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eweiliang 于 2019-12-26 14:04 编辑
2018年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梧州市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入开展“三年一工程”活动为抓手,持续打好稳增长攻坚战,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如图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 [2](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7.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6%(如图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6%、-173.1%和224.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774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501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681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155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3%,比上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3%,涨幅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与全区持平。八大类消费及服务价格均呈上涨态势,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居首,上涨6.4%;衣着类价格次之,上涨2.2%;其他各类价格涨幅分别为:食品烟酒类上涨2.0%;居住类上涨2.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7%。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总产值130.9亿元,增长6.7%;林业总产值43.3亿元,增长7.7%;畜牧业总产值46.2亿元,增长3.0%;渔业总产值12.2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 10.4亿元,增长2.2%。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3.9%、17.8%、19.0%、5.0%和4.3%(如图三)。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2%。粮食播种面积13.9万公顷,下降1.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5万公顷,下降14.3%。其中,甘蔗播种面积1636公顷,下降0.5%。蔬菜(含菜瓜)播种面积9.1万公顷,增长2.9%。 全年粮食总产量70.4万吨,比上年减产0.5%;蔬菜总产量 252.3万吨,增产5.6%;甘蔗总产量11.0万吨,增产1.8%。 全年肉类总产量21.4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猪肉产量13.0万吨,增长5.6%;牛肉产量1759吨,增长28.3%;羊肉产量417.7吨,增长63.1%;禽肉产量7.8万吨,下降0.9%。禽蛋总产量1.1万吨,增长36.3%。年末生猪存栏数112.6万头,增长13.9%;生猪出栏167.8万头,增长4.7%。 全年水产品产量7.5万吨,增长4.5%。其中,捕捞水产品产量0.6万吨,增长9.7%;养殖水产品产量6.9万吨,增长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0%(如图四)。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3%,股份制企业下降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41.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2.5%,制造业下降1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8%。 2018年梧州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表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利润101.9亿元,比上年下降15.4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2.3亿元,比上年下降19.6%;股份制企业75.0亿元,下降9.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9亿元,增长50%。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1.5亿元,比上年下降13.5%;制造业85.5亿元,下降1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6亿元,增长15.0%。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1.9%,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7.62元,比上年增加0.1元。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0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7家,大中型企业166家。 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4]4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17.5万平方米,增长12.8%;竣工面积19.9万平方米,下降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同比增长9.8%(如图五)。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9%。 分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5.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1%。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投资增长5.9%;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增长11.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46.5万平方米,增长40.1%;商品房销售额118.6亿元,增长65.3%。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5%(如图六)。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2.4%;零售业销售额增长9.7%;住宿业营业额增长8.0%;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0.0%。 六、招商引资与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新签内资项目(合同)381个,其中,引进市外国内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63个。内资项目(合同)资金766.6亿元,实际到位内资额696.8亿元。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08292万元(海关数),比上年下降15.6%。其中,出口总额301108万元,增长2.2%;进口总额207185万元,下降32.7%。在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出口13969万元,下降4.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1955万元,增长8.6%;民营企业出口125184万元,下降4.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周转量147.0亿吨公里,增长12.6%;公路客运周转量13.3亿人公里,下降5.1%,公路货运周转量65.3亿吨公里,增长9.3%;水路货运周转量80.4亿吨公里,增长15.9%;港口货物吞吐量4002.2万吨,增长10.1%。公路通车里程6859.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2.98公里。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23.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轿车11.9万辆,增长24.2%。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2万辆,增长20.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2亿元,增长24.4%;电信业务总量101.9亿元,增长202.6%。 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饭店30家;旅行社29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23个;星级农家乐42家。入境过夜游客人数22.1万人次,同比增长5.4%;国内游客人数3123.5万人次,增长41.6%。国际旅游(外汇)消费9271.3万美元,增长15.6%;国内旅游消费343.4亿元,增长42.9%;全年旅游总消费349.6亿元,增长42.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0亿元,下降5.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12.9亿元,增长38.8%;企业所得税3.0亿元,下降25.0%;个人所得税1.1亿元,增长3.1%。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1.8亿元,增长8.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0亿元,增长28.4%;公共安全支出17.6亿元,增长39.6%;城乡社区支出54.3亿元,增长1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0亿元,增长13.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8.3亿元,下降4.0%;住房保障支出9.4亿元,增长9.1%;交通运输支出5.7亿元,下降14.3%。 年末全市拥有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18.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01.1亿元,增长9.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69.3亿元,增长10.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5.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77.7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保险公司24个。其中,财险公司12个,寿险公司12个。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1.2亿元,增长27.0%;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7亿元,增长12.1%。保险赔付支出11.0亿元,增长26.7%。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数3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1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0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21‰,死亡率4.87‰,自然增长率7.35‰。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6元,比上年增长7.9%(名义增长,下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38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5247元,家庭经营净收入41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9元,增长6.3%;其中,工资性收入17984元,增长7.7%,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6%。 年末全市共有8个就业服务机构,67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5793个,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城镇企业在职职工(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数2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参保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13.6万人,增加0.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8.6万人;工伤参保人数20.6万人,增加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7万人,增加0.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2万人,增加0.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864人,减少726人。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3所高等院校。全年招生10731人,在校生37584人,毕业生7519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5261人。普通高中招生21393人,在校生59752人,毕业生18063人。初中招生46888人,在校生137824人,毕业生42071人。普通小学招生54989人,在校生297054人,毕业生4673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4656人。 全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项目29项。专利申请受理1999件,其中,发明814件;获得授权专利977件,其中,发明155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项,签约合同金额1238.9万元。 年末全市共有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公共广播节目6套,公共电视节目7套。有线电视用户18.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8.71%;数字电视用户32.6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6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72%。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图书总藏量1134.2千册(件),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8432.5平方米,博物馆建筑面积11526平方米,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41119.7平方米。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训练基地1个,体育馆13个。当年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26人;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35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人数1634人。年度注册运动员1395人。运动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夺金牌12枚,参加省级比赛夺得金牌58枚,银牌45枚,铜牌43枚。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次,举办群众体育赛事202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46万人。 十一、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40个,其中,医院(含乡镇卫生院)103个,疾控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4个,妇幼卫生机构5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48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42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361张。 年末全市共有5个社会福利机构,床位785张,年末收养人数534人。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个数28个,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5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2814人, 农村传统救济人数25448人。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梧州市农业资源丰富,是闻名世界的 “六堡茶之乡”、 “八角之乡”、“肉桂之乡”、“三黄鸡之乡”和“砂糖橘之乡”。水资源丰富,市内主要河流有桂江、浔江和西江,广西境内有江河溪流784条汇集梧州流入西江,经珠江注入南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23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 黑叶猴、 中华鲟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蛤蚧等17种。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金属矿资源有铁、锰、钛、钒、铜、铅、锌等12种,非金属矿产有锆石、重晶石、高岭土、饰面花岗岩、珍珠岩、石英岩等24种, 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宝石交易集散中心,被誉为“中国花岗岩之都”和“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全市年平均气温20.1~22.4度,降雨量1195.5~1735.1毫米,日照时数1321.7~1664.1小时;市区年平均气温21.8度,降雨量1422.6毫米,日照时数1659.3小时。森林覆盖率达75.21%。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 全年全市发生交通事故1004起,事故损失额186.3万元,交通事故死伤人数1496人,其中,死亡人数284人。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23起,死亡人数22人。发生火灾221起,火灾损失折损465万元。刑事犯罪人数(被告人判决生效人数)2275人,检察机关受理案件5582件/7924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4]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施工劳务三个序列。其中,施工总承包序列包括12个类别,一般分为四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专业承包序列包括36个类别,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施工劳务序列不分类别与等级。 [5]常住人口指在梧州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户口在梧州、外出梧州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户籍总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物价、城乡居民收入来自国家统计局梧州调查队;进出口数据来自梧州海关;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市投资促进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市保险行业协会;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各类汽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梧州市分校;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文化数据、体育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会服务、城镇和农村低保、农村救济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资源数据来自《梧州年鉴2018》;平均温度、降雨量来自市气象局;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数据来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火灾数据来自市公安消防支队;刑事犯罪人数来自市中级人民法院;检察机关立案人数来自市人民检察院;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