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襄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2.5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3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0.2亿元,同比增长6.6%。三次产业的比重为8.4:42.9:48.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许昌市统计局对各县(市、区)2018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为41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5.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80.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00.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43.3:48.2。 2019年全县总人口89.03万人。常住人口69.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46万人,乡村人口39.09万人。出生人口1.04万人,出生率11.74‰;死亡人口0.64万人,死亡率7.22‰;自然增长人口0.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81%,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简称CPI)同比上涨3.0%。其中,与上年相比,食品烟酒类上涨7.6%,居住类上涨2.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6%,衣着类下降4.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 表1:2019年襄城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农业 201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35.5万亩,同比下降1.1%。其中,夏粮种植面积67.6万亩,同比增长0.3%;秋粮种植面积67.9万亩,同比下降2.3%。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8万亩,同比下降7.9%。烟叶种植面积8.7万亩,同比下降3.3%。 全年全县粮食产量59.3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33.9万吨,同比增长2.7%;秋粮产量25.3万吨,同比下降2.4%。油料作物产量1.3万吨,同比增长19.8%;肉类总产量4.3万吨,同比下降30.1%;禽蛋产量3.2万吨,同比下降7.2%。 表2 :2019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 分企业类型看: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1%,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9%,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 分行业看: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炼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5.1%,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0.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0%。 2019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4.5亿元,同比增长9.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7家,实现产值13.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5.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6.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2.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6%。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7%,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6%,特色商业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5%。 五、国内贸易与招商引资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2亿元,同比增长10.5%。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51.4亿元,同比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4.2亿元,同比增长12.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亿元,同比增长9.9%。 2019年,全县实际到位境外资金8148万美元,超出市定目标任务44万美元,高于市定目标任务0.5个百分点。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4亿元,超出市定目标任务0.31亿元,高于市定目标任务0.7个百分点%。完成外贸进出口8.8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32%,超出全年目标任务2.78亿元人民币,高于全年目标任务46个百分点。 六、交通、邮电、文化和旅游 2019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同比增长4.3%。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1384.3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49.1公里,三级公路40.4公里,四级公路1015.5公里,等外路179.3公里。沥青路面213.2公里,水泥路面991.8公里,未铺装路面179.3公里。县道264.7公里,乡道391.9公里,村道727.7公里。 2019年,全县完成货运量1140万吨,货运周转量112727万吨/公里;客运量2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65.3万人/公里。 2019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7366.2万元,同比增长22.5%。全县电信业务总量2.9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2.8万户,互联网络宽带年末用户达12.2万户。 2019年末,全县县级文化馆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农村书屋42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22个,文化广场372个,在县级文化馆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艺术表演团体19个。年末全县有效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6840户,实现数字电视网络全覆盖。 2019年,全县各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27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县3A级景区2家,分别是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和紫云雷洞景区。2A级景区3处,分别为紫云山景区、百宁岗五岳庙景区、首山乾明寺景区。全县旅行社4家,其中,独立法人民营旅行社2家;全县3星级宾馆1家。 七、财政、金融 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8.1%。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7.9%,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0%。财政八项支出(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35.3亿元,同比增长10.3%。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9.9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41.7亿元,同比增长7.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0.6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消费贷款29.11亿元,同比增长37.5%。 八、科学、教育和卫生 全年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平台企业4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个。全年申报省级重大专项1个;企业申报市级科技项目7个,并全部立项。 全县全年共授权专利40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43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51件。 全县教职工人数12462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2816人,中小学教职工9636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0人。全县在校学生156491人,其中:幼儿园29258人,小学73348人,初中38780人,高中15105人,特殊教育58人。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631个,其中医院9个,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室555个,妇幼保健院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0个。实有病床床位3675张,卫生技术人员3102人,其中乡村医生645人,村卫生员97人。 九、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2元,同比增长9.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1元,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2元,同比增长9.6%。全年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74元,同比下降1.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800元,同比下降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43元,同比增长5.4%。 全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49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665人,登记失业率2.0%。全县城镇低保333户391人,发放城镇低保款280.9万元;农村低保7775户12020人,发放农村低保款2443.1万元。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753433人,参保率89.5%。 2019年,全县廉租房补贴107户,金额121960元。危房改造共856户,投入资金1496.1万元。农村天然气铺设管网134公里,发展120个村庄17928户。新增城区天然气铺设管网6公里,发展945户。 十、环境保护和应急保障 全年全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97.05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62.51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186天。全年新增绿地面积24.5公顷,城区绿化面积达70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8.7%。 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8%。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26起,死亡0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22起,死亡0人;消防火灾事故4起,死亡0人。各类抢险救援108起。 备注: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2019年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数据为基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结果的初步核算数,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参加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保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进出口数据、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数据来自县商务局;客货运周转量、公路通车里程来自县交通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数据、本地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据来自县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金融数据来县自中国人民银行襄城县支行;在校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数据来自县教体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工局;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有线电视用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旅游数据数据来县文旅局。医疗卫生及医保数据来自县卫健委;城区绿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数据来自县住建局;城乡低保来自县民政局;环保状况、水质状况、空气状况自市生态环境局襄城分局;各类生产经营性伤亡事故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和县消防大队;各种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襄城调查队;其他数据来自县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