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26日在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危伟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9年,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大挑战、承受很大压力的一年,也是我们直面问题、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立足中山长远发展,厘思路、治乱象、去泡沫、调结构,促进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回到健康轨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敢于动真碰硬,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重塑城市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进一步厘清城市发展思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铁腕治理土地、规划乱象,上收镇区规划编制权限,严控房地产用地供应,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用地保障,出台37项制度重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重大战略平台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高质量完成“四标四实”工作,进一步摸清城市底数,为政府科学决策、高效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二)加快转型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进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中物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签约落地。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562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45.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9%。推动超5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82家。全市市场主体超过42万户,增长10%。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新增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 (三)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红利逐步释放。完成市级机构改革,组建成立31个政府工作部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调整下放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事项276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推进,95%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超1000项事项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年出口增长7.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6.3%。获批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药品进口口岸申报工作稳步推进。 (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乡建设步伐稳步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大力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完成深茂铁路中山段可研审批前期工作,深中通道、广中江高速、坦洲快线等一批高快速路扎实推进,长江路、博爱路完成快速化改造。处置闲置土地487万平方米,盘活批而未供用地389.8万平方米,完成“三旧”改造182.9万平方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大,90%村居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五)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中心城区10条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动工,全市新增污水管网316公里,完成13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182个河涌水质自动监测站。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容工程(三期)投入试运行。新增5个省级森林小镇。金字山公园、树木园三期完工,翠亨国家湿地公园、金钟湖公园和4个组团儿童公园对市民开放,市儿童公园、古香林公园加快推进。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市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9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70%。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促进创业75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新增普惠民办幼儿园15所,新建公办幼儿园6所,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5185个。完成15所公办中小学学校新建扩建工作,增加公办学位8568个。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挂牌成立。社会保险参保达957万人次,成为全省首个发放第三代社保卡的地级市。低保标准提高7.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博爱医院妇产科大楼投入使用。中山纪念图书馆开馆运行。岐澳古驿道对外开放。 (七)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快形成。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重大安保工作。“智慧公安”建设成效得到上级充分肯定。打掉6个黑社会组织、20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13个涉恶团伙。实现刑事立案“三连降”、破案“三连升”,“双抢”警情同比下降逾八成。生产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7.3%、1.1%、14.9%。脱贫攻坚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外事、港澳事务、台务、侨务、民族宗教、统计、国防建设、妇女儿童、工会、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八)坚持政治统领,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进全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为基层松绑减负。 各位代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全力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织密织牢防控网,迅速指定全市定点收治医院,全力抓好病患救治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提前启动应急救治医院建设,果断制定出台“十严”举措,全面加强交通卡点设防,严格落实“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切实加强重点地区人员管控,全力筹集和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认真做好医疗援鄂等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因应疫情变化,我们适时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积极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出台“稳企安商20条”等惠企扶企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和融资等困难,全力以赴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稳步推进开学复课工作,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抗疫斗争中,市委市政府靠前指挥、勇挑重担,坚决扛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市防控指挥部高效运作,持续奋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及时研判部署,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风雨同舟,主动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联合抗疫的强大合力;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奋战抗疫一线,特别是援鄂医疗队57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为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中山力量;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和广大市民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正是全市上下这种团结拼搏、守望相助的精神和力量,推动我市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各位代表!我市去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今年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我市中央有关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中山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疫情冲击,我市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与此同时,我市还面临土地、规划、产业、交通、干部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核减了我市自2008年以来的579亿元GDP总量。工业、投资等方面的指标增速连续多年在珠三角排名靠后,经济增长乏力。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和欠账较多。土地碎片化严重,闲置用地、低效用地问题突出。投资结构失衡,房地产投资占比仍然较高。三是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缺乏。产业层次偏低,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动能尚在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与一流湾区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建设和更新步伐滞后,城市功能有待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建立。五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制度建设还不能支撑和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法行政有待加强。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在审批效能、市场准入、营商成本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六是市场主体活力不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群体尚未形成,个别企业扎根中山搞实业的定力不强。七是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黑臭水体整治还需攻坚克难,固废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仍需深入推进。八是公共服务还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九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一些干部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情况仍然存在。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廉政风险仍然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不遮掩、不回避,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20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市“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也是全市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从国内来看,虽然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为有效控制疫情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从我市来看,疫情的冲击与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叠加,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3.1%,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治乱象、去泡沫、调结构,积极效应初步显现,1-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比一季度明显回升,各项工作逐步进入健康运行轨道。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心无旁骛,保持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不为一时经济波动所困扰,坚持不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就一定能推进中山高质量发展,再创中山新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1+1+9”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聚力建设“湾区枢纽、精品中山”,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抓好“双统筹”,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生命至上,坚决守护人民健康,进一步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坚持依法科学精准有序抓好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工作,严密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进一步加强社区和单位防控,继续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两张网”。 全力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努力把疫情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提速扩面,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好用足国家和省逆周期调控政策,全力落实我市“稳企安商20条”等扶持措施,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多渠道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多措并举加快释放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拓展消费热点,筑牢经济发展内生基础。支持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认真解决就业、收入、物价等民生问题,兜牢民生底线。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制度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响应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强化应急物资保障。 二、充分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举全市之力推进“双区”建设 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全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 坚持高位谋划城市发展。立足全球视野、国际眼光,深入推进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加快推进东部片区发展,高起点规划布局产业、科技、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实施“强心战略”,深入推进中部片区发展,依托岐江新城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区首位度。大力推进西部片区发展,规划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湾区西部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和新增长极。 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翠亨新区,加快湾区国际医疗城、湾区国际设计港、湾区国际创新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强化火炬开发区创新发展主引擎作用,推动健康医药、光电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延伸。完善岐江新城规划,推进重点区域土地整备,积极引进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项目,努力把岐江新城打造成城市未来的新客厅。 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强区域交通合作,强化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对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推动深茂铁路中山段、南沙港铁路建设,做好广中珠澳高铁线位研究,提前谋划建设珠西地铁网,推进中山北站、中山站提升改造。完善“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加快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环高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南中高速,做好中江高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二环十二快”干线公路建设,实现黄圃快线(阜沙段)、岭栏路、沙石公路、沙港公路建成通车,加快坦洲快线、大涌快线、南朗快线、民众快线、105国道南段等快线建设,开工建设古镇快线,做好火炬快线前期工作。加快市政道路建设,推进起湾道、世纪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打通倚江路、幸福大道等15条瓶颈路,加快翠屏路、南区沿江路等23条瓶颈路建设。加快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建设。加强北部镇区交通规划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到北部片区的通行效率。 三、坚定不移调结构,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224”工程,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装置落户,推进中物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建设。谋划建设集孵化、加速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推进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筹办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探索揭榜制等新型组织方式,集中攻关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金融、旅游、会展、物流业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大湾区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完善金融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加大文旅产业扶持力度,推进岐江新城大型文旅项目建设,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会展经济,规划建设翠亨新区国际会展中心,探索市级统筹现有镇级特色展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着力发展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冷链物流。推进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支持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消费加快回升。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夜间经济,拓展消费新增长点。 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充分运用先进理念、新兴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推动65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1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工业企业“小升规”,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0家。大力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提升产业承载力。加快完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试点推行综合评价模式。 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扩投资的重要抓手。全年安排242个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3566.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71.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审批提速攻坚”“集中开工攻坚”“竣工投产攻坚”三大行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全市招商统筹,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效益好、技术高、用地少、带动强的产业项目。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努力破解增资扩产难题,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加强供地后的跟踪服务,确保全年工业投资不低于220亿元。积极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确保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低于236亿元。 强化融资保障。紧抓国家稳增长、扩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产业、投资、信贷等方面资金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振兴、平台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编制投融资计划,加强项目储备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人才在入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力度。实施“雏鹰归巢”计划,建设中山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基地,引导中山籍青年学子、海外英才投身中山建设。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专业人才。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四、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快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强化资源要素的科学规划和高效配置。创新体制机制,运用先进理念、先进手段、先进方法提升政府各领域管理水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镇街体制改革,优化镇街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调整市镇两级管理权限,向镇区下放一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加大对镇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基层、民生支出。健全镇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督查检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用好省级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限。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广应用“粤省事”“粤商通”服务平台。推进“四少一快”改革,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和产业创新,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加大对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的盘活和管理,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全力做好稳企安商工作。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好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强化政银企对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优化企业代表服务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力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加大对新生代企业家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实干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依托国家健康基地和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申报药品进口口岸。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加大出口信保扶持力度,加强外贸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市场采购业务,全力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进口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扩大进口。持续推进口岸提效降费,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五、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聚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传承历史文化传统、聚集创新人才,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再上新台阶。 高标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高标准编制全市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控制线、城镇增长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系统重构“两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优化规划管理体系,全面统筹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村庄规划的编制管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和指导。 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科学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用好省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重点开发区域和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完成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完善招商引资与土地供应衔接机制,提高供地效率。开展批而未供用地、闲置土地专项整治,年内处置闲置用地6000亩,盘活批而未供用地6000亩。 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能级。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岸线的城市设计,优化重点路段景观设置,高标准塑造城市景观风貌。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有序推进旧村庄、旧城镇连片改造。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进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水利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运行效能。推进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专业化管理、精细化作业。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改造提升城区垃圾转运站,清理各类卫生死角。集中整治擅自设置构筑物、私设停车场等违法占用市政设施行为。加强对违法建设、户外广告和乱摆卖的综合整治。加强交通、市政等项目施工管理。深化治堵保畅安全举措,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停车管理。建成智慧城管指挥平台。 六、聚焦优势、突出特色,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既定目标,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横栏花木、东升脆肉鲩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入园参与建设,打造农业发展新载体。推进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农业专业村镇建设。加强非洲猪瘟等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单位。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利用,盘活集体资源资产,鼓励引导集体经济收益留存滚动发展。加强镇区对村级集体经济统筹力度,鼓励村集体利用社会资金实施集体经济项目,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架构,健全重大决策、运营管理、民主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开展“五大美丽”行动。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房建设管理,扎实做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工作,确保全部行政村创建成干净整洁村,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确保对口帮扶肇庆市、潮州市的相对贫困人口和131条相对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高质量如期完成云南省昭通市扶贫协作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援疆、援藏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四川甘孜工作。加强与黑龙江佳木斯市对口合作。 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建设美丽中山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取水口整合迁移。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实现五乡大南联围等15个流域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城市建成区15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推进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项目建设,建成259个自动监测站。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监管。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锅炉和炉窑治理,严控涉挥发性有机物项目准入。严格抓好扬尘治理,加强建筑工地、运输车辆等扬尘防控管理。加强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落实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加快推进国家低碳城市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 加大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动工建设南部组团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容)工程、有机垃圾处理厂工程,力争2021年垃圾日处理能力达8714吨。建设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严厉打击固体废物污染违法行为。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污染地块整治和安全利用。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做好中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自然保护区申建工作。推进“全域森林小镇”建设。加快金钟湖公园、市儿童公园、古香林公园、市植物园等一批公园建设。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廊道。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整改。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力做好保就业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强化用工指导和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落实稳就业工作部署,持续释放援企稳岗政策红利。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南区国际青年科创谷等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完成10 所公办中小学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办好职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特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推进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转制。建成市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教研培一体化。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全额代缴范围扩大至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高最低保障标准。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实现“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全覆盖。做好困境儿童、孤残儿童和成年孤儿的安置保障工作。深化居家养老改革,升级打造“3+4+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擦亮“慈善中山”品牌,利用慈善平台撬动社会资源精准帮扶困难群众。 加快健康中山建设。做好市综合医院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加大高水平医院建设力度,促进重点临床学科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团队。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发展。开展科学育儿、青少年近视监测行动。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山。坚决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持续推进智慧公安2.0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打防管控智能化水平。高压打防多发性犯罪和新型违法犯罪。推进创建“枫桥式派出所”。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规范和指导村民小组建设。加大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力度。强化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抓好安全生产,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范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繁荣文化旅游体育事业。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市博物馆、美术馆、规划馆等场馆建设。建设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优化提升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推动非遗项目活化,做好郑观应故居等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加快推进杨殷故居、珠江纵队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升级改造市镇两级公共体育场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认真做好外事、港澳事务、台务、侨务、民族宗教、统计、审计、国防建设、妇女儿童、红十字、老龄、残疾人、人防、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全力做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改善城乡环境卫生;二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三是提升食品安全溯源监管水平和全民参与度;四是实施医保惠民行动;五是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六是增配市民休闲活动场地;七是提升群众就医便利度;八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九是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十是普及应急救护服务。 各位代表,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更加注重政府自身改革建设,积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治理能力。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用好权、服好务。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高水平高质量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之以恒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驰而不息整治“四风”。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落实好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尚空谈、真抓实干,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奋力实现省委赋予的“三个定位”,交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优异中山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