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都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全县上下全面实施“产业优先、绿色发展、团结实干、快速崛起”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保持稳健进步。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加快叠成。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6.85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31.06亿元,增长8.6%,位次在省市有所前移。当季总量完成68.5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7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5.6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9:39.3:46.8,三二一的最优结构持续稳固。 乡镇产业优势明显。小龙虾养殖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全省第一。蔬菜、中药材、茶叶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8.3万亩、2.9万亩、3.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个、家庭农场103家。都昌白茶荣获11个全国特别金奖,周溪虬门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成功认证有机食品5个,都昌大米成功入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南峰红薯获评特优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56个。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后劲乏力;重大项目接续难持;城镇建设较为滞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规模工业龙头引领不明显;服务行业增长还有短板。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农业总产值完成 573171万元 ,同比增长8.3%。其中农业产值完成264024万元,林业产值完成16075万元,牧业产值完成75509万元,渔业产值完成19534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22218万元。农作物总播面为 85976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0950公顷,棉花播种面积729 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479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7956 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6.45万吨,增长2.4%。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油料总产量完成38969吨,增长4.5%。生猪出栏19.12万头,增长42.2%。肉类总产量实现16217吨,增长36.5%,生猪存栏10万头,增长28.2%。渔业总产量92496吨,增长2.4%。 林业发展向好迈进。2021年人工造林面积642公顷,退化林修复261公顷,森林抚育4200公顷。按林种主导功能分:经济林410公顷,防护林22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200公顷。在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水果1302吨,油茶籽6421吨,板栗330吨。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区面积53391公顷,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1个,野生动物救治中心2个。 三、工业经济 主体工业蓄量积能。202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0.8%,比全市平均增速低0.5百分点,营业收入完成228.4亿元,增长9.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9.61元,比上年下降0.87元。工业用电量2.24亿度,增长6.2%,工业增值税完成2.5亿元,增长6.1%。万元GDP能耗(等价值)0.147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9.8%。园区实际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年末投产企业77个,比上年减少1个。当年园区工业营业收入完成99.74亿元,增长3.1%,实现利润7.56亿元,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11217万美元,增长6.6%,外贸出口3.14亿美元,增长3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年新开工项目169个,计划投资额134.6亿元,增长11.6%。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其中:一产投资完成15.7亿元,增长17.4%;工业投资完成33.6亿元,下降20.9%;工业技改投资完成3.8亿元,增长33.3%;三产投资完成36.7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18.3:39:42.7。引进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3个,其中亿元以上41个,5亿元以上25个。成功举办江西都昌“绿色中国•双碳战略”项目合作发布暨签约大会,现场签约项目22个、签约资金300亿元,创都昌历史之最。新开工七大领域重点项目44个,完成投资102.62亿元,增长159.7%。 五、交通和邮电 水陆运输保持畅快。2021年全县社会客运量578.66万人,增长10.7%,其中公路576.3万人次,增长10.7%,水路2.36万人次,增长2.6%。客运周转量54662.9万人公里,增长23.1%,其中公路54291.4万人公里,增长22.8% ,水路371.5万人公里,增长95.2% 。货物运输量1761万吨,增长22.4%,其中公路1248万吨,增长29.5%,水路513万吨,增长8.0%。货物运输周转量168765万吨公里,增长22.0%,其中公路75365万吨公里,增长25.7%,水路 93400万吨公里,增长19.2% 。 邮电业务加快运营。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1716万元,同比增长18.9%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8516万元,增长13.7%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6856户,下降0.2%。移动电话用户433689户,增长1.3% 。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66部,比上年增加了1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695户,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200公里,民间汽车拥有量41025辆。 六、贸易经济 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消费品市场在消费结构调整升级中活力尽显,惠民促销亮点纷呈,大众商品货丰价稳,商贸销售稳步增长,餐饮、休闲服务消费需求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4亿元,增长17.5%,比上年加快13.9个百分点。城镇实现零售额68.7亿元,增长16.9%;乡村实现零售额40.7亿元,增长18.6%。批发业零售额1.6亿元,增长10%;零售业零售额105.75亿元,增长18.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05亿元,增长16.1%。批发和零售业在市场消费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为98.1%。电商平台企业线上交易额再度受捧,当年网络消费交易额达33.6亿元,增长38.8%。旅游业一路升温,乡村旅游异常火热。“东方百慕大•江西都昌县”城市名片全新发布。全年接待游客量高达3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亿元,增长9.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金融质量提升。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9.16亿元,增长14.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7亿元,增长3.1%。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7.48%,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8%。全县财政支出42.6亿元,下降29.4%。是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5.4亿元,增长8.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50.8亿元,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177.1亿元,增长18.9%。 保险红利逐年释放。全县保险业务收入突破14亿元,达到145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寿险业务收入75881万元,增长16.3%,财险业务收入69230万元,增长12.0%。保险决陪款和给付款18810万元,增长13.6%,其中寿险12584万元,增长13.2%,财险6226万元,增长14.3%。 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社会各业全面繁荣。民生领域资金支出3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6%。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61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8万人。城乡低保同步提标,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发放,互助养老稳步推进。完成县乡村道改造65公里,危桥改造14座。教育“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保基金监管全面加强,顺利通过国家医疗保障局飞行检查。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疾控中心检测大楼投入使用。“东方百慕大•江西都昌县”城市名片全新发布。“放心粮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再创佳绩,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启动。退役军人服务站示范创建通过省市复审验收。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八五”普法全面启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圆满收官,反电诈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平安法治都昌建设稳步推进。PM2.5日均浓度2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为75%、91.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西湖路、天明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改造老旧小区3个、城中村13个。建成污水管网40.6公里。基本化解问题楼盘12个。新增绿道绿廊6.1公里。扩建南山广场2.26万平方米。扎实推进棚改安置房建设,湖景花园安置棚改户365户,云住小区、A1、B2安置房完成封顶。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首创环境并网发电。排查农房15.23万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5户。新建农村垃圾中转站5个。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户籍人口连年下降。年末全县总户数243098户,总人口798215人。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421352人,女性376863人;按人口居住地分,农村居民597512人,城镇居民200703人。出生人口6397人,死亡人口2016人。人口出生率为8.44‰,人口死亡率为2.88‰,人口自然增长率5.56‰。常住人口560006人,其中城镇人口238053人,乡村人口321953人。城镇化率达到42.51%,比上年提升了0.6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节节攀升。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3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88元,增长12.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全市领跑。 人力资源就业较好。全部就业人员45.12万人,比上年下降2.7%;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4.2万人,比上年下降11.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5.60万人,增长9.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5.32万人,比上年下降4.4%。全县从业人口资源充足,就业人口逐步向第二产业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