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济南市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钢城融入省会济南的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区委“1+565”工作思路,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好。 一、综 合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南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全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为278.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83.95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84.17亿元,增长4.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67.1∶29.5调整为3.6∶66.1∶30.3。人均生产总值85297元,增长6.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368美元。 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32.6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2%。户籍人口30.09万人,下降0.26%。全年出生人口2502人,出生率7.7‰;死亡人口1424人,死亡率4.4‰;自然增长率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4%。 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高标准编制城市新一轮概念性总体规划,确定“两线四区”发展布局。稳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主体,文体中心、科创中心启动建设,会展中心完成概念设计。新建街头游园、景观小品18个,完成节点绿化和楼体亮化49处,建绿透绿3.7万平方米。 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共同打造国家级精品钢制造加工高地、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高地,协同谋划发展氢能源产业,成立精品钢产业研究院。5G用挠性覆铜板、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列为省优选项目,10个项目列入市新旧动能转换储备库,67个市、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5个竣工投产。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9家,新发展水肥一体化面积5100亩、高标准农田6000亩,认证“三品一标”6个,建成千亩示范园2个、百亩精品园12个,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 | | | 粮食
| | | | 小麦
| | | | 玉米
| | | | 油料
| | | | 花生
| | | | 棉花
| | | | 烟叶
| | | | 烤烟
| | | | 中草药
| | | | 蔬菜
| | | | 瓜果类
| | | | 肉类
| | | | 猪肉
| | | | 牛肉
| | | | 羊肉
| | | | 鸡肉
| | | | 奶类
| | | | 牛奶
| | | | 禽蛋
| | | | 鸡蛋
| | |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6家,实施“机器换人”改造10家,新发展上云企业305家。全部工业增加值17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859.95亿元,下降5.3%,利润总额16.95亿元,下降50.4%。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到5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4亿元,下降20.98%。 四、服务、消费、旅游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4.1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30.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6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67家。棋山电商产业园和小布电商山东运营中心投入运营,冰清•鲁中e通国际电商创业园落户电商19家。 优势服务业进一步高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营业收入35.36亿元,增长18.03%。其中,交通运输业增长18.5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3.88%。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比上年增长8.0%。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5.9亿元,比上年增长0.7%。 旅游资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3处,加强和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打造旅游示范点,积极配合景区、景点的A级景区申报评选工作,促进景区优化升级。改造提升莱芜战役指挥所。 五、投资、招商引资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下降26.4%,第二产业下降4.2%;第三产业增长4.6%。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0.4∶54.1∶45.5。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市外投资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71万美元。对上争取资金4.7亿元,增长10%。威海市商业银行钢城支行开业运营。 人才招引富有成效。出台“智汇钢城”系列人才政策,举办多场高层次人才论坛,与省社科院合作成立省内首个县区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引育“泉城学者”等高层次人才8名,引进院士及团队2个,获得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个,5人被评为首席技师,培育高技能人才352名。 六、外贸进出口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进出口总额完成31.83亿元,增长73.1%。其中,出口实现16.95亿元,增长9.0%,进口实现14.87亿元,增长426.2%。实际利用外资771万美元。 七、财税收支 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1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65亿元,增长25.7%。 其中,教育支出3.7亿元,增长3.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4亿元,增长66.56%;城乡社区支出1.17亿元,增长188.87%。 八、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深入推进“一次办成”改革,建立预约延时服务、容缺受理机制,提供“一对一”导办帮办服务,完成行政审批事项划转124项。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2亿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030家。颜庄镇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三资”清理成效明显,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6家,38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8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900件。 九、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莱芜四中高考本科上线733人,上线率达到80.1%。改扩建幼儿园2处,改造提升中小学操场9处。四中、通香峪联小顺利通过人工智能试点校审批,成为山东首批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规范建设“文化中心村”35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戏曲进乡村实现全覆盖。融媒体中心建成启用,“幸福钢城”客户端上线运行。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成功举办20项赛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成区老年大学。“泉城书房”友谊路分馆建成使用。 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全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2560张,卫生技术人员216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576人。完成5处基层医疗机构和20个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十、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64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7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95元,增长8.9 %。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落实扶贫专岗403个,解决283户贫困户住房安全,改善提升494户贫困户人居环境,新增幸福食堂12家,为2541名贫困人口购买扶贫特惠保险。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60人。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2100元、1280元、1654元。各类保险扩面340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1万人。新建养老服务机构4处,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站5处。建立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各项政策有效落实。 安全生产保持平稳。全年累计死亡人数7人,其中工矿商贸死亡4人,建筑施工死亡3人,亿元GDP死亡率为0.02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零。 十一、绿色生态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58个重点环保设施改造项目建成投运,6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22家。改造完成33家加油站三级油气回收。新增道路机扫车、雾炮车等设备50台(套),对39条主次干道实施机械化清扫洒水保洁。新上密闭新型渣土车117辆,覆盖抑尘网1200万平方米。完成餐饮单位油烟治理285家,取缔拆除燃煤小锅炉67台。健全完善区镇网格化监管体系,配备环保专职网格员66名。安装空气监测微站50个、在线监测设备20处。全区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完成116项省市核查问题整改。金水河水库建成蓄水,大汶河源头生态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修复水毁工程22处,完成霞峰小流域综合治理。铁铜沟片区污水并入城区污水管网。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面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加快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治理废弃矿山9处,新造防护林1万亩,退耕还林还果4700亩。加大砂石资源管护力度,组织开展巡查400余次、联合执法20次,拆除非法采矿、加工设备50台,立案查处涉矿案件47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