海区抗战烈士祠入选山东省100家红色研学基地名单。 体育事业提质升级。全年新增体育场地12个、120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3平方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7.43%。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90家。其中,医院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家,卫生院4家,村卫生室128家,门诊部、个体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妇幼卫生机构1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186张,其中,医院1828张,妇幼卫生机构69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2张,卫生院107张。持续做好核酸采样与检测。全区共有核酸检测采样点12处,核酸检测实验室4家,累计接种疫苗122.43万剂次,实现应接尽接。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顺利创建为国家级中心,建成市级重点学科1个、县域省级重点专科1个。 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品质跃升。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和河湖湿地连通工程,一体打造20平方公里耿井湿地,牛庄镇、史口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龙居镇获评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试点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持续加力,市控及以上河流断面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空气优良率72.9%,同比增加2.7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7μg/m3,同比改善17.8%,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2。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6.67%,死亡人数下降33.33%。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956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87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25元,增长10.6%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091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958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862元,增长11.8%。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0.02平方米,其中,城镇、农村分别为39.11平方米和58.08平方米。 社会保障更加扎实。年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8万人、20.22万人。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11万人、0.98万人,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1.46万人、9.17万人、10.69万人、6.4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156.73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225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550元提高至580元。全面落实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覆盖劳动者3.96万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目前,我区已有22家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0家诊所及205家药店实现个人账户“一卡通行”,参保群众可享受更加便捷就医购药服务。现有医养结合机构10家、床位1346张,成立全市首个“医养健康产业协会”。聚焦老年人健康管理,新建2处安宁疗护服务机构,年内为57987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健康查体,1处社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注: 公报指标统计范围为现行统计范围,地区生产总值为区管范围不含油田,人口数为区管范围含油田。 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公报所列东营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标数据来自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核算数据,正式数据以《东营区统计年鉴—2022》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